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了解我国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现状以及体力活动、静态行为与身体自尊情况,探究大学生体力活动、静态行为与自尊的相关性。方法:通过整体抽样对河南某高校2017级本科非体育专业学生进行体力活动、静态行为的问卷调查以及自尊量表的测试,运用数理统计法及spearman相关性分析对大学生体力活动、静态行为与自尊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大学生户籍所在地与大学生自尊水平呈负相关(-0.055,p=0.015<0.05);大学生屏前静态行为与大学生自尊水平呈显著负相关系(-0.70,p=0.002<0.05);大学生体力活动总运动量与大学生自尊水平呈显著正相关(0.087,p=0.000<0.05);大学生性别、每日总静态行为时间、不同运动强度运动时间等与大学生自尊水平不存在相关关系。结论:(1)大学生体力活动量少,缺乏体育锻炼的学生超过一半以上。(2)大学生屏前静态行为时间长,并与自尊呈负相关关系。(3)大学生体力活动与自尊呈显著正相关,应加强体育锻炼。
关键词:静态行为;体力活动;自尊
1 前言
国外心理学家詹姆斯给自尊最早做出定义,认为自尊=成功/抱负,即我们对于自我价值的认同来自于拥有的成就和自己的潜能的比值[1]。国内的著名心理学家朱智贤认为自尊是社会评价和个人自尊需要的反映[2],无论是自尊的哪一种解释,自尊都是评价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体力活动(physical activity,pa)是指通过骨骼肌收缩产生能量消耗的身体运动[3]。日常体力活动由多维度的身体活动组成,包括工作类、交通类、家务类和体育休闲类4种[4,5]。静态行为是指清醒时坐着或依靠着低体力活动负荷的行为,如电脑桌前办公、坐着看电视、坐着闲聊、乘坐车出行[6]。体力活动、静态行为与健康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大量研究表明每天参与体力活动的总量和强度大小与体质健康水平密切相关,而每天参与体力活动或每日的静态行为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并不完善。鉴于此本研究对大学生人群开展体力活动、静态行为与自尊水平的调查,并分析两者的关联,为进一步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提供参考依据。
2 实验设计
2.1 实验对象
随机抽取河南省某高校2017级非体育专业学生40个班级共2000人为研究对象发并放调查问卷。排除体育特长生或高水平运动员以及排除日常体力活动频繁或无法进行体力活动和有情绪、行为性格、思维、注意力及其他一些特殊的心理障碍方面问题的学生。
2.2 测量工具
《大学生闲暇静态行为、体力活动与体质健康的关系研究》问卷是根据大学生平时运动状况,通过结合国际体力活动量表(IPAQ)短卷、静态行为量表、睡眠状况自评量表、心理健康量表(抑郁量表)、体能测试量表以及基本信息情况共六部分,在遵循设计要求的基础上请教专业人士对问卷的效度实施检查,经过查验并多次修改,保证效度符合研究要求。针对问卷,采用重测法,信度系数r=0.87,信度符合研究要求。自尊水平测试采用的是Rosenberg于1965年编制的自尊量表,该量表共有10个题目,调查对象直接按照自身情况填写问卷(注:每道題目评分分为4级,1代表非常符合,2代表符合,3代表不符合,4代表很不符合)。根据问卷得分情况可反应学生自尊水平。
2.3 统计方法
通过将学生所填的问卷信息调查统计的数据进行整理,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等,研究大学生体力活动、静态行为与自尊水平两者间的相关关系。
3 结果与分析
本次研究共发放问卷2000份,回收问卷1946份,回收率为97.3%。其中有效问卷1945份,有效率为99.9%
3.1 大学生性别与户籍与自尊水平的相关性
本次调查中关于学生基本情况与其自尊的,其中男生人数为371人,占总人数的19.1%女生1575人,占总人数的80.9%;农村户口人数1343人,占总人数的69%,城市户口人数603人,占总人数的31%。
由表1可知,该校大学生户籍所在地与自尊水平存在负相关关系,而大学生自尊水平与性别之间不具有相关关系。
3.2 大学生体力活动与自尊水平的相关性
由表2可知,体力活动总运动量与自尊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而学生每日剧烈、中等强度运动量与其自尊水平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
3.3 大学生静态行为与自尊水平的相关性
