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的不靠谱之路

来源 :大科技·百科新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ibeig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气可以左右人的情绪,影响农作物的收割,决定外出旅行的基调,也会对战事的推进产生重要的作用。然而,老实说,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中,天气预报是很不靠谱的。
  气象仪器和气象预报的出现
  天气预报离不开气象仪器的发明与应用。有了这些定量的测量仪器,冷热干湿才有了标准和程度的区别。
  15世纪,压板风速仪被发明出来,大气运动的速度有了衡量标准。而17世纪至18世纪,各种定量测量天气现象的仪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气压计、温度计、雨量器、湿度计……科学家对自然气象的认识也更为深刻,比如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通过风筝了解了雷暴云中的电荷性质,法国科学家J.A.C.查理制成了携带探测气象要素仪器的氢气气球,可以用于测量空中不同高度的温度和气压。
  1853年克里米亚战争爆发,英、法同俄国因瓜分土耳其存在矛盾大打出手。在1854年的一场战役中,英法联军大败。气象分析发现,战役失败的一大原因是未能发现并预报黑海地区风暴的移动,如果早些了解这些气象情况,这次失败完全可以避免。为此,法国政府专门设立气象站,开展天气图分析并发送天气预报,将其作为一项日常业务。这样的举措也陆续推广到其他国家。
  不靠谱的预测
  同样是谈天气,一战期间这个话题就变得严肃而紧张了。因为战时气象预报不再是回望过去的气象模式,而是需要通过科学的数学模型展望未来的气象变化,为战争的进行提供支持。
  战争期间,航空、弹道分析、毒气漂移,许多战争手段都需要依赖准确的天气预报。然而,当时的气象分析一点也不可靠。尽管气象学从19世纪就开始发展,当时气象地图已绘制,并靠着比风更快的电报服务发布每日天气警示,但这种天气预报并不准确,常常出错。
  英国数学家路易斯·弗莱伊·理查森认为当时的天气预报在性质上太死板,与其说是预报,倒不如说是记录档案。气象员仅仅把当前观察到的天气现象与之前天气现象的历史记录相对照,这样做并没办法准确预测未来天气变化。这种预测假定过去的气象变化未来也会重复,而这种假定的前提没有科学依据,并不能成立。理查森认为,要找到更准确的预测方法,气象研究人员不应受过去的气象指数所局限。
  1917年,理查森决定根据科学实验数据进行气象预测。那时候,挪威气象学家皮叶克尼斯实时记录了整个西欧的气象条件,包括温度、气压、空气密度、云量、风速以及上层大气的化合价等信息,而这些数据是公开的。这些数据使得理查森可以用数学运算的方式模拟气象预测。他希望通过皮叶克尼斯的记录创造出一个数学模型,用于未来天气预测。于是,他做了一张覆盖欧洲地图的网格,每个小格子合并皮叶克尼斯的气象数据,包括地域性的变化,比如露天水体对空气中的水蒸气影响的扩展,5个垂直的格子表示上层大气。
  理查森花费了6周时间计算某一地区6小时的气象。如果更细致的计算那么可能6周的时间还不够用。由于这项计算耗时良久,计算结果与真实气象情况会不同步,并且与实际的天气情况存在明显的偏差。
  不靠谱的数学模型竟是正确的
  這种通过计算天气的算法不太成功,但是当时倡导的这种通过数据化的描述来表现天气的方式(被人们称为“新气象学”)倒是在一战后变得非常流行,这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也有所反映。20世纪20年代,澳大利亚作家罗伯特·穆齐尔在小说《没有个性的人》中写道:“等温线和等夏温线都在发挥其应有的功能……空中的水蒸气在密度最大的状态……1913年8月的这一天天气很好。”有趣的是,“好天气”开始有了一套新的科学量化表述。
  20世纪40年代,当第一代电子计算机出现之后,理查森用于气象预测的数学计算方法得到了证实,结果是正确的。这种计算方法至今仍是气象预测中的基础,他的实验也使得全球开始发展起有关数值的科学气象预测。
  但是,查理森进行气象模型建造时计算机还没问世,仅依靠人工计算不可能完成这种算法的验证。要想跟上天气的无常变化,预测一次天气需要雇6.4万人参与计算。所以,即便是正确的测算模型,在当时也派不上用场,只能归为不靠谱的天气计算。
  现在,通过手机程序查看准确的天气信息已经非常方便,短时气象预测和极端天气事件的预报也十分可信。依靠精密的雷达和卫星云图,地面和高空各项气象数据都能够即时更新,收集到的信息非常准确,高效率的计算机也使得计算过程变得简单可操作,规避了所有可能影响最终结果的人为错误。奇妙的是,我们现在靠谱的天气预测还是借用了当年理查森的算法。
其他文献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验:遇到服装店打3—5折,这么便宜,当然要多买几件,本来想省钱,买完一算,总的花销比不打折时还多。类似的现象不仅出现在普通人的生活中,也存在于整个社会中。  能效越高,消耗越高  2010年,美国联邦政府通过了新的汽车标准,要求制造商在2016年将新车的平均燃油利用率提高30%。当时,专家预计这一改变将使全美年度石油消费量减少18亿桶,每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9.5亿吨,对于美国普
