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审题能力是观察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审题能力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能力,它包括阅读 、理解 、分析和综合等多种能力 ,也包括严肃、认真、细致的态度等非智力因素。数学学科的审题就是为了正确解题而进行阅读 ,理解题目所涉及的数学知识,明确题中给出的条件和要求,并试图找出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而进行的思维活动。
由于一年级学生认识的字、词少,又缺乏生活经验,理解能力较差,学生很难真正理解题意,从而找到解题的思路。大部分学生列式计算对了,但却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应加强加减法简单应用题的审题,以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策略一:创设情境,注重审题的直观性
数学知识是客观事物数量关系、空间形式的抽象。据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儿童认知发展的第一阶段主要是靠感觉和动作探索周围世界。儿童的年龄越低,越需要借助直观和操作活动来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所以,我们在教学应用题时,要注意通过直观使学生理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逐步形成数学的概念,使学生理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答应用题的方法。例如:教学:“小华家养了13只兔其中白兔8只,黑兔有多少只?”可采用以下教法:
师:题中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小华家养兔的事。
师: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
生:已知条件是“小华家养了13只兔,其中白兔8只”,问题是“黑兔有多少只?”
教师这时就可以把8只白兔和5只黑兔的挂图贴在黑板上,在右边黑兔上面写“?”。教师继续发问。
师:“13只兔”包括什么样的兔和什么样的兔?
生:包括白兔和黑兔
师:题中怎样说的?
生:题中说“其中白兔8只,黑兔有多少只?”说明有白兔,也有黑兔。
师:所以13只兔是一个总数量,要求黑兔这一部分是多少,只要怎么办就可以求得到了呢?
生:只要把白兔这一部分去掉,剩下的就是黑兔了。
这时,教师把8只白兔一起拿下,并问:去掉8只白兔,用什么方法计算?
生:用减法计算。
教师采用直观的教具演示,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轻松地找到解题思路。做完例题,还可以出示一道强化题“有15个同学排成一行做操,其中男生8人,女生有几人?”让学生读题,解题后说出思路。例题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在教学中,只要抓住简单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及联系,加强直观手段的运用,强化思路分析,重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就一定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策略二:教给方法,传授审题的技巧性
一读。认真读题是正确解答应用题的前提条件。读题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教师范读、学生试读、集体齐读、个别点读、自我默读等。读题要逐字逐句,反复仔细,做到读得准(不漏字,不添字,不破句)、读得好(有表情,关键词句应加重语气)、读得懂(知道情节及数量关系)。在读懂题目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学会表述,表述是读题的延伸,是对学生读题效果的检验和题意理解程度的反馈。教师可选择成绩上、中、下的学生分别表述,要求他们不看题目,用自己的语言把题目的意思、情节复述一遍,把题中的条件和问题表述清楚。读题是审题的第一步,正确地指导学生读好题,养成良好的读题习惯,就为审题和解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画。在读懂题意的基础上,找出解答问题的重点条件,将关键词画一画。通过画一画加深对题目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在审题方面作了进一步强化,以便选择正确的解题方法。
三算。学生在理清关系,正确列式后,便要计算。算这一环节中要求学生细致,不可马虎,有些学生列式正确,往往结果出错,说明计算基本功未过关,平时多加强计算能力的训练,包括心算、口算、笔算等等。要尽可能做到步步完善,做到滴水不漏。
四验。计算出结果后,许多学生往往认为解答完毕,其实不然,低年级学生不善于从已知量向未知量转化,有时又受生活经验的制约无法检验明显的错误。因此,要教给学生验算的方法,如联系实际法、问题条件转换法和另解法等;还可以先由师生共同完成,然后过渡到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最后发展成学生独立完成。
策略三:加强对比,提高审题的灵活性
数学课堂强化训练是学生形成理性认识的实践活动,这是一个重要的数学过程。通过课堂练习,能促使学生将刚理解的知识加以应用,并在应用中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从而巩固新知识,形成技能。另外,通过强化训练也能暴露出学生理解、应用新知识的矛盾和差异,使教师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减少失误,提高课堂效益。
1. 变换条件。例如:王大妈养了7只小鸡,又买来了3只,现在有多少只小鸡?教师引导学生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着重问:什么是“买来”?鸡的数量发生了什么变化?该用什么方法解答?又出示这么一道题:王大妈养了7只小鸡,卖了3只,现在有多少只小鸡?教师依然引导学生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着重问:什么是“卖了”?鸡的数量发生了什么变化?该用什么方法解答?
最后,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两道题只有“买来”和“卖了”两个词的差别,运算方法就不同,所以我们必须认真读题,理解应用题每个条件的意思。
2. 变换问题。如出示下列题组:(1)学校体育组有7条跳绳,借走了4条,还剩下多少条跳绳?(2)学校体育组第一次借走了4条跳绳,第二次借走了3条,两次借走了多少条?
