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以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英语课堂教学中来。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和推广,这种学习方式对学生兴趣、身心培养以及成绩的提高方面都起到了显著的效果。然而,从整体上看,小组合作学习还存在诸多缺陷,并且出现了诸多低效现象,如合作中学生不主动、参与度不均衡、合作不充分、角色分工不均、学生思维受限制等。因此,在新的教学条件下,分析、总结产生这种课堂低效的原因,总结小组合作学习的经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很重要。下面我从小组合作低效现象、小组合作低效现象成因和小组合作低效解决策略等方面,谈谈我自己的见解。
一、小组合作低效现象分析
英语课堂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由于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的制约,体现出了一系列的低效现象,我分析总结如下:
1. 小组成员之间合作被动,不能积极主动参与。通过多次听课和课堂调查,我发现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有时会发现学习的学生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不学习的学生在说话,他们若无其事地做自己的事,并没有真正参与到讨论与合作中来。有时汇报时只是小组长让他怎么说他就怎么说,这使得小组合作成为好学生的“天下”,其余学生只是“围着他转”。
2.合作只是为了调动课堂气氛,没有体现合作内涵。许多老师往往把小组合作学习看成是一种调动课堂气氛的形式,而忽略了合作的真正内涵。课堂中学生接到合作任务后貌似积极活跃的读和说,这样课堂气氛表面感觉很活跃,学生都在说英语。但是,这时候老师却忽视了每个小组中的后进学生,他们可能只是看热闹,没有通过合作学到知识或技能。
3.学生思维受到教师思维模式的限定。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或合作学习任务时,往往受传统教学模式和自身教学水平的影响,只是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和目标,把学生往往事先设计在教学框架里。即使学生积极的合作学习了,但学生的思维还是在老师设计的模式里,还是受教师思维模式的限定。
二、小组合作低效现象成因
(一)教师方面
1.教师对合作学习认识的误区导致其运用不当。由于班级大管理起来较有难度,合作学习会影响教学计划的顺利完成,很多教师往往认为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就是营造课堂热闹气氛和设计教学高潮,甚至就是为了吸引评委和听课老师的眼球,是为了迎合新课程标准中学生合作精神的理念而设置的。因此,只有在公开课时,为了营造课堂热闹气氛和教学高潮时不得不用,平时就很少用。
2.合作准备前 ,小组分组不合理。
a.固定座位的组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小组学习形式是按前后左右座位自然分成两人或四人小组,座位的编排往往又是学期初按学生的高矮,男女搭配而成。这样分组虽然开展小组活动简便易行,但人员搭配不够合理,组员长期一成不变,不利于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b.随机组合的小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采取随机分组,或让小组自由组合的方法,成绩较突出,表现力强的学生,一直是发言的代表,而表达能力较差,较为内向的学生却一直没有锻炼的机会,渐渐地他们也就不愿意加入到小组互动中来。
3.活动时,时间分配不合理,教师参与意识差。由于教学时间有限,我们常会发现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赶进度,教师往往两三分钟就终止学生们的讨论。而学生的讨论刚有个头绪,讨论不深入,合作学习也就没有了实效性。有的教师在布置完任务后,便开始忙自己的事情了,看看讲台上的教案或者课件,甚至有的教师干脆坐到前面,感觉好像可以轻松一下了。而有些教师虽也在巡视,但只是看看各小组完成的情况,对小组的讨论不闻不问。
(二)学生方面
1.基础不好,不敢配合,也不予配合。因为有些学生基础较差,缺乏口语练习,有时老师提出的问题感觉自己可以回答出来,但又有些胆怯,生怕自己的发音会被其他同学嘲笑,在互动中较多的使用母语。还有些学生学习认识不强,跟不上大家的队伍,就自暴自弃,在讨论的小组里,是最不受欢迎的“分子”,他们要么对小组活动不动声色,要么就是纪律的捣蛋“分子”,让合作学习无法实施下去。
2.性格方面的因素。有的学生性格内向,习惯于讲座式课堂教学,不善于在人前发表意见,特别是女同学,胆怯心理和对异性排斥心理较多,多数时候在合作中沉默不语,或者只是同性,同伴之间的有限交流,小组互动合作学习也就因一方的被动而失去应有的活力。还有部分学生只顾自己思考,小组成员间缺乏必要的交流,活动基本上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次上。他们之间没有真正的讨论和合作,也就不可能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使合作仅仅流于形式,而达不到预期效果。
