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猜嫌金兰剖肺腑 叹薄命黛钗发悲音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gyy2000_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理念】
  1.选修教材的教法:高于必修,宽于必修,在必修基础上有所提高。
  2.名著选讲的方法:以学生为主导,以原著为本,以节选为切入点,以面托点,以点牵面。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1)由文本延伸至课外,激发学生再读原著的兴趣。
  (2)阅读文本,赏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典型性格。
  2.过程和方法
  (1)读原著,掌握材料。读课文,了解文意。
  (2)品味语言,把握人物性格。
  (3)探讨人物关系的变化,提高学生鉴赏古代小说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人与人之间需要心灵的沟通,要学会互相关爱。
  【教学重点】
  1.黛钗猜嫌的表现和导致猜嫌的原因。
  2.黛钗释猜嫌的基础和过程。
  3.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提前一周布置辩论赛,以“黛钗之争”为话题。正方论点是“我喜欢黛玉,讨厌宝钗”,反方论点是“我喜欢宝钗,讨厌黛玉”。目的是引导学生充分阅读原著)
  宝黛钗永远是《红楼梦》话题的中心,一句“钗黛之争”定格了两个女子之间的关系,果真如此吗?就算是“争”,“争”的真相又是什么?我们不妨在阅读中求证。
  二、解题
  文章内容选自原著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 风雨夕闷制风雨词”。“情真意切释猜嫌”是编者后加的,此标题引发两点思考:(1)两人之间是谁猜嫌谁、怎样猜嫌?(2)两人如何释猜嫌、真切到何种程度?
  三、梳理与节选文字相关的原著内容
  我们从此处入手,揭开“钗黛之争”的面纱。
  1.梳理:钗黛之间嫌隙的表现
  ①第五回,宝钗进贾府,比黛玉大得人心,因此黛玉心中便悒郁不忿,宝钗却浑然不觉。
  ②第八回,宝黛在宝钗家做客,宝玉听从宝钗的话不喝冷酒,更是黛玉含酸。
  ③第二十六、二十七回,黛玉去看宝玉,因误解被晴雯关在门外,引动身世之悲,在此时门开了,宝玉袭人送宝钗出来,引得黛玉感到无趣。
  ④第二十八回,元妃有所赏赐,独宝钗和宝玉的相同,可见贾府高层对宝钗的认同,令黛玉含酸。
  小结:两人之间的嫌隙更多的是黛玉对宝钗的猜嫌,宝钗要么浑然无知,要么不加深究。
  2.探究:是什么导致黛玉对宝钗产生这么深的嫌隙?
  从黛钗二人的身世经历和眼下的处境探究:
  ①黛玉进贾府的背景:
  黛玉丧父,有无兄弟姐妹;
  文中黛玉自诉悲凉身世。
  ②宝钗出身皇商家庭,进贾府只是暂住:
  宝钗虽丧父,但有母亲和兄长;
  宝钗还有一个在贾府掌实权的姨妈王夫人。
  小结:在贾府的天平上,黛玉处于弱势轻位。
  3.黛玉个性极强,如果有嫌隙的话,不是宝钗三言两语就能化解的,我们应该在本课之外先找到“释猜嫌”的基础。
  ①宝玉爱情选择的明朗过程:
  第二十三回,宝玉借读《西厢》向黛玉表白;
  第二十八回,宝玉向黛玉倾诉自己对她的疼爱、怜惜;
  第三十二回,宝玉当着众人面颂扬黛玉从不讲“仕途经济的混帐话”,后又当着黛玉面诉肺腑;
  第三十四回,宝玉对黛玉说“你死了,我去做和尚”;
  第三十四回,宝玉挨打,黛玉探望,后宝玉又派晴雯给黛玉送旧手帕,黛玉会意并题诗。宝玉午睡说梦话“什么金玉良缘,我偏说是木石前盟”。
