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月23日至30日,河南省人大十届三次会议和省政协九届三次会议分别在郑州市召开。经过去年省“两会”和全国“两会”报道的初次“试水”,记者面对“两会”报道不像去年那样没底了。经验,使大河报报道的“两会”在同城媒体同题作文中略胜一筹。采访“两会”,受各种条件的限制,不可能、更不敢有任何越轨行为,必须在画好的圈圈内“跳舞”。因此,报道“两会”,对党报来说,容易操作,而对于一张市场化的报纸,既要当好喉舌,更要站在百万自愿订阅的读者角度让“喉舌”发出的声音更能诱惑人,这无疑更加深了报道难度。
热点选题成就了出色报道
为了能跳好这支舞,大河报决策层给予了高度重视。在“两会”召开前10天,采访中心老总就帮助“两会”报道组制定了详尽的报道计划和选题。第一稿报道计划拿出后,编辑中心几位值班老总又对报道方案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采访组进一步完善后,将每个选题的采访人员、采访内容都明确到位,然后几个采访选题实行“项目招标”,责任到人,包干到组,落空追责。这份报道计划就成为此次“两会”报道中的“绝密”档案,锁进了报道组组长的抽屉内。
此次省级会议的规模大,代表、委员的住处和开会场所分散,如果被动地去盲目找人、听会,报道小组至少还要扩编一倍的人手,这样恐怕还是疲与应付。况且,5人小组中,只有两人参加过“两会”,为了掌握主动,报道小组决定:用编辑的思想开“两会”,策划好选题去主动找人,同时,盯紧人大议案组和政协提案组,正是这个决策的正确实施,才使报道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会议召开前,大河报精选的教育乱收费、燃气初装费、郑州天天挖沟、药价虚高、群众渴望反腐力度加大五个选题已经完成了事前的资料准备。会议召开后,各人按选题的需要去跑会、找人、找观点,这样就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少跑了冤枉路,五个重大选题都按时高质量地完成了采写任务,装进了编前会的“菜篮子”,再经过各位夜班“大厨”的“烹饪”,五盘“大餐”被送到百万读者的眼前。
可以这么说,“两会”的程序性报道是一个干骨架,但是不可少,这五道菜就是维持“两会”报道鲜活的重要因素,这种搭配组合的报道方式是独家的,不是简单地录制省级“两会”节目,而是将程序性的报道让位给鲜活的新闻选题,借“两会”发出大河报自己的声音,从而走在众多媒体的前头。
议案提案选择的三个原则
在程序报道中,我们认为,人大议案组和政协提案组是“两会”的信息库,特别是政协提案组,人员层次高,提案质量高,更是各家媒体关注的焦点。报道小组决定,把重点攻击地区放在人大议案组和政协提案组,特派两名专职记者和两位录人员打人内部,面对人大议案组和政协提案组收到的上千份议案、提案,两位记者忘掉了记者身份,俨然是“夜班编辑”。
在选议案、提案时,按照事先确定的三个原则,一是贴近性,二是重大性,三是政治性,后来细化为“两个凡是”意识、热点意识。先说“两个凡是”意识,说白了就是大局意识,凡是涉及到纠纷、宗教等敏感内容的,直接毙掉;凡是空洞无物的,坚决拿下。所说的热点意识就是凡是党委、政府愿意解决、或者不反对的、而读者又希望看到的议案、提案,则重点选择,经过简单的攻心战术,征得政协提案组的同意,两位专职记者就把提案当作了一篇稿件,拿起铅笔就编辑,然后交给录入员快速复制。这样,既加快了复制速度,又方便了后期制作,还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复制到更多的提案。而其他媒体要么单兵作战,要么就派一个热线接线员去全提案录入,录入时不但速度慢,而且所选提案往往不抓人,数量也不多。
比如,1月28日,省政协最后一批提案出来时,大河报对此做了重点选择,1月29日见报的A04版稿件,共有《设立河南省居民户口》(主标题)、《全省取消择校费》、《我省景区老年人减免门票》、《对灰霾天气进行治理》、《警亭设置需建立制度》、《重点监控有害短信》、《创设青少年网吧》、《移栽古树之风该刹》、《综合治理商业噪音》、《加强市区公厕建设》、《中小学一年放四次假》等14条。而另一家都市报1月29日A04版的同题作文中,只报道了7条,分别为《全省取消择校费》(主标题)、《工业反哺农业》、《建立农业科技110》、《保护小文物》、《婚检纳入公共体系》、《打造诚信政府》、《有害污染闭路循环》。从这些小标题中就能看出两报所选提案、议案质量的高低和群众关注度的高低。
报社的倾力支持是做好这次报道的基础
在政协会议开幕的第一天,同城媒体出手较狠。我们一到提案组,他们的两名协助人员已经开始在录入提案。如果我们两位记者困到这里简单地当录人员,就太浪费资源。我们立即与总编室王长杰主任和马树军总编助理联系,请求援助。报社领导立即协调陶莉和热线班班长鲁鲲前来增援,这样就确保了记者以充沛的精力进一步做好热点问题。
编辑中心的大力配合,化成一股促使记者做好报道的动力。如政府工作报告的解读,当政府办公厅将稿子审完时,已经是凌晨1时,拿到编辑部时已经是1时30分。一直等米下锅的编辑没有一点怨言,快刀剁菜,几下就将稿件摆划得眉清目秀。笔者将编辑的精神传达给各位记者,他们表示一定要早点将稿子做好,及时交到编辑手里,好让他们仔细雕琢。
汽车、手提电脑、录人员一样没少,版面、制作、编前会全是绿灯,有了这些“核武器”,大河报“两会”报道组不辱使命,很好地完成了报道任务。
