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是一种独具魅力的艺术。震撼心灵的音乐,会让人产生一种精神上的契合和情感上的愉悦。古往今来,许多名人都十分重视音乐的教育功能。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提倡音乐教育的大师。他说:“广博易良,乐教也。”意即利用音乐陶冶青年的性情,使其养成文质彬彬、温良敦厚的君子风度。社会发展到现在,音乐不再是音乐课的专利,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了一席之地。那么,语文教师应该如何乘着音乐的翅膀,在语文的艺术殿堂上自由地飞翔呢?我对音乐与语文在教学上的相互渗透略有尝试,现浅谈如下:
一、利用音乐,导入新课
导语是一堂课的开始,其目的是激趣启思。若能设计一段具有创意、富有魅力的教学引言,做到引人入胜,就可奠定这堂课成功的基础。而音乐在此有着其它手段不可比拟的作用。即使是一些枯燥的课文,由于音乐的介入,也可变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比如在讲授《麦琪的礼物》时,先放一段《泰坦尼克号》主题曲。当凄迷哀伤的音乐响起时,学生不禁沉浸在那独特的氛围中。此时,我徐徐道出:“现在我们假设他们都大难未死,以后迎接他们的将是平凡的、琐碎的日子,大家认为他们还会像这样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吗?”学生很自然地会由杰克和露丝的悲剧而联想到课文中那对小夫妻相濡以沫的爱情。这为我讲解课文打下了情感基础。正因为有《泰坦尼克号》主题曲的铺垫,学生兴趣高涨、感情激荡,个个跃跃欲试,进入了积极的学习状态。在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点时,许多问题也都迎刃而解。
可见,教师借音乐导入,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氛围,使课文一开始就直抵学生的心灵深处。
二、利用音乐,配乐朗诵
音乐用节奏、旋律、速度等各种手段来表现人的情感。而文学的音韵、节奏就吸取了音乐的技巧,时而柔和,时而铿锵。适时地为学生或自己配上一段适宜的音乐,可以使静态的文字具有立体感。音乐在教室里流淌,读者入情入境。自如的声音、悦耳的语调、生动的语气传入耳中,那深邃的思想内涵、高尚的情操、美好的憧憬,以音乐为媒介,也流进了听者的心田。
以《背影》一课为例,这篇散文的字里行间充满了淡淡的哀愁,为此,我选择了哀怨、凄婉的二胡独奏《二泉映月》。如泣如诉的旋律在教室里回荡,再配上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那充满人间至爱的父子之情便会从平淡朴实的文字中喷涌而出。学生身临其境,为情所动,很快便进入了角色,眼前仿佛浮现出那个艰难地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的肥胖背影。由此,学生会情不自禁地想到自己日夜辛劳、两鬓过早斑白的父亲,不由得思绪万千,潸然泪下。
三、利用音乐,制造高潮
“文似看山不喜平”,一堂好课应该是波澜起伏、高潮迭出的。教师要常常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用音乐刺激学生,调动他们的情绪,激发他们思考。
例如,在赏析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时,在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后,我播放《思乡曲》,让学生在乐曲中思索,在乐曲中走近作者的精神世界,与作者一同呼吸、思念、悲伤、无奈。在感伤的音乐声中,作者感染了读者,读者理解了作者。接下来的学习,学生异常活跃,发言积极而主动,课堂上出现了一个小小的高潮,对文章的分析水到渠成。
在教学《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时,我播放了《国际歌》。当低沉、雄浑的歌声在教室里婉转回旋的时候,整个教室肃穆庄重,对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那种崇敬和怀念之情从学生的心底油然而生,学生都带着这种心情聆听恩格斯的肺腑之言,课堂教学达到高潮。
音乐使教材更为生动形象,使得凝固在教材中的静态美升华为动态美,将教材中蕴含的意境美充分地表现出来,从而产生强烈的美感效应,激活学生的思维。
四、利用音乐,巧妙结尾
许多老师很注意导语的设计,为授课创立情境,但往往却忽视了结尾的技巧,要么是不了了之,要么是简单地布置练习,并未抓住这一时机延伸和拓展知识。这时如果巧妙地运用音乐,可以达到出人意料的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甜甜的泥土》一文时,我以歌曲《鲁冰花》作结。伴随着这饱含孤独、略带哀愁、充满期盼的词曲,学生仿佛看到了渴望母爱的孩子亮亮已泣不成声,在呼唤他生命中的妈妈。尤其是当唱到“天上的星星不说话,地上的娃娃想妈妈……”时,一些学生的眼眶都湿了。不禁想到流淌在自己身边像涓涓溪流时时刻刻滋润着自己心田的母爱,不由想到今后在享受母爱的同时要想法去回报母爱,而这正是我要留给学生们的“余音”。
优秀的结课不仅能对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的作用,而且还能延伸课堂教学内容,达到“课已尽而趣无穷、思未尽”的效果。而用音乐帮助结课可实现这一目的。
五、利用音乐,进行写作
音乐可触发学生的灵感,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使平常大家不愿写、无话可说的作文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如果把音乐称为桥,那就让学生通过这座桥,浮想连翩,让想象插上翅膀飞起来吧!
