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时代的城乡融合发展

来源 :世纪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fw_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党的十九大指出,新时代需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健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地处福建西北部的三明市,其乡村在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生态建设等方面与城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需要在相关方面实现与城市一体化发展,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改革开放成果让全体人民共享、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目的。
  【关键词】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三明;对策
  【中图分类号】D6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8)10-0082-04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经济社会建设取得重大成效。但是,目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因素,主要是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和收入分配差距比较突出,影响城乡经济社会的融合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面临的重大问题。因此,党的十九大审时度势,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健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缩小城乡之间的基本差别,促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新时代要有新作为,各级党委政府亟需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积极应对当前面临的各种挑战,着重探索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对策。
  一、新时代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大意义
  广阔的农村有着巨大的内需潜力,乡村的繁荣发展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强大引擎,进入新时代后,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
  当今经济全球化、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如何破解日益严峻的乡村问题,成为事关人类福祉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论题。进入 21世纪以来,党和国家更加注重城乡融合發展问题,把促进城乡共同繁荣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1](P.85)。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确立“十二五”期间的重点任务:“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P.53)。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3](P.20-21)。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农村的发展至关重要,但从各地实际情况来看,农村仍然是经济社会发展最薄弱的环节,特别是山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因此,需要按照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抓住乡村振兴的历史机遇,促进城乡规划、公共服务、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一体化,推动城乡经济社会融合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奠定有力的基础。
  (二)城乡融合发展是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客观需求
  现代经济学理论研究认为,供给与需求是经济发展的核心主题,推进乡村振兴能够创造供给和扩大需求,提高广大民众的收入和消费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要求,“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些新的发展理念,覆盖经济社会各个方面,指明了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方向,要求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党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改革发展进程,共同享受改革发展成果。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资源、成本、市场、环境等约束日益增强,一系列体制机制矛盾愈发突出,迫切需要抓住乡村振兴这一契机,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扭转城乡差距扩大趋势,加快形成经济新增长极,大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使广大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三)城乡融合发展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迫切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伴随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出更高要求。而“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由于历史欠账太多,再加上多种因素制约,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比较突出,表现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农村基础仍不稳固,农村事业发展滞后,可以说,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是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为突出的结构性矛盾,也是我们面临的许多问题的总病根。这些问题不仅制约农业农村发展,也制约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的提升,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无法回避的挑战。加强城乡融合,就是要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通过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改变农业农村落后面貌,拉长“四化同步”发展中农业这条短腿,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二、三明市城乡融合发展的现状与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三明市按照中央及省委省政府有关工作部署,统筹推进环境改善、基础设施配套、自然生态保护、乡村经济等方面建设,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一方面,得益于交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现代化手段的普及,城乡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城乡融合取得一定成效。但另一方面,三明农村面积大、地域广,“三农”问题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阶段的难点和短板。
  (一)三明城乡融合发展状况
