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无论何种形式的教学活动,都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教师为学生搭建一定的“脚手架”。基于此,支架式教学策略的应用价值逐渐突显出来。因此,笔者将立足于自身的教学经验,谈一谈如何在支架式教学策略指导下合理开展初中数学教学活动。
关键词:初中数学 支架式教学 教学策略
简单来说,支架式教学主要是指将所要学习的任务分解成不同的框架,从而逐步将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向深处的教学模式。毋庸置疑,在具有一定抽象性特征的数学学科中,支架式教学的合理应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数学知识的理解难度,并且可以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对支架式教學策略的内涵和要求有更加准确的理解,并以此为基础实施更具针对性的指导策略。这样一来,有利于使教学过程得到优化,从而逐步促进学生综合数学素养的发展。
1.利用导学支架组织课前预习
对于学生来说,课前预习既是一种初步了解相关知识的途径,也是开始新知识学习的过渡环节。在支架式教学活动中,为了使学生的预习质量得到有效的保障,教师可以尝试将导学案作为支架,以此来对学生的预习过程进行引导。通常来讲,导学案中的内容主要为重点的学习目标。同时,要将不同预习目标的重要程度进行区分。这样一来,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课堂学习的任务,从而为学习质量的提高奠定较为坚实的基础。
以《数轴》为例,在开展正式的教学活动之前,我利用导学案引导学生进行了自主预习。首先,我对学生实际的认知特点进行了全面的了解。然后,我以此为基础设计了导学案的内容。具体来讲,在这一节的预习中,基本的学习目标包括:(1)了解数轴的三个几个要素;(2)初步了解有理数和数轴上的点之间存在怎样的对应关系,并学习把有理数用数轴上的点进行表示;(3)学会借助数轴对有理数的大小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我在导学案中进一步明确了本节课重点的预习目标:(1)掌握数轴的绘制方法;(2)用数轴上的点对有理数进行表示,并且要熟练说出数轴上已知的点所表示的数。然后,学生依据导学案对教材内容进行了自主分析与探索。完成基本的预习任务之后,又利用导学案中简单的练习题进行了基础知识的巩固。最终,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对这一节的相关数学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
2.利用情境支架引导知识建构
建构主义理论是支架式教学策略的重要理论基础,这一理论认为学习活动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外部环境通常会对学生提供潜在的刺激。根据这一理论的指导,教师应该对情境教学的手段给予充分的重视。借助教学情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从而优化课堂学习的氛围。此外,教学情境中通常会蕴含着与教学主题相符的知识内容。将教学情境的作为支架,有利于激发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帮助学生取得更加理想的学习效果。
以《有理数的乘方》为例,在引导学生通过预习初步了解了“乘方”这一知识点的概念之后,我借助一个数学活动进行了教学情境的创设,以此来组织学生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知识探究。在这次活动中,学生需要用一张作业纸连续对折4次。同时,每完成一次对折之后,都需要观察和记录纸张的层数是多少。在动手操作中,大部分学生都完成了这一任务。然后,我结合动手操作的过程对学生说:“对折次数与纸张层数之间的对应关系和哪种数学知识有关呢?”经过一定的思考,学生发现这种关系涉及到了乘方的计算过程。然后我继续说:“按照这样的方式对折42次,那么纸张的厚度就可以连接地球与月球”。对于这一观点,学生都十分惊讶,于是进一步对乘方的算法进行了探究。最终,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对乘方的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
3.利用问题支架促进合作探究
引导学生理解教材基础知识并不是最终的教学目标。为了真正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感悟,教师可以将一些现实问题设置为支架,并引导学生展开合作探究。这样一来,既可以在问题解决中深化学生的知识理解,又能够在合作中拓宽学生的学习思路,从而促进数学思维的发散。
以《一元二次方程》为例,在引导学生回顾用方程知识解决问题的阶段,我首先让学生回忆了学习过哪些方程知识,以及列方程的步骤是怎样的。然后,我结合相关知识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某种花的盆数和每盆花种植株数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如果每盆花种3株花,那么每珠花的利润就是3元,如果增加1株,单株花的利润就会减少0.5元,要想让每盆花的利润是10元,那么需要种多少株花呢?然后,学生用方程知识思考了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最终,通过问题的引导,使得学生的学习效果进一步得到了强化。
总之,在现阶段的教育背景下,支架式教学是一种适用于初中数学的教学策略。因此,教师应该不断探索该教学策略和数学学科之间的结合点,从而使支架式教学的积极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参考文献
[1]陈彩玲.初中数学教学中支架式教学模式[J].未来英才,2017,(8):27.
