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意识四部分。笔者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有效地融合到阅读教学,从理解与表达(语言能力)、策略与效率(学习能力)、语言与思维(思维品质)和情感与文化(文化意识)四个维度出发,共同促进学生英语学科素养的养成和完善。
“精泛相生”引用到英语阅读教学,是指对阅读文本内容的安排有主有次,集中时间和精力来精学阅读文本共核知识与技能,并通过不同形式的手段和方法进行泛教泛学、精教精学,对精学内容还需进行适当补充,共同构成精泛相生的阅读教学。譬如,笔者在执教《译林版牛津英语》七(上)Unit 1 Welcome to Class 1, Grade 7阅读第一课时,根据文本内容设计了一道“信息匹配”范读题,再理清文本框架的基础上进行精读,笔者要求学生补全思维导图。
在精读的基础上,学生进行深度思考:What can you learn from your new classmates? Which classmate impressed you most? And why? 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实现有内涵的表达。
基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笔者在处理文本时坚持“读前巧问”、“读中追问”、“讀后升问”,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的一些问题,让学生从知道文本基本内容到领会文本中心思想,将所学应用于实际,分析和评价文本中的观点,最后结合自己的观点,形成新的思维。
以译林版牛津英语九年级上册Unit 4 Never give up为例,笔者通过以下“阶梯式”的问题,促使学生灵活运用阅读策略,提高阅读效率,进行有效阅读。
(1)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the story?
(2)Look at this picture. What is special about Spud Webb?
(3)What did Spud do when facing difficulties?
(4)What did Spud prove?
(5)If you were Spud Webb, how would you feel? How would you treat them?
(6)What characteristics do you think are important if you want to succeed?
对于以上“阶梯式”的提问,督促学生必须运用预测、泛读、精读、分析、推断、总结等阅读策略来读懂、读深、读透文本,最终,达到阅读效率的提高。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十分密切。学习和使用语言要借助思维,同时,学习和使用语言又能够进一步促进思维的发展。英语的学习不仅可以丰富思维方式,还能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巧妙地设置活动是能够将语言文字活化,将文本内容活化为实际生活,在真实的情境中促使学生各种思维的形成。而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很多活动,有利于学生深刻性、灵活性、广阔性、敏捷性、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的养成。下面以笔者的一个教学实践为例,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笔者在教授译林版牛津英语九年级下册Unit 1 Life on Mars时,在读后活动中设计了一个“debate”环节,以“What are the disadvantages and advantages of Life on Earth or Life on Mars?” 为主题进行辩论,从组内讨论到组间辩论深化所学知识,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注重知识运用,发展批判性思维,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实际做出合理的判断。
在有时间、空间限制的阅读课堂教学中,如何从蕴含大量信息的文本中提取有效信息,让学生领悟语言的情感和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译林版牛津英语》八(下)Unit 5 Good manners 中安排了一篇介绍英国礼仪When in Rome的文章。为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更多地了解中西方的一些文化现象和情感态度价值,笔者在执教时精确提取了“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这个有效信息,进行情感与文化的熏陶。在分享课上,各个小组从不同角度的进行了中西方礼仪的对比,如:Group 1: 中西方礼仪存在差异的原因?存在哪些差异?如何正确看待存在的差异?Group 2: 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Group 5:中国与美国婚礼礼仪差异。在长达一周的准备时间里,各组成员积极响应,展现形式多样,Group 1以专题汇报的形式呈现;Group 2以采访的形式展示;而Group 5在阐述中国与美国婚礼礼仪差异时,通过角色扮演与重点解说的形式呈现。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善于运用教学手段,创设情境促使学生语言能力的养成,挖掘文本潜在信息,引领学生“踏入—走进—沉入”文本,关注情感态度,拓宽文化意识。浸泡在以英语学科素养为核心为主导的阅读课堂中,定能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和可为持续学习创造条件。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六合金牛湖初级中学)