  三明市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55.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0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46.6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57.5%,比上年末提高1.2个百分点。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7.5%,比2012年末提高5.4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4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化率较低的宁化、建宁,年均分别提高2.7个、1.8个百分点[4](P.A1)。从数据可以看出,三明的城镇化水平正在不断提升,而且这种趋势还将随着城乡融合步伐的加快继续延续下去。三明市城镇化率如表 1 所示。   1.城乡经济实力稳步增强
  2016年三明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60.82亿元,比上年增长7.8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3 261元,比上年增长6.9%。2016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 173元,比上年增长8.5 %;其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 918元,比上年增长8.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 677元,比上年增长8.3%。2012-2016年,三明市城乡居民收入增速整体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城乡差距逐渐缩小。县域经济持续壮大,永安保持全省县域经济实力“十强”县(市),宁化、建宁入选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5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加快发展(图2)。
  2.城乡社会事业发展迅速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市区和永安、沙县、大田率先实现城乡低保标准一体化,大幅度提高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保障性安居工程新开工4361套,基本建成4136套。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加快建设,扶贫资金量化折股、金融小额信贷扶贫、造福工程易地搬迁等工作深入开展,全市完成造福工程2623户、10 972人,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4.15亿元[5](P.1)。城乡教育均衡化工程和农民健康工程也在加快推进,基础教育普及率广泛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基本参加了新型农民合作医疗,城乡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很大缓解,城乡医疗卫生条件也得到了极大改善。
  3.城乡人居环境逐步改善
  三明近年来实施环境建设行动计划,深化城乡宜居环境建设行动,整治提升城镇“三边三节点”,着力整治城乡建设环境,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程,大力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不断完善城区和广大农村地区的人居环境。2014年以来,全市共实施409个省级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进行村庄环境整治,完成投资27.37亿元。搞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新增垃圾转运处理能力591吨,新建污水处理设施248个,新增绿化面积70.8万平方米。
  (二)三明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难点
  1.城乡空间布局需进一步完善
  2016年,三明市区土地面积仅占全市的5.0%,GDP占全市比重20.3%,占比远低于隔壁龙岩市和南平市。三明城市首位度偏低,中心城市地位不明,造成三明城市对周边区域的集聚、辐射比较差。从区域分布看,中心城区、永安、沙县城镇化水平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其他县城镇化水平较低。从全市看,多数城镇规模小、功能弱,全市47个建制镇平均建成区面积118.2公顷,平均户籍人口约6500人,62个乡平均建成区面积44.8公顷,平均户籍人口约2700人。这种小、散、弱的城镇布局状况,造成多数城镇难以发挥区域经济中心的作用,从而限制了辐射带动能力。
  2.产业支撑能力需进一步增强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率由高速转为中高速,全省经济增长放缓,但三明放缓幅度更大,多数主要经济指标总量在全省位次后移。作为全省老工业基地,三明市长期形成的一些结构性矛盾和深层次问题进一步凸显,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产业占比过大,新兴产业增长较慢,高税性产业偏少,现代服务业、高科技产业、高端产品发展不够、影响了城市人口就业和农业人口转移,难以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持续的发展动力。同时,市域内的城镇产业结构相似,城镇职能不够明确、结构调整力度不足、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由于城镇经济缺乏相应的产业支撑,造成城镇对农村剩余勞动力的吸纳能力比较有限。
  3.城乡二元经济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是制约城乡协调发展的政策性因素,特别是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影响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导致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6](P.1-8)。三明地处山区,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狭窄,大多数农民仍然在农村从事种养业,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2016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918元,而同期2016年三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677元,三明城乡收入比2.13,城乡收入差距依然较为明显。此外,山区农村相当一部分出外务工,由于大多数农民未能真正解决城镇户籍问题,不能在城镇中扎根生存,影响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
  4.城乡基础设施发展不够均衡
  当前,三明市城乡基础设施发展不均衡,部分县城路网建设相对滞后,市政设施有待完善,城市管理运行效率不高,棚户区、城乡结合部等外来人口聚集区人居环境较差,导致城乡公共资源分配的不平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足尤其表现在山区农村,山区县依旧缺乏优质医疗和教育设施,存在看病难、教育水平低下等情况。
  5.城乡生态保护还需进一步加强
  三明市是福建省重工业基地,依托资源开发的重工业企业数量比较多,受山区地形条件限制,这些企业多分布在沿河两岸,由此带来的环境风险比较突出。工业布局和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产业结构调整缓慢,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仍未根本转变,单位GDP污染物排放强度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经济增长的环境压力仍然较大。同时,工业园区开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矿产等资源开发造成水土流失面积有扩大的趋势,部分地区土壤环境质量下降,局部生态环境破坏不容忽视。农村环境保护投入不足,环境基础设施尚不完善,环保机构尚未延伸到乡镇一级,乡镇环保站管理体制不顺畅,农村环境监管方面仍存在较大盲区。
  三、推动三明城乡融合发展的几点对策
