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实验体系改革探索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ltonli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实验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重要的实践环节之一,但其体系设置却存在不尽合理之处,影响了其正常功能的发挥。探索与改革“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实验体系,改进课程结构,加强实验的综合性、设计性与研究探索性,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逐步推行开放实验室制度,加大建模、仿真等软件在实验课程中的应用力度,可提高学生动手与研究探索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达到课程实验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实验体系改革;开放实验室;三性实验;计算机建模与仿真
  作者简介:丁淑辉(1977-),男,山东青州人,山东科技大学机械电子工程学院,讲师;李学艺(1972-),男,湖北巴东人,山东科技大学机械电子工程学院,副教授。(山东 青岛 266510)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科技大学教育教学研究“群星计划”项目(项目编号:qx0902026、qx10203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14-0126-02
  
  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实验体系现状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最重要的专业课之一,也是其他机械相关专业必修的课程。其实验是验证课程基本原理、认知生产现场、加强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学生探索性、与工厂相融合的重要手段。但现今实验课程设置却存在不尽合理之处,影响了其正常实验功能的发挥。其主要问题如下。
  1.实验结构不合理
  当前本课程开设的实验如表1所示,其中验证性实验占67%,综合性实验占33%,无设计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比例过高,而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比例过低。
  2.实验设备老化,实验技术落后,无法适应当今快速发展的生产技术的需要
  本课程实验方法与设备大多继承自原专业设置中的“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金属切削机床”以及“机械制造工艺学”等课程,相对于当今企业中实际应用的技术与装备来说,都已显得陈旧,导致学生不能了解最新设备、掌握最新技术。同时,由于近年高校扩张等原因,多数学校实验设备相对学生数较少,每次实验课容纳学生数较少,不能满足实验课程需要。
  3.实验互动性差,学生缺乏积极性
  现有实验方式与实验过程均较固定,学生按部就班即可完成,实验过程缺乏互动,无法调动学生积极性。
  4.实验研究性与探索性不强
  验证性实验其目的主要是通过实验验证课堂讲授基本原理,不能起到培养学生探索精神、提高研究能力的作用。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旨在探索一套“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新的实验体系与方法,以解决当今实验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二、调整各类实验比例,完善实验体系结构
  1.调整实验结构,使验证性、设计性与综合性实验合理分布
  在现有实验体系基础上添加一定数量的设计性实验,并提高综合性实验比例,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综合动手能力。同时保留并加强典型的验证性实验,以保证学生在实验基础上加强对课程基本原理的认识。
  2.立足传统,推陈出新,合理搭配传统实验与新实验
  对专业课程基础理论与方法掌握的好与坏,直接决定了学生对本课程的把握程度。机械制造领域中的多数理论,均可通过实验验证而使学生产生深刻印象,从而能够深入理解其原理。立足传统实验,强化课程基础理论,就是要继续加强和改善与此相关的实验,使学生能够因此而深入理解和把握课程精髓,从而确保学生掌握本课程基本原理。
  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械制造领域内的新工艺、新设备不断出现,为使学生毕业后可直接应用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在课程中就应扩展教学内容,有重点的兼顾工程实际中已经广泛应用或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新工艺、新设备,添加新的实验项目,以满足日后工程实际需要。
  三、开展“三性”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三性”实验一般指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探索性实验。[1]综合性实验是指实验内容涉及相关的综合知识,需要学生运用综合的实验方法与手段来完成,此类实验能够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知识、能力与综合素质。设计性实验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特定实验目的与条件,独立设计实验方案,完成实验并分析、处理实验结果。研究探索性实验是指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在自己的研究领域或导师选定的学科方向上,针对特定研究目标所进行的探索性实验,这类实验是教学结合科研的重要形式。[2-4]
  传统的验证性实验是为课堂理论教学服务的,实验的主要目的是结合课堂讲授使学生掌握课程基本原理,[5]通过亲自动手操作验证并加深学生对理论的认识,这类实验缺乏培养学生的研究创新能力。为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加强学生主动性,进一步启发学生思维,还应加强实验课程的研究探索性,“三性”实验的开设是实现学生创新的重要方法。
  四、开展开放式实验教学,逐步推行开放实验室制度
  传统实验体制下,大部分实验均为实验员讲述并示范、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实行开放式实验体制,可以为学生创造进入实验室的条件,鼓励学生在实验中学习、创造,以满足当代社会对于开拓型人才的需求。
