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习型组织的模式在一些公司成功应用,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或正在按照这种理论改造自己。而且,这一理论已经跨越企业界,向其他行业渗透和推广,一些国家和政党也在谋求自身的学习化。那么,学校是否可以引进和推广学习型组织理论呢?回答是肯定的。
一、学习型组织概述
1.学习型组织的内涵。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习型组织理论大师彼得·圣吉在华接受主持人有关“何谓学习型组织”的提问时答道:一个杰出的团队可以全力以赴地工作,完成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个团队可能是篮球队、合唱团、工作组,以及任何一起做事的群体……好的创意,团结一致的感觉和工作过程,一群人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不断共同学习,全力实现共同的抱负,创造真心向往的结果,这就是学习型组织。简而言之,学习型组织就是指实现学习与工作之融合,通过工作学习化与学习工作化来实现个人价值(生命意义)和组织绩效最大化的新型管理模式。
2.学习型组织的主要特征。一是组织层次的扁平化。在学习型组织结构中,领导和员工之间的关系已经不再是以前的金字塔形,而是一种网状的、扁平的、富有弹性的组织结构。即从最上面的决策层到最下面的操作层,中间相隔层次少。二是组织关系的咨询化。在学习型组织中,整个组织就像一个咨询公司,员工之间彼此询问,彼此学习,相互作用,关系和谐融洽,信息畅通无阻。三是组织系统的开放化。学习型组织本身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系统,而这个系统又只是社会系统的一部分,它又能与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四是组织管理的自主化。“自主管理”是使组织成员能边工作边学习并使工作和学习紧密结合的方法。通过自主管理,让组织成员在一定范围内自己发现工作中的问题,自己选择伙伴组成团体,自己选择改革目标,自己组织实施,自己检查效果,自己评定总结。五是组织边界的模糊化。在学习型组织中,部门成员除了在其内部进行交流之外,还可以跨越组织内部的水平与垂直边界,彼此之间相互坦诚交流。六是组织学习的持续化。
二、学校引进和运用学习型组织的可能性
1995年,美国《教育领导》杂志的主编O’Neil就学校能否适用学习型组织理论等问题,专门采访和请教了管理大师彼得·圣吉博士。圣吉的回答是:美国已有很多学校组织开始将系统思考的概念应用到学校的管理和课程的规划上面,而且取得了惊人的成效。中小学生特别适合学习系统思考,他们利用基本的工具和计算机仿真软件,学得非常快。他还指出:未来的企业界也会主动加入教育改革的行列,把改革带到各级教育系统。因为企业未来的优势在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在教育,人才的摇篮在学校。他进一步指出:教育组织还可以比企业组织做得更好,而且未来学习型组织的改革,应该可以和教育改革共同结合,以提升教育品质,培养优秀人才。
与企业组织相比,学校组织更能体现出学习型组织的特征。一般来说,企业内部所体现的是“人和物”的关系,而学校内部体现的则是“人和人”的关系。另外,学校活动更能体现出学习的意义与价值。在学校里,学习是教师和学生的“生命线”。学生以学习为前提,教师也是以学习为前提,教师本身就是学习者。如果教师自己没有一桶水,怎能给学生几碗水?可见,学习是教师的源头活水。
三、学校构建学习型组织的基本思路
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关键要素是五项修炼,即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据此,在学校构建学习型组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
1.明确追求目标,形成共同愿景。共同愿景是指组织中人们所共同持有的意向或景象。它主导组织的全部活动,创造出组织成员的一体感觉,并使各种活动融汇统一起来。也就是说,当人们真正拥有共同愿景时,这个共同的愿景目标会将他们凝聚起来,并产生一股发自人们内心深处的强大驱动力。它会引领组织成员一步一步地接近目标。圣吉认为,在缺少愿景的情形下,充其量只会产生“适应型的学习”,只有当人们致力于某种他们深深关切的事情时,才会产生“创造型的学习”。“伟大的愿景一旦出现,大家就会舍弃琐碎的事情”。
传统的学校教育是一种强迫性教育,学校组织强调的是“控制”。学校工作目标一般都是在“外来的精神”或部分管理者“意断”的基础上形成的。学校管理过程就是围绕这一“工作目标”来开展。由于这个“工作目标”不是来自组织成员内心深处的真正想法和愿望,不是大多数人所共同赞成的,所以很难得到大家的真正拥护和支持。大家的努力极有可能相互抵消。
怎么办?答案是形成共同愿景。从个人愿景(各自表述)开始,经过中层愿景(文字汇整),上升到高层愿景(愿景定案)。经过三个层次,从低到高,由表及里,除伪存真,最后提炼成大家普遍认同并愿意参与和分享的、能够让组织成员体会到工作意义并且能够激发无限潜能的共同愿景。