  (一)统筹城乡规划融合,科学构建城乡空间布局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和动力,培根在《习惯论》中写道:“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统筹城乡规划融合,科学构建城乡空间布局,这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前提。全市各级党委、政府要重视科学的城乡规划在融合发展中的引领作用,重点打造以三明中心城市为依托,县域城市和乡村建设协调发展、产业和乡村融合发展的格局,形成优势突出、城乡协调、合理分工、功能互补的城乡体系。一方面,市级要做好顶层设计,打破县域内行政区划界限,科学制定总体发展规划、合理安排产业布局、统一规划基础设施,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和重大生产力布局规划的要求,引导各地根据自身的基础和条件,合理选择发展方向和布局特点,促进“多规合一”,打造一批产城融合、宜居宜业、主导产业突出的重大项目。另一方面,加强产业和公共服务资源布局引导,科学定位,突出优势,建设特色鲜明的县域城市,提高县城对人口、生产、技术等要素的集聚能力和对乡村的带动能力,提高县域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比如:沙县要建成闽西北重要的交通枢纽,以“小吃之乡”为品牌的生态休闲城市;明溪县要海西现代药都为定位,建设宜居的新侨乡;宁化县要围绕建成客家祖地朝圣中心,推进新区开发。科学确定一批具有区位优势、产业优势、规模优势的中心镇,把它们置于优先发展的地位,着力市规模的扩大和功能的完善,充分发挥规模聚集效益。当前,要重点推进4个省试镇和16个市中心乡镇改革发展,增强小城镇的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功能。   (二)推进产业发展融合 促进经济快速增长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有力支撑,产业兴则经济兴,产业强则经济强。着力统筹推进产业发展融合,促进城乡经济同步发展,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所在。城乡融合发展强调的是城市与乡村的一体化联动,既要运用城市资源要素、产业辐射等能量帶动农村发展;又要导引公共与社会资源优先向农村投入与聚集,对标城市,补齐农村短板。因此,在城乡融合过程中,要强化产业作为吸纳城镇就业和容纳城镇人口重要经济基础的作用,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良性互动。一方面县城要实施大城关战略,增强对农村经济的辐射力,扩大集镇规模,提升县域重点开发区功能,合理布局建设产业发展基地,促进产业园区集中,提高对乡村的辐射带动能力。充分发挥服务业就业容纳器的作用,适应居民消费需求多样化,着力发展培育一批现代物流园、城市综合体、文化产业园、旅游综合体等服务业集聚区,提高产业集聚度,扩大产业规模和就业规模。另一方面,要推动产城融合发展。考虑产业与城区之间互动关系,统筹生产区、办公区、生活区、商业区等功能区的规划建设,推进功能混合和产城融合,在聚集产业的同时聚集人口。当前要突出园区带动,把各类园区纳入城镇统一规划,精心谋划和组织各类园区开展建设,促进园区建设与城市建设有机衔接,逐步形成城区以第三产业为主、工业园区以第二产业为主、外围以城市郊区为主,构建“三二一”产业合理分布的新格局。
  (三)深化公共服务融合 提升社会保障水平
  以人为本,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围绕乡村振兴的目标任务,深化城乡二元体制改革,统筹推进公共服务融合,激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这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统筹布局建设住房、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设施,增强对人口集聚和服务的支撑能力。教育方面:优化学校布局,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将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城镇教育发展规划,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化,有效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难问题。住房保障方面:扩大保障性住房的有效供给,让外来人口进得来,住得下。加快推进各类棚户区、危旧房改造。鼓励开发区、企业集中建设各类公共租赁住房,通过各种形式改善居住条件,逐步把进城落户农民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公共卫生服务方面:加强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实施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妇幼保健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达标建设,完善基层医疗服务体系,保障农民工享有同等医疗卫生服务。社会保障服务方面:加强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农民工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权益,完善在城镇灵活就业的非城镇人员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办法。完善市县级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设施建设,加快社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建设,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
  (四)加强基础设施融合 夯实城乡发展根基
  衡量城乡居民生产和生活环境的重要指标之一就是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程度,推进城乡基础设施融合,这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保证。全市各地要坚持统筹城乡、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原则,加快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促进区域、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协调推进,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一是构建交通体系。加快推进国省干线、镇镇有干线公路和交通枢纽场站;改善县城和乡村交通条件,大力推进乡镇公路改造,加大农村客运、城镇公交站点建设力度,推进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推动交通设施和服务向农村延伸。二是完善生活设施。加强城镇水源地保护和供水设施改造与建设,确保城镇供水安全,实现县城和中心镇公共供水普及率达95%以上;积极推进建制镇因地制宜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实现中心镇污水全覆盖,加快完善城镇垃圾收集、运输、处理系统,推行垃圾分类收集,因地制宜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厂建设,镇镇建成垃圾中转站,提高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水平。三是发展智慧乡镇。加快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设,尽快实现益农信息社主要行政村全覆盖。推进国家级、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建设,培育一批电商示范村、示范服务站,畅通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
  (五)实现生态体系融合 营造优美人居环境
  统筹城乡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条件,三明各地要实现城乡生态体系融合,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是构建新型城乡生态治理体系。通过构建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提高的生态治理体系,不断调整公共政策着力点,推动生态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化配置、合理化分布,促使城乡居民更加公平便利地获得公共产品。二是大力推进城乡环境共治。通过合理配置城乡生态资源,加强城乡生态市场有机联系,消除城乡差别化对待,做到城乡环保投入均衡、城乡环保设施同步发展、城乡共担污染治理责任、城乡环境治理能力协同促进,城乡居民共享良好生态环境。三是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大农村环保力度,将环保管理与服务向农村延伸。持续推进生态市细胞工程建设,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重点,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生态保护管理水平。重点实施“水源清洁”、“家园清洁”、“田园工程”工程,建成100个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
  随着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构建新型城乡关系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成为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必然。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只有进一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才能实现乡村的振兴和繁荣。因此,各级党委政府要强化举措,狠抓落实,实现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动,努力走好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 版社,2002.
