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片段一】
师:瞧,(指课件)多美的一朵花呀,它长得就像一只——小喇叭。所以人们叫它——
生:(齐)喇叭花。
师:“喇叭”是生字宝宝,先看老师来写,“喇叭”两个字都是口字旁(板书),“喇”——注意,中间是一束花的“束”。不过,最后一笔“捺”要改成——“点”。“叭”这个字的撇起笔要低,捺的起笔要高。谁再来叫叫它的名字呀?你来。
生:喇叭花。
师:你读得真棒!这个“叭”字读成轻声可好听啦。谁学会了?你也来试试?
生:喇叭花。
【点评】“喇叭”对于学生来说是生词,沈老师的指导细致入微,每一笔的指导都落实在生字书写的关键处,致力于培养学生把握汉字结构的能力,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教学片段二】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喇叭花》,作者在这篇课文里面写了自己种喇叭花的事情。我们打开书一起学习课文,注意:借助拼音,读正确字音,读通句子。还有一个好的学习方法,是那位同学教老师的,就是还要标上小节号,行吗?
生:行。
【点评】阅读是获得文本意义的一种心智技能,它不是先天具有的,也不是后天大量的随性阅读实践形成的,而是科学的阅读方法指引下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习惯。沈老师重视阅读方法的渗透,如初读课文时借助拼音,读正确字音,读通句子;学会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小节号。虽然这些方法习以为常,但教者重视阅读方法指导的意识在过度追求阅读结果的今天尤应珍视。
师:我要考考大家,这些词儿你们是不是都会读了?
生:新芽。
师:嗯。这个词儿,谁会?
生:花子。
师:花子,这个词儿啊,教你个小窍门,把第三声读准——这个词儿就动听啦。谁再来读?(生读)
师:这个词儿很难读。仔细听,“花骨朵”这个词里,“骨”读第一声,“朵”读轻声。谁会了?
生:花骨朵。
师:了不起,一学就会。
师:这个词当中,有个生字宝宝,看着拼音,读一读,先试试?究竟读什么呢?我已经发现有人拼错啦。你来。
生:花蔓。
师:你们发现了吗?这些词啊,都是和喇叭花有关的。刚才我们已经读过课文了,谁能够按照喇叭花生长的过程来摆一摆这些词?老师给小朋友画上“泥土”(画画),先应该放哪个词呢?(生摆词语)
师:她放好了,有意见吗?
生:“花蔓”应该在“花骨朵”下面。
师:哦,你看书更仔细,应该是这样摆的(改正),先长花蔓,再长花骨朵,读书就是这样,一行一行得仔细、耐心。你看春风吹来了,花子慢慢——
生:发芽了。
师:然后又慢慢长出了——
生:花蔓。
师:在绿叶丛中,还长出了——
生:花骨朵。
师:继续长呀长,到了夏天,我们就能看到迷人的——
生:喇叭花。
【点评】课至此,不觉惊叹教者的匠心独运之处。原来,上面认读的“花子”“花骨朵”“花蔓”仿佛是教者预先布下的几颗棋子,下面摆放词语的过程其实是在生动地再现喇叭花生长的过程。词语随着喇叭花在学生的心田上悄悄生长,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巧妙融合,相得益彰。
【教学片段三】
师:我在刚才巡视的过程中,发现这些句子读起来特别难。(映示课件)别着急,一起来,我们一定能够读好这些句子的。先来看第一句,谁来读一读?
生:花儿可漂亮呢,就像一个个小喇叭,有紫红的,有蓝的,有白的。
师:声音真好听,而且很有感情。但是,这个“儿”字没读出来,花儿。
生:花儿。
师:一个“儿”字一读,语言的韵味就出来了,还有谁学会这一招了?你来试试。
生:花儿可漂亮呢,就像一个个小喇叭,有紫红的,有蓝的,有白的。
师:真棒,他笑嘻嘻地读得多好啊,想不想一起读啊?一起来试试。
【点评】崔峦先生指出,阅读教学的核心要从教会学生转向教学生会学。当学生没把“花儿”的儿化音读出来的时候,教者作了及时的提示和点拨,如:一个“儿”字一读,语言的韵味就出来了。沈老师令人叹绝的并不是止于此,而是紧接着将这一朗读方法传递、推广下去,学生在互教互学、互听互评中广泛参与,极大地增强了投入的效度。
【教学片段四】
生:花儿可漂亮呢,就像一个个小喇叭,有紫红的,有蓝的,有白的。
师:第一句学好了,我们来看第二句。喔唷,这句话好长啊,谁愿意试试看?
