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治霾有妙招

来源 :南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gern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代也有雾霾


  饱受雾霾之苦的今人,不免感叹:“要是在古代该有多好啊!”古代没有现代工业,没有汽车尾气,环境污染没有现在严重,但不能说古代没有雾霾。《诗经》已有关于霾的记载,且“霾”字在甲骨文卜辞中就有出现,说明霾很早就出现在人类的生活中了,并非现在独有。
  在古代,霾主要指由于刮风、雨雾和尘土飞扬,造成空气混浊,大面积灰蒙昏暗的现象。《晋书·天文志中》对于霾有确切的解释:“天地四方昏蒙若下尘,十日五日已上,或一月,或一时,雨不沾衣而有土,名曰霾。”
  可见,霾就是尘土飞扬,天气混浊,持续时间长,视线极差的状况。只是,古代的霾和现在的霾物理含量可能有较大区别,过去的霾,空气中的悬浮物主要是尘土,现在除了尘土,还有大量的工业排放的颗粒状污染物,如硫酸盐、硝酸盐、有机化合物等。
  古代的雾霾虽不如现在频繁,但搜罗史料,仍能发现不少关于雾霾的记载,只不过有时候并不使用“霾”或“雾霾”一词,而是当成一种现象描述出来,如《汉书》中的《五行志下》“蒙黄浊”、“蒙,微而赤”;《翼奉传》“天气溷浊,日光侵夺”。
  也有直接用“霾”字或是“霾”字与其他字组合记载的,比如《明宪宗实录》记载,成化四年(1468年),“自春徂夏,天气寒惨,风霾阴翳……近一二日来,黄雾蔽日,昼夜不见星日。”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四月,“连日狂风大作,尘霾蔽空”。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正月丁末,京师阴霾蔽日,自辰至午乃散。”“三日后阴霾又起,五日不散,致漕运舒缓,京师官仓存米告急。”
  清代亦然,康熙六十年(1721年),“今日(会试)出榜,黄雾四塞,霾沙蔽日。”嘉庆十五年(1810年)“京师入腊月以后,时有雾起霾升,连宵达旦,宛平、大兴具有上报。”“琼岛(今北海)雾锁霾封,难见真容,煤山隐于风霾土雨,宫人隐于殿中,时有探望。”咸丰六年(1856年),“入冬以来,雪少雾多,土雨风霾时临京师,以昌平、宛平为浓重。”
  古代诗人在诗句中也偶尔提到雾霾,如李白在《上安州李长史书》:“属早日初眩,晨霾未收。”柳宗元《与杨京兆凭书》:“眊眊然骚扰内生,霾雾填拥惨沮。”足见古代也有非常严重的“霾灾”。

遇上雾霾,敬天畏命


  面对严重的霾灾,古人如何治理呢?这有点像请教和尚如何梳头,现今科技发达,能上天入地,对雾霾都没有什么好的治理方法,古人能有什么好办法呢,他们并不能对这些自然灾害进行科学的解释,只能用神秘主义的办法来应对,皇帝下罪己诏算是一种“治理”之法。
  原因是,中国有“天人感应”之说,汉代董仲舒加以理论阐述,其中“灾异谴告”之说,将国家政事与灾异完全联系起来:“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将灾异的发生视为帝王治理国家失职所造成的结果,一旦发生灾异,皇帝就有可能下罪己诏,对施政进行反省,以求得上天的原谅。
  《汉书》记载:“成帝建始元年(公元前32年)四月辛丑夜,西北有如火光。壬寅晨,大风从西北起,云气赤黄,四塞天下,终日夜下著地者黄土尘也。”从文字看,这是由大风卷起尘土所形成的黄霾天气,情形相当严重,范围很广,朝野震恐,以为上天出灾异来“谴告”当政者。汉成帝看这阵势,也慌了神,缩头回避已不可能,赶紧下罪己诏说:“朕承先帝圣绪,涉道未深,不明事情,是以阴阳错缪,日月无光,赤黄之气,充塞天下。咎在朕躬。”黄霾散去显然不是皇帝罪己所致,但天下百姓都会感戴皇帝的洪恩,这与其说是治霾,不如说是治人心。
