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对做作业难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刻的三项探讨,并以语文作业批改为例讨论什么是对话式作业批改,并分析教师应该怎么样做才能搬去中小学学生肩上作业这座沉重的大山,让作业回归到其和平使者的位置。
【关键词】:作业,作业批改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5-0064-02
绝大多数的学生都厌烦写作业,写作业不仅是令学生,而且还是令家长和老师倍感痛苦的一个“难题”。于是,各地的家庭作业辅导班也冒然地滋生起来。可是,这类辅导班也只给学生们营造出了一种变相的学校气氛,在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上并未起到什么效果,有些反而还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更加重了学生对作业的厌烦感与敌对情绪。这种情况实在令人担忧,所以本文将就此问题进行探讨。
探讨一:学生讨厌写作业,是因为他们懒惰,还是因为作业枯燥无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中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求知欲极其旺盛的阶段,在种种求知欲的促进下,学生不会懒惰,学生有很高的热情与旺盛的精力去求知,然而,他们毕竟是处在青少年时期的孩子,他们需要正确的引导,需要有适宜的环境和正确的引导与培养。作业,同样,也是对学生的一种引导,试想如果语文作业只是一味的,反反复复的让学生抄写生字,抄书,背书,学生如何能有写作业的兴趣?如何能不对写作业产生敌对心理?所以,家长应该不能再一味的斥责孩子懒惰,面对这个情况应当是老师做出反省的时刻。
探讨二:是学生先潦草对付作业,老师才应付的改作业?还是老师应付批改作业在前,学生潦草写作业在后?
学生讨厌写作业,视作业为学习中最大的敌人,无外乎就是因为作业是他们的负担,作业引起不了他们的兴趣。作业,本应作为课堂的延伸,作用于巩固知识,强化记忆,却也未起到多大的作用,即便是起到了,也是在一种压抑,强迫,与畏惧老师权威的情境下完成的。而看看现在老师批改的作业,大多数的作业上只有两种红色的符号“√”“×”,有些老师连小红花也不舍得给了。更有得只是简单的批上一个“阅”字,作业的对错都无所知晓。
现在,我们反向思考,如若老师们能认真,耐心,细心的批改作业,把从前单向的权威似的批判改为一种和学生的交流,那学生还会应付了事吗?
探讨三:如何使学生对老师的作业批改怀着急切的期盼?如何使老师从麻痹的作业批改模式中解放出来?
首先,我认为老师对待作业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老师不能再将作业看成一种简单的文本,其实,一本作业蕴涵着一个学生的性格,它为老师提供了稍纵即逝的教育良机;其次,作业批改也不应再是一种单向的评判对与错的过程,批改作业是老师与每个学生的对话与交流的过程,作业是学生向老师发出的信号,老师应在批改作业中去解读学生的心灵,解答他的疑惑,担升他的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长大成才。最后,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教师应该用心的去创新作业内容,增加作业的趣味性,不拘泥于课本,又能恰如其分的迎合学生的兴趣,在作业批改的时候,去用笔下的字和学生进行交流,和学生对话,也只有这样,作业才能演变成老师和学生沟通的桥梁,回归到其和平使者的位置。
然而,什么才是对话式作业批改?如何做才能其作业回归到其和平使者的位置?那么下文就从具体的实践中探讨几种方法。
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老师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优化作业批改:
一、 让单一的红色杠杠从作业本中消失
几乎每个学生拿到作业本,都会翻看作业。试想,如果每一次的作业中都是单一的红色杠杠,怎么会激发学生的兴趣?长此以往,学生拿到批改好的作业后,只会匆匆撇上一眼就塞到抽屉。因此,让单一的红杠杠从作业本中消失,批改是一次双向的对话交流过程,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取决于老师对待作业的态度,老师如能从单一的“√”“×”中解放出来,为作业批改增加时时尚的,鲜活的,趣味的因素,(例:画个当下流行的喜羊羊图像等)学生会很乐意接受,并更容易对老师产生平等的亲近感。
二、 告别权威性的评判,让评语成为平等对话
老师,对于中小学的学生来说,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权威的象征,话语间常常是“我老师说什么了”,所以不要怕在学生面前说自己某些地方有何缺点,也不要吝啬对学生的赞美与鼓励,老师对学生是宽容的,学生同样对老师也是宽容的,在评语中老师要和学生平等地对话。
