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重视培育和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来源 :中国科技奖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deb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是人类探索自然同时又变革自身的伟大事业,科学家是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的重要承载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关心关怀我国科技事业和广大科学家群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他强调:“希望广大院士弘扬科学报国的光荣传统,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勇于创新、严谨求实的学术风气,把个人理想自觉融入国家发展伟业,在科学前沿孜孜求索,在重大科技领域不断取得突破.”这一重要论述,体现了党中央对科学家群体的殷切期望,而要激励和引导科技工作者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真正把学问和人格融合在一起,就必须重视科学家精神的培育和弘扬.
其他文献
“新文科”建设还处在探索阶段,以“证据”为核心的循证理念为金融科技专业建设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以开设金融科技专业的20所院校的专业培养目标和12所代表性院校的课程体系为样本,揭示其主要特征以及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认为金融科技专业可以新技术为基础打造金融科技循证实践平台;结合循证理念培养具有循证技术的复合人才;利用“证据”元素推动学科科学化发展;运用循证教学助推交叉课程融合发展,以此响应“新文科”建设号召.
袁隆平:从人民吃饭问题出发rn中国“杂交水稻之父”、世界著名的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从20世纪60年代中国最迫切的社会需要——解决人民每天吃不饱饭的紧迫现实问题出发,把杂交水稻作为自己一生的研究课题,坚持不懈,直到成功.
期刊
科技进步的历史证明,但凡能够做出世界一流科研成果的,往往是扎根于本土国情、瞄准国家重大需求、耐得住寂寞、几十年如一日不停耕耘的科学家.rn中国的发展,关键在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科学技术也是如此.
期刊
新年伊始,全国各省市两会相继召开,《政府工作报告》纷纷出炉,为各地新一年的科技发展重点定计划,绘蓝图.历年来,地方两会都是全国各地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的重要窗口,科技创新规划更是地方两会的重中之重.
期刊
5Grn作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一环,5G在产业融合、培育新业态等方面拥有巨大潜力.2021年地方两会已经密集召开,“5G建设”也出现在多地《政府工作报告》中.未来,多地政府将出台一系列具体措施,加快推进5G建设.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在对外宣传中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具体到文化领域则是要提高文化软实力,以中国文化的吸引力来获得世界对中国发展模式的认可。中国当代文学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海外传播的深度和广度深刻影响着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可能与限度,值得引起更多的关注。事实上,以莫言、余华、贾平凹、苏童、麦家等为代表的当代作家已经在世界上拥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和读者群,有了这样的基础,中国当代作家作品的译介和传播之路会走得更加顺畅。
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提升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钻研和积累经验。对于新入职不久的青年教师,首先要努力达到基本要求;同时应具有进阶意识,并不断努力。进阶条件更加彰显教师的教学水平,体现教学改革中的一些热点问题。作为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应更加注重参考进阶条件,勇于创新、不断突破。
2021年,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华诞,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我们又要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为庆祝建党百年,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王定华、校长杨丹主编的《人类命运的回响--中国共产党外语教育100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1年5月出版)一书,回眸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外语教育发展的光辉历程,中国外语教育的发展脉络与党的奋斗征程相映照。该书的出版是中国外语人向党的百年华诞献上的一份厚礼,为人们了解党领导下的外语教育发展提供了生动的史料,将激发广
发展新兴交叉学科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迫切需要,也是国家“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深入研究国内外高校新兴交叉学科建设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分析了新兴交叉学科的一般形成路径,提出了新兴交叉学科培育建设的三个阶段,并针对三个阶段的建设重点提出对策建议。
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与改革,是我国高校目前面临的重要课题。从国家要求和现实需求来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有构建课程思政立体布局、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和创新课程思政内容与评价等三个立足点。而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又产生了体制机制支撑力度有待加强、教师课程思政素养有待提升、课程思政建设趋向于同质化等突出问题。从课程教学的基本原理和课程思政自身特性出发,通过构建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支持系统、培育课程思政卓越师资和教学团队、打造院校独特风格的课程思政品牌等路径,可以切实地改进与优化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