3.心理因素。有的学生因为曾经在回答问题中,被其他同学耻笑或者老师否定,心理形成了阴影,产生了自我否定、消极自卑、害怕失败的心理。这种心理会抑制小组中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交往行为,使他不能轻松大胆地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中去,这种因心理障碍制约学习活动的现象,尤其是在以口头交际形式出现的合作学习中表现尤为明显。
三、小组合作低效现象解决策略
1.提高教师自身素质。首先更新教育理念,新英语课程标准给教师提出了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强调课程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历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是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既要改变学生学习英语的方式,又要调整评价的方式、手段和内容。有些教师还没有转变观念,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应该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或方式的地方,仍沿用传统的方法或方式,没有体现探究性与合作性等新理念,小组合作学习知识只是走过场。教育改革是一个整体,教学组织形式是其中的一部分,广大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新理念,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才能搞好小组合作学习。
2.教师角色适当转变。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和促进者,同时还是共同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总的来说,教师实现角色转变,主要发挥以下几方面的作用:协调、激发、合作、监控、。
3.勤于“用弱”,让学生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英国教育家威廉.亚瑟曾说过:“平庸的教师只是叙述,较好的教师是讲解,优秀的教师是示范,伟大的教师是启发。”
“用弱”是指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智慧,在学生“口欲言而不能,心求通而未得”之时,用恰当、灵巧的方法进行点拨和指导,开其心智,通其心窍。但是,教师对学生只是启发、引导,点到为止,不包办,适时放手,坚持“让教于学”、“还教于学”,让学生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正在成为重要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但是教学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仍需要我们广大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共同提高,减少合作低效现象,以实现合作学习的高效率。
一、小组合作低效现象分析
英语课堂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由于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的制约,体现出了一系列的低效现象,我分析总结如下:
1. 小组成员之间合作被动,不能积极主动参与。通过多次听课和课堂调查,我发现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有时会发现学习的学生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不学习的学生在说话,他们若无其事地做自己的事,并没有真正参与到讨论与合作中来。有时汇报时只是小组长让他怎么说他就怎么说,这使得小组合作成为好学生的“天下”,其余学生只是“围着他转”。
2.合作只是为了调动课堂气氛,没有体现合作内涵。许多老师往往把小组合作学习看成是一种调动课堂气氛的形式,而忽略了合作的真正内涵。课堂中学生接到合作任务后貌似积极活跃的读和说,这样课堂气氛表面感觉很活跃,学生都在说英语。但是,这时候老师却忽视了每个小组中的后进学生,他们可能只是看热闹,没有通过合作学到知识或技能。
3.学生思维受到教师思维模式的限定。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或合作学习任务时,往往受传统教学模式和自身教学水平的影响,只是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和目标,把学生往往事先设计在教学框架里。即使学生积极的合作学习了,但学生的思维还是在老师设计的模式里,还是受教师思维模式的限定。
二、小组合作低效现象成因
(一)教师方面
1.教师对合作学习认识的误区导致其运用不当。由于班级大管理起来较有难度,合作学习会影响教学计划的顺利完成,很多教师往往认为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就是营造课堂热闹气氛和设计教学高潮,甚至就是为了吸引评委和听课老师的眼球,是为了迎合新课程标准中学生合作精神的理念而设置的。因此,只有在公开课时,为了营造课堂热闹气氛和教学高潮时不得不用,平时就很少用。
2.合作准备前 ,小组分组不合理。
