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拉尔夫·吉布森(Ralph Gibson)堪称当代摄影史的亲历者,在交谈过程中,他时不时会提到“这是亨利告诉我的”,或者“多萝西娅想要那种效果”。不用怀疑,他指的就是摄影界鼎鼎大名的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和多萝西娅·兰格,这两位都是他的老熟人。但他从不借此标榜自己,声称自己只是一位不斷向自己结交的天才们学习和钻研的资深摄影师。60年来,他非凡的摄影生涯没有丝毫走下坡路的迹象。
不过直到1956年,17岁的他到美国海军服役之后,才开始考虑将摄影作为事业。“我被派去学习摄影,但第一次的考试却没能通过。”他回忆道,“长官同意再给我一次机会,当时提出的唯一一个条件是我要清理6个星期供600人使用的公共厕所。虽然学习的过程十分艰苦,但那是我第一次下定决心去做一件事,决心闯出一点名堂。一天夜里,在狂风暴雨之中,我对天发誓一定要成为一名摄影师。”
退伍之后,吉布森回到家乡洛杉矶,没过多久便来到旧金山艺术学院求学。“有个朋友邀请我去参加化装舞会。去过之后,我便决定来这里上学。”他说,“当时是1960年,《生活》杂志和罗伯特·弗兰克的《美国人》(The Americans)等作品所代表的纪实摄影风头正盛。社会纪实摄影被视为摄影的最佳表现形式,在这一领域之外,只有安塞尔·亚当斯和爱德华·韦斯顿能得到认可。由于在军队里接受过严格训练,我对自己的技术很有信心。所以多萝西娅·兰格请我的导师帮忙找个助理的时候,他们就推荐了我。”
按理说,有兰格和弗兰克这样的名师指导,吉布森完全可以成为一位纪实摄影师,但他却选择踏上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多萝西娅以摄影为媒介,展示了外来务工人员的处境。她所传递的信息很明确;弗兰克在拍摄《美国人》的时候,也有一些关于美国现状的看法想要十分明确地表达出来。而我自己则决定用摄影来纪念那些最不起眼的事物和碎片,我更关心如何让自己的感觉成为作品的主题。对我来说,拍摄主旨从来都不是问题,因为我不管去到哪里都能获得灵感,我从来不需要等到重大事件发生之后再到现场去拍照。”
谈到拍摄技术与构图时,吉布森表现出了他对紧凑构图的苛刻要求:“我希望我的构图能像鼓皮那样紧。”他偏爱使用50mm的标准镜头,以便于接近拍摄对象,而这也正是他拍摄手法的另一个关键之处:“我拍摄时挨得很近,不会出现任何‘意外的惊喜’。”这样的拍摄确保了他能掌控一切。
钟爱之作
吉布森整个摄影生涯的重中之重,便是探索自己对拍摄对象的感受,以及观者如何将其与自身的感受相比较。他不愿谈论自己最喜欢哪些作品:“我更关心一幅作品如何启示接下来的拍摄项目,更期待拍摄下一张照片。”但他承认自己非常偏爱他给一位牧师拍摄的照片。乍看上去,这只是一张没裁好的肖像,但沿着对角线仔细玩味之后可以发现,其中体现了吉布森标志性的几何形严谨构图。
他一直钟情于黑白作品,将其视为对现实的抽象化,他认为,“黑白摄影面对的其实只是三样东西——黑、白,以及颜色的缺失。”
自主精神
40年来,吉布森的摄影一直保持着很大的自由度。“从1970年到2010年,我没有拍摄过任何商业作品。我可能接受过一些邀约,到不同的国家去拍照,但拍摄内容是由我自己决定的。我有不少朋友接受过拍摄任务,但我就是不想让别人来告诉我应该拍摄什么,再由他们品评作品的好坏。”
不过直到1956年,17岁的他到美国海军服役之后,才开始考虑将摄影作为事业。“我被派去学习摄影,但第一次的考试却没能通过。”他回忆道,“长官同意再给我一次机会,当时提出的唯一一个条件是我要清理6个星期供600人使用的公共厕所。虽然学习的过程十分艰苦,但那是我第一次下定决心去做一件事,决心闯出一点名堂。一天夜里,在狂风暴雨之中,我对天发誓一定要成为一名摄影师。”
退伍之后,吉布森回到家乡洛杉矶,没过多久便来到旧金山艺术学院求学。“有个朋友邀请我去参加化装舞会。去过之后,我便决定来这里上学。”他说,“当时是1960年,《生活》杂志和罗伯特·弗兰克的《美国人》(The Americans)等作品所代表的纪实摄影风头正盛。社会纪实摄影被视为摄影的最佳表现形式,在这一领域之外,只有安塞尔·亚当斯和爱德华·韦斯顿能得到认可。由于在军队里接受过严格训练,我对自己的技术很有信心。所以多萝西娅·兰格请我的导师帮忙找个助理的时候,他们就推荐了我。”
按理说,有兰格和弗兰克这样的名师指导,吉布森完全可以成为一位纪实摄影师,但他却选择踏上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多萝西娅以摄影为媒介,展示了外来务工人员的处境。她所传递的信息很明确;弗兰克在拍摄《美国人》的时候,也有一些关于美国现状的看法想要十分明确地表达出来。而我自己则决定用摄影来纪念那些最不起眼的事物和碎片,我更关心如何让自己的感觉成为作品的主题。对我来说,拍摄主旨从来都不是问题,因为我不管去到哪里都能获得灵感,我从来不需要等到重大事件发生之后再到现场去拍照。”
谈到拍摄技术与构图时,吉布森表现出了他对紧凑构图的苛刻要求:“我希望我的构图能像鼓皮那样紧。”他偏爱使用50mm的标准镜头,以便于接近拍摄对象,而这也正是他拍摄手法的另一个关键之处:“我拍摄时挨得很近,不会出现任何‘意外的惊喜’。”这样的拍摄确保了他能掌控一切。
钟爱之作
吉布森整个摄影生涯的重中之重,便是探索自己对拍摄对象的感受,以及观者如何将其与自身的感受相比较。他不愿谈论自己最喜欢哪些作品:“我更关心一幅作品如何启示接下来的拍摄项目,更期待拍摄下一张照片。”但他承认自己非常偏爱他给一位牧师拍摄的照片。乍看上去,这只是一张没裁好的肖像,但沿着对角线仔细玩味之后可以发现,其中体现了吉布森标志性的几何形严谨构图。
他一直钟情于黑白作品,将其视为对现实的抽象化,他认为,“黑白摄影面对的其实只是三样东西——黑、白,以及颜色的缺失。”
自主精神
40年来,吉布森的摄影一直保持着很大的自由度。“从1970年到2010年,我没有拍摄过任何商业作品。我可能接受过一些邀约,到不同的国家去拍照,但拍摄内容是由我自己决定的。我有不少朋友接受过拍摄任务,但我就是不想让别人来告诉我应该拍摄什么,再由他们品评作品的好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