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分析全国各省市近几年的中考试卷,发现“重基础,重能力,重创新,重应用”已成为显著特点。因此,找准中考试卷命题脉络,在有限时间内高速、高效完成初三数学的新课教学及有针对性地系统复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初三教学工作的高效。我结合自己多年富有成效的教学经验,对初三的复习教学工作谈谈几点看法。
1.细致研究教材、考试说明、中考试题,做到有的放矢。
教师要加强对初中学段本学科教材的通研。教材是中考命题的依托,一方面要熟悉教材的整体编排体系,编写体系、重点难点,另一方面要熟悉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知识结构、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教法和学法等。要在通研教材的基础上,把教材重新划分若干个大单元,以利于系统复习。
《考试说明》或学科新课程标准,是中考命题的基本依据。研究透彻《中考说明》及有关学科课程标准,是获取中考信息的捷径,是提高教学效益的关键。教师要明白并使学生明白中考内容的范围及试题结构,弄清“考什么,怎么考”的问题。
2.立足教材,落实“三基”。
数学的基本概念、性质、定理、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的核心,也是各种能力形成的基础,离开了基础知识的积累,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形成。教学中关键是要把握好传统的“双基”与新的“双基”的区别与联系。《课标》在“双基”的内容上有了很大的改变。
(1)基础知识变化
数与代数中,增加了对数的估计,数感,探索规律,强调计算器的应用等内容。削弱了复杂的数与代数的运算,对式的运算降低了要求,比如删除了根式,无理方程,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和二元二次方程组。
在空间与图形部分,与以往的主要采取综合几何的处理方式不同,而是用直观几何、论证几何和坐标几何相结合的处理方式,增加了对现实的三维空间的探索。
(2)基本技能变化
严格限定了计算要求,削减了繁难、复杂的运算;重视估算、口算,淡化笔算,提倡算法多样化。
淡化式的变形与繁琐运算,重视理解式所表示的实际意义,重视探索规律。
几何不仅限于作图或画图技能,观察、操作等已作为一些重要技能增加了进来。因此,教师在新授课阶段务必要把教材中的基础知识、思想方法掌握牢固,加强变式教学与训练,对课本中的典型例题多引申、多研究,引导学生理清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复习阶段把各个局部知识按照一定的观点和方法组织成整体,形成知识体系,以利于学生知识、方法的快速准备,从而存储、检索、抽取、优化、组合。另外,还要特别注意知识方法过程的教学,特别是数学定理、公式的推导过程和例题的求解过程,基本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基本的解题思路方法被想到的过程,要敢于向学生展现自己的思维,让学生了解感悟教师求解过程中的思路方法,避免教师一说就对、一猜就准、一看就会,只给学生现成结论的现象出现。
3.重视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从近几年的中考数学试题的特点可以看到,考查探索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深化中考数学学科内容改革的重要方面,也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作为基本目标,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增强数学意识,逐步学会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去探索新的数学问题,学会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要变革教材内容(教材是老教材,命题者是新思路、新要求,教材改革与考试不同步),平时的教学中多给学生创造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避免出现学纯数学知识,教数学应用的不协调的局面。
4.渗透数形结合思想,让学生学会构建数学模型,走出题海误区。
近年来,由于中考数学试题中增加了对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考查,因此有人误以为在中考复习时应以做偏题难题为主,这是错误的。数形结合思想,就是把代数中的数量和几何中的图形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解决复杂数学问题的方法。这种思想几乎在初中数学的各章节中都得到了充分的运用。例如,在一元二次方程中利用这种思想可通过画线形图像轻而易举地找出行程问题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的关系,进而列出方程;函数及其图像的学习几乎把这种思想贯穿始终;统计初步中绘制频率分布直方图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解直角三角形中的应用题和圆中运用垂径定理求半径、弦长、弦心距及正多边形与圆的有关计算都可构造成直角三角形的模型,比如著名的赵州桥问题就是这类题的典型。
5.渗透化归类比的思想,让学生创造性地发现新问题、得出新结论,走出混淆是非的误区。
在临近中考的第三、四轮的综合复习中,运用化归类比思想,往往可以让学生在沉重枯燥的学习过程中产生学习的激情和灵感,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减少学生对新知识的恐惧,对旧知识的遗忘,使知识能顺利地迁移。
比如,在复习“圆的切线”的证明时,先让学生根据切线判定定理得出切线的证明就是一条直线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与此圆的一条半径垂直,二是经过这条半径的外端点。然后,通过两个不同的例题类比出已知切点和不知切点在此圆上的位置等两种不同类型的切线证明题的解题思路,归纳如下:有切点,连半径,证垂直;无切点,作垂直,证半径。
6.关注生活、社会热点问题,强化应用数学的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特别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对数学应用意识的考查,中考命题也突出了联系实际,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问题。这是数学学科作为一种工具的特点所决定的,数学来源于生产、生活实际,又服务于生活,它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越来越紧密。2010年各地中考试卷加大了包括“低碳生活”、“上海世博会”、“西南干旱”、“广州亚运会”、“空气质量”、“交通拥挤”、“物流配送”等贴近生活、社会热点,富有时代气息知识的考查。因此在复习中要指导每位学生自己去寻找,收集如涉及生活、自然、环保、测量、销售、统计、决策等领域联系实际的数学问题。应用问题的解决首先要正确理解题意,再进行分析、研究,寻找变量之间的关系,并建立恰当的数学模型(在初中主要是与一次、二次函数、方程、不等式相联系),解决好数学问题,从而进一步解决应用问题,平时应有的放矢地进行解应用问题的一般训练,即“认真阅读—理解题意—抽象概括—寻找函数(方程、不等式)关系—解决数学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一个重要来源是生活实际,并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1.细致研究教材、考试说明、中考试题,做到有的放矢。