  第二个“治理”的办法是推荐贤才,贬黜奸佞和贪腐。这是皇帝罪己的一部分,因为自己失政失德,所以上天用极端天气雾霾来“谴告”,帝王检讨自己的种种失职,自然包括任用奸佞小人的用人之误,要认真纠错,就要“亲贤良,远小人”,起用贤良方正之人,免掉一些不称职的官员,处罚一些违法犯罪的官员,甚至大赫天下,以响应上天的谴责警告,期望以此诚意打动上天,获得上天的原谅。
  《后汉书·郎顗传》载,汉顺帝阳嘉二年(133年)正月,“自从入岁,常有蒙气,月不舒光,日不宣曜”,就是说,自进入新的一年以来,经常有灰霾,一派天昏地暗,日月不明,世人忧忡,视为异象。名士郎顗就向皇帝举荐黄琼、李固,理由是,“霾雾蔽日”、“天地混浊”是因为皇帝没有选贤任能,上为之生气,如果“爵贤命士”,彰显帝王仁德,天气会转好,阳光明媚,月朗星列,一派安定详和之象。这个方法治霾当然无益,但起用贤良却间接有利于国家治理,有利于民众福祉,也算是因祸得福了。
  第三个“治理”的办法,是要求文臣武将斋戒数日,禁止天下屠宰,并焚香祭天,祈神灵驱赶。这大约是古人将雾霾视为妖孽作恶,横空来世,人力无可抗拒,只能“求神打鬼”,通过“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办法来治雾霾。
  《元史》记载,至元六年(1340年)腊月,元大都发生了一起大风霾,“雾锁大都,多日不见日光,都门隐于风霾间”,“风霾蔽都城数日,帝恐天神之怒,遣礼部焚香祭天,祈神灵驱风霾而散。”这次风霾来势凶猛,强度委大,持续时间较长,皇帝分明感觉这是国家朝政有不妥之处,让上天生气了,赶紧召集礼部官员,点上高香,对天祭拜,恳求上天息怒。
  也有皇帝亲自焚香祭天的,如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正月,发生了一次大雾霾,数日不散,能见度极低,为安全起见,通惠河上的漕运不得不停止,结果粮食运不进来京城,各大粮仓告急,眼看要影响官员的俸禄发放了。乾隆皇帝于是派官员到天坛祭天外,自己则率王公大臣在紫禁城太和殿前焚香祷告,以期感动神灵,战胜雾霾。而民间则依葫芦画瓢,遇到“霾灾”时,到龙王庙去焚香祭拜,求龙王“驱霾祈雨”,这固然也不会有效。
  第四个“治理”的办法,就是在生产上作些应对,如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初春,发生风霾,京畿之农人“芸锄时令苗稍疏,预防风霾”。这一看就不是治霾,而是防风,为让庄稼免于被风霾吹倒。
  在古代,霾是一种“不可抗拒外力”,没有什么好的治霾办法,取法古人显然走不通,但其敬天畏命的精神是值得学习的。
其他文献
听说三文鱼感染埃博拉,这是什么情况?三文鱼不能吃,整个人都不好了。  亲爱的,别听标题党忽悠。我看了新闻,里面提到的不是埃博拉,而是三文鱼的顽疾—传染性鲑鱼贫血症(ISA)。  这个病由一种寄生在野生或养殖鱼类身上的海洋性正黏病毒(Orthomyxovirus)引起,病毒看起来深奥,其实与感冒病毒是亲戚,和禽流感也有共同语言。  ISA病毒现存几种菌株。一种在北美,另一种常见于欧洲,可能在挪威等国
黄金价格近年持续走高,从2009年年初的每盎斯800美元,上升到2011年秋的1900美元──拥有泡沫的一切特征;如今,跟所有脱离了供需基本面的资产价格上涨现象一样,这个金色的泡沫终于开始破灭了。  在高峰时期,那些“金甲虫”都兴致勃勃地预测黄金将在未来数年中涨至2000美元、3000美元,甚至到达5000美元/盎司,但自那以后金价就不断走低。现价(1200美元出头)相比于2011年的高点已经下跌
谁是现在最火的民营企业?我能想得起来的,一个是万达,老板王健林刚成中国首富;一个是阿里巴巴,马云刚刚获总理接见,豪称要创造1000万个就业机会;一个是恒大,麾下的俱乐部刚夺亚洲冠军,如今又参加了世俱杯,给中国挣了面子。  这三个企业,阿里巴巴最缺少话题性。在中国,互联网企业最纯洁,钱的来路都干净,白天出得去门,晚上睡得着觉,因为他们实际上是外企,钱由外国股东死盯,人由外国政府监管,不给机会。万达一
