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颁布的《普通中小学各学科核心素养》明确指出,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我们的基础教育培养了知识丰富却缺乏想象力的人,收获了知识,却牺牲了智慧的内核一一思维。窃以为,决定品质的是正确的思维打开方式,是思维后的点点火花。青少年一代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生思维的培养在语文课堂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常态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未能足够重视,笔者将从现状、策略、反思三方面展开阐述。
一、小学生思维品质培养的现状
信息技术下,语文课堂五彩缤纷。生动的视频、华丽的课件、微课等贯穿了课堂的始终。课堂上,热热闹闹,书声朗朗。老师在课堂上唯恐落下一张ppt,唯恐错过一段生动的视频。但在提升学生思维品质方面涉及却比较少,经过分析,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追求热闹,解读不够精准
语文课堂上,根据需要,添加微课、视频、音频无可厚非,然而,过多的引入,学生的想象力得不到发挥,思维力更无从谈起。以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观潮》为例,在本单元的导读中,编者就把“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在课堂上,却是另外一番景象,学生们端坐于座位上,欣赏着生动的画面,教室里,一体机上钱塘江那“山崩地裂”的声音盖过了学生们的读书声。一节课下来,学生们除了知道写作顺序的安排,思维能力未能得到真正的锻炼。笔者在让学生通读全文后,提出了三个问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课堂教学因思维而生,兴趣盎然。
其一:请从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过之后选择一个画面,创造性地說说你仿佛看到的画面?其二:为什么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会出现钱塘江这天下奇观?请结合文后的资料袋来说说。其三:写景状物的文章贵在主次分明,为什么作者用了差不多同样多的笔墨写潮来之前和潮过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二)串讲串问,思之不够深入
讲课是老师的基本功。在什么情况下发问,在什么情况下讲,这是一门大学问。然而,课改二十余载,串讲串问之风依然存在。一位教师在上四年级上册26课《西门豹治邺》时,提问琐碎,整节课都是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西门豹到了邺那个地方,为什么找了位老大爷来问?” “河伯为什么要娶媳妇?”“官绅为什么跪下来磕头求饶?”……其实这些问题只要联系上下文就能在原文找到答案,毫无思考价值。教师只要梳理一下就能找到焦点问题,如: “西门豹为什么只把巫婆、官绅头子投进江河,叫其他官员回去呢?”“如果你是西门豹,你会怎么惩罚他们?”
二、小学生思维品质培养的策略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课堂,不应该只是知识的容器,而是发展思维的黄金四十分钟。崔峦先生曾撰文写到:思维和语言,语言是外壳,思维是内核,两者相互依存、互相促进。思维还可以主导语言。读得透彻,靠的是想得透彻。说得明白,写得清楚,靠的是想得清楚明白。
(一)在辩论中学会辩证思维
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人文要素是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学习总目标是自己提出问题试着自己回答。其中《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一文讲述了纳米技术在生活中的运用,学生们兴致勃勃地学着,不断提出问题,自己尝试回答。在课堂快要结束时,一双小手举了起来。“未来还有比纳米更小的单位吗?科学技术是不是越发达越好呢?”我顿了顿,问这个学生, “你说未来还有比纳米更小的单位吗?”“会有的”其他学生也纷纷点头。“那科技是不是越发达越好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开始争辩起来。我顺势抛出一个话题让大家展开小辩论:科技发展利大还是弊大?同学们在思辨中,学会了辩证地、理性地分析问题,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思维能力得到了提升,思维品质飞越了课堂。
(二)在质疑中学会深度质疑
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四年级上册的第二单位旨在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以此为引子,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岂不快哉?本单元四篇课文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扶到放,教给了质疑的方法。
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要从课堂入手,循序渐进。怎样提问?从哪些方面提问?提了问题后怎么解决?本单元四篇课文的安排一目了然,我们要学会从本单元首篇课文的教学入手,先学会提问,然后再学会梳理问题,找出最有价值的,尝试解决,最终,运用课堂提问的方法去深入阅读课外读书吧推荐的书籍。在梳理问题清单时,要让学生在比较发现提问角度的不同,其收获也大。当学生在阅读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快乐读书吧的书籍时,教师要将上个学期学会的提问的方法再次教给学生,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培养学生善于提问的好习惯。从课内到课外,联结迁移,是学生在已有阅读经验基础上进一步的积累与重构,引领学生读得更深刻,思得更清晰,想得更明白。只有举一反三,养成惯性的习惯质疑、解疑,学生的深度质疑能力以及思维品质才会有逐渐养成。
(三)在构图中学会形象思维
构图,是借助思维导图将阅读所得直观展示的一种阅读方式。利用思维导图,将内容、情节、主旨等利用图片进行结构化、条理性的概括罗列,是提升思维品质,学会形象思维的不二法门。以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这个单元的几篇神话故事,都可以借助思维导图来理清故事的起因、经历、结果。本单元首篇课文《盘古开天地》,课后习题是“从课文中找出你认为神奇的地方,说说盘古开天地的过程”。如果用构图的方式,清晰明了。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用思维导图呈现、口述其过程。
绘制一张好的思维导图,不但能帮助学生鸟瞰全文,而且能从细处窥见不一样的世界。在学习了这一组课文后,引导学生认识神话是虚构的,并非真实的故事。这时候,进一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神话故事?人们为什么要编织这样的神话故事?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鼓励小结,但不宜太教条式,太呆板。可以告诉同学们,童话故事的人物都有超凡的能力,这样的想象,寄托着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然困境的挑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古代,劳动人民之所以会编织这些美丽的神话一是寄寓着人类对自然的认知与探究,二是假借这些美丽的神话告诫人们某个道理,如要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道理;如要排除困难、坚持不懈的道理;如要心存感恩,邪不胜正的道理等等。神话故事虽然是虚构的,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他们的美好“化身”。如2020年新春,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那些奔赴前线的医生、那些搭建方舱医院的工人、那些在实验室夜以继日的医学工作者等等,他们不正是现代版的“女娲”吗?
