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的最终目标是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笔者结合初中生的年龄特点,从整本书阅读应试性评价设计、表现性评价设计、活动性评价设计三个方面寻求整本书阅读的评价途径和策略,全面评价学生的阅读成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语文 核心素养 整本书阅读 评价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34.011
整本书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建构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特别是在初中阶段,对于学生人格的形成、自身精神的成长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落实整本书阅读,实现整本书阅读的育人价值显得尤为重要。学生通过阅读会产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对文本主题、人物形象、思想内涵、艺术价值等方面进行一定的思考。那么究竟学生阅读的效果如何,关键还是要落实到整本书阅读的最终评价上。
新《课标》强调的是关注学生的阅读方法、阅读体验和阅读能力,这也直接指向了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以及“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落实到整本书阅读的最终评价的最终指向就不仅仅是考查学生对于知识和书中的故事情节掌握了多少,而是要进行深度挖掘学生提升了哪些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是否通过阅读活动提升了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
近几年来,对整本书阅读的考查基本还停留在阅读题的测试上,主要表现在情节的积累和识记、指定语段的拓展阅读和人物的评价体悟上。特别是在初中的阶段性测试和升学毕业考试中,名著阅读测试题是必考的一项。虽然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考查的内容在不断偏向于能力体现上,但考查的形式和深度仍然不够,笔者从不同的文本特点出发,研究不同的评价形式,不局限于考试当中,通过不同的评价方式,进一步关注整本书阅读对于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作用。
一、整本书阅读应试性评价设计
有些教师将整本书阅读的测试评价等同于识记考查,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中,学生不需要阅读整本书,只通过背熟教师准备的复习资料就可以完成评价,这样的评价缺乏原创精神,而且不能体现学生的能力。整本书阅读应试性评价设计应基于原有的考试形式,但更倾向于依托具体的情境,采用组合式测试材料,综合考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目标指向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例如:一部部经典名著就是一个个人物的精神奋斗史,人生自古多磨难,英雄人物在磨难中的抗争和奋起,让他们的精神世界不断鲜活起来。根据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描述出保尔这一人物的形象,并概括其经受磨难的一个情节。这样的考查评价直接指向学生对文本情节的熟悉程度和语言表达能力,但是缺乏独特性的体验和领悟。所以即使在应试性评价设计中,我们也更应该关注对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例如对于《西游记》的评价,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孙悟空的称号有很多,请根据情节发展,依次标出孙悟空的称号,并说说你得到了什么样的启示。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包含着对孙悟空整个人物形象的概括和理解,并通过了解孙悟空个人精神世界的成长带给学生个人成长的体验和启发。
学生需要以作品为基础把握人物特征,深入阅读、深入挖掘、深入思考。在《简·爱》中,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在简·爱的生命中与她有交集的男人有很多,罗切斯特先生却很独特,请以“他不一样”为题,为简·爱写一段内心独白。问题极为简洁,但是内容丰富,不仅仅考查学生对罗切斯特人物形象概括,更有对简·爱和罗切斯特之间真爱的思考,还要让学生走进真实的情境中,去思考、去感受、去体悟,可以倾听简·爱内心深处来自灵魂的声音。很显然,我们可以从这样的问题设计中真实评估学生的阅读收获。
二、整本书阅读表现性评价设计
整本书阅读表现性评价更侧重于关注学生的阅读学习过程,综合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两个维度构建评价要点。考查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建立学习任务群,通过建立学习小组交流、互动、评价,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增强文化理解和传承。在具体的表现性评价中,确定评价的目标与内容是发挥评价作用,落实评价效果的重要手段。
在表现性评价中,不仅可以考查学生对整本书的认知程度,更可以考查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和运用,学习过程的自我反思和改进,还可以考查学生是否进行了深度阅读。表现性评价的形式更倾向于“阅读与研讨”,可以要求学生撰写读书札记、评论,“微课题研究”等。
表现性评价也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阶段性发展和阶梯性成长。初读时,可设计思维导图,理清人物关系。初读后,可要求学生深入阅读作品,撰写评论。读完后,可要求学生撰写人物小传,进行调查报告和“微课题”论文研究。整个过程最终可建立学生成果资源库。如在阅读《西游记》的过程中可以布置学生写写孙悟空的小传,感受孙悟空人性的不断激发,个人精神的不断成长。在阅读《骆驼祥子》的过程中,为祥子写写小传,完整地概括祥子由健壮、老实、对生活充满希望到一步步走向堕落、自私的过程,从而一窥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对底层劳动人民的艰辛。在阅读《海底两万里》的过程中,可以要求学生完成思维导图,设计航海线路图。