1. 精泛相生,助推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表达
“精泛相生”引用到英语阅读教学,是指对阅读文本内容的安排有主有次,集中时间和精力来精学阅读文本共核知识与技能,并通过不同形式的手段和方法进行泛教泛学、精教精学,对精学内容还需进行适当补充,共同构成精泛相生的阅读教学。譬如,笔者在执教《译林版牛津英语》七(上)Unit 1 Welcome to Class 1, Grade 7阅读第一课时,根据文本内容设计了一道“信息匹配”范读题,再理清文本框架的基础上进行精读,笔者要求学生补全思维导图。
在精读的基础上,学生进行深度思考:What can you learn from your new classmates? Which classmate impressed you most? And why? 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实现有内涵的表达。
2. 分层设问,提升学生阅读效率和阅读策略的使用
基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笔者在处理文本时坚持“读前巧问”、“读中追问”、“讀后升问”,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的一些问题,让学生从知道文本基本内容到领会文本中心思想,将所学应用于实际,分析和评价文本中的观点,最后结合自己的观点,形成新的思维。
以译林版牛津英语九年级上册Unit 4 Never give up为例,笔者通过以下“阶梯式”的问题,促使学生灵活运用阅读策略,提高阅读效率,进行有效阅读。
(1)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the story?
(2)Look at this picture. What is special about Spud Webb?
(3)What did Spud do when facing difficulties?
(4)What did Spud prove?
(5)If you were Spud Webb, how would you feel? How would you treat them?
(6)What characteristics do you think are important if you want to succeed?
对于以上“阶梯式”的提问,督促学生必须运用预测、泛读、精读、分析、推断、总结等阅读策略来读懂、读深、读透文本,最终,达到阅读效率的提高。
3. 活动巧设,促进学生语言与思维的完美结合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十分密切。学习和使用语言要借助思维,同时,学习和使用语言又能够进一步促进思维的发展。英语的学习不仅可以丰富思维方式,还能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巧妙地设置活动是能够将语言文字活化,将文本内容活化为实际生活,在真实的情境中促使学生各种思维的形成。而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很多活动,有利于学生深刻性、灵活性、广阔性、敏捷性、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的养成。下面以笔者的一个教学实践为例,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笔者在教授译林版牛津英语九年级下册Unit 1 Life on Mars时,在读后活动中设计了一个“debate”环节,以“What are the disadvantages and advantages of Life on Earth or Life on Mars?” 为主题进行辩论,从组内讨论到组间辩论深化所学知识,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注重知识运用,发展批判性思维,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实际做出合理的判断。
4. 信息精取,升华学生的情感与文化
在有时间、空间限制的阅读课堂教学中,如何从蕴含大量信息的文本中提取有效信息,让学生领悟语言的情感和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译林版牛津英语》八(下)Unit 5 Good manners 中安排了一篇介绍英国礼仪When in Rome的文章。为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更多地了解中西方的一些文化现象和情感态度价值,笔者在执教时精确提取了“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这个有效信息,进行情感与文化的熏陶。在分享课上,各个小组从不同角度的进行了中西方礼仪的对比,如:Group 1: 中西方礼仪存在差异的原因?存在哪些差异?如何正确看待存在的差异?Group 2: 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Group 5:中国与美国婚礼礼仪差异。在长达一周的准备时间里,各组成员积极响应,展现形式多样,Group 1以专题汇报的形式呈现;Group 2以采访的形式展示;而Group 5在阐述中国与美国婚礼礼仪差异时,通过角色扮演与重点解说的形式呈现。
5. 结语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善于运用教学手段,创设情境促使学生语言能力的养成,挖掘文本潜在信息,引领学生“踏入—走进—沉入”文本,关注情感态度,拓宽文化意识。浸泡在以英语学科素养为核心为主导的阅读课堂中,定能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和可为持续学习创造条件。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六合金牛湖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