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专题中展开深度学习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jlys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一文中阐述了怎样实现“深度学习”,在新课标、新教材首轮试验的当下,这是对我们一线教师在理念上的革新、在操作上的指导,是最为切实有效的内容。文章指出:“深度学习倡导单元学习。它要求教师建立好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内容之间的关系,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内容和情境素材,制定学习目标、选择学科内容、设计学习活动、开展课堂教学、进行学习评价,环环紧扣,使学科核心素养具体化,可培养、可干预、可评价。”[1]为了便于在实际课堂中展开适应语文学习任务群框架的教学,我将单元学习指向微专题教学任务开发,以此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苏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在新课改之前一直是以单篇教学为主,我尝试以微专题学习为纵线,以单元学习四个环节为纬线,将这个单元做结构化、整体性的设计。落实课标理念、重构教材组元、设计专题教学。示例如下。
   一、专题整体设计
   (一)教学设计
   在专题的人文主题“和平的期盼”的统领下,设定五个教学专题:从细节到风格、从形象到情感、从叙述到主题、从新闻到史识、从倾听到表达。以《百合花》的文本研读及作家相关战争小说群文联读实现第一个专题,以《一个人的遭遇》(节选)的文本研读及整篇小说相关片段的群文联读实现第二个专题;以《百合花》与《一个人的遭遇》(节选)群文联读实现第三个专题;以《落日》和《图片两组》的跨媒介阅读、实用类阅读实现第四个专题;以专题写作检测上述目标的达成情况。五个专题的实现分别从中国革命战争小说、外国战争小说、跨媒介和实用类文本、专题写作等不同媒介进入,前三个专题实现以本文研习为主,后两个以活动实践为主。
   (二)评价要求
   第一专题,要求学生较为准确地把握茹志鹃战争小说风格特质;第二专题,从不同形象体悟小说丰富的情感表达特点;第三专题,从小说的不同叙述方式定位战争主题表达的多样性;第四专题,用理性视角看待现代媒介和历史事件的辩证关系;第五专题,写作。以现代视野观照战争,写一篇以“战争中的视角”为话题的文章,自选角度,文体不限,800字以上。
   二、课时教学目标(兼及教学设想)
   (一)整体目标:通过品读小说的细节描写,探究茹志鹃战争小说的风格。
   (二)分层目标:
   1.通过立足学生对文本的关注点、对传统战争小说风格的认知这两个阅读起点,确定本课的探究方向。(第一层级)
   2.通过细节的品味,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提炼表现手法,鉴赏语言特色。从人物、手法、语言三个方面建构起茹志鹃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风格特质。(第二层级:教学重点)
   3.通过茹志鹃同一时期其他战争小说、相关文学评论等群文联读,帮助学生加强作家风格的整体建构,将“百合花”物象的意义由象征人情之美升华至体现作家清新的风格,由此观照其对战争、对人性独特的思考与表达。(第三层级:教学难点)
   4.通过再一次进入文本回望“清新俊逸”风格不同维度的表现,深化对风格的体认,继而走出文本,在文学史视野中观照其风格在“十七年文学”中的价值,敬畏作家在风格之路上探索与坚守的精神。(第四层级)
   5.通过本课时总结,以层进式螺旋上升的方式帮助学生建构起学习作家作品“风格”的结构化知识体系。(第五层级)
   (三)课时评价要求
   1.表达:通过课堂语言表达,建立文本细节与学生体悟的桥梁;
   2.概括:通过提炼风格特质,建构起茹志鹃风格整体认知;
   3.整合:通过把握风格维度,实现风格与文本再一次观照。
   三、课时教学过程
   (一)原初印象
   1.认知起点
   展示四部传统战争小说的书封,了解學生对战争小说一般风格的认知。
   2.初读感受
   ⑴小说有哪几个人?讲了几件事?
   注明:三个——小通讯员、新媳妇、“我”;三件事——护送、借被、献被。
   ⑵最让你动容的地方是哪里?
   3.设定本节课学习任务:通过小说的细节描写探究茹志鹃战争小说的风格。
   (二)细节之美
   Ⅰ.从细节识人物
   * 小通讯员
   1.小通讯员是英雄吗?