由表3可知,大学生每日静态行为中每日屏前静态行为与学生自尊水平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而每日总静态行为时间与学生自尊水平不存在相关关系。
4 讨论
通过对静态行为、体力活动的各项数据与自尊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户籍、屏前静态行为均与自尊呈负相关关系;体力活动与自尊关系呈显著正相关;而总静态行为时间、体力活动强度与自尊不存在相关关系。说明来自城镇的大学生比农村的大学生自尊水平更高,这可能是因为农村学生因自身家庭情况,或者自身经济水平与城镇之间存在差距而产生自卑情绪,进而导致低自尊。屏前静态行为时间越长,大学生自尊强度越低,这可能是因为大学生使用手机、电脑,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缺少人际交往,从而产生自闭情绪,致使自尊强度降低。体力活动时间越长,大学生自尊强度越高,这可能是因为大学生通过在户外体育锻炼,身心得到放松,强健身躯,改善形体,改变精神面貌,减少抑郁、焦躁等不良情绪,从而使自尊水平得到提升。
根据我们的研究结果发现学生体力活动运动量与每日屏前的静态行为时间与学生自尊水平都具有显著相关关系。体力活动对学生体质以及心理健康都具有积极的影响,因此建议加强体育机制完善步伐,增强全民健身意识,可通过校园宣传活动等,让更多的大学生方向手机和电脑积极参与体育锻炼。[7]
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次问卷调查总量为2000,数据基数可能不够大,同时调查的为单一高校的大学生群体,也不足以代表整个大学生群体的情况,。
参考文献
[1]James W.The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J].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1950,2 vols(4):761.
[2]朱智贤.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M].中国卓越出版公司,1990.
[3]王正珍.acsm运动测试与运动处方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4]李芳,龙凤潜.基于知识图谱的国内青少年体力活动研究前沿与进展[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9(8):92-94.
[5]戴剑松,孙飘.体力活动测量方法综述[j].体育科学,2005,25(9):69-75
[6]叶孙岳.静态行为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中国公共卫生,2016,32(03):402-405.
[7]李奕,万琼,徐国栋.武汉地区高校大学生日常体力活动现状调查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48(03):77-83.
关键词:静态行为;体力活动;自尊
1 前言
国外心理学家詹姆斯给自尊最早做出定义,认为自尊=成功/抱负,即我们对于自我价值的认同来自于拥有的成就和自己的潜能的比值[1]。国内的著名心理学家朱智贤认为自尊是社会评价和个人自尊需要的反映[2],无论是自尊的哪一种解释,自尊都是评价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体力活动(physical activity,pa)是指通过骨骼肌收缩产生能量消耗的身体运动[3]。日常体力活动由多维度的身体活动组成,包括工作类、交通类、家务类和体育休闲类4种[4,5]。静态行为是指清醒时坐着或依靠着低体力活动负荷的行为,如电脑桌前办公、坐着看电视、坐着闲聊、乘坐车出行[6]。体力活动、静态行为与健康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大量研究表明每天参与体力活动的总量和强度大小与体质健康水平密切相关,而每天参与体力活动或每日的静态行为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并不完善。鉴于此本研究对大学生人群开展体力活动、静态行为与自尊水平的调查,并分析两者的关联,为进一步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提供参考依据。
2 实验设计
2.1 实验对象
随机抽取河南省某高校2017级非体育专业学生40个班级共2000人为研究对象发并放调查问卷。排除体育特长生或高水平运动员以及排除日常体力活动频繁或无法进行体力活动和有情绪、行为性格、思维、注意力及其他一些特殊的心理障碍方面问题的学生。
2.2 测量工具
