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我国档案保护工作中存在的区域发展不平衡、人才短缺、抢救修复条件不足以及科技成果应用率低等问题,借鉴美国文化遗产区域保护中心建设经验,提出我国档案区域保护中心建设的目标,并从组织体系的建立、建设经费的获取、硬件条件的更新、人才队伍的建设、服务体系的构建五个层面阐述其建设路径。
关键词:档案保护;修复;区域;中心;美国
Abstract:China’s archives conservation work faces the problems of unbalanced regional development, talent shortage, inadequate rescue and restoration conditions and low utilization rate of technology achievement. Referring to the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of the American regional cultural heritage conservation center, the goal of China’s regional archives conservation center was proposed, and its construction way was then expounded from four aspects: establishing organizational system, obtaining construction funds, updating the hardware conditions, constructing talent team and constructing service system.
Keywords:Archives conservation;Restoration;Regional;Center;American
2008年以来,我国档案保护工作出现一些新动向。广东省率先进行国家重点档案抢救模式的创新,建立多家区域性档案修裱中心[1];湖北省档案馆的尹达和刘晓春建议在全省建立类似“区域性档案修裱中心”性质的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基地[2];解放军档案馆的何敏和刘艳慧提出要建设区域型档案仿真复制中心[3]。但区域档案保护中心究竟应该如何建,目前尚无系统的研究。本文借鉴美国区域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建设的经验,立足我国档案保护工作的实际,探索我国区域档案保护中心建设的目标和方法,以期为新时期我国档案保护工作的推进带来有益启示。
1 我国档案保护工作现状分析
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档案保护工作恢复发展起来。不仅确立了“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工作方针,形成了一套自上而下的档案保护组织体系,还拉开了我国重点档案抢救保护工作以及档案保护科技研究的序幕。三十多年来,在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下,档案保管条件不断改善,档案抢救与修复工作以及档案保护科技研究也取得一定进展。但发展过程中暴露出一些问题。
1.1 档案保护工作区域发展不平衡。我国档案遗产丰富,但分布分散,保存状况参差不齐。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档案保护工作区域发展极不平衡。这不仅表现在东西部地区的差距,甚至在同一地区、同一省份、同一地市内,不同档案机构的保护水平都各有不同。
首先,国家和地方的抢救经费分配重点不明确、方式不完善,有的档案部门只靠中央财政拨款,未能获得地方财政的配套拨款和其他渠道的资金,由于资金匮乏,致使工作进展缓慢[4]。其次,档案馆对抢救经费使用不当,有的地方在资金分配中未能分清轻重缓急,甚至将部分抢救经费挪作他用[4]。还有的将经费集中用于档案的修裱,而档案修复设备条件、档案抢救与修复人才状况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此外,部分档案馆面对大量的经费投入和紧迫的抢救任务,存在急于求成心理,盲目追求抢救速度而不能保证抢救质量[5]。总之,尽管全国范围内的档案抢救与保护工作已经展开,但是档案保护工作区域差距也越发明显。一些地区紧紧抓住国家重点档案抢救与保护工程实施的契机,提升档案保护工作整体水平,但也有很多地区,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很多市县级档案馆档案抢救保护工作仍未起步。
1.2 档案保护人才短缺现象严重。档案保护工作需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员才能完成。然而,专业人才短缺已成保护工作最大的制约因素。人才培养的缺失致使传统保护装帧技艺面临失传危险[6]。尽管各地方档案机构一般都会设置技术部门,但其人员往往一专多能、身兼数职。例如,截至2011年底,北京市和区县档案馆从事保护技术的人员共计144人,占档案馆总人数的30.3%。专职档案保护人才匮乏,特别是抢救修复技术力量薄弱[7]。在全国,能够从事档案修复的人数极少,他们是保护工作的中坚,但这个队伍学历层次与专业水平良莠不齐,知识结构与年龄结构也不尽合理[8],破坏性修复时有发生。