让人高兴的是,经战线记者的努力,加上大河报影响力的扩大,此次“两会”给了大河报5个采访记者的名额,是历年来省级“两会”分配记者名额最多的一次。已经闭幕的政协会总结时,省政协常务副主席张洪华在政协内部对大河报此次的出色表现提出了表扬。
热点选题成就了出色报道
为了能跳好这支舞,大河报决策层给予了高度重视。在“两会”召开前10天,采访中心老总就帮助“两会”报道组制定了详尽的报道计划和选题。第一稿报道计划拿出后,编辑中心几位值班老总又对报道方案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采访组进一步完善后,将每个选题的采访人员、采访内容都明确到位,然后几个采访选题实行“项目招标”,责任到人,包干到组,落空追责。这份报道计划就成为此次“两会”报道中的“绝密”档案,锁进了报道组组长的抽屉内。
此次省级会议的规模大,代表、委员的住处和开会场所分散,如果被动地去盲目找人、听会,报道小组至少还要扩编一倍的人手,这样恐怕还是疲与应付。况且,5人小组中,只有两人参加过“两会”,为了掌握主动,报道小组决定:用编辑的思想开“两会”,策划好选题去主动找人,同时,盯紧人大议案组和政协提案组,正是这个决策的正确实施,才使报道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会议召开前,大河报精选的教育乱收费、燃气初装费、郑州天天挖沟、药价虚高、群众渴望反腐力度加大五个选题已经完成了事前的资料准备。会议召开后,各人按选题的需要去跑会、找人、找观点,这样就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少跑了冤枉路,五个重大选题都按时高质量地完成了采写任务,装进了编前会的“菜篮子”,再经过各位夜班“大厨”的“烹饪”,五盘“大餐”被送到百万读者的眼前。
可以这么说,“两会”的程序性报道是一个干骨架,但是不可少,这五道菜就是维持“两会”报道鲜活的重要因素,这种搭配组合的报道方式是独家的,不是简单地录制省级“两会”节目,而是将程序性的报道让位给鲜活的新闻选题,借“两会”发出大河报自己的声音,从而走在众多媒体的前头。
议案提案选择的三个原则
在程序报道中,我们认为,人大议案组和政协提案组是“两会”的信息库,特别是政协提案组,人员层次高,提案质量高,更是各家媒体关注的焦点。报道小组决定,把重点攻击地区放在人大议案组和政协提案组,特派两名专职记者和两位录人员打人内部,面对人大议案组和政协提案组收到的上千份议案、提案,两位记者忘掉了记者身份,俨然是“夜班编辑”。
在选议案、提案时,按照事先确定的三个原则,一是贴近性,二是重大性,三是政治性,后来细化为“两个凡是”意识、热点意识。先说“两个凡是”意识,说白了就是大局意识,凡是涉及到纠纷、宗教等敏感内容的,直接毙掉;凡是空洞无物的,坚决拿下。所说的热点意识就是凡是党委、政府愿意解决、或者不反对的、而读者又希望看到的议案、提案,则重点选择,经过简单的攻心战术,征得政协提案组的同意,两位专职记者就把提案当作了一篇稿件,拿起铅笔就编辑,然后交给录入员快速复制。这样,既加快了复制速度,又方便了后期制作,还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复制到更多的提案。而其他媒体要么单兵作战,要么就派一个热线接线员去全提案录入,录入时不但速度慢,而且所选提案往往不抓人,数量也不多。
比如,1月28日,省政协最后一批提案出来时,大河报对此做了重点选择,1月29日见报的A04版稿件,共有《设立河南省居民户口》(主标题)、《全省取消择校费》、《我省景区老年人减免门票》、《对灰霾天气进行治理》、《警亭设置需建立制度》、《重点监控有害短信》、《创设青少年网吧》、《移栽古树之风该刹》、《综合治理商业噪音》、《加强市区公厕建设》、《中小学一年放四次假》等14条。而另一家都市报1月29日A04版的同题作文中,只报道了7条,分别为《全省取消择校费》(主标题)、《工业反哺农业》、《建立农业科技110》、《保护小文物》、《婚检纳入公共体系》、《打造诚信政府》、《有害污染闭路循环》。从这些小标题中就能看出两报所选提案、议案质量的高低和群众关注度的高低。
报社的倾力支持是做好这次报道的基础
在政协会议开幕的第一天,同城媒体出手较狠。我们一到提案组,他们的两名协助人员已经开始在录入提案。如果我们两位记者困到这里简单地当录人员,就太浪费资源。我们立即与总编室王长杰主任和马树军总编助理联系,请求援助。报社领导立即协调陶莉和热线班班长鲁鲲前来增援,这样就确保了记者以充沛的精力进一步做好热点问题。
编辑中心的大力配合,化成一股促使记者做好报道的动力。如政府工作报告的解读,当政府办公厅将稿子审完时,已经是凌晨1时,拿到编辑部时已经是1时30分。一直等米下锅的编辑没有一点怨言,快刀剁菜,几下就将稿件摆划得眉清目秀。笔者将编辑的精神传达给各位记者,他们表示一定要早点将稿子做好,及时交到编辑手里,好让他们仔细雕琢。
汽车、手提电脑、录人员一样没少,版面、制作、编前会全是绿灯,有了这些“核武器”,大河报“两会”报道组不辱使命,很好地完成了报道任务。
让人高兴的是,经战线记者的努力,加上大河报影响力的扩大,此次“两会”给了大河报5个采访记者的名额,是历年来省级“两会”分配记者名额最多的一次。已经闭幕的政协会总结时,省政协常务副主席张洪华在政协内部对大河报此次的出色表现提出了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