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张报纸的档次高低,是看版面设计。还是看稿件水平?笔者以为,后者显然更为重要。从满足读者需要的角度来讲,版面的美观、华丽常常是业内专业人士关注的对象,而报纸打动读者的根本途径在于刊发有冲击力的新闻报道。作为企业报的一名专职新闻记者,笔者认为,目前影响石油石化系统企业报进一步提升档次品位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报纸版面、发稿只从栏目设计需要出发,重视版面形式有余。考虑稿件的内容质量和主流读者的实际需要不足,而这缘于广大记者、编辑在工作中囿于陈规,创新思维严重缺乏。具体表现如下:
表现之一:编辑思想先行
组版不以组稿为中心,发稿变成了“联合国投票”,一家一席,不偏不倚。掌握平衡的代价是常有质量一般的稿件充斥版面,如白水泡饭,久而久之,不仅倒了读者的“胃口”,也使很多投稿者失了“寸头”。不想再在提高写作水平上下工夫了。如此下去。报纸的档次水平如何提高?报纸的档次和影响力不够,就很难吸引高水平作者为其提供稿件,有的报社设计的专家视点类栏目为什么青黄不接?道理不言自明。记者和报纸的关系,犹如水之于农田,而编辑的工作是开闸放水,引来好水能使农田枝繁叶茂。引来差水则会使良田变成盐碱地。可如何才能提高刊发稿件的档次水平呢?笔者以为,首先,企业报要提高标准,培养出自己高水平的专栏作家队伍。如今,石油石化系统内各企业报都有几十名专职记者队伍。企业内的通讯员数以千计,其中不乏可造之才,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其次,编辑部必须逐步提高重婪稿件的采用标准,应该视刊发那些低劣稿件为报人的耻辱。同时着力提高新闻编辑对好稿差稿的鉴赏能力。避免出现让“千里马拉犁”的悲剧。再次,报社需要适当调整对专职记者的考核政策,不能单纯以发稿篇数论英雄。对善于钻研重要题材的专职记者。要给他们时间思考和学习,培养他们多出有思想深度的精品报道,扩大企业报的影响力。最后,报社要建立来稿分析评价制度,定期对各部、各版收到的新闻稿件集中进行筛选,做到整个报社“一盘棋”,统筹安排,调度有方。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选取其中有价值的新闻线索组织二次加工,将其做深做透。
表现之二:编辑处理上囿于常规技巧,缺少磅礴的气势和高雅的文化创意
如今,不少企业报发稿有两个最明显的特点:一是标题绝少用“虚题”。二是鲜发长稿。先说新闻标题。新闻以事实为生命。新闻标题实话实说是基本原则,可过分讲究直白通俗,有时实际效果并不能尽如人意。有些有一定探索意义的新闻报道,很难用一句直白的话道完全部含义,与其搜肠刮肚地遣“白词”、造“白句”,还不如想一个含义更为宽泛的虚题来得更为妥帖。我想我们面对的大多数主流读者应该不会是“只可言传、不能意会”的阅读水平。毕竟我们办的是一张企业报,不同于那些地区性的晚报和市井小报,多点雅的东西,只会增色,不会减彩。再说稿件长短。报纸通过刊发短新闻增加信息量的努力显然是英明之举,但笔者以为,篇幅长短毕竟不能作为判定新闻报道价值的标准,如果一味刻意求短,只会给组稿者本来十分广阔的思维空间套上枷锁。写报道只要做到言之有物,多一些鸿篇巨制不是更有利于提高报纸的影响力吗?这就需要我们在办报思想上再开放一点、再大气一点。
表现之三:部分编辑思想、报道主题的形成与实际脱节,为主流读者服务的力度不够
对此,有人可能会做这样的反驳:难道报社拟订的报道思想不是充分考虑了各类读者的需要才推出的吗?以我多年的记者工作经历来看,事实并非完全如此。报社各个阶段的报道思想和报道选题,很多情况下只是来自对企业决策层精神的把握,而对于作为执行层的企业所属单位希望组织哪些宣传报道。却询问了解较少。报社往往只按照自己预定的需要组织版面,对企业所属单位在宣传报道方面的个性化要求重视不够,一些企事业单位希望隆重推出的新闻稿件。常常因为与报社的阶段性报道思想贴得不紧而被淡化处理,而另一些在企业内部可报可不报的小消息,却因为篇幅和内容与版面要求相符,时常见诸报端。报社既然确定了为主流读者服务的宗旨,那么主流读者的需要就应该是报社编辑思想形成的前提和基础,是“削足适履”,还是改“履”适“足”,我想这点不难作出选择。
