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要摆脱原有课堂教学中的静听模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推行问题式课堂教学法,构建一种新型的语文课堂观。但是语文问题式教学法在新课堂教学中应如何运用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努力践行。
一、要把握好问题设置的深度与难度
语文课堂上问题的提出,要基于文本内容和学生情况而定,要有明确的目的。把问题设在教学的关键处,思考的转折点,探究的规律上。要问到学生的兴趣和求知的“热点”上,唯其如此,方能引爆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语文新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备课应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备课中要占主导地位。课前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主动探索知识,为课堂教学提供基础,为教师的备课提供材料。教师要深钻细研教材,同时还要重视学法指导。根据语文文本特点,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的规律,形成具有针对文本特点的思维方法。
语文新课堂问题的设计不宜不考虑学生的能力和兴趣,不分析学情,依照教参式教案,面面俱到,做永不放心的讲解。
二、在看似无疑处质疑
教师作为一个普通的读者和学生一起读文章,二者的读书感受常常很接近。如果在这个基础上来教授学生,他们听课会乏味的很,因为你讲授的东西是大家咀嚼过且大体明白的问题,没有认识的新奇感和思维的挑战性;如果再浅尝辄止硬套教参,效果只能是乏味且僵化,结果语言后面的多层面的思维性没有了,语言体会的个别差异性没有了,语言内涵的丰富延展性没有了,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命力也要终止了。教师要超越与学生共有的思维层面,必须深入研读大家没有注意的地方,在看似无疑处质疑,做到“于无声处听惊雷”,方能打破平庸,进一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龚自珍的《病梅馆记》由于篇幅短小,语言精炼且脍炙人口,经常被老师作为上公开课的首选。许多老师在上这一课时都把它当成文言文知识训练课,分析内容时也只是以“本文控诉了封建统治阶级及其帮凶扼杀人才迫害人才的罪恶”一句带过,使得公开课上得很平稳。为了使上文言文的公开课也能出彩,我在设计引言上力求平中出奇,我是这样设计的:铁怕绣,冰怕火,那么梅花最怕什么?由于这个问题很新奇,同学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答案丰富多彩。有的说梅花怕害虫,有的说梅花怕农药,有的说梅花怕天热。而我适时地公布了我的答案:梅花最怕文人学士。文人学士怎么会这么可怕,通过分析课文就可知了。这样一来,平淡无奇的内容分析也能吸引好奇的目光了。
三、多提激发矛盾意识的问题
思维的火花只有碰撞才能产生,真理也只有愈辩才愈明。在语文文本语言的研习中,常常会出现一些需要辨证思考和认识的问题。其实,这样问题的出现是一个激发学生“矛盾”意识的有效切入点。抓住这样的切入点并善加利用,既能锻炼学生内在的分析文本语言的思维鉴赏能力,也能锻炼学生外在的语言条理表述的能力。
在研习课文《失街亭》时,大家结合课后的问题“失街亭,谁之过?”进行了讨论。结果,有的同学认为是诸葛亮的错,错在用人不当;有的同学认为是马谡的错,错在刚愎自用。我说,给大家几分钟的时间从文中收集支持你观点的句子,论据充足后再论。我把同学分成了两方,一方认为错在诸葛亮;一方认为错在马谡;此处不允许第三方的旁观,目的是要求每一位同学都能持有立场分明的观点去研习文本语言,找足论据去驳斥对方,断绝他们思维妥协的后路。
在水火不容的辩论中,有的同学声情并茂地结合课文阐述了诸葛亮用兵之谨慎,用心之良苦;有的同学则声色俱厉地从诸葛亮识人失误的角度阐述。不派我马谡,我尚可做一良谋,是你诸葛断送我的生命。
有的同学反驳道,诸葛派将向来有根有据,是想给你一个锻炼实战的机会,谁知你如此不济,倒断送了诸葛先生一世英明。
两方的辩论确实是在深入研读文本语言的基础上,做到了言之有据,驳之含情;有些同学甚至还进入了角色,怀着一种千年的思考,纵横了整个三国。
给同学们一个展示的舞台,他们也能异彩纷呈。
四、要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1、要小心翼翼的保护学生的质疑积极性。语文新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个方面,既要关照尖子生,又要兼顾基础差的学生,既要重视学生智能的培养,更要关注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每个学生都能平等、大胆的提出自己学习中的疑问,首先要使学生敢问。但是,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害怕提的问题过于浅显或落俗而遭人讥讽,顾虑重重,示以沉默。这时,教师要善于诱导,一开始,即使他们提的问题比较肤浅,缺少深度,甚至有些离题,也不要简单加以否定,而应该给予热情的鼓励。
2、开发学生批判性思维。语文问题意识培养要抓住“牛鼻子”——着重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就是不相信权威,敢于在既定理论、观点方面进行质疑,突破常规定型模式,超越传统理论框架,把思路指向新的角度、新的领域。
3、培养从敢问到会问的意识。学生一旦动起来了,提出了许许多多的问题,一堂语文课甚至几堂语文课都解决不了,这时候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分类筛选,挑选出最有价值的问题作为研读语文文本的切入点。每个学生都是以自己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为背景,来建构对新事物的理解的。教师的职能不是将现成的所谓“标准答案”硬塞给学生,而应该为他们搭建一个个“脚手架”,让他们自己一步步攀登去达到目标。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则是学生最好的学习支架。