各级各类档案部门开展的培训多针对档案管理业务或者管理干部,专门针对保护的培训极少。同时,我国缺乏档案保护技术队伍建设的总目标以及人才培养的规划,保护技术人才培养的手段单一,专业教育和专门培训机构严重不足。尽管大部分设置档案专业的高校都开设了档案保护课程,但多数高校仅注重理论教学,针对保护技术的实验教学课程较少,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不足。此外,档案保护课程教材内容陈旧、师资力量匮乏、教学方法单一、实验技术不足等问题都制约了我国档案保护专业人才的培养[9]。
1.3 档案抢救修复条件严重不足。“十一五”末,全国已有各级各类档案馆4077个,其中大部分位于中西部经济较落后地区。近年来由中央投资对县级档案馆进行了改善[10]。尽管如此,全国仍有大量市县档案馆、企事业单位档案馆(室)不具备档案抢救与修复工作开展的软硬件条件。另外,无论是全国范围内,还是同一省内的各档案保管单位,其状况都是千差万别。部分区县档案馆,因馆藏量较小,基础薄弱,档案保管保护环境简陋,设备设施奇缺,保管条件较差,另外,由于缺乏档案修复用纸、没有独立的修复空间和专业的修复设备,不具备修复能力。 1.4 档案保护科技成果应用率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档案学会档案保护技术委员会、国家档案局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所以及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四川等省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所的成立,成为我国档案科技研究的重要力量。从1987年到2015年,已有超过236项档案保护领域科技成果获评“国家档案局优秀科技成果”,但绝大多数成果应用率低,即使是在急需使用的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也得不到应用,因此,相关部门的联合应用尚待突破[11]。
2 美国区域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建设经验借鉴
当前,我国档案保护工作当中存在的困境很大程度上由保护的“分散模式”所造成。在分散的组织体制下,档案机构“各自为政”的局面使地区发展不平衡、人力不足、设备条件差等问题凸显。面对我国档案保护工作的瓶颈,美国的区域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为我们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20世纪70年代,为满足地区内文化遗产保护需求,美国东北部文献保护中心(Northeast Document Conservation Center,NEDCC)、太平洋地区保护中心(Pacific Regional Conservation Center,PRCC)、巴波亚艺术保护中心(Balboa Art Conservation Center,BACC)、艺术和历史文物保护中心(Conservation Center for Art
关键词:档案保护;修复;区域;中心;美国
Abstract:China’s archives conservation work faces the problems of unbalanced regional development, talent shortage, inadequate rescue and restoration conditions and low utilization rate of technology achievement. Referring to the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of the American regional cultural heritage conservation center, the goal of China’s regional archives conservation center was proposed, and its construction way was then expounded from four aspects: establishing organizational system, obtaining construction funds, updating the hardware conditions, constructing talent team and constructing service system.
Keywords:Archives conservation;Restoration;Regional;Center;American
2008年以来,我国档案保护工作出现一些新动向。广东省率先进行国家重点档案抢救模式的创新,建立多家区域性档案修裱中心[1];湖北省档案馆的尹达和刘晓春建议在全省建立类似“区域性档案修裱中心”性质的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基地[2];解放军档案馆的何敏和刘艳慧提出要建设区域型档案仿真复制中心[3]。但区域档案保护中心究竟应该如何建,目前尚无系统的研究。本文借鉴美国区域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建设的经验,立足我国档案保护工作的实际,探索我国区域档案保护中心建设的目标和方法,以期为新时期我国档案保护工作的推进带来有益启示。
1 我国档案保护工作现状分析