(四)在归因中学会理性思维
理性思维就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的、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四年级上册第25课《王融不取道旁李》向学生们展示了一个聪慧的人物形象,在执教这篇课文时,我们更应关注“唯融不动”一句。一位优秀的教师在课堂上,抛出这样一个问题: “我不认为融不动错了,其实,融动了。”课堂瞬间一片静寂,同学们陷入了沉思。少顷,学生们纷纷发言:融身子未动,脑子在动。诸儿身子动了,而脑子未动。借助这样的经典古文,我们理应教会学生在归因中学会理性思维。像这种理性思维在《西门豹》一文中也有体现,西门豹并没有意气用事,惩处更多的贪官,而是理性思考后把罪恶的首领巫婆和官绅头子投井河里,其他的让他们戴罪立功。
三、反思
统编教材中下“三位一体”(精读、略读、课文阅读)的教学离不开思维的参与,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习作能力的提高同样离不开思维的参与。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形成将为学生未来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实践中,宜关注以下两点。
(一)方法迁移,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何思考?从哪些方面思考?四年级上册第6课课后思考题给出了清晰的指引,一是可以根据内容来提问,而是可以从写法上来提问,三是可以从文中得当的启示来提问。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把学到的方法迁移到课外阅读上,在课外阅读中留下思考的痕迹,留下思维的火花。
(二)加强对话,提升学生思维的广泛性
学生在阅读中有了自己的质疑,深入思考以及思考结果,将体验到思维的乐趣,持之以恒,将形成良好思维品质。即使是不成熟的,异想天开的,教师也要精心呵护。课堂上,学生们思维容易发生碰撞交流。课外的阅读,由于受课时的限制,教师宜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鼓励学生多与同学、教师对话交流,在多个的对话交流中,提升思维的广泛性。
一、小学生思维品质培养的现状
信息技术下,语文课堂五彩缤纷。生动的视频、华丽的课件、微课等贯穿了课堂的始终。课堂上,热热闹闹,书声朗朗。老师在课堂上唯恐落下一张ppt,唯恐错过一段生动的视频。但在提升学生思维品质方面涉及却比较少,经过分析,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追求热闹,解读不够精准
语文课堂上,根据需要,添加微课、视频、音频无可厚非,然而,过多的引入,学生的想象力得不到发挥,思维力更无从谈起。以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观潮》为例,在本单元的导读中,编者就把“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在课堂上,却是另外一番景象,学生们端坐于座位上,欣赏着生动的画面,教室里,一体机上钱塘江那“山崩地裂”的声音盖过了学生们的读书声。一节课下来,学生们除了知道写作顺序的安排,思维能力未能得到真正的锻炼。笔者在让学生通读全文后,提出了三个问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课堂教学因思维而生,兴趣盎然。
其一:请从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过之后选择一个画面,创造性地說说你仿佛看到的画面?其二:为什么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会出现钱塘江这天下奇观?请结合文后的资料袋来说说。其三:写景状物的文章贵在主次分明,为什么作者用了差不多同样多的笔墨写潮来之前和潮过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二)串讲串问,思之不够深入
讲课是老师的基本功。在什么情况下发问,在什么情况下讲,这是一门大学问。然而,课改二十余载,串讲串问之风依然存在。一位教师在上四年级上册26课《西门豹治邺》时,提问琐碎,整节课都是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西门豹到了邺那个地方,为什么找了位老大爷来问?” “河伯为什么要娶媳妇?”“官绅为什么跪下来磕头求饶?”……其实这些问题只要联系上下文就能在原文找到答案,毫无思考价值。教师只要梳理一下就能找到焦点问题,如: “西门豹为什么只把巫婆、官绅头子投进江河,叫其他官员回去呢?”“如果你是西门豹,你会怎么惩罚他们?”
