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估算是《课标》中计算教学的一部分,在实际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是学生应当掌握的一种重要的计算技能,估算活动对于开拓学生的思维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如何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我仅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创设情境,培养小学生的估算意识
作为教师,我们有必要创造丰富的情境,让学生体会到估算的意义价值,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如学了两位数乘法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学校要参加文明单位的评选,根据有关规定,每所学校的藏书量每人至少应达12本,我们学校有425人,藏书量5000本,请问我们学校的藏书量是否达到了标准?我给学生一分钟,开始做题,很多学生都拿起笔,但只有六.七位同学很快举起手,时间到了,好多同学都没有完成,于是,我先请几个做得慢的同学说一说想法,他们都说列出算式,然后用竖式计算,但时间来不及,接着,我有请几个做得快的同学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其中一位同学是这样说的12×422≈12×400=4800,通过估计,大约需要4800本.这样,把425看成400结果偏小,实际藏书量应该比5000本多一些,而学校里的藏书量才5000本,所以不达标,通过想法的展示,同学们深刻地体会到,其实并不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算出精确值,有时候只要估算出结果就可以了,这样这样可以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二.亲身体验让学生体会估算的意义和价值
新的数学教学理念倡导在数学教学中应让学生更多地去体验数学、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而估算教学则是实现上述目标非常重要的途径。首先,通过对数与量的估算可使学生亲身体验所学的数与量的大小与多少,以增强符号感和亲和感。例如,当学习了自然数1~50后,我让学生去估算一年(2)班教室现有多少人,待估算出结果后再去精确地算一算,看二者之间的差距,从中体验30人、45人等到底有多少。在学完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后,我让学生对教室黑板的一边、课桌的一边、某同学的身高先进行估算,再进行实际测量,从中感受理解某长度单位的真实大小,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理性把握和认识。其次,通过估算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建立用数学的意识,提高用数学的能力。例如,我们每天都需要和许多量打交道,如购物,知道单价,要购买多少量需要多少钱,或有多少钱,最多能购买多少量;在旅途中,感觉车速每小时行多少千米,从甲地到乙地大约需要多长时间等问题。要解决这些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实际问题,需要我们在短时间内作出判断,这不仅需要学生首先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而且由于受当时客观条件的限制(没有笔和纸),还必须具有一定的估算能力。
三.教给估算的方法,培养估算习惯
估算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一定的笔算、口算、运算定律的掌握和运用以及计量单位基础上的。在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时,还需要有相对广博的知识与常识。估算时要涉及到合理猜测、对运算结果范围的估计以及灵活推断等思维活动,远比直接口算和笔算所进行的思维活动复杂。再者,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即使有具体情境,但学生对此情境所允许的误差范围和要求仍旧难于把握。因此,对于年龄小、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而言,就形成了畏难心理。
估算是一种意识,它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沉淀的过程、积累的过程,靠有限的几节课是远远不够的。基于上述的原因分析,本人觉得应该坚持长期渗透,让学生充分感受估算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估算既然是一种计算,必有相应的方法,所以要搞好估算教学,我们每位老师首先自己必须学习和掌握估算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方法,并以这些原理和作法对教学中所涉及的估算内容进行梳理和归类,以便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讲授并整理出相应的估算常用方法,并结合具体问题或实际需要说明如何灵活选用这些方法,从而达到使每个学生掌握一定的估算方法和技巧,以满足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估算教学之所以不被学生所重视,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学生缺乏估算的意识,二是教学中没有形成估算的环境。对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努力营造这种经常想到估算、经常去用估算的氛围和环境。在完成一道数学作业题时,不管题目是否要求估算,在具体计算之前,都可以进行估算,以确定计算结果的大体范围,或当计算完后再进行估算,以判断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在用计算器计算出结果后,再用估算以判断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如仅去判别个位数)。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时,无论问题难易,在作出准确判断之前都应先去估算,要判断别人某种行为是否可行,也应从量的角度作出估算等。这样,经过一定的有效训练之后,同学们就会自然形成估算的意识,养成估算的习惯。在这一过程中,也自然而然推动了将数学回归于生活实践,回归于解决现实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进一步提高数学课的教学质量。