  本课程传统的实验大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实验过程中学生动手操作的范围小、实验的开发性与设计性差、学生的主动思考意识较弱,且投资大、实验过程受实验室规模、设备与学生数量等多方面硬件条件的限制。开放式实验教学是一种介于常规课堂教学与开放实验室之间的教学形式,[6]它兼有课堂授课与实验教学的特点,把原来时间固定、内容固定、分组人员固定的实验教学形式,改革为在实验内容、时间、人员组合基础上,在一定范围内由学生选择的一种实验教学形式。[7-9]良好的开放式实验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可以使学生真正成为实验教学的主体,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潜能的充分发挥,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早期发现和快速成长,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对提高学生动手与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开放实验室是开放式教学发展的更高层次,其宗旨就是把实验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实验时间、实验内容以及实验设备完全对学生开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与爱好自主地选择实验,或者在课程限定的范围内,发挥个人潜能自主设计实验,制订实验步骤并完成实验。实行开放实验室制度可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在实验教学活动中成为学习的主体。
  在本课程实验中开展开放式实验教学,可以根据课程实验的内容和特点,利用非实验课时间,设立自主实验,以补充实验课上已做过的实验项目,巩固和加强已学理论。在开放实验室的实验教学形式中,还可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利用双休或节假日,在已完成课程必修实验的基础上,综合应用切削原理、刀具、机床、夹具以及工艺等课程内容,开展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探索性实验,让学生自主设计新的实验方案,并自主完成实验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
  五、以软件代硬件,加大计算机软件仿真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力度
  计算机建模与仿真技术在机械设计中占有重要地位,几乎所有的产品设计都要经过计算机三维建模、仿真与模拟等阶段。随着计算机软件功能的增强,尤其是三维建模、仿真以及虚拟现实等软件功能的日益强大,许多以前必须使用硬件设备才能完成的实验可以软件的形式在计算机上生动展现出来,其表现效果完全可以达到甚至超过硬件设备。
  鉴于计算机软件具有较强的产品与设备建模、机构动作过程仿真、构件有限元分析、系统优化等多方面的功能,把本课程中能够使用软件完成的实验设立为开放式实验项目,在实验中引入计算机建模与仿真技术,使学生通过产品或设备建模、机构运动与工作过程模拟等操作,在实验过程中深刻理解设备基本原理,使复杂问题简单化、理论问题直观化,可以增强实验多样性,扩大实验范围。计算机仿真实验教学将理论问题与实践紧密结合,[10]将课程中较难掌握和理解的重点理论,通过软件仿真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达到实验目的。
  由于计算机软件的使用不受时间与地点的限制,利用计算机建模与仿真软件完成的开放式实验,能够以自由、灵活的形式进行。学生可不进入实验室,在计算机房或通过个人的计算机即可随时随地完成实验任务,增强了实验灵活性、提高了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并能够加深学生对实验内容的理解,极大地提高了实验的设计性和创新性,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现了课程理论与计算机建模、仿真技术相结合的开放式实践教学,同时提高了学生计算机建模、仿真与模拟等方面的能力。
  以计算机建模与仿真软件为主完成的实验尤其适合与设备相关的内容,如“普通车床结构剖析”实验。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观察普通车床的床头箱、进给箱、溜板箱等各关键部件,了解车床的工作原理,借此掌握一些典型机构的设计方法。传统实验仅仅是在实验员做简单讲解基础上,学生通过观察、讨论与思考来完成实验。计算机建模与仿真方法的使用,使学生可以结合机床实物与图纸,建立机床零件三维模型、组装并使用仿真软件模拟机床关键工作过程。通过在原实验基础上添加计算机建模与仿真,不但使学生加深了对机构工作原理的理解,还可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其创新能力。
  结合开放实验室制度,使用计算机建模与仿真技术替代实验室硬件设备来开展实验教学,不但可改变以往传统实验中实验员讲述、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鼓励学生在实验中学习、创造,使其在动手过程中解决问题,可大大激发其对实验过程的兴趣,增强实验效果;同时还能够突破实验场地、时间以及硬件条件的限制,引导学生在任何条件下高效地完成实验。
  六、改革实施的效果与意义
  以上实验课程改革在山东科技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进行了小范围的实施与应用,重点进行了以下工作。(1)整合实验结构,删除陈旧实验、添加涉及新工艺、新设备的实验项目。(2)建立开放式实验制度,鼓励学生进入实验室设计并独立完成实验项目。(3)利用Pro/Engineer等三维建模与仿真软件模拟车床床头箱、滚齿机传动系统等机构的工作过程。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学生对于本课程的兴趣相对于往届有了明显的增强,同时其实践水平也有了较大提高。例如,在2009年的亚洲广播联盟组织的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中,学生在机器人零部件的加工与装配过程中,能够与工人师傅进行无障碍交流,并能熟练使用车床、铣床、钻床等常用金属切削机床,最后完成的机器人性能稳定、运行可靠,在全国比赛中进入16强,最终获得优胜奖;在2009年举行的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中,学生在进行产品详细结构设计时,能够在设计初期便考虑零件加工和组件装配的工艺问题,设计的作品得到了大赛评委的一致认同,取得了一等奖、二等奖各一项的佳绩。
  
  参考文献:
  [1]陈语林.创新型“三性”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154-155.
