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云路先生指出,通常所说的词缀是指本身没有词汇意义(实义)的、只有附着在词根上才能起作用的构词(或构形)成分。这里有两个鉴别条件:(1)词缀去掉后含义不变;(2)词缀去掉后词性不变。“兀谁”、“兀那”中的“兀”的主要作用是附在单音节词根“谁”、“那”前面构成双音节词。“兀”字去掉,既不影响词性,也不影响词义。因此,杨天戈、吕叔湘学者及《汉语大词典》等辞书都认为,“兀”是用于代词之前的一个前缀,和名词前缀“阿”性质相同。嘬近,我们发现,除了充当前缀外,“兀”似乎还可充当中缀。先看清末小说家天虚我生所作白话小说《泪珠缘》中的几个句子:
(1)宝珠放了手,一兀头倒在婉香床里,呜呜咽咽的哭去。(第四十六回)
(2)浣花在这里和素馨讲,蘧仙早跑出去,一兀头向宝珠拜倒,宝珠也忙拜倒,两人起来,各笑个不了。(第六十三回)
(3)若没有春妍、袅烟、书芬、笔花一班人,早就一兀头憔悴死了。(第七十四回)
(4)香玉被这一问,不禁“哇”的一声哭了,原伏在宝珠身边的桌角儿上,这会子竟投在宝珠怀里,一兀头甘愿立时哭死了一般。(第八十二回)
(5)浣花倒觉讨了一个没趣,便自纳闷,走进房去,一兀头倒在床上。(第九十二回)
(6)宝珠听了这话,早就一兀头倒在叶太夫人怀里道:“老太太看我太太的份上,疼着我吧!”(第九十六回)
按,“一头”有“表示动作突然而迅速”之意。《红楼梦》第五十七回:“几日前头,你们姐儿两个正说话,赵姨娘一头走进来。”又《老残游记》第六回:“过了些时活该有事,被他爸爸回来一头碰见,气了个半死,把他闺女着实打了一顿。”皆可证。排比归纳上述6例不难发现,“一兀头”就是“一头”,指动作突然而迅速,“兀”字没有词汇意义,去掉后既不影响词义,也不影响词性。
从我们的考察看,“一兀头”至迟元代就已使用,王实甫《西厢记》中就使用过多次,下面举2例为证:
(7)小姐啊!你若趁现在不打主意,过几天回去博陵,老太太给你说定了郑家,到那时看小姐去一兀头都憔悴死罢!(《前候》,详见杨大方主编《中国古典十大喜剧》179页,学苑出版社,1998年)
(8)红娘在一旁,接着说道:“可怜只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散了一对鸳鸯在两地里!一个这壁。一个那壁,一递一声长吁短叹!……”张生一兀头只把酒菜吃着,吃了一杯又是一杯。他原想吃个烂醉,人事不知,免得受这凄凉的况味。(《哭宴》,同上269页)
此外,不少清末民初白话作品也曾使用“一兀头”,例如:
(9)陆位明原被捆缚,和混沌似的,此番放入湖里,只有随水汆的力量,再没有别法。只怕被兵役看见,捞将起来,那便有死无生。只得放重身体,一兀头钻在水底,伏着不动。(天虚我生《柳非烟》第二十章)
(10)这李夫人见大元帅声势凶凶地要拿宝剑杀她,她索性一兀头去倒在大元帅怀里。(民国·许啸天《唐代宫廷艳史》第七十五回)
(11)觉昌安说一声“可怜!”忙拿袖子遮住脸,一兀头向前逃去。又:努尔哈齐见了,咬牙切齿,也不说话,一兀头举着枪向前直刺过去,被左右卫士举刀拦住了。(民国·许啸天《清代宫廷艳史》第八回)
显然,上述各例中的“一兀头”均为“一头”之意,“兀”字去掉既不影响词义,也不影响词性,其作用为衍音。