生:一天早晨,我照例来到院子里,欣喜地发现在那缀满了花骨朵的绿叶中,开了一朵紫红色的喇叭花,又娇嫩,又鲜艳。
师:最后两个逗号读得真棒!有意见吗?
生:他读到“欣喜地发现……”漏读了“现在”。
师:哦,漏读了,还有吗?
生:他把“照例”读成了“照例(liè)”,应该读“照例(lì)。”
师:你的耳朵可真灵啊。我们来一起读一下。
生:照例。
师:读轻一点,照例。(生读)
师:这个句子特别长,读起来有点难,怎么办呢?告诉你们,要在这来个小小的停顿。“欣喜地发现——在那缀满了花骨朵的绿叶中”你看有一个停顿,我们后面就能读通顺了。大家一起试试看,开始。
生:稠密的绿叶衬着各种颜色的花,远远看去,好像挂着一匹美丽的花布。
师:了不起,这句话中两个生字,你每个字都读准了。请你带着小朋友来读这个词?这个红色的词读什么?
生:稠密。
师:对,不能一字一字读,这样是读不懂文章的,要连字成词来读,谁再来试试?你来。
生:稠密。
师:谁学得最快?会读的一起来读。
生:稠密。
师:接下来是第二个生字,读第三声,“一匹”。
生:一匹。
师:这个“匹”是一个半包围结构的字,它的笔顺和笔画很容易写错,让我们一起看一看它的写法,看谁看得快、记得准、记得牢。(映示课件)记住了吗?闭上眼睛,美美地写一个“匹”字。预备——开始。
生:横,撇,竖弯钩,竖折。
师:第三笔是什么?
生:竖弯钩。
师:三个句子我们都学会了,联系课文,写喇叭花的三个小节。这三个小节都写了喇叭花,它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
生:听人介绍,喇叭花要到暑假才能开,花儿可漂亮呢,就像一个个小喇叭,有紫红的,有蓝的,有白的。不过得给他们搭个架子,好让花蔓攀上去。
师:有时间的变化怎么样的?
生:从花蔓到花骨朵,从花骨朵到喇叭花。
师:哦——你已经发现了这个内容上面有一个时间的推移,你真仔细。还有吗?你说。
生:听人介绍介绍连起来很快。
师:哦老师读得很快,那下面,我欣喜地发现,有什么不一样啊?
生:红字部分都是旁白,其他都是写喇叭花的。
师:对,都是写喇叭花的。前面是“听人介绍”,后面小朋友读的那么多都是什么呀?都是哪里来的内容?
生:都是根据喇叭花写出的内容。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我仔细地读了课文的内容……
师:呵呵呵,你说。
生:因为我读的句子都是写喇叭花,所以作者是围绕喇叭花写的。
生:我想说后面的内容都是作者听人介绍的。
师:哦,你是说后面的内容都是作者——
生:听人介绍的。
师:对了,听人介绍的。否则这四个字放在这里多浪费呀,那下面两个小节写的都是——还是听人介绍吗?
生:不是。
师:不是,那是什么?