   注明:是英雄。根据文段“……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的描写,英勇就义的那一刻,他是崇高的英雄。
   2.他是一个怎样的英雄?【用细节说明】
   示例1: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这要说是伪装,倒不如算作装饰点缀。……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
   示例2:摸出两个馒头,朝我扬了扬,顺手放在路边石头上,说:“给你开饭啦!”说完就脚不点地地走了。
   示例3:没想到他竟扬起脸,装作没看见。我只好开口叫他,他这才绷了脸,垂着眼皮,上去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有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挟了被子就走。
   注明:
   片段1:枪筒里插的“树枝”甚至“野菊花”,表现了19岁的小通讯员天真纯洁、阳光朝气,有着美好情趣、热爱自然、向往和平的特点。
   片段2:战争年代物资匮乏,两个馒头很是珍贵,体现小通讯员暖心、体贴、真挚、善良。又不愿亲手交到“我”的手上,“放在路边”和我保持一贯的距离,体现他面对异性的羞涩。
   片段3:从加点词的细节可见,小通讯员不仅腼腆、憨厚、羞涩,而且还有一点执拗、稚气。    3.小结:从野菊花、馒头、撕开的口子等一系列的細节可见,他是一个纯洁、平凡、质朴、贴心、羞涩、腼腆、执拗、善良、可爱、真实……年轻小英雄。
  新媳妇
   1.连接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纽带是“百合花被子”,请品读新媳妇与被子有关的细节。
   示例1: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刘海。穿的虽是粗布,倒都是新的。我看她头上已硬挠挠的挽了髻……她听着,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还是低头咬着嘴唇,好像忍了一肚子的笑料没笑完。……这一次,她不笑了,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向房里瞅着。我说完了,她看看我,看看通讯员,好像在掂量我刚才那些话的斤两。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
   示例2: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我面前一送,说:“抱去吧。”
   示例3: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
   注明:
   片段1——惜被:“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可见,笑而不语、腼腆羞涩的新媳妇与小通讯员之间天然相契,在无言的场景中传递着淡淡的亲切与喜悦。“不断”“瞅”“掂量”“半晌”等足见被子的珍贵,情感上的不舍,对新媳妇而言,那是唯一的嫁妆,是合欢被,红底百花,寓意百年好合、婚姻美满,不轻易送人,也是合情合理。反而更显人物的真实、丰满。羞涩腼腆、笑而不语的新媳妇,是一个典型的有着传统文化烙印的乡村妇女。
   片段2——借被:面对小通讯员的窘迫不堪、弄假成真,“一送”表明新媳妇对他的小愠怒、小责备。将如此珍贵的“百合花被子”借出,足见她的深明大义。而这种异性间单纯的羞涩、含蓄与顽皮,只属于青春。
   片段3——献被:脸色发白,说明内心无限悲痛,经过一系列“夺”“瞪”“铺”“盖”等哑然无声的行动后,将心里的憋闷、后悔自责、由破洞带来的无法弥补的遗憾、如失亲人般的隐忍克制的疼惜与疼痛,全然由一个“嚷”字倾泻而出。“铺”“盖”动作的庄重,显示出某种仪式感。合欢被变成了裹尸布,新婚与殉难相隔之近,大喜大悲、哀乐交织,增添战争悲剧色彩的同时,烘托了残酷之中人性的美好与隽永。重情重义的新媳妇就是那朵清新雅致的“百合花”。
   因此,关于新媳妇的细节描摹,并非平面静止,而是层层立体动态的,新媳妇心里复杂的情绪由隐而显、由淡而浓、由弱到强,流淌成河。正如侯金镜先生认为的,茹志鹃小说“针脚绵密、细致入微的心理刻画”是她创作的一大特色。
   2.她是一个怎样的新媳妇?
   注明:从惜被、借被到献被一系列关于被子的细节可见,她是一个羞涩腼腆、单纯质朴,有着传统文化烙印的妇女,是一个深明大义、重情重义,有着“百合花”特质的新媳妇。
   Ⅱ.从细节析手法
   1.关注结尾:“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说明:“被子”“花”“平常”这三个关键词可以体现整篇小说的特点。从事件而言,借被之事很小;从物象而言,百合花很小;从人像而言,通讯员(包括新媳妇和“我”)很“小”。这表明小说题材的切口很小,但表现的主题(战争、人性)又很宏阔,这是一种“以小见大”含蓄蕴藉的表现手法。
   2.群文印证:在茹志鹃的小说中,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尤其像“百合花被子”这样的静物细节,不仅起到起承转合的大作用,也表现出更为丰富、深层的意蕴。例如:《如愿》中的“苹果”、《里程》里的“大石头”、《春暖时节》里的“虾”、《草原上的小路》里的“丁香花”、《着暖色的雪地》里的“一幅画”等等。
   Ⅲ.从细节赏语言
  “我”
   1.情境美读,感受空灵澄澈的心灵图景。
   《百合花》:我朝他宽宽的两肩望了一下,立即在我眼前出现了一片绿雾似的竹海,海中间,一条窄窄的石级山道,盘旋而上。一个肩膀宽宽的小伙,肩上垫了一块老蓝布,扛了几枝青竹,竹梢长长的拖在他后面,刮打得石级哗哗作响。……这是我多么熟悉的故乡生活啊!