2.实现组织结构的扁平化,营造团队精神。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传统的组织结构受到了严峻的挑战,过去的那种“金字塔”型的组织结构,日益为“扁平化”结构所取代。实现学校组织扁平化的意义在于:第一,可以改变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管理成本过大的局面。第二,上下层之间的沟通渠道缩短,信息传递速度加快,信息失真率降低。第三,密切了上下级的关系。由于层级减少,校领导与教师、学生之间的距离拉近,接触增多,情感融通,工作上更加容易达成共识和默契。第四,增强了全体教职员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由于减少了“屏障”,权力下移了,下属的责任加大,能否做好有关的工作,直接与他们的物质利益、精神荣誉和心理满足感相关。
在学校里,“文人相轻”的现象确实存在,团结合作的精神不强,在工作中会出现“三个和尚没水吃”的现象。正如彼得·圣吉大师所说:“在一个管理团队中,大家都认真参与,每个人的智商都在120以上,何以集体的智商只有62?”要解决这个问题,那就需要团队精神。首先,要树立“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的团队意识。其次,建立团队组织形式。团队是实现组织扁平化运作的最好形式。所谓“团队”,就是让组织成员打破传统的部门界限,绕过原来的管理层次,以任务为中心组成“团队”,直接面对服务对象,并对总体目标负责,力争以群体和协作优势赢得主导地位。再次,创立团体学习机制。团体是学习的最佳单位。团体学习是发展团体成员“整体搭配”与实现共同目标能力的过程。它不但能帮助团体形成良好的整体搭配的状况,而且能够形成团体的知识共享的机制,产生新的组合,使团体智慧超过个人智慧的总和。
3.增强大局意识,学会系统思考。所谓系统思考,是指按照系统思考去研究处理事物,就应把所处理的事物看做一个系统,既要看到其中的组成部分(元素或子系统),又要看到这些部门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从总体的角度处理和协调系统中的人、物、能量和信息。具体而言:一是要进行整体思考。这就要求学校管理者在工作中,要看到事物的整体性,不能搞“单打一”,要多维立体地思考问题。二是要进行动态思考。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能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三是要进行本质思考。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主要矛盾,牵住“牛鼻子”。
4.跳出思维陷阱,改善心智模式。心智模式是根深蒂固于人们心中的,并影响着人们如何了解世界以及如何采取行动的许多假设、成见、思维方式,甚至可以是图像或印象。
怎样跳出思维陷阱、改善心智模式呢?一要把镜子转向自己,善于反思。二要学会放开心灵,掌握探询与沟通的技巧。三要学会有效地表达自己。例如,在课堂上,有学生讲话,老师一般都会发出“保持安静”“请不要讲话”之类的警示。如果老师检视和反省自己,可能换一种说法,把它改为“在课堂上有同学讲话,我希望其他同学安静地听课”;如果老师把这句话再改为“如果你打断我讲课的话,我会感到不知所措,因为我会分散精力,这样就使我很难帮助其他同学了”等等,效果就会更好。
5.促进真正学习,实现自我超越。自我超越是指突破极限的自我实现或技巧的精熟。自我超越的意义在于以创造的现实来面对自己的生活与生命。自我超越是个人成长的学习修炼,是一个人对真正心之所向的“愿景”不断重新聚焦、不断自我增强的过程。要不断地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关键在于实现“真正的学习”。
怎样才能实现“真正的学习”呢?一是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学习”是学习型组织的核心精神,没有良好的文化气息,学习也就变得苍白无力。为此,要营造一个有利于组织学习的、催人奋进的氛围。一个师生双方情感共融、价值共享、共同创造、共享生命体验的愉快的学习氛围,是促进真正学习的前提。二是实行校本培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校本培训是指由学校组织进行的培训,聘请大学或学院有关专家参与设计,针对学校实际制订培训方案。教师是真正的学习主体,只有整个学校组织成员积极主动地互相学习,才能实现学校组织的学习与进步。只有互相研习、反馈反思,不断明确教学思路,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才能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三是开展研究性学习,致力于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要把研究性学习策略引入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真正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去创造性地学习。学生可以通过人人参与、平等对话、真诚沟通、彼此信赖来形成学习方式的变革,发展合作精神,激发道德勇气,共享经验知识,实现自我超越,形成持续学习的能力。◆(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一、学习型组织概述