学生对老师都是崇拜的,学生在看到这个批语后,会更加努力的,因为老师给了一个看得到的起点与进步。老师就是学生的榜样与模仿对象。
三、 做细心的作业批改,培养大胆的学生
霍姆斯基有句名言:“老师应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走路。”教育的奥妙就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充满自信和勇气来面对人生。
例如,有位学生在作业中写完五个生字后,旁边注上了一句话:“敢比一比吗?”他的老师在这次作业批了优的同时,工工整整地写了这五个生字,学生再次交上来作业的时候,给老师批了个优并加上了个五角星,同时写上“甘拜下风!”可谁知老师再批注时立即回应:“不,应该写下次再来!”这份作业仿佛成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挑战书”,但这充满“挑战”味道的作业里,却载满了老师和学生交流。
四、 丢掉所谓的统一标准,放宽对与错的尺度
每个学生都不希望看到作业本上很多的错号,中小学的学生有着强烈的自尊心,老师要好好的保护好这份自尊,同时,不要用一把尺子度量所有的学生,忽视了评价的激励作用。我们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老师有老师对文章的理解,学生有学生的理解,难能可贵的是,学生敢向老师的观点挑战,老师亦能接受学生的观点,而不是强制的批判谁对谁错,这种和平的对话,本应就是作业应该承载的。
五、放低自己的年龄,做和学生一样大的孩子
虽然在学术上,老师是学生的权威,是学生的领航者,是长者,但是,在和学生相处中,老师应把自己当成和学生一样大的孩子,和他们做伙伴,做年龄一般大的同龄伙伴。在作业这种对话中,也是如此。
学生肩上的重担,是教师和学生歪曲了对它的认识。“教者有心,学者收益”,老师对作业的批改应该是学生们最期待的作业收获,也许改变批改的方式会给教师工作增负,改变作业批改模式,必然会将学生做作业这种难题变成快乐;会让教师将批改的苦差变成快乐,让作业回归到其和平使者的位置,搬走学生肩上这个沉重的大山,让老师和学生快乐相处。
参考文献:
[1]. 雷雳,张雷.青少年心理发展.[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 周宗奎.青少年心理发展与学习.[M].北京:高等教育学出版社.2007.
[3]. 游文玲.对新课程背景下的作业改革的思考. [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8).
[4]. 袁玲.任务型教学模式下英语作业的布置与批改.[J].英语教学.2009.(9).
【关键词】:作业,作业批改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5-0064-02
绝大多数的学生都厌烦写作业,写作业不仅是令学生,而且还是令家长和老师倍感痛苦的一个“难题”。于是,各地的家庭作业辅导班也冒然地滋生起来。可是,这类辅导班也只给学生们营造出了一种变相的学校气氛,在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上并未起到什么效果,有些反而还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更加重了学生对作业的厌烦感与敌对情绪。这种情况实在令人担忧,所以本文将就此问题进行探讨。
探讨一:学生讨厌写作业,是因为他们懒惰,还是因为作业枯燥无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中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求知欲极其旺盛的阶段,在种种求知欲的促进下,学生不会懒惰,学生有很高的热情与旺盛的精力去求知,然而,他们毕竟是处在青少年时期的孩子,他们需要正确的引导,需要有适宜的环境和正确的引导与培养。作业,同样,也是对学生的一种引导,试想如果语文作业只是一味的,反反复复的让学生抄写生字,抄书,背书,学生如何能有写作业的兴趣?如何能不对写作业产生敌对心理?所以,家长应该不能再一味的斥责孩子懒惰,面对这个情况应当是老师做出反省的时刻。
探讨二:是学生先潦草对付作业,老师才应付的改作业?还是老师应付批改作业在前,学生潦草写作业在后?
学生讨厌写作业,视作业为学习中最大的敌人,无外乎就是因为作业是他们的负担,作业引起不了他们的兴趣。作业,本应作为课堂的延伸,作用于巩固知识,强化记忆,却也未起到多大的作用,即便是起到了,也是在一种压抑,强迫,与畏惧老师权威的情境下完成的。而看看现在老师批改的作业,大多数的作业上只有两种红色的符号“√”“×”,有些老师连小红花也不舍得给了。更有得只是简单的批上一个“阅”字,作业的对错都无所知晓。
现在,我们反向思考,如若老师们能认真,耐心,细心的批改作业,把从前单向的权威似的批判改为一种和学生的交流,那学生还会应付了事吗?