   2.群文联读,体会散文诗般的丰富意境。
  将茹志鹃同一时期的战争小说关于景物的描摹改写成散文诗格式。
   茹志鹃《高高的白杨树》:风停歇的时候/听得见/潺潺的流水声/白杨树在唦唦地响/猛然间/我记起了什么
  茹志鹃《三走严庄》:晚上,没有风/却飘着雪花/它们悠然地飘下来/悄无声息地落在路上/落在冬麦上/落在战壕里
   (三)风格之异
   这篇作品表明,表现上述那样庄严的主题,除了常见的慷慨激昂的笔调,还可以有其他风格。(茅盾《茅盾文集》第十卷)
   1.提炼风格特质:请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茹志鹃战争小说的风格。
   注明:朴实优雅、清新哀婉、清丽俊逸、清新隽永、纤巧含蓄、蕴藉雅致等等。名家评论参考——清新俊逸。(茅盾《谈最近的短篇小说》)
   2.仿写风格的维度:在“清新俊逸”的风格之下,反观小说中这种风格不同维度的体现,参照第一句进行仿写。
   注明:不仅有温婉的叙说,也有冷峻的批判;不仅有热情的歌颂,也有严肃的反思;不仅有单纯的美好,也有复杂的深刻;不仅有诗意的抒写,也有含泪的微笑……
   3.发现审美价值
   注明:在1949年至1966年中国“十七年文学”中,多的是英雄文本、革命文本、无性别文本等,时代喧嚣、风气浮躁。而茹志鹃小说清新的风格正像那朵百合花,不仅自身别具一格,更是拓宽了战争文学的审美边界,具有了深远的意义与价值。    安丽:重大的題材、尖锐的矛盾冲突,没有缺点的高大的英雄人物成为唯一无二的要求。在这样的情况下,“清新、俊逸”的风格,怎会不成异端?
   欧阳文彬:小说本身正像一朵纯洁秀丽的鲜花,色泽雅致,香气清幽,韵味深长,历久难忘。
   ——均出自《茹志鹃研究专集》(浙江人民出版社)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细节这个抓手而起,从人物、手法、语言三个维度分析了茹志鹃小说风格的不同体现,提炼风格特质、深化风格认知、发现风格价值。最后发现,“百合花”物象的意义不仅象征美好形象、美好心灵,更体现了作家清新的风格,这亦是作家对战争、对人性独特的思考与表达。
   《深度学习》一书指出,从“内容单元”到“学习单元”是深度学习的重大突破。的确,正如新教材培训中课标组的王本华教授言道,指向深度阅读和深度写作的学习应该包含如下内容:作品内涵的挖掘,人文价值的探讨;作品写法的赏析,风格技巧的研究;向外的阅读延伸,阅读方法的建构;写作与主题融合,由阅读导向表达。这节课是单元重组后的某一课时,但在建构多重维度的深度学习的努力上是一致的。
   褚树荣老师提出微专题教学成功的“六要素”: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景、自始至终聚焦探究点、短平快的符合逻辑的课堂结构、学生有深度的语言活动体验、在聚焦点上形成认知建构、有物化的学习成果。我想,这六点,无论是对这节课探索的检测,还是对已经进入课堂的统编版新教材学习活动设计的标准,都是取法乎上的意义所在。
   教师在课程、教材、教学“三位一体”引领下的重新出发,一个课时、一个单元、一本教材、一个学程等,最终都是指向学生核心素养最大程度的提升。《深度学习》一书中的一段话于我心有戚戚焉——“可以说,深度学习的‘深’,是这样的‘深’:它超越生理学、心理学,而达至社会历史实践的深度,它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与人的理性、情感、价值观密切相连,它要培养的是社会历史进程当中的人。所以,深度学习,首先‘深’在人的精神境界上,‘深’在人的心灵里。”[2]可以说,教育教学无论“改”往何处,只有“人”是圭臬,因为教育无限接近的终点在一定程度上很可能就是教育的原点。
   注释:
   [1][2]刘月霞,郭华主编.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12(9):P72,P36.
