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用适当的学具进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获取较大容量的真正理解的有效知识,同时,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小学数学学具的有效操作可以有效地减轻学生负担,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具教学;有效操作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085-01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用适当的学具进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获取较大容量的真正理解的有效知识,同时,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因此,适当的使用学具的教学,减轻学生负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种具体表现。在近几年的教学活动中,我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利用学具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具教学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没有参与就没有教学。如果学生没有意愿,教师花再多的工夫也是枉然,正如西方一句俗语所言:“你只能牵马到水边,但不能保证它一定饮水”,因此合适使用学具教学已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必要手段。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方法很多,其实目标是唯一的,那就是要 “吸引”学生。
通过学具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游戏引入课堂,寓教学于游戏中,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自学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如:在教学整数时,可让学生分组采用数小木棒的形式,各小组分组比赛。即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又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比赛中得到充分锻炼。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在有效的学具操作中要留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时间
学具操作作为学生的学习方式之一,充分体现了教学民主,给予了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但必须以独立思考为基础。只有独立思考,学生才能形成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才会产生交流的需要,有内容可交流。同时这也给那些不爱动脑或学习有困难的同学提供了进步的机会,避免了学具操作中不劳而获、人云亦云的现象。《数学课标》中也指出,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因此,学具操作前,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时间,让他们对问题形成初步的认识,然后在进行交流。这样,学具操作才不会事半功倍。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用卡纸画好4个大小不同的圆,准备一把带有刻度的尺子和一根线,课堂上就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学具进行操作,从而明白圆的周长是利用化曲为直的方法来进行测量,同时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测量结果,算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通过计算学生很快就发现了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自然就引出了圆周率,学生也很快地推出了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再如教学按不同标准分类“这一课时,我对同学说:”请你们把自己的铅笔都拿出来放在桌子上,仔细观察,积极动脑,看看她们有什么不同?“学生拿着自己的铅笔左瞧瞧,右看看,一会儿,脸上便洋溢着满意的笑容。有的甚至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大叫起来”我知道了,我知道了。“于是,我知道时机成熟了,他们有了学具操作的需要,便对同学们说:“请你们四人小组的同学把铅笔放在一起,把她们分成几类,并想想有不同的分法吗?”听到这里,同学们可高兴了,他们边讨论、边操作,不多久,就找到了许多分类方法,领悟到了”分类的标准不同分得的结果也不同“的道理。
三、要建立民主、平等、互助的小组关系
学具操作的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具操作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良好的情感态度。所以必须建立一种民主、平等、互助的小组成员关系。那么,如何建立民主、平等、互助的小组成员关系呢?第一,教师要耐心引导。小组学具操作时,教师要深入到学习小组当中去,认真听取各成员的发言,并有意识地让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参与合作、参与交流,及时鼓励、表扬,提高他们的积极性。第二,可将小组成员进行适当分工。在安排学习小组时,就象编学号一样给每个小组的成员编好号码。进行学具操作时,教师给每个号码的同学都布置具体的任务,让他们在小组中都承担不同的角色。例如:在探究8的组成时,我这样组织同学进行操作:给每个小组准备8个小圆片和一张作业纸,对同学们说:“把8个圆片分成两堆,有多少种分发呢?请四人小组的同学团结协作,一号同学担当操作员,二号同学当记录员,三号同学当监督员,四号同学当汇报员。用学具分一分,将结果记录在作业纸上,然后告诉全班同学。”这样,他们平等参与,人人尽责,互相帮助,共同探究。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情感态度得到了健康的发展,价值观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四、教师在使用教具时要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
针对小学生操作能力不强,教师耐心的指导。操作前,教师要对学生学习提出明确的要求;操作中,要深入各组了解情况;操作后,要及时进行小结。另外,在对学生进行学具操作能力训练时,要根据具体情况,指定阶段性目标。例如:认识正方形,教师可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纸,指导学生探索正方形的特点,看谁的方法多。马上就有的学生通过测量发现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通过沿对角线对折、再对折,发现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用一条边与其他三条边分别相比,发现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将相对的两条边重合,再将相邻的两条边重合,说明四条边一样长……这样学生通过操作,发现了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既发现了新知,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再如学习 “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就是让学生准备几个大小不同的三角形纸片,通过学生的量、剪、拼、折等实践活动,边操作边思考,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发现规律得出结论。