  ②伴随着爱情的明朗和对宝钗的处世性格的了解,黛玉日常表现出现了变化:
  宝钗的性格优点(可以让学生概括)打动了黛玉,第四十二回,黛玉在行酒令时引用了《牡丹亭》《西厢》中的词句,宝钗告诉她不要因为读了这些书移了性情。黛玉真正感受到了宝钗的宽容大度,诚心接受了她的意见。
  探究的结论:
  情节发展到本课时,宝黛爱情明朗稳定,宝钗为人也被黛玉接受,黛玉心中的抑郁有所缓解,这为本课“释猜嫌”奠定了基础,接下来的情节也就水到渠成了。
  四、研读文本
  有了释猜嫌的基础,不等于前嫌即可冰释,这最后一步仍需双方积极作为。就课文看,黛钗二人是怎么做的呢?(这是解题时提出的第二个思考)
  1.学生通读课文,疏通文意。
  2.注意白话文中的一些特殊词语与现代汉语的区别,如:
  我与你消遣一日(消遣:指排遣)
  难得你多情如此(多情:指用心)
  3.从课文题目看人物关系的变化:
  情真意切释猜嫌
  猜嫌 → 情真意切
  (黛→钗) (钗→黛)
  对立 → 心灵相通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黛钗关系的微妙变化主要源自“情真意切”。
  4.播放电视剧《红楼梦》第十九集(与课文相关部分),请学生注意剧中台词与课文人物语言的不同,导演的设计与原著哪个更好?
  点拨:原著更好,人物语言能更好地表现人物性格,生动体现“情真意切”。
  5.从人物语言入手,思考:
  主动来探望黛玉的宝钗是怎样做到“情真意切”的?你对她有哪些新认识?
  解答:
  问病——只是你吃他们的药总不见效,不如再请一个高明的人来瞧瞧,治好岂不好?
  建议——饮食就可以养人了。每日早起拿上等燕窝一两……若吃惯了,比药还强,最是滋阴补气的。
  安慰——我虽有个哥哥,你也知道的,只有个母亲比你略强些。咱们也算同病相怜。
  体贴——多一事不如省一事。……与你送几两,每日叫丫头们就熬了,又便宜,又不惊师动众的。
  宽容——只怕你烦了,我且去了。
  从人物的语言中可以看出宝钗对黛玉的关心是真诚的,她努力拉近与黛玉之间的距离,希望能够安慰病中的黛玉。她能站在黛玉的角度想问题,提出由她来送燕窝,并在恰当的时间离开,表现出她的体贴入微和宽容大度。
  6.“释猜嫌”仅凭宝钗一人之力可以吗?请再读课文,找出黛玉的表现。
  解答:心存感激——真诚道歉 ——诉说心事——表示感激。
  同样,我们看到的不再是那个清高孤傲、尖刻小气、敏感多疑的黛玉了,而是一个孤苦谨慎、满怀感激、真诚坦率的黛玉。
  教师点拨: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更显示出《红楼梦》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高明,力求真实丰满,避免扁平单一。
  五、拓展研读
  1.主题——对“黛钗释猜嫌”的个性化阅读
  黛钗和解本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但我们却没有读出多少欢乐气息,相反却感受了一层悲凉,这是为何?联系第五回中黛钗合一的判词,从更高层面上理解黛钗释猜嫌的含义。
  ①学生探究讨论。
  ②教师总结:曹雪芹笔下的黛钗均为悲剧人物,她们都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或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或守着无望的婚姻空壳,进退都是别人的决定,俯仰都看别人的脸色。黛钗的判词合写隐含着两人相同或相似的悲剧命运。同病相怜,这也是二人和解的原因,也是本文流露悲凉气息的所在。从更高层面看,本文体现了《红楼梦》“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的思想。
  2.黛钗关系的变化给我们现代人什么启发?