在第(1)题中,通过实物演示,引导学生说出思路:从7条里去掉4条,就是剩下的条数,这题要用减法来计算。在第(2)题中,通过实物演示,引导学生说出思路:要求两次借走了多少条,就是要把第一次借走的条数和第二次借走的条数合起来,要用加法计算。解答完这两题,让学生思考:两题都有“借走”这个词,是不是都用减法计算呢?这说明重点词语很重要,但不能只看重点词语就选择运算的方法,要充分理解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针对问题理清思路,选择运算方法。通过这样的练习,以后学生就不会出现见“多”就加,见“少”就减,见“借走、飞走、卖了”等词语就用减法的现象。
应用题的教学是数学中的难点,简单应用题是基础,审题的习惯要从小培养起,解题的思路现在就得题题理清,才能为以后学习复杂应用题打好基础。
由于一年级学生认识的字、词少,又缺乏生活经验,理解能力较差,学生很难真正理解题意,从而找到解题的思路。大部分学生列式计算对了,但却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应加强加减法简单应用题的审题,以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策略一:创设情境,注重审题的直观性
数学知识是客观事物数量关系、空间形式的抽象。据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儿童认知发展的第一阶段主要是靠感觉和动作探索周围世界。儿童的年龄越低,越需要借助直观和操作活动来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所以,我们在教学应用题时,要注意通过直观使学生理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逐步形成数学的概念,使学生理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答应用题的方法。例如:教学:“小华家养了13只兔其中白兔8只,黑兔有多少只?”可采用以下教法:
师:题中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小华家养兔的事。
师: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
生:已知条件是“小华家养了13只兔,其中白兔8只”,问题是“黑兔有多少只?”
教师这时就可以把8只白兔和5只黑兔的挂图贴在黑板上,在右边黑兔上面写“?”。教师继续发问。
师:“13只兔”包括什么样的兔和什么样的兔?
生:包括白兔和黑兔
师:题中怎样说的?
生:题中说“其中白兔8只,黑兔有多少只?”说明有白兔,也有黑兔。
师:所以13只兔是一个总数量,要求黑兔这一部分是多少,只要怎么办就可以求得到了呢?
生:只要把白兔这一部分去掉,剩下的就是黑兔了。
这时,教师把8只白兔一起拿下,并问:去掉8只白兔,用什么方法计算?
生:用减法计算。
教师采用直观的教具演示,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轻松地找到解题思路。做完例题,还可以出示一道强化题“有15个同学排成一行做操,其中男生8人,女生有几人?”让学生读题,解题后说出思路。例题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在教学中,只要抓住简单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及联系,加强直观手段的运用,强化思路分析,重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就一定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策略二:教给方法,传授审题的技巧性
一读。认真读题是正确解答应用题的前提条件。读题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教师范读、学生试读、集体齐读、个别点读、自我默读等。读题要逐字逐句,反复仔细,做到读得准(不漏字,不添字,不破句)、读得好(有表情,关键词句应加重语气)、读得懂(知道情节及数量关系)。在读懂题目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学会表述,表述是读题的延伸,是对学生读题效果的检验和题意理解程度的反馈。教师可选择成绩上、中、下的学生分别表述,要求他们不看题目,用自己的语言把题目的意思、情节复述一遍,把题中的条件和问题表述清楚。读题是审题的第一步,正确地指导学生读好题,养成良好的读题习惯,就为审题和解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画。在读懂题意的基础上,找出解答问题的重点条件,将关键词画一画。通过画一画加深对题目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在审题方面作了进一步强化,以便选择正确的解题方法。
三算。学生在理清关系,正确列式后,便要计算。算这一环节中要求学生细致,不可马虎,有些学生列式正确,往往结果出错,说明计算基本功未过关,平时多加强计算能力的训练,包括心算、口算、笔算等等。要尽可能做到步步完善,做到滴水不漏。
四验。计算出结果后,许多学生往往认为解答完毕,其实不然,低年级学生不善于从已知量向未知量转化,有时又受生活经验的制约无法检验明显的错误。因此,要教给学生验算的方法,如联系实际法、问题条件转换法和另解法等;还可以先由师生共同完成,然后过渡到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最后发展成学生独立完成。
策略三:加强对比,提高审题的灵活性
数学课堂强化训练是学生形成理性认识的实践活动,这是一个重要的数学过程。通过课堂练习,能促使学生将刚理解的知识加以应用,并在应用中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从而巩固新知识,形成技能。另外,通过强化训练也能暴露出学生理解、应用新知识的矛盾和差异,使教师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减少失误,提高课堂效益。
1. 变换条件。例如:王大妈养了7只小鸡,又买来了3只,现在有多少只小鸡?教师引导学生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着重问:什么是“买来”?鸡的数量发生了什么变化?该用什么方法解答?又出示这么一道题:王大妈养了7只小鸡,卖了3只,现在有多少只小鸡?教师依然引导学生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着重问:什么是“卖了”?鸡的数量发生了什么变化?该用什么方法解答?
最后,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两道题只有“买来”和“卖了”两个词的差别,运算方法就不同,所以我们必须认真读题,理解应用题每个条件的意思。
2. 变换问题。如出示下列题组:(1)学校体育组有7条跳绳,借走了4条,还剩下多少条跳绳?(2)学校体育组第一次借走了4条跳绳,第二次借走了3条,两次借走了多少条?
在第(1)题中,通过实物演示,引导学生说出思路:从7条里去掉4条,就是剩下的条数,这题要用减法来计算。在第(2)题中,通过实物演示,引导学生说出思路:要求两次借走了多少条,就是要把第一次借走的条数和第二次借走的条数合起来,要用加法计算。解答完这两题,让学生思考:两题都有“借走”这个词,是不是都用减法计算呢?这说明重点词语很重要,但不能只看重点词语就选择运算的方法,要充分理解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针对问题理清思路,选择运算方法。通过这样的练习,以后学生就不会出现见“多”就加,见“少”就减,见“借走、飞走、卖了”等词语就用减法的现象。
应用题的教学是数学中的难点,简单应用题是基础,审题的习惯要从小培养起,解题的思路现在就得题题理清,才能为以后学习复杂应用题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