初见张艺谋之前,我的脑海里还回旋着小学时看《红高粱》的情景,记忆偶尔还会串行,以为嘶吼着“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的不是姜文,而是张艺谋。待一个穿黑衣的人进来,坐定,冲我笑,我才意识到,张艺谋已是一位64岁的老人。  他的脸的确很像兵马俑,一张非常中国的脸,没有第二个人的面部有他那种刀砍斧凿的质感。他不动时如同一尊远古雕像,咧开嘴巴笑起来,又变回了憨厚的西北汉子。这种双重印象,让我想起黑泽明的《影子武
《家路》剧照。左图为次郎(松山研一饰演)背着妈妈(田中裕子饰演),他们不愿意背井离乡,而是在震后沦为禁区的家乡生活下来。  日本福岛禁区安静得有些决绝。深深浅浅的绿在寥无人烟的山路上铺展,天空是接近透明的蓝。  山林里的岔道口,次郎背着年迈的妈妈,问她:“该走哪一边?”妈妈手一指:“我嫁过来的时候就是走的这边。”次郎反问:“您不是老年痴呆了吗?”妈妈嗔笑:“哪有人这样跟自己妈妈讲话?”  次郎笑,
《闺蜜》的上映,正面迎击两大青春作家韩寒、郭敬明导演的作品,由于受众都是年轻人,很难不拿来做比较。好在从女性导演角度出发,《闺蜜》没有什么使命感和偶像包袱,女主角们年近三张,命题不是梦想远方和姑娘,也不用炫富炫得不食人间烟火。三者分属明确,《后会无期》是文艺青年的无底洞,《小时代》主攻粉丝群体,以“接地气的知心姐姐”形象分一杯羹的《闺蜜》,笼络的则是普通青年。  这样一部典型的Chick-Flic
Greenchamp  竹制儿童自行车  这已经不是用竹椅当马骑的1980年代了,但不妨碍竹子这种好材质继续装点我们的生活。除了有“茁壮成长”的美好寓意外,它的环保和耐用价值也非常高。为了防止竹子开裂,设计师采用了双层结构。Grush  儿童智能牙刷  想让孩子乖乖刷牙,而且养成长久的习惯,可一点都不容易。不过这个名为Grush的牙刷,就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它通过内置的运动传感器追踪孩子的刷牙动
1  朋友在微信上发给我一张照片,照片上是十几年前的我,坐在我们那县城中学的宿舍床上,手里捧本杂志,正挤眉弄眼着。朋友怕我想不起来,几秒钟后又发来一条文字消息——“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  想得起来。那是1997年的冬天,我读高中一年级,校门口外报刊亭的老板跟我很熟悉,每月都给我留一本《小说月报》。我在12月份的《小说月报》里读到一篇名叫《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的中篇小说,觉得有趣,就在宿舍里念
5月22日下午5点多,北京西山上射过来的阳光温暖明亮,写字楼里的白领们开始看表准备下班的时候,北辰世纪中心AB座写字楼之间的露台上,京东的员工们却正在忙着搭建庆祝场地。因为在4个小时之后,京东将在大洋的另一端,纽约康泰纳仕大楼,登陆纳斯达克。  刘强东带着京东的高管团队提前了一个小时左右来到了交易所,纽约时间9点后,站在纽约时代广场的路人可以清晰地在巨大的LED屏幕上看见一个身材匀称的中国人站到了
台湾导演林育贤。代表作有《翻滚吧!男孩》、《翻滚吧!阿信》等。电影人都是神经病  “拿金马奖的时候你在干吗?”  “在哭啊!”台湾导演林育贤的冷笑话神经时刻紧绷着,看我没笑,他讪笑一声,“哈,没有啦。拍《翻滚吧!男孩》时,实在太穷了。那时告诉自己打死也不要拍电影了,可是上台一领奖内心就说,我要继续拍我下一部电影!疯了嘛!其实电影人都神经病。”  早在2005年,林育贤因关于体操的一部纪录片 《翻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