生:都是作者的发现。
师:对呀,都是作者发现的。尽管三小节都是介绍喇叭花,但是重点都不一样,我们读书要一字一字细细读、慢慢品,前面第2小节是听人介绍的内容。而后面两个小节是作者自己发现的内容。这是他们不同的地方,我们要学会观察,也要学会边读边动脑筋。
【点评】同样的内容,不同的表达角度。同样都是写喇叭花,却从听人介绍和自己发现两个方面来介绍,且安排得详略得当、主次分明。听人介绍是间接经验,宜略写。自己发现是直接经验,宜详写。语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去观察、比较、发现在同样内容中作者不同的表达策略,同中求异,这个“异”即为隐含其中的表达方法、语言规律。
师:这个词儿谁会读?(出示词条)
生:介绍。
师:这是两个生字组成的词,睁大眼睛看着老师在田字格里面写,拿出小手跟我一起书空,注意它在田字格里的位置。“介”,撇,捺,撇,最后一笔竖要靠近竖中线。“绍”,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边绞丝旁,右上刀,撇,漂亮一点可以写过中点,下面是个口,起笔竖在竖中线上。看清了吗?打开本子我们动笔写一写。脚放平,身坐正,胸口离桌面一拳,握笔一寸,眼睛离书一尺,真棒,好的。
【总评】观摩完本节课,总的感受有以下三点:
一、 重视书写的指导。作为低年级语文课堂,尤应要重视写字教学。要让学生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沈老师从课堂之始的“喇”“叭”两字书写的指导,到课堂最后“介”“绍”两字书写的指导,悉心辅佐,笔笔到位。教者不仅告诉学生字的结构组成,而且提醒学生关键笔画的起收位置,如何摆布做到整洁美观等。除此之外,教者还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做到书写规范、端正。
二、 重视阅读的指导。阅读贵在得法,一个掌握着大量阅读方法的孩子,必然是一个优秀的阅读者,必然能从文本中获得更为丰富而深刻的阅读体验。沈老师特别重视学生阅读方法的获得,如初读课文的借助拼音读准生字、读通句子,给自然段标上小节号;细读课文时的比较描写喇叭花的三小节,观察发现同样都是写花,不一样的表达角度,在观察、比较中,锻炼学生对语言表达直觉的敏锐感,从相似的语言表象中,觉察作者遣词之妙,布局之功。
三、 重视朗读的指导。沈老师用平实传统的朗读指导法教这篇课文,质朴中闪动着智慧的光芒,如“花儿”一词儿化音的指导,“照例”“一匹”的变调处理,“稠密”的连字成词朗读,长句子“欣喜地发现”与“在那缀满了花骨朵的绿叶中”语意相连的部分恰当停顿等等,教者每一处都是不遗余力地耐心指导,鼓励学生模仿实践。我相信这一课动听的朗读将会永远萦绕在孩子心灵的深处。
(本课教学实录由陈悠根据录像整理;教学片段由王泽海节选)
(沈正亭,上海市大宁国际小学青年教师;王泽海,本刊特约编辑、特级教师)
师:瞧,(指课件)多美的一朵花呀,它长得就像一只——小喇叭。所以人们叫它——
生:(齐)喇叭花。
师:“喇叭”是生字宝宝,先看老师来写,“喇叭”两个字都是口字旁(板书),“喇”——注意,中间是一束花的“束”。不过,最后一笔“捺”要改成——“点”。“叭”这个字的撇起笔要低,捺的起笔要高。谁再来叫叫它的名字呀?你来。
生:喇叭花。
师:你读得真棒!这个“叭”字读成轻声可好听啦。谁学会了?你也来试试?
生:喇叭花。
【点评】“喇叭”对于学生来说是生词,沈老师的指导细致入微,每一笔的指导都落实在生字书写的关键处,致力于培养学生把握汉字结构的能力,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教学片段二】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喇叭花》,作者在这篇课文里面写了自己种喇叭花的事情。我们打开书一起学习课文,注意:借助拼音,读正确字音,读通句子。还有一个好的学习方法,是那位同学教老师的,就是还要标上小节号,行吗?
生:行。
【点评】阅读是获得文本意义的一种心智技能,它不是先天具有的,也不是后天大量的随性阅读实践形成的,而是科学的阅读方法指引下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习惯。沈老师重视阅读方法的渗透,如初读课文时借助拼音,读正确字音,读通句子;学会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小节号。虽然这些方法习以为常,但教者重视阅读方法指导的意识在过度追求阅读结果的今天尤应珍视。
师:我要考考大家,这些词儿你们是不是都会读了?
生:新芽。
师:嗯。这个词儿,谁会?
生:花子。
师:花子,这个词儿啊,教你个小窍门,把第三声读准——这个词儿就动听啦。谁再来读?(生读)
师:这个词儿很难读。仔细听,“花骨朵”这个词里,“骨”读第一声,“朵”读轻声。谁会了?