期刊
水族馆热潮的兴起  在容器中观赏鱼类是一种古老的习俗。几个世纪以来,从一开始的瓷器到后来的玻璃,这个习俗一直延续下来。不过那时的人们还不了解植物和动物之间的互补作用,所以这样的简单圈养使水中的鱼类活不长久。  1832年,法国一位开拓性的海洋生物学家珍妮·维尔比勒-鲍尔成为第一个建造水族馆的人,用以研究水生生物。后来,大英博物馆馆长理查德·欧文将水族馆的发明归功于她,称其为“水族馆之母”。她著名的
期刊
工作自然离不开办公场所,它已成为绝大多数人习以为常的每天必去之地。办公场所的历史,不仅印证着人类工作的发展变化,还表明了科技、社会文化对这一方空间的影响。  从前人们都是在家办公  几百年前,现代意义上的办公场所还不存在,那时人们工作的地方基本都在家里,家就是办公室。比如中国古代的丞相府、大将军府,不仅是丞相、大将军及其一家老小居住的地方,还是他们处理国家政务、军务的场所。  而大臣与皇帝议事的朝
期刊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可以看到这样的人:无论盛饭的碗有多小,在饭局结束后,他们多多少少都会剩下一口。这是什么破习惯?  我们知道,在吃饭的时候,人们对食物的厌恶感会随着吃的量增多而增加,第一口最好吃,第二口还凑合,第三口就那样吧……而到最后一口的时候,人们甚至连多看食物一眼都不肯了。这种新鲜感随事件发生频率的增加而减少的现象叫做边际效应。它可以用来解释“剩一口”现象吗?不能,因为这是人人都有的一种感
期刊
飞机会被闪电击中  不久前,冰岛一客机起飞途中遭雷电击中。这架飞机当时处于低空飞行,正尝试升空,以避过恶劣天气影响,却被巨大闪电击中。地面上的一位车主拍摄到了这一惊险的画面,视频中还传来拍摄者的尖叫声。机上乘客显然经历了非常惊恐的时刻。闪电击中飞机后,又继续延伸到地面上。  如果你在乘坐飞机时听到一声巨响,并且看到一个很大的闪电,那就表明飞机遭雷击了。飞机会经常遭雷击中,不过,你不会有危险,因为飞
期刊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银装素裹,分外妖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些诗情画意的句子描绘着令人心醉的雪景,然而,我们能亲眼看到如此美景的机会越来越少了。据科学家最新研究,除两极及高纬度地区外,未来全球降雪将减少。  偶然诞生的造雪机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降雪逐渐减少,这使得一些滑雪场难以为继。2007年,法国小城阿邦当斯政府决定关闭当地的滑雪场,2016年阿爾卑斯山地区周
期刊
假如我们正在设计一个人类动物园,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保障园内人类的健康和幸福,哪些因素是管理员需要首要考虑的?是适时地提供食物或水,還是舒适的栖身之所?提出这个假设的美国社会神经科学家约翰·卡乔波认为,最关键的是不要筑起孤立隔离的高墙。  人类是群居动物,除了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我们还需要建立与他人相互关照的社交关系,从而获得名声地位,实现个人价值,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然而,如今我们当中有些
期刊
表情包已经成为世界级现象,2016年,全球超过90%的网民每天共使用60亿个以上的表情包。如今,互联网上的交流似乎比现实生活中还多,一个21世纪的网民,手机里没收藏几个表情包都不好意思和别人交流了。那么人们为什么会喜欢使用表情包呢?  情绪填充剂  表情包是情绪填充剂。平时面对面语音对话不像书面语言,既没有空格,也没有标点符号,我们也能够很好地理解对方,这是因为除了语言本身,日常对话更多的是靠语气
期刊
我们正处于一个令人难以置信、激动人心的修复时代。各种带有“黑科技”的新型假肢,让那些原本因为肢体残缺而心灰意冷之人重新点燃了圆梦的希望。美国一名10岁小女孩,天生左手严重萎缩,而3D打印技术为她量身打造的轻巧假肢让她实现了演奏小提琴的梦想。以色列ReWalk公司的外骨骼机械设备,以先进的脑机接口技术,帮助瘫痪患者通过自己的头脑即可控制假肢的移动。还有,英国的纽卡斯尔大学开发出一种可以“看到”周围环
期刊
长期以来,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综合征这些耳熟能详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一直都是科学家的研究热点。研究人员总是特别关注能够瞬间传递我们的思考和感受的神经元,而占了人类大脑90%的神经胶质细胞却一直备受忽视。就职于美国斯坦福大學医学院的本·巴雷斯教授是研究胶质细胞的先驱,他的研究改变了我们对大脑神经的一般看法。  以前人们认为胶质细胞只是作为大脑的“后勤维修员”,执行运送养料和清理代谢废物这样不光彩的工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