总之,在组织学生进行学具操作时,要以有效为原则。只有教师把握了这一原则,从每一堂课做起,从每一次活动做起,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示,他们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具操作的意识和能力才会不断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具教学;有效操作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085-01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用适当的学具进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获取较大容量的真正理解的有效知识,同时,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因此,适当的使用学具的教学,减轻学生负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种具体表现。在近几年的教学活动中,我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利用学具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具教学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没有参与就没有教学。如果学生没有意愿,教师花再多的工夫也是枉然,正如西方一句俗语所言:“你只能牵马到水边,但不能保证它一定饮水”,因此合适使用学具教学已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必要手段。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方法很多,其实目标是唯一的,那就是要 “吸引”学生。
通过学具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游戏引入课堂,寓教学于游戏中,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自学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如:在教学整数时,可让学生分组采用数小木棒的形式,各小组分组比赛。即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又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比赛中得到充分锻炼。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在有效的学具操作中要留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时间
学具操作作为学生的学习方式之一,充分体现了教学民主,给予了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但必须以独立思考为基础。只有独立思考,学生才能形成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才会产生交流的需要,有内容可交流。同时这也给那些不爱动脑或学习有困难的同学提供了进步的机会,避免了学具操作中不劳而获、人云亦云的现象。《数学课标》中也指出,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因此,学具操作前,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时间,让他们对问题形成初步的认识,然后在进行交流。这样,学具操作才不会事半功倍。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用卡纸画好4个大小不同的圆,准备一把带有刻度的尺子和一根线,课堂上就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学具进行操作,从而明白圆的周长是利用化曲为直的方法来进行测量,同时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测量结果,算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通过计算学生很快就发现了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自然就引出了圆周率,学生也很快地推出了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再如教学按不同标准分类“这一课时,我对同学说:”请你们把自己的铅笔都拿出来放在桌子上,仔细观察,积极动脑,看看她们有什么不同?“学生拿着自己的铅笔左瞧瞧,右看看,一会儿,脸上便洋溢着满意的笑容。有的甚至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大叫起来”我知道了,我知道了。“于是,我知道时机成熟了,他们有了学具操作的需要,便对同学们说:“请你们四人小组的同学把铅笔放在一起,把她们分成几类,并想想有不同的分法吗?”听到这里,同学们可高兴了,他们边讨论、边操作,不多久,就找到了许多分类方法,领悟到了”分类的标准不同分得的结果也不同“的道理。
三、要建立民主、平等、互助的小组关系
学具操作的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具操作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良好的情感态度。所以必须建立一种民主、平等、互助的小组成员关系。那么,如何建立民主、平等、互助的小组成员关系呢?第一,教师要耐心引导。小组学具操作时,教师要深入到学习小组当中去,认真听取各成员的发言,并有意识地让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参与合作、参与交流,及时鼓励、表扬,提高他们的积极性。第二,可将小组成员进行适当分工。在安排学习小组时,就象编学号一样给每个小组的成员编好号码。进行学具操作时,教师给每个号码的同学都布置具体的任务,让他们在小组中都承担不同的角色。例如:在探究8的组成时,我这样组织同学进行操作:给每个小组准备8个小圆片和一张作业纸,对同学们说:“把8个圆片分成两堆,有多少种分发呢?请四人小组的同学团结协作,一号同学担当操作员,二号同学当记录员,三号同学当监督员,四号同学当汇报员。用学具分一分,将结果记录在作业纸上,然后告诉全班同学。”这样,他们平等参与,人人尽责,互相帮助,共同探究。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情感态度得到了健康的发展,价值观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四、教师在使用教具时要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
针对小学生操作能力不强,教师耐心的指导。操作前,教师要对学生学习提出明确的要求;操作中,要深入各组了解情况;操作后,要及时进行小结。另外,在对学生进行学具操作能力训练时,要根据具体情况,指定阶段性目标。例如:认识正方形,教师可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纸,指导学生探索正方形的特点,看谁的方法多。马上就有的学生通过测量发现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通过沿对角线对折、再对折,发现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用一条边与其他三条边分别相比,发现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将相对的两条边重合,再将相邻的两条边重合,说明四条边一样长……这样学生通过操作,发现了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既发现了新知,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再如学习 “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就是让学生准备几个大小不同的三角形纸片,通过学生的量、剪、拼、折等实践活动,边操作边思考,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发现规律得出结论。
总之,在组织学生进行学具操作时,要以有效为原则。只有教师把握了这一原则,从每一堂课做起,从每一次活动做起,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示,他们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具操作的意识和能力才会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