表现之一:编辑思想先行
组版不以组稿为中心,发稿变成了“联合国投票”,一家一席,不偏不倚。掌握平衡的代价是常有质量一般的稿件充斥版面,如白水泡饭,久而久之,不仅倒了读者的“胃口”,也使很多投稿者失了“寸头”。不想再在提高写作水平上下工夫了。如此下去。报纸的档次水平如何提高?报纸的档次和影响力不够,就很难吸引高水平作者为其提供稿件,有的报社设计的专家视点类栏目为什么青黄不接?道理不言自明。记者和报纸的关系,犹如水之于农田,而编辑的工作是开闸放水,引来好水能使农田枝繁叶茂。引来差水则会使良田变成盐碱地。可如何才能提高刊发稿件的档次水平呢?笔者以为,首先,企业报要提高标准,培养出自己高水平的专栏作家队伍。如今,石油石化系统内各企业报都有几十名专职记者队伍。企业内的通讯员数以千计,其中不乏可造之才,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其次,编辑部必须逐步提高重婪稿件的采用标准,应该视刊发那些低劣稿件为报人的耻辱。同时着力提高新闻编辑对好稿差稿的鉴赏能力。避免出现让“千里马拉犁”的悲剧。再次,报社需要适当调整对专职记者的考核政策,不能单纯以发稿篇数论英雄。对善于钻研重要题材的专职记者。要给他们时间思考和学习,培养他们多出有思想深度的精品报道,扩大企业报的影响力。最后,报社要建立来稿分析评价制度,定期对各部、各版收到的新闻稿件集中进行筛选,做到整个报社“一盘棋”,统筹安排,调度有方。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选取其中有价值的新闻线索组织二次加工,将其做深做透。
表现之二:编辑处理上囿于常规技巧,缺少磅礴的气势和高雅的文化创意
如今,不少企业报发稿有两个最明显的特点:一是标题绝少用“虚题”。二是鲜发长稿。先说新闻标题。新闻以事实为生命。新闻标题实话实说是基本原则,可过分讲究直白通俗,有时实际效果并不能尽如人意。有些有一定探索意义的新闻报道,很难用一句直白的话道完全部含义,与其搜肠刮肚地遣“白词”、造“白句”,还不如想一个含义更为宽泛的虚题来得更为妥帖。我想我们面对的大多数主流读者应该不会是“只可言传、不能意会”的阅读水平。毕竟我们办的是一张企业报,不同于那些地区性的晚报和市井小报,多点雅的东西,只会增色,不会减彩。再说稿件长短。报纸通过刊发短新闻增加信息量的努力显然是英明之举,但笔者以为,篇幅长短毕竟不能作为判定新闻报道价值的标准,如果一味刻意求短,只会给组稿者本来十分广阔的思维空间套上枷锁。写报道只要做到言之有物,多一些鸿篇巨制不是更有利于提高报纸的影响力吗?这就需要我们在办报思想上再开放一点、再大气一点。
表现之三:部分编辑思想、报道主题的形成与实际脱节,为主流读者服务的力度不够
对此,有人可能会做这样的反驳:难道报社拟订的报道思想不是充分考虑了各类读者的需要才推出的吗?以我多年的记者工作经历来看,事实并非完全如此。报社各个阶段的报道思想和报道选题,很多情况下只是来自对企业决策层精神的把握,而对于作为执行层的企业所属单位希望组织哪些宣传报道。却询问了解较少。报社往往只按照自己预定的需要组织版面,对企业所属单位在宣传报道方面的个性化要求重视不够,一些企事业单位希望隆重推出的新闻稿件。常常因为与报社的阶段性报道思想贴得不紧而被淡化处理,而另一些在企业内部可报可不报的小消息,却因为篇幅和内容与版面要求相符,时常见诸报端。报社既然确定了为主流读者服务的宗旨,那么主流读者的需要就应该是报社编辑思想形成的前提和基础,是“削足适履”,还是改“履”适“足”,我想这点不难作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