三、落实基础知识,感受实用价值
估算是根据具体条件及有关知识对事物的数量或算式的结果做出大概推断或估计。只有掌握了估算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学生才能有章可循,得心应手地去进行估算,才能从根本上清除心理压力。
1.在教学中,我觉得应该落实以下几块基础知识:
(1)、掌握四则运算值的规律。如:在自然数范围内,两个数相加的和不小于任何一个加数;减法中,差、减数不大于被减数,被减数不变,减数与差的变化相反;乘法中一个因数小于1,积肯定小于另一个数;除法中除数小于1,商反而大于被除数等等。
(2)、掌握必要的计量单位。如:1米约有多长,1厘米约有多长;1千克约有多重,1平方米约有多大等等。
(3)、掌握常用的数据。如:桌子的高度约1米,2瓶矿泉水重1千克,1千克鸡蛋约16个,人每小时步行4千米至5千米等等。
2.华罗庚曾经说过“人们对于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特别是估算在生活中的运用比较广泛,教师更要深入挖掘教材中一切估算的资源,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创设现实的生活情景,开展富有生活气息的实践活动,使他们体会到估算就在身边。
(1)、创设生活情景
学习“加减法估算”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题:“丁丁一家去吃饭,点菜的菜单如下:清蒸鲳鱼24.50元;西红柿蛋汤5.00元;香菇炒肉12.40元;水煮河虾29.90元。大约需要多少钱?”情境中有4个数量,而且是用小数的形式表示的,这对于没有学过小数加减法的二年级学生来说精算有一定的难度,那学生就会自然地想到用估算。
对于此情境,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培感亲切,清楚只需要大致算一下要多少钱,这样就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估算来源于生活。
(2)、开展实践活动
学校组织去野炊,我组织学生去统计四年级有多少人去。学生通过统计说:“约有80人去。”我问:“叫你们去统计,为什么是近似值?”学生说:“有些同学还没想好,到时有可能去,所以只能说大约有80人去。”我说:“你们调查得非常仔细,一辆车可以坐30人,那需要几辆车呢?”“两辆车可以坐30 30=60人,还剩20人,还有到时有同学临时加入,所以共需要3辆车。”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才能根据实际问题情况去选择估算策略:要往大估;还是往小估。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灵活选择相应的策略。
在新课程改革的引领下,估算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数学教学中的一个新重点和新难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为学生创设合适的情景,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加强学生的估算意识,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
一.创设情境,培养小学生的估算意识
作为教师,我们有必要创造丰富的情境,让学生体会到估算的意义价值,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如学了两位数乘法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学校要参加文明单位的评选,根据有关规定,每所学校的藏书量每人至少应达12本,我们学校有425人,藏书量5000本,请问我们学校的藏书量是否达到了标准?我给学生一分钟,开始做题,很多学生都拿起笔,但只有六.七位同学很快举起手,时间到了,好多同学都没有完成,于是,我先请几个做得慢的同学说一说想法,他们都说列出算式,然后用竖式计算,但时间来不及,接着,我有请几个做得快的同学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其中一位同学是这样说的12×422≈12×400=4800,通过估计,大约需要4800本.这样,把425看成400结果偏小,实际藏书量应该比5000本多一些,而学校里的藏书量才5000本,所以不达标,通过想法的展示,同学们深刻地体会到,其实并不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算出精确值,有时候只要估算出结果就可以了,这样这样可以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二.亲身体验让学生体会估算的意义和价值
新的数学教学理念倡导在数学教学中应让学生更多地去体验数学、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而估算教学则是实现上述目标非常重要的途径。首先,通过对数与量的估算可使学生亲身体验所学的数与量的大小与多少,以增强符号感和亲和感。例如,当学习了自然数1~50后,我让学生去估算一年(2)班教室现有多少人,待估算出结果后再去精确地算一算,看二者之间的差距,从中体验30人、45人等到底有多少。在学完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后,我让学生对教室黑板的一边、课桌的一边、某同学的身高先进行估算,再进行实际测量,从中感受理解某长度单位的真实大小,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理性把握和认识。其次,通过估算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建立用数学的意识,提高用数学的能力。例如,我们每天都需要和许多量打交道,如购物,知道单价,要购买多少量需要多少钱,或有多少钱,最多能购买多少量;在旅途中,感觉车速每小时行多少千米,从甲地到乙地大约需要多长时间等问题。要解决这些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实际问题,需要我们在短时间内作出判断,这不仅需要学生首先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而且由于受当时客观条件的限制(没有笔和纸),还必须具有一定的估算能力。
