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10年我校高中化学将进入课改,通过什么教学方式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如何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等将成为广大教师探讨的问题。新课程将科学探究作为改革的突破口,探究式学习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改大力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但是在实践中由于缺乏一套科学的程序,往往在实践中不能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因此,在全新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构建了“五阶段五中心”的中学化学探究教学模式的一般程序,它具有操作性强的特点,希望能进一步促进探究式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广泛应用。
关键词: 化学教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程序
一、呈现化学问题,以创设问题情境为中心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纵观科学发展史,几乎每一次质的飞跃都从问题开始,可见问题是科学创新的起源。所以新课程标准在大力提倡探究性学习,即问题解决式学习。探究性学习旨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至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境。呈现化学问题,是模式的第一个要素和实施环节。在这一阶段中,学生必须得到一个明确的任务,或者在某一情境中自己发现问题;教师必须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形成问题意识。因此,教师要把学生的学习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境,在教学实践中提出一些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
1.直接提问,激发兴趣,引导探究
有趣的问题往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激活学生的思维。一个恰到好处的问题能够很快地引起学生的兴趣。一个具有挑战性鼓舞性问题能马上激活学生的思维细胞,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并迅速将其带入愿意学习的思维境地。
2.利用实验,发现问题,引发探究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的直观性、生动性和变化性使其自身充满了探究的悬念,易引起学生问题意识和探究兴趣,这是教师经常采用的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利用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的适用范围很广,例如:元素化合物和有机物性质及其反应产物的验证性研究;按一定要求制备,验证物质性质的实验设计(装置、药品、操作);证明概念、理论或习题的有关实验探究;联系实际解决生活问题,创新实验探究等等。
3.通过一些探究性习题创设问题情境
所谓探究性习题,也称探索性试题,其特征是题目本身没有给出明确的结论,或是得出结论的方法,只是提出了可能,需要经过观察、分析、猜测、比较、归纳等科学方法,才能得出结论的一类新型试题。利用探究性试题创设问题情境的关键是教师身边有良好的探究性试题,本文在第三章中的纸笔测验对其做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4.利用化学史料创设问题情境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利用化学史料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可以使教学不再局限于现成知识本身的静态结果,而且可以追溯到它的来源和动态演变的过程,揭示出反映在认识过程中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思想,使学生学会到形成知识和运用知识的科学方法。
5. 联系社会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利用学生熟悉的生产、生活情景,以及所关心的热门科技话题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的现实意义,使学生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愉悦心情,触发学生的情感和求知欲,更能提升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有利于激发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意识,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实践性和深刻性。
6.通过读文章、讲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读文章讲故事现象生动,感染力强,在课堂上用读文章讲故事的形式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探究,以增强探究欲望。
7.利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
多媒体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影视等各种信息传输手段于一体,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一些抽象、不可见、难理解、难解释的概念、原理,利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开放课堂,发掘自主探究潜能
在富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中进行实验探究。这是教学的关键步骤,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拟定合理的研究计划,选择恰当的方法。同时,要求教师提供一定的实验条件或必要的资料,由学生自己动手去实验或者查阅,来寻求问题的答案,提出某些假设。这时,教师起到一个组织者的角色,指导、规范学生的探索过程。这个过程可以由单个学生自己完成,也可以由教师将学生分组来完成。要注意培养学生寻求合作的团队精神。经过探究过程,学生要把自己的实验过程或者查阅的资料进行总结梳理,得出自己的结论和解释。不同的学生或者团队可以就同一问题提出不同的解释或看法。他们要能够将自己的结论清楚地表达出来,大家共同探讨。
三、适时点拨,诱导探究的方向
教师为了达到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学生不明白时可适当点拨,诱导探究的方向
四、课堂上合作探究,训练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探究教学中,教师是引导者,基本任务是启发诱导,学生是探究者,其主要任务是通过自己的探究,发现新事物。因此,必须正处理教师的“引”和学生的“探”的关系,做到既不放任自流,让学生漫无边际去探究,也不能过多牵引。
1、交流自学成果。
在课堂上,让学生交流自学成果。在互相交流中,使大家思维相互碰撞,努力撞击出创造思维的火花。交流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言,也可以让学生先在四人小组交流,然后派代表在全班汇报。
2、合作学习,探究疑难。
让学生对“交流成果”环节中所提出的问题以及普遍存在的模糊认识进行讨论,在合作学习中大胆质疑解疑。讨论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同桌互帮,四人小组研讨,全班辩论等,为学生充分表现、合作、竞争搭建舞台,使教师指导和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传授知识和解决问题相结合,单一性思考和求异性思维相结合。
五、创新课后作业,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兴趣,课后,教师布置的作业要改革,努力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教师要客观看待学生身上存在的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留作业应做到因材施教,采用按能力分组、分层、适度布置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爱好,选择其中的一项来完成。这样,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训练,既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又提高了学生自觉主动地完成作业的积极性。
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善于创造必须善于想象。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捕捉可延伸、可拓展、又能升华和突出主题的地方,鼓励学生发散、变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帅保国等.论问题式学习中的“问题”[J].上海教育科研,2005(7).