生:花骨朵。
师:了不起,一学就会。
师:这个词当中,有个生字宝宝,看着拼音,读一读,先试试?究竟读什么呢?我已经发现有人拼错啦。你来。
生:花蔓。
师:你们发现了吗?这些词啊,都是和喇叭花有关的。刚才我们已经读过课文了,谁能够按照喇叭花生长的过程来摆一摆这些词?老师给小朋友画上“泥土”(画画),先应该放哪个词呢?(生摆词语)
师:她放好了,有意见吗?
生:“花蔓”应该在“花骨朵”下面。
师:哦,你看书更仔细,应该是这样摆的(改正),先长花蔓,再长花骨朵,读书就是这样,一行一行得仔细、耐心。你看春风吹来了,花子慢慢——
生:发芽了。
师:然后又慢慢长出了——
生:花蔓。
师:在绿叶丛中,还长出了——
生:花骨朵。
师:继续长呀长,到了夏天,我们就能看到迷人的——
生:喇叭花。
【点评】课至此,不觉惊叹教者的匠心独运之处。原来,上面认读的“花子”“花骨朵”“花蔓”仿佛是教者预先布下的几颗棋子,下面摆放词语的过程其实是在生动地再现喇叭花生长的过程。词语随着喇叭花在学生的心田上悄悄生长,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巧妙融合,相得益彰。
【教学片段三】
师:我在刚才巡视的过程中,发现这些句子读起来特别难。(映示课件)别着急,一起来,我们一定能够读好这些句子的。先来看第一句,谁来读一读?
生:花儿可漂亮呢,就像一个个小喇叭,有紫红的,有蓝的,有白的。
师:声音真好听,而且很有感情。但是,这个“儿”字没读出来,花儿。
生:花儿。
师:一个“儿”字一读,语言的韵味就出来了,还有谁学会这一招了?你来试试。
生:花儿可漂亮呢,就像一个个小喇叭,有紫红的,有蓝的,有白的。
师:真棒,他笑嘻嘻地读得多好啊,想不想一起读啊?一起来试试。
【点评】崔峦先生指出,阅读教学的核心要从教会学生转向教学生会学。当学生没把“花儿”的儿化音读出来的时候,教者作了及时的提示和点拨,如:一个“儿”字一读,语言的韵味就出来了。沈老师令人叹绝的并不是止于此,而是紧接着将这一朗读方法传递、推广下去,学生在互教互学、互听互评中广泛参与,极大地增强了投入的效度。
【教学片段四】
生:花儿可漂亮呢,就像一个个小喇叭,有紫红的,有蓝的,有白的。
师:第一句学好了,我们来看第二句。喔唷,这句话好长啊,谁愿意试试看?
生:一天早晨,我照例来到院子里,欣喜地发现在那缀满了花骨朵的绿叶中,开了一朵紫红色的喇叭花,又娇嫩,又鲜艳。
师:最后两个逗号读得真棒!有意见吗?
生:他读到“欣喜地发现……”漏读了“现在”。
师:哦,漏读了,还有吗?
生:他把“照例”读成了“照例(liè)”,应该读“照例(lì)。”
师:你的耳朵可真灵啊。我们来一起读一下。
生:照例。
师:读轻一点,照例。(生读)
师:这个句子特别长,读起来有点难,怎么办呢?告诉你们,要在这来个小小的停顿。“欣喜地发现——在那缀满了花骨朵的绿叶中”你看有一个停顿,我们后面就能读通顺了。大家一起试试看,开始。
生:稠密的绿叶衬着各种颜色的花,远远看去,好像挂着一匹美丽的花布。
师:了不起,这句话中两个生字,你每个字都读准了。请你带着小朋友来读这个词?这个红色的词读什么?
生:稠密。
师:对,不能一字一字读,这样是读不懂文章的,要连字成词来读,谁再来试试?你来。
生:稠密。
师:谁学得最快?会读的一起来读。
生:稠密。
师:接下来是第二个生字,读第三声,“一匹”。
生:一匹。
师:这个“匹”是一个半包围结构的字,它的笔顺和笔画很容易写错,让我们一起看一看它的写法,看谁看得快、记得准、记得牢。(映示课件)记住了吗?闭上眼睛,美美地写一个“匹”字。预备——开始。
生:横,撇,竖弯钩,竖折。
师:第三笔是什么?