三.教给估算的方法,培养估算习惯
估算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一定的笔算、口算、运算定律的掌握和运用以及计量单位基础上的。在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时,还需要有相对广博的知识与常识。估算时要涉及到合理猜测、对运算结果范围的估计以及灵活推断等思维活动,远比直接口算和笔算所进行的思维活动复杂。再者,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即使有具体情境,但学生对此情境所允许的误差范围和要求仍旧难于把握。因此,对于年龄小、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而言,就形成了畏难心理。
估算是一种意识,它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沉淀的过程、积累的过程,靠有限的几节课是远远不够的。基于上述的原因分析,本人觉得应该坚持长期渗透,让学生充分感受估算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估算既然是一种计算,必有相应的方法,所以要搞好估算教学,我们每位老师首先自己必须学习和掌握估算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方法,并以这些原理和作法对教学中所涉及的估算内容进行梳理和归类,以便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讲授并整理出相应的估算常用方法,并结合具体问题或实际需要说明如何灵活选用这些方法,从而达到使每个学生掌握一定的估算方法和技巧,以满足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估算教学之所以不被学生所重视,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学生缺乏估算的意识,二是教学中没有形成估算的环境。对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努力营造这种经常想到估算、经常去用估算的氛围和环境。在完成一道数学作业题时,不管题目是否要求估算,在具体计算之前,都可以进行估算,以确定计算结果的大体范围,或当计算完后再进行估算,以判断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在用计算器计算出结果后,再用估算以判断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如仅去判别个位数)。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时,无论问题难易,在作出准确判断之前都应先去估算,要判断别人某种行为是否可行,也应从量的角度作出估算等。这样,经过一定的有效训练之后,同学们就会自然形成估算的意识,养成估算的习惯。在这一过程中,也自然而然推动了将数学回归于生活实践,回归于解决现实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进一步提高数学课的教学质量。
三、落实基础知识,感受实用价值
估算是根据具体条件及有关知识对事物的数量或算式的结果做出大概推断或估计。只有掌握了估算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学生才能有章可循,得心应手地去进行估算,才能从根本上清除心理压力。
1.在教学中,我觉得应该落实以下几块基础知识:
(1)、掌握四则运算值的规律。如:在自然数范围内,两个数相加的和不小于任何一个加数;减法中,差、减数不大于被减数,被减数不变,减数与差的变化相反;乘法中一个因数小于1,积肯定小于另一个数;除法中除数小于1,商反而大于被除数等等。
(2)、掌握必要的计量单位。如:1米约有多长,1厘米约有多长;1千克约有多重,1平方米约有多大等等。
(3)、掌握常用的数据。如:桌子的高度约1米,2瓶矿泉水重1千克,1千克鸡蛋约16个,人每小时步行4千米至5千米等等。
2.华罗庚曾经说过“人们对于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特别是估算在生活中的运用比较广泛,教师更要深入挖掘教材中一切估算的资源,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创设现实的生活情景,开展富有生活气息的实践活动,使他们体会到估算就在身边。
(1)、创设生活情景
学习“加减法估算”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题:“丁丁一家去吃饭,点菜的菜单如下:清蒸鲳鱼24.50元;西红柿蛋汤5.00元;香菇炒肉12.40元;水煮河虾29.90元。大约需要多少钱?”情境中有4个数量,而且是用小数的形式表示的,这对于没有学过小数加减法的二年级学生来说精算有一定的难度,那学生就会自然地想到用估算。
对于此情境,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培感亲切,清楚只需要大致算一下要多少钱,这样就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估算来源于生活。
(2)、开展实践活动
学校组织去野炊,我组织学生去统计四年级有多少人去。学生通过统计说:“约有80人去。”我问:“叫你们去统计,为什么是近似值?”学生说:“有些同学还没想好,到时有可能去,所以只能说大约有80人去。”我说:“你们调查得非常仔细,一辆车可以坐30人,那需要几辆车呢?”“两辆车可以坐30 30=60人,还剩20人,还有到时有同学临时加入,所以共需要3辆车。”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才能根据实际问题情况去选择估算策略:要往大估;还是往小估。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灵活选择相应的策略。
在新课程改革的引领下,估算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数学教学中的一个新重点和新难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为学生创设合适的情景,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加强学生的估算意识,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