1.学习型组织的内涵。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习型组织理论大师彼得·圣吉在华接受主持人有关“何谓学习型组织”的提问时答道:一个杰出的团队可以全力以赴地工作,完成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个团队可能是篮球队、合唱团、工作组,以及任何一起做事的群体……好的创意,团结一致的感觉和工作过程,一群人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不断共同学习,全力实现共同的抱负,创造真心向往的结果,这就是学习型组织。简而言之,学习型组织就是指实现学习与工作之融合,通过工作学习化与学习工作化来实现个人价值(生命意义)和组织绩效最大化的新型管理模式。
2.学习型组织的主要特征。一是组织层次的扁平化。在学习型组织结构中,领导和员工之间的关系已经不再是以前的金字塔形,而是一种网状的、扁平的、富有弹性的组织结构。即从最上面的决策层到最下面的操作层,中间相隔层次少。二是组织关系的咨询化。在学习型组织中,整个组织就像一个咨询公司,员工之间彼此询问,彼此学习,相互作用,关系和谐融洽,信息畅通无阻。三是组织系统的开放化。学习型组织本身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系统,而这个系统又只是社会系统的一部分,它又能与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四是组织管理的自主化。“自主管理”是使组织成员能边工作边学习并使工作和学习紧密结合的方法。通过自主管理,让组织成员在一定范围内自己发现工作中的问题,自己选择伙伴组成团体,自己选择改革目标,自己组织实施,自己检查效果,自己评定总结。五是组织边界的模糊化。在学习型组织中,部门成员除了在其内部进行交流之外,还可以跨越组织内部的水平与垂直边界,彼此之间相互坦诚交流。六是组织学习的持续化。
二、学校引进和运用学习型组织的可能性
1995年,美国《教育领导》杂志的主编O’Neil就学校能否适用学习型组织理论等问题,专门采访和请教了管理大师彼得·圣吉博士。圣吉的回答是:美国已有很多学校组织开始将系统思考的概念应用到学校的管理和课程的规划上面,而且取得了惊人的成效。中小学生特别适合学习系统思考,他们利用基本的工具和计算机仿真软件,学得非常快。他还指出:未来的企业界也会主动加入教育改革的行列,把改革带到各级教育系统。因为企业未来的优势在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在教育,人才的摇篮在学校。他进一步指出:教育组织还可以比企业组织做得更好,而且未来学习型组织的改革,应该可以和教育改革共同结合,以提升教育品质,培养优秀人才。
与企业组织相比,学校组织更能体现出学习型组织的特征。一般来说,企业内部所体现的是“人和物”的关系,而学校内部体现的则是“人和人”的关系。另外,学校活动更能体现出学习的意义与价值。在学校里,学习是教师和学生的“生命线”。学生以学习为前提,教师也是以学习为前提,教师本身就是学习者。如果教师自己没有一桶水,怎能给学生几碗水?可见,学习是教师的源头活水。
三、学校构建学习型组织的基本思路
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关键要素是五项修炼,即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据此,在学校构建学习型组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
1.明确追求目标,形成共同愿景。共同愿景是指组织中人们所共同持有的意向或景象。它主导组织的全部活动,创造出组织成员的一体感觉,并使各种活动融汇统一起来。也就是说,当人们真正拥有共同愿景时,这个共同的愿景目标会将他们凝聚起来,并产生一股发自人们内心深处的强大驱动力。它会引领组织成员一步一步地接近目标。圣吉认为,在缺少愿景的情形下,充其量只会产生“适应型的学习”,只有当人们致力于某种他们深深关切的事情时,才会产生“创造型的学习”。“伟大的愿景一旦出现,大家就会舍弃琐碎的事情”。
传统的学校教育是一种强迫性教育,学校组织强调的是“控制”。学校工作目标一般都是在“外来的精神”或部分管理者“意断”的基础上形成的。学校管理过程就是围绕这一“工作目标”来开展。由于这个“工作目标”不是来自组织成员内心深处的真正想法和愿望,不是大多数人所共同赞成的,所以很难得到大家的真正拥护和支持。大家的努力极有可能相互抵消。
怎么办?答案是形成共同愿景。从个人愿景(各自表述)开始,经过中层愿景(文字汇整),上升到高层愿景(愿景定案)。经过三个层次,从低到高,由表及里,除伪存真,最后提炼成大家普遍认同并愿意参与和分享的、能够让组织成员体会到工作意义并且能够激发无限潜能的共同愿景。