一、要把握好问题设置的深度与难度
语文课堂上问题的提出,要基于文本内容和学生情况而定,要有明确的目的。把问题设在教学的关键处,思考的转折点,探究的规律上。要问到学生的兴趣和求知的“热点”上,唯其如此,方能引爆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语文新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备课应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备课中要占主导地位。课前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主动探索知识,为课堂教学提供基础,为教师的备课提供材料。教师要深钻细研教材,同时还要重视学法指导。根据语文文本特点,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的规律,形成具有针对文本特点的思维方法。
语文新课堂问题的设计不宜不考虑学生的能力和兴趣,不分析学情,依照教参式教案,面面俱到,做永不放心的讲解。
二、在看似无疑处质疑
教师作为一个普通的读者和学生一起读文章,二者的读书感受常常很接近。如果在这个基础上来教授学生,他们听课会乏味的很,因为你讲授的东西是大家咀嚼过且大体明白的问题,没有认识的新奇感和思维的挑战性;如果再浅尝辄止硬套教参,效果只能是乏味且僵化,结果语言后面的多层面的思维性没有了,语言体会的个别差异性没有了,语言内涵的丰富延展性没有了,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命力也要终止了。教师要超越与学生共有的思维层面,必须深入研读大家没有注意的地方,在看似无疑处质疑,做到“于无声处听惊雷”,方能打破平庸,进一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龚自珍的《病梅馆记》由于篇幅短小,语言精炼且脍炙人口,经常被老师作为上公开课的首选。许多老师在上这一课时都把它当成文言文知识训练课,分析内容时也只是以“本文控诉了封建统治阶级及其帮凶扼杀人才迫害人才的罪恶”一句带过,使得公开课上得很平稳。为了使上文言文的公开课也能出彩,我在设计引言上力求平中出奇,我是这样设计的:铁怕绣,冰怕火,那么梅花最怕什么?由于这个问题很新奇,同学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答案丰富多彩。有的说梅花怕害虫,有的说梅花怕农药,有的说梅花怕天热。而我适时地公布了我的答案:梅花最怕文人学士。文人学士怎么会这么可怕,通过分析课文就可知了。这样一来,平淡无奇的内容分析也能吸引好奇的目光了。
三、多提激发矛盾意识的问题
思维的火花只有碰撞才能产生,真理也只有愈辩才愈明。在语文文本语言的研习中,常常会出现一些需要辨证思考和认识的问题。其实,这样问题的出现是一个激发学生“矛盾”意识的有效切入点。抓住这样的切入点并善加利用,既能锻炼学生内在的分析文本语言的思维鉴赏能力,也能锻炼学生外在的语言条理表述的能力。
在研习课文《失街亭》时,大家结合课后的问题“失街亭,谁之过?”进行了讨论。结果,有的同学认为是诸葛亮的错,错在用人不当;有的同学认为是马谡的错,错在刚愎自用。我说,给大家几分钟的时间从文中收集支持你观点的句子,论据充足后再论。我把同学分成了两方,一方认为错在诸葛亮;一方认为错在马谡;此处不允许第三方的旁观,目的是要求每一位同学都能持有立场分明的观点去研习文本语言,找足论据去驳斥对方,断绝他们思维妥协的后路。
在水火不容的辩论中,有的同学声情并茂地结合课文阐述了诸葛亮用兵之谨慎,用心之良苦;有的同学则声色俱厉地从诸葛亮识人失误的角度阐述。不派我马谡,我尚可做一良谋,是你诸葛断送我的生命。
有的同学反驳道,诸葛派将向来有根有据,是想给你一个锻炼实战的机会,谁知你如此不济,倒断送了诸葛先生一世英明。
两方的辩论确实是在深入研读文本语言的基础上,做到了言之有据,驳之含情;有些同学甚至还进入了角色,怀着一种千年的思考,纵横了整个三国。
给同学们一个展示的舞台,他们也能异彩纷呈。
四、要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1、要小心翼翼的保护学生的质疑积极性。语文新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个方面,既要关照尖子生,又要兼顾基础差的学生,既要重视学生智能的培养,更要关注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每个学生都能平等、大胆的提出自己学习中的疑问,首先要使学生敢问。但是,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害怕提的问题过于浅显或落俗而遭人讥讽,顾虑重重,示以沉默。这时,教师要善于诱导,一开始,即使他们提的问题比较肤浅,缺少深度,甚至有些离题,也不要简单加以否定,而应该给予热情的鼓励。
2、开发学生批判性思维。语文问题意识培养要抓住“牛鼻子”——着重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就是不相信权威,敢于在既定理论、观点方面进行质疑,突破常规定型模式,超越传统理论框架,把思路指向新的角度、新的领域。
3、培养从敢问到会问的意识。学生一旦动起来了,提出了许许多多的问题,一堂语文课甚至几堂语文课都解决不了,这时候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分类筛选,挑选出最有价值的问题作为研读语文文本的切入点。每个学生都是以自己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为背景,来建构对新事物的理解的。教师的职能不是将现成的所谓“标准答案”硬塞给学生,而应该为他们搭建一个个“脚手架”,让他们自己一步步攀登去达到目标。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则是学生最好的学习支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