教师要加强对初中学段本学科教材的通研。教材是中考命题的依托,一方面要熟悉教材的整体编排体系,编写体系、重点难点,另一方面要熟悉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知识结构、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教法和学法等。要在通研教材的基础上,把教材重新划分若干个大单元,以利于系统复习。
《考试说明》或学科新课程标准,是中考命题的基本依据。研究透彻《中考说明》及有关学科课程标准,是获取中考信息的捷径,是提高教学效益的关键。教师要明白并使学生明白中考内容的范围及试题结构,弄清“考什么,怎么考”的问题。
2.立足教材,落实“三基”。
数学的基本概念、性质、定理、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的核心,也是各种能力形成的基础,离开了基础知识的积累,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形成。教学中关键是要把握好传统的“双基”与新的“双基”的区别与联系。《课标》在“双基”的内容上有了很大的改变。
(1)基础知识变化
数与代数中,增加了对数的估计,数感,探索规律,强调计算器的应用等内容。削弱了复杂的数与代数的运算,对式的运算降低了要求,比如删除了根式,无理方程,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和二元二次方程组。
在空间与图形部分,与以往的主要采取综合几何的处理方式不同,而是用直观几何、论证几何和坐标几何相结合的处理方式,增加了对现实的三维空间的探索。
(2)基本技能变化
严格限定了计算要求,削减了繁难、复杂的运算;重视估算、口算,淡化笔算,提倡算法多样化。
淡化式的变形与繁琐运算,重视理解式所表示的实际意义,重视探索规律。
几何不仅限于作图或画图技能,观察、操作等已作为一些重要技能增加了进来。因此,教师在新授课阶段务必要把教材中的基础知识、思想方法掌握牢固,加强变式教学与训练,对课本中的典型例题多引申、多研究,引导学生理清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复习阶段把各个局部知识按照一定的观点和方法组织成整体,形成知识体系,以利于学生知识、方法的快速准备,从而存储、检索、抽取、优化、组合。另外,还要特别注意知识方法过程的教学,特别是数学定理、公式的推导过程和例题的求解过程,基本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基本的解题思路方法被想到的过程,要敢于向学生展现自己的思维,让学生了解感悟教师求解过程中的思路方法,避免教师一说就对、一猜就准、一看就会,只给学生现成结论的现象出现。
3.重视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从近几年的中考数学试题的特点可以看到,考查探索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深化中考数学学科内容改革的重要方面,也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作为基本目标,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增强数学意识,逐步学会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去探索新的数学问题,学会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要变革教材内容(教材是老教材,命题者是新思路、新要求,教材改革与考试不同步),平时的教学中多给学生创造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避免出现学纯数学知识,教数学应用的不协调的局面。
4.渗透数形结合思想,让学生学会构建数学模型,走出题海误区。
近年来,由于中考数学试题中增加了对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考查,因此有人误以为在中考复习时应以做偏题难题为主,这是错误的。数形结合思想,就是把代数中的数量和几何中的图形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解决复杂数学问题的方法。这种思想几乎在初中数学的各章节中都得到了充分的运用。例如,在一元二次方程中利用这种思想可通过画线形图像轻而易举地找出行程问题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的关系,进而列出方程;函数及其图像的学习几乎把这种思想贯穿始终;统计初步中绘制频率分布直方图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解直角三角形中的应用题和圆中运用垂径定理求半径、弦长、弦心距及正多边形与圆的有关计算都可构造成直角三角形的模型,比如著名的赵州桥问题就是这类题的典型。
5.渗透化归类比的思想,让学生创造性地发现新问题、得出新结论,走出混淆是非的误区。
在临近中考的第三、四轮的综合复习中,运用化归类比思想,往往可以让学生在沉重枯燥的学习过程中产生学习的激情和灵感,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减少学生对新知识的恐惧,对旧知识的遗忘,使知识能顺利地迁移。
比如,在复习“圆的切线”的证明时,先让学生根据切线判定定理得出切线的证明就是一条直线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与此圆的一条半径垂直,二是经过这条半径的外端点。然后,通过两个不同的例题类比出已知切点和不知切点在此圆上的位置等两种不同类型的切线证明题的解题思路,归纳如下:有切点,连半径,证垂直;无切点,作垂直,证半径。
6.关注生活、社会热点问题,强化应用数学的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特别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对数学应用意识的考查,中考命题也突出了联系实际,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问题。这是数学学科作为一种工具的特点所决定的,数学来源于生产、生活实际,又服务于生活,它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越来越紧密。2010年各地中考试卷加大了包括“低碳生活”、“上海世博会”、“西南干旱”、“广州亚运会”、“空气质量”、“交通拥挤”、“物流配送”等贴近生活、社会热点,富有时代气息知识的考查。因此在复习中要指导每位学生自己去寻找,收集如涉及生活、自然、环保、测量、销售、统计、决策等领域联系实际的数学问题。应用问题的解决首先要正确理解题意,再进行分析、研究,寻找变量之间的关系,并建立恰当的数学模型(在初中主要是与一次、二次函数、方程、不等式相联系),解决好数学问题,从而进一步解决应用问题,平时应有的放矢地进行解应用问题的一般训练,即“认真阅读—理解题意—抽象概括—寻找函数(方程、不等式)关系—解决数学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一个重要来源是生活实际,并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