除此之外,还可以建立学习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论文研究,如阅读《骆驼祥子》,可让学生整理文中出现的“老北京的饮食”内容,在此基础上搜集有关资料,完善当时丰富而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的老北京饮食,去感受民风民俗和美好的传统文化。这一考查目标也指向着语文核心素养中的“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表现性评价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评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助于学生养成深入思考的阅读习惯。
三、整本书阅读活动性评价设计
整本书阅读活动性评价设计则是通过活动的外在形式评价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认识。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的效果不能只靠监督和测评,而应该依靠丰富多彩的活动去评价学生是否真的理解了书中的内容。活动能鲜活体现文本的人文價值和现实意义。学生在活动的策划、组织、表现、总结的过程中对文本进行结构化、模式化,最终达到可视化。学生必须深入阅读,才能在各种活动中真实呈现阅读收获。
活动的形式有很多种,适合在校初中生的有剧本表演、朗读会、知识竞赛等等。剧本表演可以选择有代表性的故事,对表现书中重要节点的情节加以舞台化呈现,比如:《西游记》中的“三打白骨精”,全面呈现了师徒四人的性格特点,局部舞台可以展现人物群像。比如:可以从《简·爱》中选取相关的影视片段,进行英语配音,学生只有在充分理解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才能把握语气、情感等等。在《艾青诗选》的阅读过程中,可以邀请当地的诗歌名家举办诗歌的知识讲座,同时创作一些小诗,举办赛诗会、诗歌朗诵会等,在一个个活动中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相关概念。在阅读《昆虫记》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观察自然界的各种昆虫,自己模仿着写一写,也可以制作自己的“小小书”。在《简·爱》的阅读过程中,可以设置问题:“你觉得简·爱和罗切斯特先生是一见钟情还是日久生情?”通过开展辩论会,学生一定会找到很多细节论证自己的观点,这就达到深度阅读的目
的了。
整本书阅读的评价结果不再使用百分制或者十分制,可以用等级评价,更可以用教师的整体评价性语言,这就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阅读特点,有的放矢,目的性更强,方向更为明确。最后给每一个学生整理阅读成长档案,写上整体评价,彰显人文情怀。
总之,整本书阅读评价应该全方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阅读过程和阅读结果,要形成完整的评价体系。当然评价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给学生阅读的成果打分,不是监督,而是一种鼓励和促进,要让学生在阅读中有获得感和幸福感,要让阅读的光芒照亮整个校园。我们要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读了多少书,还要激发学生对阅读的热爱,让阅读为学生奠定人生底色,这应该成为全体师生追求的美好未来和愿景。
参考文献:
[1] 陈荣艳《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的实施策略》,《读与写》2019年第30期。
[2] 赵桂珠《新形势下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创新探究》,《教育实践与研究》2019年第29期。
关键词:语文 核心素养 整本书阅读 评价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34.011
整本书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建构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特别是在初中阶段,对于学生人格的形成、自身精神的成长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落实整本书阅读,实现整本书阅读的育人价值显得尤为重要。学生通过阅读会产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对文本主题、人物形象、思想内涵、艺术价值等方面进行一定的思考。那么究竟学生阅读的效果如何,关键还是要落实到整本书阅读的最终评价上。
新《课标》强调的是关注学生的阅读方法、阅读体验和阅读能力,这也直接指向了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以及“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落实到整本书阅读的最终评价的最终指向就不仅仅是考查学生对于知识和书中的故事情节掌握了多少,而是要进行深度挖掘学生提升了哪些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是否通过阅读活动提升了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
近几年来,对整本书阅读的考查基本还停留在阅读题的测试上,主要表现在情节的积累和识记、指定语段的拓展阅读和人物的评价体悟上。特别是在初中的阶段性测试和升学毕业考试中,名著阅读测试题是必考的一项。虽然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考查的内容在不断偏向于能力体现上,但考查的形式和深度仍然不够,笔者从不同的文本特点出发,研究不同的评价形式,不局限于考试当中,通过不同的评价方式,进一步关注整本书阅读对于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作用。
一、整本书阅读应试性评价设计
有些教师将整本书阅读的测试评价等同于识记考查,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中,学生不需要阅读整本书,只通过背熟教师准备的复习资料就可以完成评价,这样的评价缺乏原创精神,而且不能体现学生的能力。整本书阅读应试性评价设计应基于原有的考试形式,但更倾向于依托具体的情境,采用组合式测试材料,综合考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目标指向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例如:一部部经典名著就是一个个人物的精神奋斗史,人生自古多磨难,英雄人物在磨难中的抗争和奋起,让他们的精神世界不断鲜活起来。根据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描述出保尔这一人物的形象,并概括其经受磨难的一个情节。这样的考查评价直接指向学生对文本情节的熟悉程度和语言表达能力,但是缺乏独特性的体验和领悟。所以即使在应试性评价设计中,我们也更应该关注对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例如对于《西游记》的评价,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孙悟空的称号有很多,请根据情节发展,依次标出孙悟空的称号,并说说你得到了什么样的启示。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包含着对孙悟空整个人物形象的概括和理解,并通过了解孙悟空个人精神世界的成长带给学生个人成长的体验和启发。