二、小学生思维品质培养的策略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课堂,不应该只是知识的容器,而是发展思维的黄金四十分钟。崔峦先生曾撰文写到:思维和语言,语言是外壳,思维是内核,两者相互依存、互相促进。思维还可以主导语言。读得透彻,靠的是想得透彻。说得明白,写得清楚,靠的是想得清楚明白。
(一)在辩论中学会辩证思维
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人文要素是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学习总目标是自己提出问题试着自己回答。其中《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一文讲述了纳米技术在生活中的运用,学生们兴致勃勃地学着,不断提出问题,自己尝试回答。在课堂快要结束时,一双小手举了起来。“未来还有比纳米更小的单位吗?科学技术是不是越发达越好呢?”我顿了顿,问这个学生, “你说未来还有比纳米更小的单位吗?”“会有的”其他学生也纷纷点头。“那科技是不是越发达越好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开始争辩起来。我顺势抛出一个话题让大家展开小辩论:科技发展利大还是弊大?同学们在思辨中,学会了辩证地、理性地分析问题,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思维能力得到了提升,思维品质飞越了课堂。
(二)在质疑中学会深度质疑
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四年级上册的第二单位旨在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以此为引子,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岂不快哉?本单元四篇课文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扶到放,教给了质疑的方法。
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要从课堂入手,循序渐进。怎样提问?从哪些方面提问?提了问题后怎么解决?本单元四篇课文的安排一目了然,我们要学会从本单元首篇课文的教学入手,先学会提问,然后再学会梳理问题,找出最有价值的,尝试解决,最终,运用课堂提问的方法去深入阅读课外读书吧推荐的书籍。在梳理问题清单时,要让学生在比较发现提问角度的不同,其收获也大。当学生在阅读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快乐读书吧的书籍时,教师要将上个学期学会的提问的方法再次教给学生,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培养学生善于提问的好习惯。从课内到课外,联结迁移,是学生在已有阅读经验基础上进一步的积累与重构,引领学生读得更深刻,思得更清晰,想得更明白。只有举一反三,养成惯性的习惯质疑、解疑,学生的深度质疑能力以及思维品质才会有逐渐养成。
(三)在构图中学会形象思维
构图,是借助思维导图将阅读所得直观展示的一种阅读方式。利用思维导图,将内容、情节、主旨等利用图片进行结构化、条理性的概括罗列,是提升思维品质,学会形象思维的不二法门。以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这个单元的几篇神话故事,都可以借助思维导图来理清故事的起因、经历、结果。本单元首篇课文《盘古开天地》,课后习题是“从课文中找出你认为神奇的地方,说说盘古开天地的过程”。如果用构图的方式,清晰明了。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用思维导图呈现、口述其过程。
绘制一张好的思维导图,不但能帮助学生鸟瞰全文,而且能从细处窥见不一样的世界。在学习了这一组课文后,引导学生认识神话是虚构的,并非真实的故事。这时候,进一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神话故事?人们为什么要编织这样的神话故事?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鼓励小结,但不宜太教条式,太呆板。可以告诉同学们,童话故事的人物都有超凡的能力,这样的想象,寄托着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然困境的挑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古代,劳动人民之所以会编织这些美丽的神话一是寄寓着人类对自然的认知与探究,二是假借这些美丽的神话告诫人们某个道理,如要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道理;如要排除困难、坚持不懈的道理;如要心存感恩,邪不胜正的道理等等。神话故事虽然是虚构的,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他们的美好“化身”。如2020年新春,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那些奔赴前线的医生、那些搭建方舱医院的工人、那些在实验室夜以继日的医学工作者等等,他们不正是现代版的“女娲”吗?
(四)在归因中学会理性思维
理性思维就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的、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四年级上册第25课《王融不取道旁李》向学生们展示了一个聪慧的人物形象,在执教这篇课文时,我们更应关注“唯融不动”一句。一位优秀的教师在课堂上,抛出这样一个问题: “我不认为融不动错了,其实,融动了。”课堂瞬间一片静寂,同学们陷入了沉思。少顷,学生们纷纷发言:融身子未动,脑子在动。诸儿身子动了,而脑子未动。借助这样的经典古文,我们理应教会学生在归因中学会理性思维。像这种理性思维在《西门豹》一文中也有体现,西门豹并没有意气用事,惩处更多的贪官,而是理性思考后把罪恶的首领巫婆和官绅头子投井河里,其他的让他们戴罪立功。
三、反思
统编教材中下“三位一体”(精读、略读、课文阅读)的教学离不开思维的参与,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习作能力的提高同样离不开思维的参与。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形成将为学生未来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实践中,宜关注以下两点。
(一)方法迁移,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何思考?从哪些方面思考?四年级上册第6课课后思考题给出了清晰的指引,一是可以根据内容来提问,而是可以从写法上来提问,三是可以从文中得当的启示来提问。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把学到的方法迁移到课外阅读上,在课外阅读中留下思考的痕迹,留下思维的火花。
(二)加强对话,提升学生思维的广泛性
学生在阅读中有了自己的质疑,深入思考以及思考结果,将体验到思维的乐趣,持之以恒,将形成良好思维品质。即使是不成熟的,异想天开的,教师也要精心呵护。课堂上,学生们思维容易发生碰撞交流。课外的阅读,由于受课时的限制,教师宜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鼓励学生多与同学、教师对话交流,在多个的对话交流中,提升思维的广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