生:竖弯钩。
师:三个句子我们都学会了,联系课文,写喇叭花的三个小节。这三个小节都写了喇叭花,它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
生:听人介绍,喇叭花要到暑假才能开,花儿可漂亮呢,就像一个个小喇叭,有紫红的,有蓝的,有白的。不过得给他们搭个架子,好让花蔓攀上去。
师:有时间的变化怎么样的?
生:从花蔓到花骨朵,从花骨朵到喇叭花。
师:哦——你已经发现了这个内容上面有一个时间的推移,你真仔细。还有吗?你说。
生:听人介绍介绍连起来很快。
师:哦老师读得很快,那下面,我欣喜地发现,有什么不一样啊?
生:红字部分都是旁白,其他都是写喇叭花的。
师:对,都是写喇叭花的。前面是“听人介绍”,后面小朋友读的那么多都是什么呀?都是哪里来的内容?
生:都是根据喇叭花写出的内容。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我仔细地读了课文的内容……
师:呵呵呵,你说。
生:因为我读的句子都是写喇叭花,所以作者是围绕喇叭花写的。
生:我想说后面的内容都是作者听人介绍的。
师:哦,你是说后面的内容都是作者——
生:听人介绍的。
师:对了,听人介绍的。否则这四个字放在这里多浪费呀,那下面两个小节写的都是——还是听人介绍吗?
生:不是。
师:不是,那是什么?
生:都是作者的发现。
师:对呀,都是作者发现的。尽管三小节都是介绍喇叭花,但是重点都不一样,我们读书要一字一字细细读、慢慢品,前面第2小节是听人介绍的内容。而后面两个小节是作者自己发现的内容。这是他们不同的地方,我们要学会观察,也要学会边读边动脑筋。
【点评】同样的内容,不同的表达角度。同样都是写喇叭花,却从听人介绍和自己发现两个方面来介绍,且安排得详略得当、主次分明。听人介绍是间接经验,宜略写。自己发现是直接经验,宜详写。语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去观察、比较、发现在同样内容中作者不同的表达策略,同中求异,这个“异”即为隐含其中的表达方法、语言规律。
师:这个词儿谁会读?(出示词条)
生:介绍。
师:这是两个生字组成的词,睁大眼睛看着老师在田字格里面写,拿出小手跟我一起书空,注意它在田字格里的位置。“介”,撇,捺,撇,最后一笔竖要靠近竖中线。“绍”,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边绞丝旁,右上刀,撇,漂亮一点可以写过中点,下面是个口,起笔竖在竖中线上。看清了吗?打开本子我们动笔写一写。脚放平,身坐正,胸口离桌面一拳,握笔一寸,眼睛离书一尺,真棒,好的。
【总评】观摩完本节课,总的感受有以下三点:
一、 重视书写的指导。作为低年级语文课堂,尤应要重视写字教学。要让学生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沈老师从课堂之始的“喇”“叭”两字书写的指导,到课堂最后“介”“绍”两字书写的指导,悉心辅佐,笔笔到位。教者不仅告诉学生字的结构组成,而且提醒学生关键笔画的起收位置,如何摆布做到整洁美观等。除此之外,教者还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做到书写规范、端正。
二、 重视阅读的指导。阅读贵在得法,一个掌握着大量阅读方法的孩子,必然是一个优秀的阅读者,必然能从文本中获得更为丰富而深刻的阅读体验。沈老师特别重视学生阅读方法的获得,如初读课文的借助拼音读准生字、读通句子,给自然段标上小节号;细读课文时的比较描写喇叭花的三小节,观察发现同样都是写花,不一样的表达角度,在观察、比较中,锻炼学生对语言表达直觉的敏锐感,从相似的语言表象中,觉察作者遣词之妙,布局之功。
三、 重视朗读的指导。沈老师用平实传统的朗读指导法教这篇课文,质朴中闪动着智慧的光芒,如“花儿”一词儿化音的指导,“照例”“一匹”的变调处理,“稠密”的连字成词朗读,长句子“欣喜地发现”与“在那缀满了花骨朵的绿叶中”语意相连的部分恰当停顿等等,教者每一处都是不遗余力地耐心指导,鼓励学生模仿实践。我相信这一课动听的朗读将会永远萦绕在孩子心灵的深处。
(本课教学实录由陈悠根据录像整理;教学片段由王泽海节选)
(沈正亭,上海市大宁国际小学青年教师;王泽海,本刊特约编辑、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