  ①文章告诉了我们应学会关心、帮助别人。
  ②人与人之间相处需要心灵的沟通。
  3.拓展练习:以“我看钗黛”为题,写一篇小练笔。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第九中学)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教育部规定,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将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必修课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四门课程。从教育部的统一安排中,可以看出德育课对于提升中职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性。本文将分析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素养现状,探讨如何在德育课堂中提升中职生职业素养。  【关键词】德育课 中职生 职业素养  在党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同学们也一直有这样一种美好的愿望:只要书读多了,写作水平自然就高了。但现实是一些学生读书很多,下笔却未必都有神,写作中根本找不到阅读的影子。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结果呢?仔细分析,最关键的就是因为在实际的操作中,阅读和写作还是两张皮,并没有有机的统一起来。因而,准确把握读与写之间的关系,促进读写能力的自然转化,使阅读真正成为写作的源头活水,从而实现发展性作文教学观指导
【内容摘要】长期以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为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情感教学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将联系我所在的农村小学的实际情况,从小学语文情感教学的内涵和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情操的陶冶等意义阐述,结合新课标理念的要求和具体课文教学来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并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 情感教学 意义 对策  2011年教
一、语文个性化教学的重要性  《皮亚杰的理论》一书,提出“同化”“顺应”的概念,他说:“从生物学的观点来看,同化就是把外界元素整合于一个机体的正在形成中或已完全形成的结构内。”“生物的同化如果没有它的对立面一一顺应,从来不会自身单独存在。……我们把同化性的图式或结构受到它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称为顺应。”  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那么学
作为农村学校,我们有四十年的办学经验,有过辉煌,也有过低谷。面对城镇化建设的迅猛发展和人民群众优质教育资源的趋势,面对学生数量的日益减少,面对教师浮燥的心态,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如何才能让学生及学生家长选择在我们学校就读,如何让教师安定下来专心致志地为农村孩子做好教育和服务工作,如何迅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赢得学生和家长的认可。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思考,我们意识到,只有通过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
阅读教学中最自然最实惠的语言实践方式就是读写结合。我们要努力地对课文进行发现,从而让读写活动的内容更加有趣、有味、有效。  ——余映潮  散文是一种意蕴丰富、益智陶情、具有弹性力度的一种文体,不但是教材的首选,也成为中考、高考的最爱。长期以来,散文教学的内容为人所诟病,导致教学与考试的严重脱节,我觉得在源头上属于教学时与写作的结合不够紧密,为读文本而剖析文本像是缺少目标的慢跑,学生也提不起兴趣。这
阿基米德曾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整个地球”。其实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又何尝不需要一个“支点”呢?语文教师要想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与文本对话,让学生既能看出“热闹”,又能看出“门道”,关键在于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潜心会文巧妙地找到一个最佳的“支点”,一“点”激起解读文本的“千层浪”。仅以《孔乙己》中“支点”为例,揭示语文教学的无穷魅力。  《孔乙己》作为鲁迅八篇小说之首,刘再复称它是“精细的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强调:“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课程的阶段目标第四学段(7~9年级)中又指出:阅读的要求之一是学生“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写作的要求之一是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学生“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关于写作的教学建议中尤其强调:语文教师要“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
【内容摘要】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全民关注的社会问题。在这个特殊群体中,最值得关注的还是年龄偏小的“留守幼儿”。在县城幼儿园中,就有比例不小的3~6岁的“留守幼儿”。本文将就县城幼儿园留守幼儿心理问题及成因、有效教育方法进行探讨,以便帮助孩子们健康成长。  【关键词】城镇幼儿园留守幼儿 心理问题 对策分析  一、关注留守幼儿成长的意义  1987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有人问其中一位老人:
人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中,长篇幅的课文明显增加,尤其是选修课本。对于这类文章,按传统方法授课,总感觉占时多,容易引起学生的厌倦,效果往往却不佳。学生觉得吃力,老师也感觉繁琐,面面俱到,反而会面面不到。那么,如何才能化繁就简,即长文短教,就成为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所谓“长文短教”,并不是简单地把一篇课文的教学由原来的两课时压缩为一课时,更不是不教,而是需要我们对“长文”进行艺术化的处理,充分地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