学生需要以作品为基础把握人物特征,深入阅读、深入挖掘、深入思考。在《简·爱》中,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在简·爱的生命中与她有交集的男人有很多,罗切斯特先生却很独特,请以“他不一样”为题,为简·爱写一段内心独白。问题极为简洁,但是内容丰富,不仅仅考查学生对罗切斯特人物形象概括,更有对简·爱和罗切斯特之间真爱的思考,还要让学生走进真实的情境中,去思考、去感受、去体悟,可以倾听简·爱内心深处来自灵魂的声音。很显然,我们可以从这样的问题设计中真实评估学生的阅读收获。
二、整本书阅读表现性评价设计
整本书阅读表现性评价更侧重于关注学生的阅读学习过程,综合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两个维度构建评价要点。考查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建立学习任务群,通过建立学习小组交流、互动、评价,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增强文化理解和传承。在具体的表现性评价中,确定评价的目标与内容是发挥评价作用,落实评价效果的重要手段。
在表现性评价中,不仅可以考查学生对整本书的认知程度,更可以考查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和运用,学习过程的自我反思和改进,还可以考查学生是否进行了深度阅读。表现性评价的形式更倾向于“阅读与研讨”,可以要求学生撰写读书札记、评论,“微课题研究”等。
表现性评价也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阶段性发展和阶梯性成长。初读时,可设计思维导图,理清人物关系。初读后,可要求学生深入阅读作品,撰写评论。读完后,可要求学生撰写人物小传,进行调查报告和“微课题”论文研究。整个过程最终可建立学生成果资源库。如在阅读《西游记》的过程中可以布置学生写写孙悟空的小传,感受孙悟空人性的不断激发,个人精神的不断成长。在阅读《骆驼祥子》的过程中,为祥子写写小传,完整地概括祥子由健壮、老实、对生活充满希望到一步步走向堕落、自私的过程,从而一窥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对底层劳动人民的艰辛。在阅读《海底两万里》的过程中,可以要求学生完成思维导图,设计航海线路图。
除此之外,还可以建立学习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论文研究,如阅读《骆驼祥子》,可让学生整理文中出现的“老北京的饮食”内容,在此基础上搜集有关资料,完善当时丰富而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的老北京饮食,去感受民风民俗和美好的传统文化。这一考查目标也指向着语文核心素养中的“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表现性评价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评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助于学生养成深入思考的阅读习惯。
三、整本书阅读活动性评价设计
整本书阅读活动性评价设计则是通过活动的外在形式评价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认识。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的效果不能只靠监督和测评,而应该依靠丰富多彩的活动去评价学生是否真的理解了书中的内容。活动能鲜活体现文本的人文價值和现实意义。学生在活动的策划、组织、表现、总结的过程中对文本进行结构化、模式化,最终达到可视化。学生必须深入阅读,才能在各种活动中真实呈现阅读收获。
活动的形式有很多种,适合在校初中生的有剧本表演、朗读会、知识竞赛等等。剧本表演可以选择有代表性的故事,对表现书中重要节点的情节加以舞台化呈现,比如:《西游记》中的“三打白骨精”,全面呈现了师徒四人的性格特点,局部舞台可以展现人物群像。比如:可以从《简·爱》中选取相关的影视片段,进行英语配音,学生只有在充分理解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才能把握语气、情感等等。在《艾青诗选》的阅读过程中,可以邀请当地的诗歌名家举办诗歌的知识讲座,同时创作一些小诗,举办赛诗会、诗歌朗诵会等,在一个个活动中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相关概念。在阅读《昆虫记》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观察自然界的各种昆虫,自己模仿着写一写,也可以制作自己的“小小书”。在《简·爱》的阅读过程中,可以设置问题:“你觉得简·爱和罗切斯特先生是一见钟情还是日久生情?”通过开展辩论会,学生一定会找到很多细节论证自己的观点,这就达到深度阅读的目
的了。
整本书阅读的评价结果不再使用百分制或者十分制,可以用等级评价,更可以用教师的整体评价性语言,这就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阅读特点,有的放矢,目的性更强,方向更为明确。最后给每一个学生整理阅读成长档案,写上整体评价,彰显人文情怀。
总之,整本书阅读评价应该全方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阅读过程和阅读结果,要形成完整的评价体系。当然评价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给学生阅读的成果打分,不是监督,而是一种鼓励和促进,要让学生在阅读中有获得感和幸福感,要让阅读的光芒照亮整个校园。我们要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读了多少书,还要激发学生对阅读的热爱,让阅读为学生奠定人生底色,这应该成为全体师生追求的美好未来和愿景。
参考文献:
[1] 陈荣艳《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的实施策略》,《读与写》2019年第30期。
[2] 赵桂珠《新形势下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创新探究》,《教育实践与研究》2019年第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