[2]李洁.初中数学教学中"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探讨[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7,11(19):30.
关键词:初中数学 支架式教学 教学策略
简单来说,支架式教学主要是指将所要学习的任务分解成不同的框架,从而逐步将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向深处的教学模式。毋庸置疑,在具有一定抽象性特征的数学学科中,支架式教学的合理应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数学知识的理解难度,并且可以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对支架式教學策略的内涵和要求有更加准确的理解,并以此为基础实施更具针对性的指导策略。这样一来,有利于使教学过程得到优化,从而逐步促进学生综合数学素养的发展。
1.利用导学支架组织课前预习
对于学生来说,课前预习既是一种初步了解相关知识的途径,也是开始新知识学习的过渡环节。在支架式教学活动中,为了使学生的预习质量得到有效的保障,教师可以尝试将导学案作为支架,以此来对学生的预习过程进行引导。通常来讲,导学案中的内容主要为重点的学习目标。同时,要将不同预习目标的重要程度进行区分。这样一来,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课堂学习的任务,从而为学习质量的提高奠定较为坚实的基础。
以《数轴》为例,在开展正式的教学活动之前,我利用导学案引导学生进行了自主预习。首先,我对学生实际的认知特点进行了全面的了解。然后,我以此为基础设计了导学案的内容。具体来讲,在这一节的预习中,基本的学习目标包括:(1)了解数轴的三个几个要素;(2)初步了解有理数和数轴上的点之间存在怎样的对应关系,并学习把有理数用数轴上的点进行表示;(3)学会借助数轴对有理数的大小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我在导学案中进一步明确了本节课重点的预习目标:(1)掌握数轴的绘制方法;(2)用数轴上的点对有理数进行表示,并且要熟练说出数轴上已知的点所表示的数。然后,学生依据导学案对教材内容进行了自主分析与探索。完成基本的预习任务之后,又利用导学案中简单的练习题进行了基础知识的巩固。最终,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对这一节的相关数学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
2.利用情境支架引导知识建构
建构主义理论是支架式教学策略的重要理论基础,这一理论认为学习活动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外部环境通常会对学生提供潜在的刺激。根据这一理论的指导,教师应该对情境教学的手段给予充分的重视。借助教学情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从而优化课堂学习的氛围。此外,教学情境中通常会蕴含着与教学主题相符的知识内容。将教学情境的作为支架,有利于激发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帮助学生取得更加理想的学习效果。
以《有理数的乘方》为例,在引导学生通过预习初步了解了“乘方”这一知识点的概念之后,我借助一个数学活动进行了教学情境的创设,以此来组织学生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知识探究。在这次活动中,学生需要用一张作业纸连续对折4次。同时,每完成一次对折之后,都需要观察和记录纸张的层数是多少。在动手操作中,大部分学生都完成了这一任务。然后,我结合动手操作的过程对学生说:“对折次数与纸张层数之间的对应关系和哪种数学知识有关呢?”经过一定的思考,学生发现这种关系涉及到了乘方的计算过程。然后我继续说:“按照这样的方式对折42次,那么纸张的厚度就可以连接地球与月球”。对于这一观点,学生都十分惊讶,于是进一步对乘方的算法进行了探究。最终,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对乘方的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
3.利用问题支架促进合作探究
引导学生理解教材基础知识并不是最终的教学目标。为了真正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感悟,教师可以将一些现实问题设置为支架,并引导学生展开合作探究。这样一来,既可以在问题解决中深化学生的知识理解,又能够在合作中拓宽学生的学习思路,从而促进数学思维的发散。
以《一元二次方程》为例,在引导学生回顾用方程知识解决问题的阶段,我首先让学生回忆了学习过哪些方程知识,以及列方程的步骤是怎样的。然后,我结合相关知识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某种花的盆数和每盆花种植株数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如果每盆花种3株花,那么每珠花的利润就是3元,如果增加1株,单株花的利润就会减少0.5元,要想让每盆花的利润是10元,那么需要种多少株花呢?然后,学生用方程知识思考了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最终,通过问题的引导,使得学生的学习效果进一步得到了强化。
总之,在现阶段的教育背景下,支架式教学是一种适用于初中数学的教学策略。因此,教师应该不断探索该教学策略和数学学科之间的结合点,从而使支架式教学的积极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参考文献
[1]陈彩玲.初中数学教学中支架式教学模式[J].未来英才,2017,(8):27.
[2]李洁.初中数学教学中"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探讨[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7,11(1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