《大学生闲暇静态行为、体力活动与体质健康的关系研究》问卷是根据大学生平时运动状况,通过结合国际体力活动量表(IPAQ)短卷、静态行为量表、睡眠状况自评量表、心理健康量表(抑郁量表)、体能测试量表以及基本信息情况共六部分,在遵循设计要求的基础上请教专业人士对问卷的效度实施检查,经过查验并多次修改,保证效度符合研究要求。针对问卷,采用重测法,信度系数r=0.87,信度符合研究要求。自尊水平测试采用的是Rosenberg于1965年编制的自尊量表,该量表共有10个题目,调查对象直接按照自身情况填写问卷(注:每道題目评分分为4级,1代表非常符合,2代表符合,3代表不符合,4代表很不符合)。根据问卷得分情况可反应学生自尊水平。
2.3 统计方法
通过将学生所填的问卷信息调查统计的数据进行整理,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等,研究大学生体力活动、静态行为与自尊水平两者间的相关关系。
3 结果与分析
本次研究共发放问卷2000份,回收问卷1946份,回收率为97.3%。其中有效问卷1945份,有效率为99.9%
3.1 大学生性别与户籍与自尊水平的相关性
本次调查中关于学生基本情况与其自尊的,其中男生人数为371人,占总人数的19.1%女生1575人,占总人数的80.9%;农村户口人数1343人,占总人数的69%,城市户口人数603人,占总人数的31%。
由表1可知,该校大学生户籍所在地与自尊水平存在负相关关系,而大学生自尊水平与性别之间不具有相关关系。
3.2 大学生体力活动与自尊水平的相关性
由表2可知,体力活动总运动量与自尊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而学生每日剧烈、中等强度运动量与其自尊水平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
3.3 大学生静态行为与自尊水平的相关性
由表3可知,大学生每日静态行为中每日屏前静态行为与学生自尊水平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而每日总静态行为时间与学生自尊水平不存在相关关系。
4 讨论
通过对静态行为、体力活动的各项数据与自尊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户籍、屏前静态行为均与自尊呈负相关关系;体力活动与自尊关系呈显著正相关;而总静态行为时间、体力活动强度与自尊不存在相关关系。说明来自城镇的大学生比农村的大学生自尊水平更高,这可能是因为农村学生因自身家庭情况,或者自身经济水平与城镇之间存在差距而产生自卑情绪,进而导致低自尊。屏前静态行为时间越长,大学生自尊强度越低,这可能是因为大学生使用手机、电脑,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缺少人际交往,从而产生自闭情绪,致使自尊强度降低。体力活动时间越长,大学生自尊强度越高,这可能是因为大学生通过在户外体育锻炼,身心得到放松,强健身躯,改善形体,改变精神面貌,减少抑郁、焦躁等不良情绪,从而使自尊水平得到提升。
根据我们的研究结果发现学生体力活动运动量与每日屏前的静态行为时间与学生自尊水平都具有显著相关关系。体力活动对学生体质以及心理健康都具有积极的影响,因此建议加强体育机制完善步伐,增强全民健身意识,可通过校园宣传活动等,让更多的大学生方向手机和电脑积极参与体育锻炼。[7]
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次问卷调查总量为2000,数据基数可能不够大,同时调查的为单一高校的大学生群体,也不足以代表整个大学生群体的情况,。
参考文献
[1]James W.The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J].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1950,2 vols(4):761.
[2]朱智贤.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M].中国卓越出版公司,1990.
[3]王正珍.acsm运动测试与运动处方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4]李芳,龙凤潜.基于知识图谱的国内青少年体力活动研究前沿与进展[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9(8):92-94.
[5]戴剑松,孙飘.体力活动测量方法综述[j].体育科学,2005,25(9):69-75
[6]叶孙岳.静态行为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中国公共卫生,2016,32(03):402-405.
[7]李奕,万琼,徐国栋.武汉地区高校大学生日常体力活动现状调查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48(03):7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