  [2]本书编写组.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辅导读本[M]. 北 京:人民出版社, 2015.
  [3]本书编写组.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 版社,2012.
  [4]余红胜.三明市政府工作报告[N].三明日报, 2018-01-18.
  [5]三明市统计局.2016年三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统计公报[EB/OL]. http://tjj.sm.gov.cn/xxgk/tjgb/ndgb/ 201703/t20170307_649096.htm,2017-3-6.
  [6]付翠莲.新时代以城乡融合促进乡村振兴:目标、难 点与路径[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8,(1).
  [责任编辑:马雅兰]
其他文献
【摘 要】位于甘肃东部的泾川“完颜村”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完颜部落”。本文通过对泾川完颜村文化产业的现状、发展优势、劣势,遇到的机遇以及挑战进行分析后,给出“完颜村”依托民俗文化发展产业集群,加大园区建设,逐渐将“体验式”旅游替代传统的“观光式”旅游,从而实现文化产业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完颜;文化产业;SWOT  【中图分类号】D668 【文献标识码】A 【文
期刊
【摘 要】本文选取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作为基层党建研究的一个面向。首先,立足理论层面论述开展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所具有的重要性,认为这一活动能够进一步强化党员管理、促进社区党建以及密切党群关系。其次,结合实际情况,从在职党员、社区党组织、组织管理的三个角度指出活动中存在的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最后,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提出个人思考。   【关键词】进社区意义;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D26
期刊
【摘要】基于路桑斯心理资本理论基础,运用其心理资本问卷(PCQ-24)对广东民办高校思政教师展开调研。结果显示:民办高校教师心理资本处于中等水平;从不同维度看,在自我效能方面表现较好,而在希望感方面表现欠佳;从性别上看,男性心理资本高于女性;从职称方面分析,职称对教师心理资本具有显著影响;在年龄方面,教师总体心理资本水平受年龄影响不大。  【关键词】心理资本;民办高校;思政教师  【中图分类号】G
期刊
【摘 要】传统家训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对个人、家庭乃至整个社会都产生过良好的作用,其中所蕴含的教育思想更是对中国社会和中国人产生了深远而深刻的影响。黔东民族地区传统家训中的教育思想非常丰富,对如今的教育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民族地区;传统家训;教育思想  【中图分类号】D6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期刊
【摘 要】本文以郑州二七纪念馆为研究对象,探究纪念馆在当前社会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对党性教育方面起到的作用,对其发展前景进行相关探讨,提高思想认识,强化纪念馆的自身建设;创新纪念馆的宣教模式;提升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影响力,着重探讨提升纪念馆在党性教育方面的功能。  【关键词】新时代纪念馆;党性教育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8)10-0026-03
期刊
【全面开放新格局】  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建设现
期刊
【摘 要】毛泽东同志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要求党员干部要坚持一般与个别、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统筹全局的领导方法,贯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坚决反对形式主义。结合当前反四风的深入推进,灵活运用毛泽东同志提出的领导方法及指导原则,对于领导干部改进作风,提高领导水平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  【关键词】形式主义;四风;领导方法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期刊
【摘 要】近代以来,科技迅猛发展不仅为人类带来巨额效益,也带来诸多的生态问题和社会问题。技术在使人日益趋于物的统治的同时,也使自然日益趋于人的统治,造成人与物的对立、人与自然的对立。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学者开始意识到技术理性的弊端所在,而展开积极的批判。近百年之后的今天,绿色发展理念延续对技术理性的批判脚步,立足实现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和谐共生、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存续发展,为缓解全球性的生态问
期刊
【摘 要】幸福是个体生活的终极目标,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体现。本文使用Campbell等人编订的《幸福感指数量表》对安徽大学的大学生施测,分析人口统计学因素,结果显示男生的幸福指数显著大于女生的幸福指数,理科生的幸福指数显著大于文科生的幸福指数,大一学生的幸福指数显著大于大四学生的幸福指数,其他年级两两比较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均值显示随着年级增高幸福指数的均值在下降,在家庭来源中,各组幸福指数差异均不显
期刊
【摘 要】近年来,随着高校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党建工作也得到了不断的提升,大学生党员队伍不断壮大的同时,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也存在潜在问题。本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对贵州师范学院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调研基础上, 分析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并提出解决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党员发展;质量;入党动机多元化;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