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我国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一句名言。是的,教师就是传授知识,解答学生疑惑的人,但是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对教师的要求已经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解答疑惑那么简单了。21世纪对学生的要求是全面发展。教师也应与时俱进,进行全方位的角色转换。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所以以往的教学方法已很难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了,那么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我们必须要对课堂教学艺术进行改革,使学生在充满趣味的氛围中学习成长。如何让初中历史课堂充满趣味,成为开心课堂呢?下面,我谈谈几点看法:
一、注入教学新理念
聂幼犁教授說:“从根本上说,中学历史学科的课程目标是要让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认识生存现状,不是为了学习历史专业知识而是为了提高生存智慧,不是为了了解过去而是为了开拓未来。”所以基于史料的教学方法如果内容背后的人本思想建构,本身没有什么价值。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学历史教学被打入冷宫,学生把历史课看作是加在他们身上的“徭役负担”,他们不愿意承当这种徭役,在课堂上学习起来自然就很被动,没精打采了。虽然,现在我们的中考、高考制度都将做很大的改革,但历史的学科地位难以有很大的提高。面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困境,我们必须穷则思变,寻找出路,“扬汤止沸,莫若去薪。”要想让中学历史教学注入活力,就必须激活学生的学习动力。那么到哪里去寻找学习历史的动力呢?试想,如果把学生每一天学习生活中的想法、愿望汇集起来,将它编织成“梦想”带入课堂,然后通过课堂的学习活动来实现这些梦想,那学习的动力不就找到了源头活水了吗?因此,让学生带着梦想走进课堂就成了我课堂教学的新理念,其核心就是让学生从梦想中寻找学习的动力,化被动厌学为主动乐学。孟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学生能够做到乐于去学,那在学习的过程中,他就有无穷的动力和精力,他的每一根神经都会投入近来,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
二、实施情趣化教学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实施情趣化教学,要求教师更多地注重对学生学习情趣的激发,使我们的教师教得轻松一些,让学生学得愉快一些,让教学的效率有一个新的提高。教师要对历史资料充分理解,挖掘知识中蕴含的情趣因素,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创设历史情境,营造感人的氛围,使课文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创设教学新模式
孔子说:“好知者不如善知者,善知者不如乐知者。”要让学生保持“乐知者”的角色,教法必须创新,灵活且有情趣。
1.导言要精彩
一堂好的课一定要有精彩的导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言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十分重要的环节。或新颖别致,或诙谐幽默,或富有哲理的导言能使学生的。
2.授课要新奇
(1)讲课故事化
用讲故事的方法代替死板僵化的填压式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此,将课文的主要内容贯穿于故事中,这样,既能引学生入胜,又能使学生掌握知识,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点的记忆更形象、更深刻。比如,讲述八年级上册第18课《战略大决战》时,我将三大战役的兵力部署、战场范围、战场规模以及毛泽东“运筹帷幄,决战千里”的战场指挥艺术绘声绘色地描绘出来,让同学们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里享受文化大餐,掌握知识要点。
(2)手段形象化
用形象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能以多种方式刺激学生大脑,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欲望,增强记忆。多媒体教学能使声音和图象结合,影视和文字结合。它能使历史教学更生动、更形象、更直观。能把已逝去的历史现象有血有肉的复现出来,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增强记忆的效果。
(3)形式个性化
在教学形式上我们不妨进行一些个性化的教学改革,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有问题时,可在课中课外相互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多角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质疑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时大胆质疑,能针对问题阐述自己独特的见解,既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维,启发他们对问题深入思考。从而使学生既深刻领会和掌握历史知识,又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举个例子:学习鸦片战争的时候我问学生,鸦片战争我们打败了,那么我们有没有可能打赢?为什么我们不可能打赢?因为我们已经整体落后了。再鼓励学生进行质疑,如,为什么一场注定要打败的战争,我们还要打?因为当时中国人的历史局限性,鸦片战争后,当时的中国人认真总结了历史教训了么?显然没有,于是才有后面一系列的失败。为什么中国面对列强屡次失败,而日本战败后能通过明治维新奋发图强,迅速崛起?因为他们认识到反抗的后果,所以采取了貌似屈辱,实际则更积极主动的政策……让学生在学生中质疑,在质疑中学习。通过个性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从不角度提出问题,多方面去探究问题,阐述独到的见解。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为他们今后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愿意去学,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求知,从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牢固掌握知识,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让作为历史老师的我们行动起来,让历史的课堂教学充满魅力和情趣,让学生喜欢上历史课。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德化第三中学霞溪分校)
