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一课堂课上,学生提出的问题肯定不少,教师不可能将这些问题一一解答,这就要求教师对问题进行取舍,从众多问题中选择核心问题进行教学。如:选择对理解文本内容起提纲挈领作用的问题、选择体现文本价值取向的问题、选择激发学生独特体验的问题。
关键词:课堂取舍 核心问题 选择
问题是教学的最有价值的资源,没有问题,就没有富有价值的思考,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所以,问题的数量与质量决定了我们的课堂能站得多高、走得多远。问题教学法因此成为教学的基本方法,也称母法。一课堂课上,学生提出的问题肯定不少,教师不可能将这些问题一一解答,这就要求教师对问题进行取舍,从众多问题中选择核心问题进行教学。
一.选择对理解文本内容起提纲挈领作用的问题。阅读的第一任务是理解文本内容。教师要选择核心问题,让问题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一位老师在教《丑小鸭》一文的时候,敏锐地发现了课文中的一个很不起眼的字:“啊”。这个“啊”的前面,叙述小鸭因为丑陋所遭的境遇与心态,这个“啊”字的后面描写的是小鸭面对湖水时发现自己美丽之后的心态和境遇。“啊”字虽然隐藏在千字之中,很不起眼,但这个不起眼的“啊”字,却是故事的分水岭,是文章的核心字眼。这位老师在学生熟读课文后,特意提出“文章中哪个词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找出这个隐藏在文中的“啊”字,然后让学生反复品味“啊”的读音,即读一声、二声、三生、还是四声。学生认为,读一声,显得小鸭很呆板,读二声,显出小鸭很平静,读四声,反映出小鸭受到惊吓,只有读三声,才能反映小鸭对自己外貌的“出乎意料”的惊奇,才能反映出课文对比写法的妙用。
二.选择体现文本价值取向的问题。价值取向源于作品的客观性和编者对作品的认同性。任何文学作品一经产生,就成为一种客观存在,有其客观的规定性,这是因为作者创作一部作品,总有一定的大体明确的创作目的或有比较明确的价值取向,这就使作品所提供的主题或艺术形象在诞生时就具有了一种比较固定的属于它自身的属性,也就给读者的第二创造提供了一定的规范性,例如,阅读《红楼梦》,不能把林黛玉“创造”成薛宝钗。另外,任何文学作品一经选入课本,就有其特殊的客观规定性,从教材编写的角度看,再开放型的教材也有一个或严密或松散的体系,要做好这个工作,编者自己心中对作品有一个明确或基本明确的与作者的价值取向基本一致的结论。例如,把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作《匆匆》选入六年级语文下册,编者的目的是让学生感悟时间的匆忙,从而珍惜时间,合理地安排时间。这种选编目的与文本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教学中,要探求这种价值取向。由此看,价值取向源于作品的客观性和编者对作品的认同性。《狼和小羊》旨在表达狼的阴险凶恶,一位老师施教时提出了“你对狼和小羊有怎样的评价”这样的问题,结果有学生说“狼聪明,羊愚笨。我要向狼学习,发挥聪明才智。”“狼狡猾,羊老实,老实是要吃大亏的。”“狼凶恶,羊善良,狼可恨,羊可怜。”老师不但没有對这些错误的价值观进行否定,而且说:“大家发表了自己的独特理解,这是我们语文学习中要极力倡导的事,希望大家今后放大胆子去想,去说,这样,自己的创造性阅读能力才能提高。”
三.选择激发学生独特体验的问题。任何人阅读文学作品,不是纯客观的、消极的、被动的,总是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每一个读者都有不同的生活经验,不同的个性,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文化修养,因此,阅读中的感受、体验和认识往往与作家自己在创造形象时的感受、体验和认识并不完全一样。同一部作品在不同的读者中,往往会产生不尽相同甚至很大不同的感受、体验和认识,从而产生不完全相同的影响。如《红楼梦》,鲁迅先生曾经指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会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经》,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这就是读者主观能动性造成的差异。例如,一位教师教《皇帝的新装》时,设计了《一个_______的皇帝》的题目,要求学生用课文材料说说文中的皇帝是一个怎样的皇帝,有的学生说“一个爱穿新衣的皇帝”,有的说“一个不理朝政的皇帝”,有的说“一个受骗的皇帝”,有的说“一个愚蠢的皇帝”,有的说“一个不可救药的皇帝”……每个学生都用课文中的具体材料作自己观点的依据,津津乐道。
注:本文系甘肃省白银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有效教学的课堂取舍策略研究》(课题立项编号:BY[2018]G218)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甘肃省会宁县汉家岔镇初级中学)
