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得以传播和绵延的一个重要的方式就是语言的交流。然而,数学语言是一门特殊的语言,是“慎重地、有意地而且经常是精心设计的语言”。由此,教师可以看出数学语言的逻辑性、精确性和抽象性。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曾指出:“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数学思维的发展虽然主要受推理能力的制约,但数学语言发展水平的高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数学思维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意联系现实生活实际,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阐述生活问题,达到不断发展学生逻辑思维,促进学生逐步提高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力。
一、理清题意,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层次性
理清题意是在教学过程中提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使学生既感到熟悉又不能简单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的方法去解决,这时,就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的欲望。如复习“元 、角、分”一节时,为了启发学生把生活中的现象与问题变为数学的对象,让学生认识到平时学习的数学知识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很有帮助,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小明去买苹果,甲摊位大小苹果都卖2元每斤,乙摊位大苹果卖2元2角每斤,小苹果卖8角每斤,请同学们帮小明出出主意,哪个摊位的更便宜?”学生们对这个问题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纷纷议论起来,连平时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也跃跃欲试。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被调动起来了,学习热情很高涨,这样他们就能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待问题解决后,我特意留下时间让学生“回味”解答的全过程,理清重、难点,从而有效地深化了课堂教学。
二、注重对比,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概括性
在教学中,学生回答个别概念时,往往比较容易,而要说出这个概念,就困难多了。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训练学生辨认相似概念的异同点。如下面这两道题:
1.某校五年级有3个班,每班有48人,五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2.某校五年级有3个班,一班有50人,二班有48人,三班有52人,五年级共有多少人?
学生分别列出:(1)48×3=144(人);(2)50 48 52=150(人)。教师问:“两题都是求某校五年级一共有多少人,都是已知各班的人数,为什么第一题用乘法计算,而第二题用加法计算呢?”学生立即思考问题,并举手回答:“因为两道题虽然问题相同,但条件不同,求一共有多少人,可以用加法,也可以用乘法。”
从上面的回答可以看出,学生知道题目的共性,但不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思维处于混沌状态。这时,教师就要给予帮助,使学生能比较准确地说出:第一题,3个班的人数相同,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用乘法计算。第二题,3个班人数不相同,要求一共有多少人,就是要把3个不相同的数合成一个数,应该用加法。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这样的对比,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加法与乘法的意义。
三、学会欣赏,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完整性
“没有交往,就没有互动,也就不存在或还未发生教学。”在一堂课中,教师既要做到师生互动,又要做到生生互动。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抓住关键“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及理由。学生在互相听取别人的意见中得到成长,发展自己的个性。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尝试教师的角色,让他们在课堂上做“小老师”,讲解一个题目或某个小知识点。教师静坐在学生的座位上与其他学生一起倾听,其间允许别人提问,让“老师”来解释。这样一来,每个学生都会认真、充分地准备,生怕自己表达不清或者是表达不好而反复练习。等所有学生都尝试过后,教师还要评出表现最出色的几位学生,以此来鼓励他们。这样的活动虽然在组织上要花费很多精力,准备时间较长,活动周期也较长,但效果会较好。这样的活动能真正地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并能使课堂表现出“原生态”的和谐氛围。如,在教学第九册循环小数时,学生对0.17272是不是循环小数有争议。为了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就让持不同意见的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一部分学生可能认为它是循环小数,因为它是重复出现的;另一部分学生可能认为它不是循环小数,理由是它不属于 “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学生在课堂上据理力争。最后,持否定的学生站起来说:“0.17272不是循环小数,虽然它重复出现在了72,但不是不断地重复出现。”这个学生的话有力地说服了大家。学生经历了外在思维的聆听,内在思维的组织,再经过外在思维的口述,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同时得到了整合。
总之,教师对学生语言表达的训练得从细微之处入手,并且坚持长期的训练。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思维能力也有所提升。
(责编 蓝 天)
一、理清题意,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层次性
理清题意是在教学过程中提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使学生既感到熟悉又不能简单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的方法去解决,这时,就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的欲望。如复习“元 、角、分”一节时,为了启发学生把生活中的现象与问题变为数学的对象,让学生认识到平时学习的数学知识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很有帮助,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小明去买苹果,甲摊位大小苹果都卖2元每斤,乙摊位大苹果卖2元2角每斤,小苹果卖8角每斤,请同学们帮小明出出主意,哪个摊位的更便宜?”学生们对这个问题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纷纷议论起来,连平时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也跃跃欲试。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被调动起来了,学习热情很高涨,这样他们就能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待问题解决后,我特意留下时间让学生“回味”解答的全过程,理清重、难点,从而有效地深化了课堂教学。
二、注重对比,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概括性
在教学中,学生回答个别概念时,往往比较容易,而要说出这个概念,就困难多了。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训练学生辨认相似概念的异同点。如下面这两道题:
1.某校五年级有3个班,每班有48人,五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2.某校五年级有3个班,一班有50人,二班有48人,三班有52人,五年级共有多少人?
学生分别列出:(1)48×3=144(人);(2)50 48 52=150(人)。教师问:“两题都是求某校五年级一共有多少人,都是已知各班的人数,为什么第一题用乘法计算,而第二题用加法计算呢?”学生立即思考问题,并举手回答:“因为两道题虽然问题相同,但条件不同,求一共有多少人,可以用加法,也可以用乘法。”
从上面的回答可以看出,学生知道题目的共性,但不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思维处于混沌状态。这时,教师就要给予帮助,使学生能比较准确地说出:第一题,3个班的人数相同,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用乘法计算。第二题,3个班人数不相同,要求一共有多少人,就是要把3个不相同的数合成一个数,应该用加法。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这样的对比,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加法与乘法的意义。
三、学会欣赏,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完整性
“没有交往,就没有互动,也就不存在或还未发生教学。”在一堂课中,教师既要做到师生互动,又要做到生生互动。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抓住关键“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及理由。学生在互相听取别人的意见中得到成长,发展自己的个性。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尝试教师的角色,让他们在课堂上做“小老师”,讲解一个题目或某个小知识点。教师静坐在学生的座位上与其他学生一起倾听,其间允许别人提问,让“老师”来解释。这样一来,每个学生都会认真、充分地准备,生怕自己表达不清或者是表达不好而反复练习。等所有学生都尝试过后,教师还要评出表现最出色的几位学生,以此来鼓励他们。这样的活动虽然在组织上要花费很多精力,准备时间较长,活动周期也较长,但效果会较好。这样的活动能真正地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并能使课堂表现出“原生态”的和谐氛围。如,在教学第九册循环小数时,学生对0.17272是不是循环小数有争议。为了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就让持不同意见的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一部分学生可能认为它是循环小数,因为它是重复出现的;另一部分学生可能认为它不是循环小数,理由是它不属于 “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学生在课堂上据理力争。最后,持否定的学生站起来说:“0.17272不是循环小数,虽然它重复出现在了72,但不是不断地重复出现。”这个学生的话有力地说服了大家。学生经历了外在思维的聆听,内在思维的组织,再经过外在思维的口述,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同时得到了整合。
总之,教师对学生语言表达的训练得从细微之处入手,并且坚持长期的训练。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思维能力也有所提升。
(责编 蓝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