其他文献
阅读,在学生面前展现了一个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奇妙世界。它指导学生认识人生,热爱生活;它召唤学生张开思考的风帆,在书海中遨游;它启迪学生仰以察古,俯以观今,寻求信仰的力量、精神的支柱;它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发展个性,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  《西游记》和《骆驼祥子》都是统编教材七年级的两本名著阅读。《西游记》本就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不管是通过影视剧还是动漫画,学生多少都对这个故事有所了解
《桃花源记》作为一篇文字优美、叙事生动的散文,多年来一直作为重点作品被选入初中语文教材而广为人知。然而有必要了解的是,《桃花源记》本是陶渊明所作《桃花源诗》的序言。中国古代诗歌中不少作品有诗前序,如汉乐府《孔雀东南飞》、高适《燕歌行》、白居易《琵琶行》等等,多以简短的文字交代诗歌写作的背景、动因以及诗歌的主要内容等,对于读者深入理解诗歌情感内涵有较大帮助。一般情况下,诗前序依附于诗歌,独立成篇的较
统编版语文教材采用大单元的编排方式,从过去注重单篇文本研读、知识点记忆为基础转为了关注文本间的联系,知识点的整合,采用“相对宽泛的人文主题”和“螺旋上升的语文要素”的双线组织单元结构,打破了原来以文体式、人文主题或语文要素单线组织单元的藩篱,突破了单篇教学知识碎片化、探究浅表化的桎梏。  一、语文大单元教学的内涵  前苏联教育学家沙洛夫强调进行大单元教学,他主张将现行教材加以综合整理,划分成一个个
《项脊轩志》是文言文中文质兼美的散文,语言优美,情感真切而细腻,让人读之为其动容。明代黄宗羲说:“余读震川文之为女妇者,一往深情,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泣。”清代林纾亦云:“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少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无论是怎样至真至切的情感,它一定是通过细腻的语言这一载体来传递。因此,作为现在的我们来读它,也只能通过细读语言这一载体,透过语言来体悟情感。作为语文教学,
《谏逐客书》与《谏太宗十思疏》二文都被选入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是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学习这两篇文章将有利于提升学生交流能力,思辨能力。两篇文章都是臣子对君主的谏言,都体现出古代臣子公文劝谏君主的风格特点——委婉曲折,轻重有度。但《谏逐客书》成文于战国末期,正值各国混战,诸侯争霸,秦王政尚未一统天下,矛盾日益尖锐之际。所以李斯此文处处显示出杀伐之气,制霸之思,以及隐藏在文章背后李斯对个人
在提倡文本个性化、多元化解读的当下,好像有一种趋势:即执教者对文本的解读,一定不能就事论事,就文本而论文本,而必须要有拓展延伸的环节,一定要有教材之外的引申和发散,否则就凸显不出课堂的深度和执教者的水平。诚然,文本的研习需要通过与教材文本相关联的课外的材料来辅助、补充,这对于我们在理解文本的关键处或者作者情感方面大有帮助。但这必须是充分建立在文本中的某个细节之上的。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就是个
在2006年过了一半的时候,看见一本名叫《话题2005)的书,不禁让人为它捏把冷汗。不论是传媒炒作的对象,或是普通人饭桌上的谈资,话题总是越新鲜越好。那些曾经甚嚣尘上的新闻或事件,在没有了新鲜刺激这最有力的保证后,还有什么能够吸引读者的眼光?  这就难怪作者会在“缘起”中花那么长的篇幅去说服读者,购买此书的理由也列举了一堆。“话题的深度”、“独立的立场”及“分享的需要”是这本书提供给读者的三大特色
进入全球化时代之后,知识的创新、思想的进步、文化的发展与翻译已经结下了密不可分的关系,即使研究对象是纯粹的国学,研究者也不可能坐闭域中对海外的汉学研究盲视绝听,更不可能拒绝接受新的方法新的思路。伴随中国在二十世纪以来开始的现代化历程的是,传统的思想范式和话语模式的现代转变,而这种转变的直接动因就是对西学的翻译。时至今日,随着全球化的日益深入,翻译已经不仅是落后者向先进者学习的必要途径,而且成为一切
最近两年来,以李华平、刘永康、王家伦、董水龙等为代表的一批语文教学专家和一线语文教师,对韩军的课例《背影》《老王》《雷雨》等进行了猛烈的批评,使得韩军从多年的正面领军形象,一下子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变成了“反面”典型。虽然替韩军的教学和文本解读辩护的老师也不乏其人,韩军自己也曾撰文自我辩解,但这些辩护总体上是站不住脚的。真理越辩越明,为了帮助包括韩军老师在内部分教师澄清一些错误认识,我觉得有必
今年是核心素养理论落地的第三个年头,是需要有些实质性的成果证明其实效性。  所谓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我们对高中阶段的语文核心素养已经形成了基本共识,它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那么,对于高中阶段语文核心素养的认识与落地,这三年又有哪些成果呢?  无独有偶,2014年教育部第一次提出“核心素养”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