2.实现组织结构的扁平化,营造团队精神。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传统的组织结构受到了严峻的挑战,过去的那种“金字塔”型的组织结构,日益为“扁平化”结构所取代。实现学校组织扁平化的意义在于:第一,可以改变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管理成本过大的局面。第二,上下层之间的沟通渠道缩短,信息传递速度加快,信息失真率降低。第三,密切了上下级的关系。由于层级减少,校领导与教师、学生之间的距离拉近,接触增多,情感融通,工作上更加容易达成共识和默契。第四,增强了全体教职员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由于减少了“屏障”,权力下移了,下属的责任加大,能否做好有关的工作,直接与他们的物质利益、精神荣誉和心理满足感相关。
在学校里,“文人相轻”的现象确实存在,团结合作的精神不强,在工作中会出现“三个和尚没水吃”的现象。正如彼得·圣吉大师所说:“在一个管理团队中,大家都认真参与,每个人的智商都在120以上,何以集体的智商只有62?”要解决这个问题,那就需要团队精神。首先,要树立“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的团队意识。其次,建立团队组织形式。团队是实现组织扁平化运作的最好形式。所谓“团队”,就是让组织成员打破传统的部门界限,绕过原来的管理层次,以任务为中心组成“团队”,直接面对服务对象,并对总体目标负责,力争以群体和协作优势赢得主导地位。再次,创立团体学习机制。团体是学习的最佳单位。团体学习是发展团体成员“整体搭配”与实现共同目标能力的过程。它不但能帮助团体形成良好的整体搭配的状况,而且能够形成团体的知识共享的机制,产生新的组合,使团体智慧超过个人智慧的总和。
3.增强大局意识,学会系统思考。所谓系统思考,是指按照系统思考去研究处理事物,就应把所处理的事物看做一个系统,既要看到其中的组成部分(元素或子系统),又要看到这些部门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从总体的角度处理和协调系统中的人、物、能量和信息。具体而言:一是要进行整体思考。这就要求学校管理者在工作中,要看到事物的整体性,不能搞“单打一”,要多维立体地思考问题。二是要进行动态思考。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能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三是要进行本质思考。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主要矛盾,牵住“牛鼻子”。
4.跳出思维陷阱,改善心智模式。心智模式是根深蒂固于人们心中的,并影响着人们如何了解世界以及如何采取行动的许多假设、成见、思维方式,甚至可以是图像或印象。
怎样跳出思维陷阱、改善心智模式呢?一要把镜子转向自己,善于反思。二要学会放开心灵,掌握探询与沟通的技巧。三要学会有效地表达自己。例如,在课堂上,有学生讲话,老师一般都会发出“保持安静”“请不要讲话”之类的警示。如果老师检视和反省自己,可能换一种说法,把它改为“在课堂上有同学讲话,我希望其他同学安静地听课”;如果老师把这句话再改为“如果你打断我讲课的话,我会感到不知所措,因为我会分散精力,这样就使我很难帮助其他同学了”等等,效果就会更好。
5.促进真正学习,实现自我超越。自我超越是指突破极限的自我实现或技巧的精熟。自我超越的意义在于以创造的现实来面对自己的生活与生命。自我超越是个人成长的学习修炼,是一个人对真正心之所向的“愿景”不断重新聚焦、不断自我增强的过程。要不断地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关键在于实现“真正的学习”。
怎样才能实现“真正的学习”呢?一是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学习”是学习型组织的核心精神,没有良好的文化气息,学习也就变得苍白无力。为此,要营造一个有利于组织学习的、催人奋进的氛围。一个师生双方情感共融、价值共享、共同创造、共享生命体验的愉快的学习氛围,是促进真正学习的前提。二是实行校本培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校本培训是指由学校组织进行的培训,聘请大学或学院有关专家参与设计,针对学校实际制订培训方案。教师是真正的学习主体,只有整个学校组织成员积极主动地互相学习,才能实现学校组织的学习与进步。只有互相研习、反馈反思,不断明确教学思路,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才能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三是开展研究性学习,致力于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要把研究性学习策略引入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真正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去创造性地学习。学生可以通过人人参与、平等对话、真诚沟通、彼此信赖来形成学习方式的变革,发展合作精神,激发道德勇气,共享经验知识,实现自我超越,形成持续学习的能力。◆(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