探讨三:如何使学生对老师的作业批改怀着急切的期盼?如何使老师从麻痹的作业批改模式中解放出来?
首先,我认为老师对待作业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老师不能再将作业看成一种简单的文本,其实,一本作业蕴涵着一个学生的性格,它为老师提供了稍纵即逝的教育良机;其次,作业批改也不应再是一种单向的评判对与错的过程,批改作业是老师与每个学生的对话与交流的过程,作业是学生向老师发出的信号,老师应在批改作业中去解读学生的心灵,解答他的疑惑,担升他的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长大成才。最后,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教师应该用心的去创新作业内容,增加作业的趣味性,不拘泥于课本,又能恰如其分的迎合学生的兴趣,在作业批改的时候,去用笔下的字和学生进行交流,和学生对话,也只有这样,作业才能演变成老师和学生沟通的桥梁,回归到其和平使者的位置。
然而,什么才是对话式作业批改?如何做才能其作业回归到其和平使者的位置?那么下文就从具体的实践中探讨几种方法。
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老师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优化作业批改:
一、 让单一的红色杠杠从作业本中消失
几乎每个学生拿到作业本,都会翻看作业。试想,如果每一次的作业中都是单一的红色杠杠,怎么会激发学生的兴趣?长此以往,学生拿到批改好的作业后,只会匆匆撇上一眼就塞到抽屉。因此,让单一的红杠杠从作业本中消失,批改是一次双向的对话交流过程,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取决于老师对待作业的态度,老师如能从单一的“√”“×”中解放出来,为作业批改增加时时尚的,鲜活的,趣味的因素,(例:画个当下流行的喜羊羊图像等)学生会很乐意接受,并更容易对老师产生平等的亲近感。
二、 告别权威性的评判,让评语成为平等对话
老师,对于中小学的学生来说,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权威的象征,话语间常常是“我老师说什么了”,所以不要怕在学生面前说自己某些地方有何缺点,也不要吝啬对学生的赞美与鼓励,老师对学生是宽容的,学生同样对老师也是宽容的,在评语中老师要和学生平等地对话。
学生对老师都是崇拜的,学生在看到这个批语后,会更加努力的,因为老师给了一个看得到的起点与进步。老师就是学生的榜样与模仿对象。
三、 做细心的作业批改,培养大胆的学生
霍姆斯基有句名言:“老师应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走路。”教育的奥妙就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充满自信和勇气来面对人生。
例如,有位学生在作业中写完五个生字后,旁边注上了一句话:“敢比一比吗?”他的老师在这次作业批了优的同时,工工整整地写了这五个生字,学生再次交上来作业的时候,给老师批了个优并加上了个五角星,同时写上“甘拜下风!”可谁知老师再批注时立即回应:“不,应该写下次再来!”这份作业仿佛成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挑战书”,但这充满“挑战”味道的作业里,却载满了老师和学生交流。
四、 丢掉所谓的统一标准,放宽对与错的尺度
每个学生都不希望看到作业本上很多的错号,中小学的学生有着强烈的自尊心,老师要好好的保护好这份自尊,同时,不要用一把尺子度量所有的学生,忽视了评价的激励作用。我们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老师有老师对文章的理解,学生有学生的理解,难能可贵的是,学生敢向老师的观点挑战,老师亦能接受学生的观点,而不是强制的批判谁对谁错,这种和平的对话,本应就是作业应该承载的。
五、放低自己的年龄,做和学生一样大的孩子
虽然在学术上,老师是学生的权威,是学生的领航者,是长者,但是,在和学生相处中,老师应把自己当成和学生一样大的孩子,和他们做伙伴,做年龄一般大的同龄伙伴。在作业这种对话中,也是如此。
学生肩上的重担,是教师和学生歪曲了对它的认识。“教者有心,学者收益”,老师对作业的批改应该是学生们最期待的作业收获,也许改变批改的方式会给教师工作增负,改变作业批改模式,必然会将学生做作业这种难题变成快乐;会让教师将批改的苦差变成快乐,让作业回归到其和平使者的位置,搬走学生肩上这个沉重的大山,让老师和学生快乐相处。
参考文献:
[1]. 雷雳,张雷.青少年心理发展.[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 周宗奎.青少年心理发展与学习.[M].北京:高等教育学出版社.2007.
[3]. 游文玲.对新课程背景下的作业改革的思考. [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8).
[4]. 袁玲.任务型教学模式下英语作业的布置与批改.[J].英语教学.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