[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3]付立海,周仕东.郑长龙科学探究内容的核心化与活动的多样化[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5(3).
关键词: 化学教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程序
一、呈现化学问题,以创设问题情境为中心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纵观科学发展史,几乎每一次质的飞跃都从问题开始,可见问题是科学创新的起源。所以新课程标准在大力提倡探究性学习,即问题解决式学习。探究性学习旨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至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境。呈现化学问题,是模式的第一个要素和实施环节。在这一阶段中,学生必须得到一个明确的任务,或者在某一情境中自己发现问题;教师必须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形成问题意识。因此,教师要把学生的学习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境,在教学实践中提出一些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
1.直接提问,激发兴趣,引导探究
有趣的问题往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激活学生的思维。一个恰到好处的问题能够很快地引起学生的兴趣。一个具有挑战性鼓舞性问题能马上激活学生的思维细胞,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并迅速将其带入愿意学习的思维境地。
2.利用实验,发现问题,引发探究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的直观性、生动性和变化性使其自身充满了探究的悬念,易引起学生问题意识和探究兴趣,这是教师经常采用的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利用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的适用范围很广,例如:元素化合物和有机物性质及其反应产物的验证性研究;按一定要求制备,验证物质性质的实验设计(装置、药品、操作);证明概念、理论或习题的有关实验探究;联系实际解决生活问题,创新实验探究等等。
3.通过一些探究性习题创设问题情境
所谓探究性习题,也称探索性试题,其特征是题目本身没有给出明确的结论,或是得出结论的方法,只是提出了可能,需要经过观察、分析、猜测、比较、归纳等科学方法,才能得出结论的一类新型试题。利用探究性试题创设问题情境的关键是教师身边有良好的探究性试题,本文在第三章中的纸笔测验对其做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4.利用化学史料创设问题情境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利用化学史料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可以使教学不再局限于现成知识本身的静态结果,而且可以追溯到它的来源和动态演变的过程,揭示出反映在认识过程中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思想,使学生学会到形成知识和运用知识的科学方法。
5. 联系社会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利用学生熟悉的生产、生活情景,以及所关心的热门科技话题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的现实意义,使学生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愉悦心情,触发学生的情感和求知欲,更能提升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有利于激发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意识,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实践性和深刻性。
6.通过读文章、讲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读文章讲故事现象生动,感染力强,在课堂上用读文章讲故事的形式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探究,以增强探究欲望。
7.利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
多媒体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影视等各种信息传输手段于一体,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一些抽象、不可见、难理解、难解释的概念、原理,利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开放课堂,发掘自主探究潜能
在富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中进行实验探究。这是教学的关键步骤,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拟定合理的研究计划,选择恰当的方法。同时,要求教师提供一定的实验条件或必要的资料,由学生自己动手去实验或者查阅,来寻求问题的答案,提出某些假设。这时,教师起到一个组织者的角色,指导、规范学生的探索过程。这个过程可以由单个学生自己完成,也可以由教师将学生分组来完成。要注意培养学生寻求合作的团队精神。经过探究过程,学生要把自己的实验过程或者查阅的资料进行总结梳理,得出自己的结论和解释。不同的学生或者团队可以就同一问题提出不同的解释或看法。他们要能够将自己的结论清楚地表达出来,大家共同探讨。
三、适时点拨,诱导探究的方向
教师为了达到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学生不明白时可适当点拨,诱导探究的方向
四、课堂上合作探究,训练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探究教学中,教师是引导者,基本任务是启发诱导,学生是探究者,其主要任务是通过自己的探究,发现新事物。因此,必须正处理教师的“引”和学生的“探”的关系,做到既不放任自流,让学生漫无边际去探究,也不能过多牵引。
1、交流自学成果。
在课堂上,让学生交流自学成果。在互相交流中,使大家思维相互碰撞,努力撞击出创造思维的火花。交流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言,也可以让学生先在四人小组交流,然后派代表在全班汇报。
2、合作学习,探究疑难。
让学生对“交流成果”环节中所提出的问题以及普遍存在的模糊认识进行讨论,在合作学习中大胆质疑解疑。讨论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同桌互帮,四人小组研讨,全班辩论等,为学生充分表现、合作、竞争搭建舞台,使教师指导和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传授知识和解决问题相结合,单一性思考和求异性思维相结合。
五、创新课后作业,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兴趣,课后,教师布置的作业要改革,努力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教师要客观看待学生身上存在的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留作业应做到因材施教,采用按能力分组、分层、适度布置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爱好,选择其中的一项来完成。这样,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训练,既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又提高了学生自觉主动地完成作业的积极性。
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善于创造必须善于想象。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捕捉可延伸、可拓展、又能升华和突出主题的地方,鼓励学生发散、变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帅保国等.论问题式学习中的“问题”[J].上海教育科研,2005(7).
[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3]付立海,周仕东.郑长龙科学探究内容的核心化与活动的多样化[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