综上,“一兀头”中的“兀”没有词汇意义,其作用为附着在词根“一”与“兀”之间构成三音节词,去掉后既不影响词义,也不影响词性,完全符合王云路先生所说的鉴别词缀的两个条件,似可看作中缀。不过,绝大多数词缀具有较强的构词能力,中缀“兀”却只用在“一兀头”中,使用时间可能也不太长,似乎可以看作非能产型词缀(或称惰性词缀)。顺便提一句,“一兀头”一词,《汉语大词典》、分别由高文达与许少峰主编的两种《近代汉语词典》、陆澹安编著《小说词语汇释》等各种大小辞书均未收录,诸家亦似未言及。
(1)宝珠放了手,一兀头倒在婉香床里,呜呜咽咽的哭去。(第四十六回)
(2)浣花在这里和素馨讲,蘧仙早跑出去,一兀头向宝珠拜倒,宝珠也忙拜倒,两人起来,各笑个不了。(第六十三回)
(3)若没有春妍、袅烟、书芬、笔花一班人,早就一兀头憔悴死了。(第七十四回)
(4)香玉被这一问,不禁“哇”的一声哭了,原伏在宝珠身边的桌角儿上,这会子竟投在宝珠怀里,一兀头甘愿立时哭死了一般。(第八十二回)
(5)浣花倒觉讨了一个没趣,便自纳闷,走进房去,一兀头倒在床上。(第九十二回)
(6)宝珠听了这话,早就一兀头倒在叶太夫人怀里道:“老太太看我太太的份上,疼着我吧!”(第九十六回)
按,“一头”有“表示动作突然而迅速”之意。《红楼梦》第五十七回:“几日前头,你们姐儿两个正说话,赵姨娘一头走进来。”又《老残游记》第六回:“过了些时活该有事,被他爸爸回来一头碰见,气了个半死,把他闺女着实打了一顿。”皆可证。排比归纳上述6例不难发现,“一兀头”就是“一头”,指动作突然而迅速,“兀”字没有词汇意义,去掉后既不影响词义,也不影响词性。
从我们的考察看,“一兀头”至迟元代就已使用,王实甫《西厢记》中就使用过多次,下面举2例为证:
(7)小姐啊!你若趁现在不打主意,过几天回去博陵,老太太给你说定了郑家,到那时看小姐去一兀头都憔悴死罢!(《前候》,详见杨大方主编《中国古典十大喜剧》179页,学苑出版社,1998年)
(8)红娘在一旁,接着说道:“可怜只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散了一对鸳鸯在两地里!一个这壁。一个那壁,一递一声长吁短叹!……”张生一兀头只把酒菜吃着,吃了一杯又是一杯。他原想吃个烂醉,人事不知,免得受这凄凉的况味。(《哭宴》,同上269页)
此外,不少清末民初白话作品也曾使用“一兀头”,例如:
(9)陆位明原被捆缚,和混沌似的,此番放入湖里,只有随水汆的力量,再没有别法。只怕被兵役看见,捞将起来,那便有死无生。只得放重身体,一兀头钻在水底,伏着不动。(天虚我生《柳非烟》第二十章)
(10)这李夫人见大元帅声势凶凶地要拿宝剑杀她,她索性一兀头去倒在大元帅怀里。(民国·许啸天《唐代宫廷艳史》第七十五回)
(11)觉昌安说一声“可怜!”忙拿袖子遮住脸,一兀头向前逃去。又:努尔哈齐见了,咬牙切齿,也不说话,一兀头举着枪向前直刺过去,被左右卫士举刀拦住了。(民国·许啸天《清代宫廷艳史》第八回)
显然,上述各例中的“一兀头”均为“一头”之意,“兀”字去掉既不影响词义,也不影响词性,其作用为衍音。
综上,“一兀头”中的“兀”没有词汇意义,其作用为附着在词根“一”与“兀”之间构成三音节词,去掉后既不影响词义,也不影响词性,完全符合王云路先生所说的鉴别词缀的两个条件,似可看作中缀。不过,绝大多数词缀具有较强的构词能力,中缀“兀”却只用在“一兀头”中,使用时间可能也不太长,似乎可以看作非能产型词缀(或称惰性词缀)。顺便提一句,“一兀头”一词,《汉语大词典》、分别由高文达与许少峰主编的两种《近代汉语词典》、陆澹安编著《小说词语汇释》等各种大小辞书均未收录,诸家亦似未言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