一、注入教学新理念
聂幼犁教授說:“从根本上说,中学历史学科的课程目标是要让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认识生存现状,不是为了学习历史专业知识而是为了提高生存智慧,不是为了了解过去而是为了开拓未来。”所以基于史料的教学方法如果内容背后的人本思想建构,本身没有什么价值。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学历史教学被打入冷宫,学生把历史课看作是加在他们身上的“徭役负担”,他们不愿意承当这种徭役,在课堂上学习起来自然就很被动,没精打采了。虽然,现在我们的中考、高考制度都将做很大的改革,但历史的学科地位难以有很大的提高。面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困境,我们必须穷则思变,寻找出路,“扬汤止沸,莫若去薪。”要想让中学历史教学注入活力,就必须激活学生的学习动力。那么到哪里去寻找学习历史的动力呢?试想,如果把学生每一天学习生活中的想法、愿望汇集起来,将它编织成“梦想”带入课堂,然后通过课堂的学习活动来实现这些梦想,那学习的动力不就找到了源头活水了吗?因此,让学生带着梦想走进课堂就成了我课堂教学的新理念,其核心就是让学生从梦想中寻找学习的动力,化被动厌学为主动乐学。孟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学生能够做到乐于去学,那在学习的过程中,他就有无穷的动力和精力,他的每一根神经都会投入近来,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
二、实施情趣化教学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实施情趣化教学,要求教师更多地注重对学生学习情趣的激发,使我们的教师教得轻松一些,让学生学得愉快一些,让教学的效率有一个新的提高。教师要对历史资料充分理解,挖掘知识中蕴含的情趣因素,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创设历史情境,营造感人的氛围,使课文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创设教学新模式
孔子说:“好知者不如善知者,善知者不如乐知者。”要让学生保持“乐知者”的角色,教法必须创新,灵活且有情趣。
1.导言要精彩
一堂好的课一定要有精彩的导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言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十分重要的环节。或新颖别致,或诙谐幽默,或富有哲理的导言能使学生的。
2.授课要新奇
(1)讲课故事化
用讲故事的方法代替死板僵化的填压式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此,将课文的主要内容贯穿于故事中,这样,既能引学生入胜,又能使学生掌握知识,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点的记忆更形象、更深刻。比如,讲述八年级上册第18课《战略大决战》时,我将三大战役的兵力部署、战场范围、战场规模以及毛泽东“运筹帷幄,决战千里”的战场指挥艺术绘声绘色地描绘出来,让同学们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里享受文化大餐,掌握知识要点。
(2)手段形象化
用形象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能以多种方式刺激学生大脑,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欲望,增强记忆。多媒体教学能使声音和图象结合,影视和文字结合。它能使历史教学更生动、更形象、更直观。能把已逝去的历史现象有血有肉的复现出来,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增强记忆的效果。
(3)形式个性化
在教学形式上我们不妨进行一些个性化的教学改革,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有问题时,可在课中课外相互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多角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质疑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时大胆质疑,能针对问题阐述自己独特的见解,既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维,启发他们对问题深入思考。从而使学生既深刻领会和掌握历史知识,又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举个例子:学习鸦片战争的时候我问学生,鸦片战争我们打败了,那么我们有没有可能打赢?为什么我们不可能打赢?因为我们已经整体落后了。再鼓励学生进行质疑,如,为什么一场注定要打败的战争,我们还要打?因为当时中国人的历史局限性,鸦片战争后,当时的中国人认真总结了历史教训了么?显然没有,于是才有后面一系列的失败。为什么中国面对列强屡次失败,而日本战败后能通过明治维新奋发图强,迅速崛起?因为他们认识到反抗的后果,所以采取了貌似屈辱,实际则更积极主动的政策……让学生在学生中质疑,在质疑中学习。通过个性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从不角度提出问题,多方面去探究问题,阐述独到的见解。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为他们今后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愿意去学,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求知,从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牢固掌握知识,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让作为历史老师的我们行动起来,让历史的课堂教学充满魅力和情趣,让学生喜欢上历史课。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德化第三中学霞溪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