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42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据粗略统计有近五分之一的是咏月吟月诗词,尤其是唐宋诗词中许多已成为千古绝唱的经典之作,其意境或优雅或凄凉,情愫或热烈或悲伤,缠绵悱恻,情景交融,脍炙人口,无不借月抒怀。特别是苏东坡一曲《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道出了人月相融的最高境界和哲理。
从天文学的角度来讲,月相指从地球上看到被太阳照亮的月球部分的视形状,其形状随着日、月、地三者空间运动位置变化,以一个朔望月(平均29.5日)为周期发生着有规律的圆缺变化。由于月相指月球反射到地球上的太阳光,因此,我们看到的月光比太阳光暗许多,观看月相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差别。一般在黄昏之后黎明之前观察较佳。上半月黄昏之后,下半月黎明之前观察较宜。一月内观察时间不同看到月相有区别,根据古诗中月相的描述,大致可分以下几类:
写月相变化,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又如:“自居之出矣,不复理残机。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张九龄《赋得自君之出矣》)诗中“满月”指在十五、十六的月相,“夜夜减清辉”指满月之后,月相依次变为凸月、弦月、娥眉月,月相愈来愈瘦小,后两句指思念夫君使妻身如同满月后的月亮日渐消瘦、憔悴。
写月初娥眉月,例如:“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根据诗中“九月初三”日期,“月似弓”即为上娥眉月。又如:“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苏轼《黄州定惠院寓居作》),词中“缺月”指弯月挂在稀疏树梢,农历初三、初四,黄昏之后二、三个小时内在西部天空清晰可见,形状似弓,弯向西边。
写上弦月,例如:“月落乌蹄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诗中“月落”之时即“夜半”应为上弦月,此时约为农历初七、初八晚上看到的月相,此时日、地、月成90度夹角位置,中午月出东部地平面,黄昏时挂在天空中部,半夜时月落西部地平面,看见月球西边的半个月面。
写满月(望月),如:“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元夕》),诗中“元夜”指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月亮挂在了柳梢枝头,恋人约在黄昏之后。又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诗中“明月”即“满月”,“举头”暗含明月高悬之意,时间约在半夜前后,夜深愁思不寐,表现游子客居他乡的愁绪。满月时,日落月出,日出月落,彻夜可见。
写下弦月,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飞鸟,时鸣春间中。“(王维《鸟鸣涧》),诗中“夜静”而“月出”指夜深人静之时,月亮升起,此时应指下弦月。大致是农历二十一、二十二日的月相,此时半夜月出,黎明时高悬天空,中午月落西部地平面,与上弦月不同的是月面东半边亮。
写下娥眉月,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词中“今宵酒醒”,“晓风残月”,据此推断应为清晨时所见的下娥眉月。又如:“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不见年年辽水上,文章何处哭秋风。”(李贺《南圆》),诗中“晓月”指清晨的月亮,“玉弓”指下弦月之后的残月,即月末的娥眉月。此诗反映月相是农历二十五、二十六日出现于东部天空,仅在黎明前二、三小时内可见,形状与上娥眉月相似,但弯曲方向不同,像字母“C”。
无月而写月的,如:“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诗中“月黑”说明夜黑看不到月相,但并非此日没有月相,而是因大雪阴天之故。
可见,在我国古诗词中,作者善于借助自然月相变化,抒发思想感情。多用“明月”表达思念亲人、故乡之情,用“残月”、“缺月”表达分别、离别的伤感之情。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体会、理解作者由景入情的表现手法,更要用天文学知识通过月相分析,了解诗人观月抒情的具体时间、地点、环境,从而更准确地把握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便于更加合理的运用于古诗词的教学中起到良好的效果。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据粗略统计有近五分之一的是咏月吟月诗词,尤其是唐宋诗词中许多已成为千古绝唱的经典之作,其意境或优雅或凄凉,情愫或热烈或悲伤,缠绵悱恻,情景交融,脍炙人口,无不借月抒怀。特别是苏东坡一曲《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道出了人月相融的最高境界和哲理。
从天文学的角度来讲,月相指从地球上看到被太阳照亮的月球部分的视形状,其形状随着日、月、地三者空间运动位置变化,以一个朔望月(平均29.5日)为周期发生着有规律的圆缺变化。由于月相指月球反射到地球上的太阳光,因此,我们看到的月光比太阳光暗许多,观看月相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差别。一般在黄昏之后黎明之前观察较佳。上半月黄昏之后,下半月黎明之前观察较宜。一月内观察时间不同看到月相有区别,根据古诗中月相的描述,大致可分以下几类:
写月相变化,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又如:“自居之出矣,不复理残机。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张九龄《赋得自君之出矣》)诗中“满月”指在十五、十六的月相,“夜夜减清辉”指满月之后,月相依次变为凸月、弦月、娥眉月,月相愈来愈瘦小,后两句指思念夫君使妻身如同满月后的月亮日渐消瘦、憔悴。
写月初娥眉月,例如:“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根据诗中“九月初三”日期,“月似弓”即为上娥眉月。又如:“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苏轼《黄州定惠院寓居作》),词中“缺月”指弯月挂在稀疏树梢,农历初三、初四,黄昏之后二、三个小时内在西部天空清晰可见,形状似弓,弯向西边。
写上弦月,例如:“月落乌蹄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诗中“月落”之时即“夜半”应为上弦月,此时约为农历初七、初八晚上看到的月相,此时日、地、月成90度夹角位置,中午月出东部地平面,黄昏时挂在天空中部,半夜时月落西部地平面,看见月球西边的半个月面。
写满月(望月),如:“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元夕》),诗中“元夜”指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月亮挂在了柳梢枝头,恋人约在黄昏之后。又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诗中“明月”即“满月”,“举头”暗含明月高悬之意,时间约在半夜前后,夜深愁思不寐,表现游子客居他乡的愁绪。满月时,日落月出,日出月落,彻夜可见。
写下弦月,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飞鸟,时鸣春间中。“(王维《鸟鸣涧》),诗中“夜静”而“月出”指夜深人静之时,月亮升起,此时应指下弦月。大致是农历二十一、二十二日的月相,此时半夜月出,黎明时高悬天空,中午月落西部地平面,与上弦月不同的是月面东半边亮。
写下娥眉月,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词中“今宵酒醒”,“晓风残月”,据此推断应为清晨时所见的下娥眉月。又如:“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不见年年辽水上,文章何处哭秋风。”(李贺《南圆》),诗中“晓月”指清晨的月亮,“玉弓”指下弦月之后的残月,即月末的娥眉月。此诗反映月相是农历二十五、二十六日出现于东部天空,仅在黎明前二、三小时内可见,形状与上娥眉月相似,但弯曲方向不同,像字母“C”。
无月而写月的,如:“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诗中“月黑”说明夜黑看不到月相,但并非此日没有月相,而是因大雪阴天之故。
可见,在我国古诗词中,作者善于借助自然月相变化,抒发思想感情。多用“明月”表达思念亲人、故乡之情,用“残月”、“缺月”表达分别、离别的伤感之情。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体会、理解作者由景入情的表现手法,更要用天文学知识通过月相分析,了解诗人观月抒情的具体时间、地点、环境,从而更准确地把握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便于更加合理的运用于古诗词的教学中起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