【摘 要】
:
据美国媒体24日报道,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已婚者尤其是已婚男人,活得比单身友人更久。美国哈佛大学医院医生最近汇整数据发现,已婚病人比单身病人更可能在癌症初发时期即被诊断出,他们因癌症死亡的比率也比未婚的人要低。流行病学专家因此将婚姻和长寿之间的关系定义为“婚姻保护假设论”(marriageprotec-tionhypothesis)。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美国媒体24日报道,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已婚者尤其是已婚男人,活得比单身友人更久。美国哈佛大学医院医生最近汇整数据发现,已婚病人比单身病人更可能在癌症初发时期即被诊断出,他们因癌症死亡的比率也比未婚的人要低。流行病学专家因此将婚姻和长寿之间的关系定义为“婚姻保护假设论”(marriageprotec-tionhypothesis)。
其他文献
目的 设计一种可同时进行成骨和成软骨诱导的双腔搅拌式生物反应器,探讨其提供的力学刺激能价促进B-磷酸三钙(β-TCP)支架内山羊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的增殖与分化。方法分离培养山羊BMSCs,传至第3代,以5X107/mL接种于B—TCP支架,在双腔搅拌式生物反应器中进行成软骨和成骨诱导。实验分为动态培养组和静态培养组。于培养1、3、7、10、14d采用Alamarblue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情
目的 探讨Masquelet技术治疗开放性pilon骨折骨缺损的疗效. 方法 对2005年8月至2010年6月采用Masquelet技术治疗的16例开放性pilon骨折骨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男11例,女5例;年龄20 ~67岁,平均36.5岁;右侧10例,左侧6例;骨折按AO/ASIF分型:C2型7例,C3型9例.长段缺损5例,腔隙性缺损11例.开放性损伤按Gustilo分型:ⅢA型
目的 探讨经跗骨窦小切口复位后距下关节面,微型锁定接骨板组合经皮螺钉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方法及疗效. 方法 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收治19例闭合性跟骨骨折患者,男12例,女7例;年龄20~62岁,平均37.4岁;骨折按Sanders分型:Ⅱ型14例,Ⅲ型5例.均采用经跗骨窦小切口复位后距下关节面,以2.4mm足舟状骨锁定接骨板组合经皮螺钉内固定进行治疗,术后观察切口愈
在2011年初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卫生部部长陈竺的一番话,将医师多点执业的话题引入公众视野。陈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全国范围内医生多点执业已经开始操作,目前正在制定相关政策。
目的 总结在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中后踝螺钉固定时位置异常的发生情况.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收治的417例(421侧)踝关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17例219侧,女200例202侧;年龄14 ~85岁,平均41岁;右侧223例,左侧198例.术前进行CT检查的368侧骨折中有后踝骨折299侧,其中实际采用螺钉固定的后踝骨折有131侧.分析后踝骨折患者术后X线片和CT扫描图
目的 介绍一种新的Hoffa骨折CT分型,并对Hoffa骨折的CT分型与Letenneur X线分型的组间一致性进行比较. 方法 随机选取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20例Hoffa骨折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和股骨髁CT三维重建片),呈递给20位由高级、中级和初级临床医师组成的阅片者,以同样的流程分别根据Letenneur X线分型和新的CT分型对Hoffa骨折进行分类,
目的 探讨自体髂骨改良结构植骨治疗四肢骨不连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60例四肢骨不连患者资料,男45例,女15例;年龄13~68岁,平均39.2岁.骨不连部位:肱骨干7例,胫腓骨19例,股骨干27例,桡骨远端4例,锁骨3例.骨不连按照Weber分型:肥大型3例,萎缩型15例,缺血型37例,假关节型5例.骨不连病程:6~25个月,平均12.5个月.入院前手术
目的 探讨无明显脂肪浸润和萎缩变性的巨大肩袖损伤手术时机对修复效果的影响. 方法 选取60只新西兰大耳白兔,建立肩袖损伤模型.随机分为2组(n=30):早期修复组(损伤后1周后行手术修复)和晚期修复组(4周后修复).术后2、4、8周HE染色观察腱-骨愈合情况,苦味酸天狼星红染色计算Ⅰ型胶原与Ⅲ型胶原面积比;测量并比较术侧与健侧冈上肌的最大负荷百分比.临床上随访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手术治疗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肩袖间隙滑移技术修补巨大回缩型肩袖损伤的疗效.方法 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采用关节镜下肩袖间隙滑移技术修补21例巨大回缩型肩袖损伤患者,男8例,女13例;年龄42 ~ 73岁,平均60.5岁;左侧7例,右侧14例.所有患者术后定期随访,末次随访时行X线及MRI检查.比较术前与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评分及Consta
目的 探讨前外侧入路和后外侧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时髋臼假体放置角度差异对疗效的影响.方法 对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67例行初次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前外侧入路组(31例)和后外侧入路组(36例),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中测量髋臼假体安放时的前倾角、外展角,比较两组患者术中髋关节中立位的最大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