在语文教学中借助音乐语言,把文中所描绘的景和物、所倾吐的情和意表现出来,去叩击学生的心灵,给语文课注入了活力,使音乐在语文课堂上魅力四射。
一、利用音乐,导入新课
导语是一堂课的开始,其目的是激趣启思。若能设计一段具有创意、富有魅力的教学引言,做到引人入胜,就可奠定这堂课成功的基础。而音乐在此有着其它手段不可比拟的作用。即使是一些枯燥的课文,由于音乐的介入,也可变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比如在讲授《麦琪的礼物》时,先放一段《泰坦尼克号》主题曲。当凄迷哀伤的音乐响起时,学生不禁沉浸在那独特的氛围中。此时,我徐徐道出:“现在我们假设他们都大难未死,以后迎接他们的将是平凡的、琐碎的日子,大家认为他们还会像这样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吗?”学生很自然地会由杰克和露丝的悲剧而联想到课文中那对小夫妻相濡以沫的爱情。这为我讲解课文打下了情感基础。正因为有《泰坦尼克号》主题曲的铺垫,学生兴趣高涨、感情激荡,个个跃跃欲试,进入了积极的学习状态。在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点时,许多问题也都迎刃而解。
可见,教师借音乐导入,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氛围,使课文一开始就直抵学生的心灵深处。
二、利用音乐,配乐朗诵
音乐用节奏、旋律、速度等各种手段来表现人的情感。而文学的音韵、节奏就吸取了音乐的技巧,时而柔和,时而铿锵。适时地为学生或自己配上一段适宜的音乐,可以使静态的文字具有立体感。音乐在教室里流淌,读者入情入境。自如的声音、悦耳的语调、生动的语气传入耳中,那深邃的思想内涵、高尚的情操、美好的憧憬,以音乐为媒介,也流进了听者的心田。
以《背影》一课为例,这篇散文的字里行间充满了淡淡的哀愁,为此,我选择了哀怨、凄婉的二胡独奏《二泉映月》。如泣如诉的旋律在教室里回荡,再配上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那充满人间至爱的父子之情便会从平淡朴实的文字中喷涌而出。学生身临其境,为情所动,很快便进入了角色,眼前仿佛浮现出那个艰难地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的肥胖背影。由此,学生会情不自禁地想到自己日夜辛劳、两鬓过早斑白的父亲,不由得思绪万千,潸然泪下。
三、利用音乐,制造高潮
“文似看山不喜平”,一堂好课应该是波澜起伏、高潮迭出的。教师要常常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用音乐刺激学生,调动他们的情绪,激发他们思考。
例如,在赏析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时,在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后,我播放《思乡曲》,让学生在乐曲中思索,在乐曲中走近作者的精神世界,与作者一同呼吸、思念、悲伤、无奈。在感伤的音乐声中,作者感染了读者,读者理解了作者。接下来的学习,学生异常活跃,发言积极而主动,课堂上出现了一个小小的高潮,对文章的分析水到渠成。
在教学《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时,我播放了《国际歌》。当低沉、雄浑的歌声在教室里婉转回旋的时候,整个教室肃穆庄重,对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那种崇敬和怀念之情从学生的心底油然而生,学生都带着这种心情聆听恩格斯的肺腑之言,课堂教学达到高潮。
音乐使教材更为生动形象,使得凝固在教材中的静态美升华为动态美,将教材中蕴含的意境美充分地表现出来,从而产生强烈的美感效应,激活学生的思维。
四、利用音乐,巧妙结尾
许多老师很注意导语的设计,为授课创立情境,但往往却忽视了结尾的技巧,要么是不了了之,要么是简单地布置练习,并未抓住这一时机延伸和拓展知识。这时如果巧妙地运用音乐,可以达到出人意料的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甜甜的泥土》一文时,我以歌曲《鲁冰花》作结。伴随着这饱含孤独、略带哀愁、充满期盼的词曲,学生仿佛看到了渴望母爱的孩子亮亮已泣不成声,在呼唤他生命中的妈妈。尤其是当唱到“天上的星星不说话,地上的娃娃想妈妈……”时,一些学生的眼眶都湿了。不禁想到流淌在自己身边像涓涓溪流时时刻刻滋润着自己心田的母爱,不由想到今后在享受母爱的同时要想法去回报母爱,而这正是我要留给学生们的“余音”。
优秀的结课不仅能对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的作用,而且还能延伸课堂教学内容,达到“课已尽而趣无穷、思未尽”的效果。而用音乐帮助结课可实现这一目的。
五、利用音乐,进行写作
音乐可触发学生的灵感,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使平常大家不愿写、无话可说的作文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如果把音乐称为桥,那就让学生通过这座桥,浮想连翩,让想象插上翅膀飞起来吧!
在语文教学中借助音乐语言,把文中所描绘的景和物、所倾吐的情和意表现出来,去叩击学生的心灵,给语文课注入了活力,使音乐在语文课堂上魅力四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