关键词:课堂取舍 核心问题 选择
问题是教学的最有价值的资源,没有问题,就没有富有价值的思考,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所以,问题的数量与质量决定了我们的课堂能站得多高、走得多远。问题教学法因此成为教学的基本方法,也称母法。一课堂课上,学生提出的问题肯定不少,教师不可能将这些问题一一解答,这就要求教师对问题进行取舍,从众多问题中选择核心问题进行教学。
一.选择对理解文本内容起提纲挈领作用的问题。阅读的第一任务是理解文本内容。教师要选择核心问题,让问题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一位老师在教《丑小鸭》一文的时候,敏锐地发现了课文中的一个很不起眼的字:“啊”。这个“啊”的前面,叙述小鸭因为丑陋所遭的境遇与心态,这个“啊”字的后面描写的是小鸭面对湖水时发现自己美丽之后的心态和境遇。“啊”字虽然隐藏在千字之中,很不起眼,但这个不起眼的“啊”字,却是故事的分水岭,是文章的核心字眼。这位老师在学生熟读课文后,特意提出“文章中哪个词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找出这个隐藏在文中的“啊”字,然后让学生反复品味“啊”的读音,即读一声、二声、三生、还是四声。学生认为,读一声,显得小鸭很呆板,读二声,显出小鸭很平静,读四声,反映出小鸭受到惊吓,只有读三声,才能反映小鸭对自己外貌的“出乎意料”的惊奇,才能反映出课文对比写法的妙用。
二.选择体现文本价值取向的问题。价值取向源于作品的客观性和编者对作品的认同性。任何文学作品一经产生,就成为一种客观存在,有其客观的规定性,这是因为作者创作一部作品,总有一定的大体明确的创作目的或有比较明确的价值取向,这就使作品所提供的主题或艺术形象在诞生时就具有了一种比较固定的属于它自身的属性,也就给读者的第二创造提供了一定的规范性,例如,阅读《红楼梦》,不能把林黛玉“创造”成薛宝钗。另外,任何文学作品一经选入课本,就有其特殊的客观规定性,从教材编写的角度看,再开放型的教材也有一个或严密或松散的体系,要做好这个工作,编者自己心中对作品有一个明确或基本明确的与作者的价值取向基本一致的结论。例如,把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作《匆匆》选入六年级语文下册,编者的目的是让学生感悟时间的匆忙,从而珍惜时间,合理地安排时间。这种选编目的与文本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教学中,要探求这种价值取向。由此看,价值取向源于作品的客观性和编者对作品的认同性。《狼和小羊》旨在表达狼的阴险凶恶,一位老师施教时提出了“你对狼和小羊有怎样的评价”这样的问题,结果有学生说“狼聪明,羊愚笨。我要向狼学习,发挥聪明才智。”“狼狡猾,羊老实,老实是要吃大亏的。”“狼凶恶,羊善良,狼可恨,羊可怜。”老师不但没有對这些错误的价值观进行否定,而且说:“大家发表了自己的独特理解,这是我们语文学习中要极力倡导的事,希望大家今后放大胆子去想,去说,这样,自己的创造性阅读能力才能提高。”
三.选择激发学生独特体验的问题。任何人阅读文学作品,不是纯客观的、消极的、被动的,总是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每一个读者都有不同的生活经验,不同的个性,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文化修养,因此,阅读中的感受、体验和认识往往与作家自己在创造形象时的感受、体验和认识并不完全一样。同一部作品在不同的读者中,往往会产生不尽相同甚至很大不同的感受、体验和认识,从而产生不完全相同的影响。如《红楼梦》,鲁迅先生曾经指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会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经》,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这就是读者主观能动性造成的差异。例如,一位教师教《皇帝的新装》时,设计了《一个_______的皇帝》的题目,要求学生用课文材料说说文中的皇帝是一个怎样的皇帝,有的学生说“一个爱穿新衣的皇帝”,有的说“一个不理朝政的皇帝”,有的说“一个受骗的皇帝”,有的说“一个愚蠢的皇帝”,有的说“一个不可救药的皇帝”……每个学生都用课文中的具体材料作自己观点的依据,津津乐道。
注:本文系甘肃省白银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有效教学的课堂取舍策略研究》(课题立项编号:BY[2018]G218)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甘肃省会宁县汉家岔镇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