  [2]曹中一.“三性”实验的内涵与特征[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22(4):10-12.
  [3]朱群峰,江世明,黄磊.“三性”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8,(18):132-133.
  [4]高进龙.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三位一体”运行模式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07,(9):92-93.
  [5]孙爱晶,刘毓.基于软件仿真的通信原理实验教学[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135-137.
  [6]陈斌,张晓华.开放式实验教学的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11):110-113.
  [7]白云,柴钰.加强开放式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8): 109-112.
  [8]王志军.也谈开放式实验教学[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3):98-99.
  [9]王晓娜,等.以提高学习能力为导向的开放式实验教学[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7):97-100.
  [10]翟红艺.计算机仿真实验教学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0,(13):142-144.
  (责任编辑:苏宇嵬)
其他文献
摘要:针对专业实习教学环节在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归纳并分析了地处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内蒙古科技大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在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及毕业实习中存在的一些现实困难和问题,提出了在三个实习阶段如何进行教学改革的思路和建议。为西部地区高校专业实习环节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实习教学;教学改革;西部地区  作者简介:吴晅(1976-),男,湖
期刊
摘要:以线性代数为依托,探讨数学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途径。在教学中,渗入线性代数在科学技术、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讲解,能够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线性代数;数学理论;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林蔚(1964-),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工程大学理学院,副教授;王锋(1963-),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工程大学理学院,教授。(黑龙江哈尔滨150006)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毕业设计是衡量高校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是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具体实践,应充分重视。针对毕业设计实际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实践证明,该管理方法对于提高学生毕业设计质量效果显著。  关键词:毕业设计;选题;实验器材;论文书写  作者简介:姜浩(1977-),男,黑龙江哈尔滨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机电工程学院,讲师;
期刊
摘要:新建理工科大学的人文教育面临困境,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是其突出表现。通过对其典型新建理工科大学的课程设置进行分析,指出其不利于人文教育的几个方面,最后给出加强人文教育的几个建议,包括改善公共必修课与公共选修课的比例、建立人文核心课程、在专业课中渗透人文教育、实现校际间优质课程共享等。  关键词:理工科大学;人文教育;人文素质;课程设置  作者简介:王武华(1980-),女,福建漳州人,福建工程学
期刊
摘要:近些年来,我国职业教育进行的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正进入一个关键阶段,作为高职院校的一线教师,笔者围绕新形势下职业技能竞赛及其对职业教育各方的影响进行了讨论,分析了当前形势下职业技能竞赛的特点和隐藏在职业技能竞赛背后比竞赛成绩更有价值的信息,对职业院校明确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方向,提高高职教育办学水平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职业技能竞赛;教学改革;课程改革;校企合作  作者简介:李士丹(19
期刊
摘要:中职生是社会新增劳动力的主体,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中重要的后备力量,他们道德品质的水平将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然而,中职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已是普遍现象,在提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培养中职学生的感恩意识已经成为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紧迫任务。从中职生感恩意识缺失的表现、原因等探讨如何对中职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关键词:中职学生;感恩意识;感恩教育   作者简介:肖华英(1964-)
期刊
摘要:从学生和教师两方面进行分析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并根据实践经验提出采用启发式和互动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兴趣,增强学生的听课注意力等;教学手段采用板书与多媒体联合使用的方法;考核方式以笔译与口头汇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经过实践、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环境工程;专业英语;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  作者简介:张俊英(1976-),女,河北迁安人,河北联合大学化学
期刊
摘要:青少年疏离感对个人的学习和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疏离感高的个体会产生一系列问题行为和犯罪行为,疏离感也是自我概念、价值观、自我同一性、自尊等心理特征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主要从青少年疏离感的概念、结构、发展特点以及相关研究几个方面进行客观描述,并对未来研究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疏离感;情绪体验;家庭功能;心理特征  作者简介:向嶺(1986-),女,重庆人,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期刊
摘要:聋校担负着把聋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的任务,而听力障碍阻碍了聋生道德品质的正常发展。从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个方面阐释了聋生道德品质的发展特点,并提出教育对策。  关键词:聋生;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作者简介:周朝坤(1982-),男,重庆人,西藏大学教育心理研究所硕士研究生;邹华(1982-),女,河南开封人,西藏大学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
期刊
摘要:针对多媒体技术在非计算机专业VFP程序设计教学中的现状,探讨了以下两个问题:在VFP课堂教学中,如何充分地利用多媒体技术;如何把多媒体技术合理地应用到VFP教学中。并通过实际例子说明,在VFP教学中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VFP程序设计;课堂教学;多媒体技术  作者简介:熊刚强(1968-),男,湖南汉寿人,广东医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讲师,工程师;曹砚辉(197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