a.固定座位的组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小组学习形式是按前后左右座位自然分成两人或四人小组,座位的编排往往又是学期初按学生的高矮,男女搭配而成。这样分组虽然开展小组活动简便易行,但人员搭配不够合理,组员长期一成不变,不利于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b.随机组合的小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采取随机分组,或让小组自由组合的方法,成绩较突出,表现力强的学生,一直是发言的代表,而表达能力较差,较为内向的学生却一直没有锻炼的机会,渐渐地他们也就不愿意加入到小组互动中来。
3.活动时,时间分配不合理,教师参与意识差。由于教学时间有限,我们常会发现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赶进度,教师往往两三分钟就终止学生们的讨论。而学生的讨论刚有个头绪,讨论不深入,合作学习也就没有了实效性。有的教师在布置完任务后,便开始忙自己的事情了,看看讲台上的教案或者课件,甚至有的教师干脆坐到前面,感觉好像可以轻松一下了。而有些教师虽也在巡视,但只是看看各小组完成的情况,对小组的讨论不闻不问。
(二)学生方面
1.基础不好,不敢配合,也不予配合。因为有些学生基础较差,缺乏口语练习,有时老师提出的问题感觉自己可以回答出来,但又有些胆怯,生怕自己的发音会被其他同学嘲笑,在互动中较多的使用母语。还有些学生学习认识不强,跟不上大家的队伍,就自暴自弃,在讨论的小组里,是最不受欢迎的“分子”,他们要么对小组活动不动声色,要么就是纪律的捣蛋“分子”,让合作学习无法实施下去。
2.性格方面的因素。有的学生性格内向,习惯于讲座式课堂教学,不善于在人前发表意见,特别是女同学,胆怯心理和对异性排斥心理较多,多数时候在合作中沉默不语,或者只是同性,同伴之间的有限交流,小组互动合作学习也就因一方的被动而失去应有的活力。还有部分学生只顾自己思考,小组成员间缺乏必要的交流,活动基本上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次上。他们之间没有真正的讨论和合作,也就不可能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使合作仅仅流于形式,而达不到预期效果。
3.心理因素。有的学生因为曾经在回答问题中,被其他同学耻笑或者老师否定,心理形成了阴影,产生了自我否定、消极自卑、害怕失败的心理。这种心理会抑制小组中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交往行为,使他不能轻松大胆地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中去,这种因心理障碍制约学习活动的现象,尤其是在以口头交际形式出现的合作学习中表现尤为明显。
三、小组合作低效现象解决策略
1.提高教师自身素质。首先更新教育理念,新英语课程标准给教师提出了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强调课程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历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是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既要改变学生学习英语的方式,又要调整评价的方式、手段和内容。有些教师还没有转变观念,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应该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或方式的地方,仍沿用传统的方法或方式,没有体现探究性与合作性等新理念,小组合作学习知识只是走过场。教育改革是一个整体,教学组织形式是其中的一部分,广大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新理念,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才能搞好小组合作学习。
2.教师角色适当转变。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和促进者,同时还是共同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总的来说,教师实现角色转变,主要发挥以下几方面的作用:协调、激发、合作、监控、。
3.勤于“用弱”,让学生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英国教育家威廉.亚瑟曾说过:“平庸的教师只是叙述,较好的教师是讲解,优秀的教师是示范,伟大的教师是启发。”
“用弱”是指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智慧,在学生“口欲言而不能,心求通而未得”之时,用恰当、灵巧的方法进行点拨和指导,开其心智,通其心窍。但是,教师对学生只是启发、引导,点到为止,不包办,适时放手,坚持“让教于学”、“还教于学”,让学生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正在成为重要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但是教学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仍需要我们广大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共同提高,减少合作低效现象,以实现合作学习的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