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档案保护工作恢复发展起来。不仅确立了“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工作方针,形成了一套自上而下的档案保护组织体系,还拉开了我国重点档案抢救保护工作以及档案保护科技研究的序幕。三十多年来,在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下,档案保管条件不断改善,档案抢救与修复工作以及档案保护科技研究也取得一定进展。但发展过程中暴露出一些问题。
1.1 档案保护工作区域发展不平衡。我国档案遗产丰富,但分布分散,保存状况参差不齐。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档案保护工作区域发展极不平衡。这不仅表现在东西部地区的差距,甚至在同一地区、同一省份、同一地市内,不同档案机构的保护水平都各有不同。
首先,国家和地方的抢救经费分配重点不明确、方式不完善,有的档案部门只靠中央财政拨款,未能获得地方财政的配套拨款和其他渠道的资金,由于资金匮乏,致使工作进展缓慢[4]。其次,档案馆对抢救经费使用不当,有的地方在资金分配中未能分清轻重缓急,甚至将部分抢救经费挪作他用[4]。还有的将经费集中用于档案的修裱,而档案修复设备条件、档案抢救与修复人才状况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此外,部分档案馆面对大量的经费投入和紧迫的抢救任务,存在急于求成心理,盲目追求抢救速度而不能保证抢救质量[5]。总之,尽管全国范围内的档案抢救与保护工作已经展开,但是档案保护工作区域差距也越发明显。一些地区紧紧抓住国家重点档案抢救与保护工程实施的契机,提升档案保护工作整体水平,但也有很多地区,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很多市县级档案馆档案抢救保护工作仍未起步。
1.2 档案保护人才短缺现象严重。档案保护工作需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员才能完成。然而,专业人才短缺已成保护工作最大的制约因素。人才培养的缺失致使传统保护装帧技艺面临失传危险[6]。尽管各地方档案机构一般都会设置技术部门,但其人员往往一专多能、身兼数职。例如,截至2011年底,北京市和区县档案馆从事保护技术的人员共计144人,占档案馆总人数的30.3%。专职档案保护人才匮乏,特别是抢救修复技术力量薄弱[7]。在全国,能够从事档案修复的人数极少,他们是保护工作的中坚,但这个队伍学历层次与专业水平良莠不齐,知识结构与年龄结构也不尽合理[8],破坏性修复时有发生。
各级各类档案部门开展的培训多针对档案管理业务或者管理干部,专门针对保护的培训极少。同时,我国缺乏档案保护技术队伍建设的总目标以及人才培养的规划,保护技术人才培养的手段单一,专业教育和专门培训机构严重不足。尽管大部分设置档案专业的高校都开设了档案保护课程,但多数高校仅注重理论教学,针对保护技术的实验教学课程较少,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不足。此外,档案保护课程教材内容陈旧、师资力量匮乏、教学方法单一、实验技术不足等问题都制约了我国档案保护专业人才的培养[9]。
1.3 档案抢救修复条件严重不足。“十一五”末,全国已有各级各类档案馆4077个,其中大部分位于中西部经济较落后地区。近年来由中央投资对县级档案馆进行了改善[10]。尽管如此,全国仍有大量市县档案馆、企事业单位档案馆(室)不具备档案抢救与修复工作开展的软硬件条件。另外,无论是全国范围内,还是同一省内的各档案保管单位,其状况都是千差万别。部分区县档案馆,因馆藏量较小,基础薄弱,档案保管保护环境简陋,设备设施奇缺,保管条件较差,另外,由于缺乏档案修复用纸、没有独立的修复空间和专业的修复设备,不具备修复能力。 1.4 档案保护科技成果应用率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档案学会档案保护技术委员会、国家档案局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所以及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四川等省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所的成立,成为我国档案科技研究的重要力量。从1987年到2015年,已有超过236项档案保护领域科技成果获评“国家档案局优秀科技成果”,但绝大多数成果应用率低,即使是在急需使用的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也得不到应用,因此,相关部门的联合应用尚待突破[11]。
2 美国区域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建设经验借鉴
当前,我国档案保护工作当中存在的困境很大程度上由保护的“分散模式”所造成。在分散的组织体制下,档案机构“各自为政”的局面使地区发展不平衡、人力不足、设备条件差等问题凸显。面对我国档案保护工作的瓶颈,美国的区域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为我们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20世纪70年代,为满足地区内文化遗产保护需求,美国东北部文献保护中心(Northeast Document Conservation Center,NEDCC)、太平洋地区保护中心(Pacific Regional Conservation Center,PRCC)、巴波亚艺术保护中心(Balboa Art Conservation Center,BACC)、艺术和历史文物保护中心(Conservation Center for 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