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探究教学能否取得成效归根到底是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在生物探究教学中,很多教师按照固定的模式教学,完全歪曲了探究教学的实质。本文作者认为探究教学不一定要有固定的模式,应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方式灵活的安排探究活动。
关键词: 生物教学 探究教学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
近年来,随着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的深入和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探究教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探究即探索和研究之意。所谓探究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即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实施探究教学是一项带有很强时代特征的工作,对其时代价值、教学特征、操作问题进行认真思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探究式课堂教学能否取得实效,归根到底是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同时只有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才能改变课堂教学机械、沉闷的现状,让课堂充满生机。所谓学生主动参与,就是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权利,不是教师设框框,先把学生手脚捆绑起来,要求学生按照教师预设好的一套去运行,而是每一步探究先让学生尝试,把学生推到主动位置,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学过程主要靠学生自己去完成。这样才可以使探究式教学渐入佳境。我发现在实施探究教学中,很多教师按照一定的程序一步一步地进行教学,完全歪曲了探究教学的实质。我认为探究教学不一定要有固定的模式,应根据学生实际、教学内容灵活的安排探究活动。我以《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一课为载体,谈一谈自己对探究方式融于生物教学的探索。
1.问题探究法,激发认知冲突,使学生体验知识重组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究。探究什么?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又可以是学生自己提出的。学生既可对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进行探究,又可在新旧知识的连续上进行探究;既可在质疑问难处探究,又可在解决实践问题上探究,还可以在事物的求新、求多、求变上探究。总之,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不同,其探究和思考问题的方式也不同。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对知识的探究,并不像科学家探究那样要发明创造些什么,学生的探究是在教师激励、启发和诱导之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去探究他们暂时还未理解掌握的知识,并培养各方面能力和素质。在《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的开始,我提出一系列问题:(1)植物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其中植物吸收水分主要的器官是什么?(2)根尖的各部位的结构名称你还记得吗?(3)根尖的各个部分都能够吸收水分,根据你原有的知识你推测根尖吸水最活跃的部位是哪里?为什么?我首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通过对初中知识的复习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对原有知识的输出阶段,通过第三个问题使学生通过分析、讨论、判断得出自己的结论,使原有的知识得到深化,知识结构进行了重组。继而学生自己提出以下问题:(1)根尖的其它部分是如何吸水的?(2)干种子是如何吸水的?(3)人体哪些部位吸收水分最旺盛呢?有效的问题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自觉产生新认知的需求。
2.渐进式探究教学法,细致分析,使学生体验知识建构的过程
渐进式探究教学法是指根据生物学的教学内容中的系统性和内在联系性,把教学中的内容,特别是重点和难点分隔成一个个小的、有联系的单位,通过设问—答疑—再生疑—再答疑……形成一系列有序的、承上启下的教学小环节,使学生不断地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像攀登楼梯一样,一级一级、一步一步地对预定的教学目标进行探索研究,帮助学生获得知识信息,最终建构完整的认知体系。在分析“渗透现象产生的原因和渗透作用发生的必备条件”时,我首先给出渗透装置和渗透现象的动画,然后提问:(1)请你根据书中内容;同学之间进行分析讨论漏斗内的液面为什么会上升?(2)如果这个装置中的半透膜改为纱布,会发生渗透现象吗?(3)如果这烧杯中的清水换成相同浓度的溶液,会发生渗透现象吗?(4)渗透作用发生必须具备的条件是什么?(5)植物细胞吸水的主要方式就是通过渗透作用吸水,那么它的结构中相当于半透膜的结构是什么?半透膜两侧的溶液是什么?以这样的一系列问题为载体,通过学生的分析讨论和教师的适时点拨,使学生重建认知结构。
3.实验探究法,全员参与,使学生体验知识发现过程
实验探究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实验方式。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为知识与能力的获得主要不是依靠教师进行强制性灌输与培养,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亲身体验出来的。学生在分析植物细胞的结构的基础上,知道了植物细胞可以通过渗透作用吸水和失水。我提问:我把一个植物细胞放在浓蔗糖溶液中,请你分析这个细胞中的水走势是怎样的?学生回答:会失水。我适时提问:细胞失水后,它的形态会发生什么变化呢?下面请你把紫色洋葱表皮放在浓蔗糖溶液中,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去发现失水的细胞的形态变化,体会植物细胞在失水时的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的过程。然后我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通过质壁分离的动画展示和教师的总结,学生体验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认知过程和科学方法。我再提问:把已经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在放入到清水中,又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学生再做实验去发现。实验结束后,我请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植物细胞在什么情况下吸水和失水。实验探究法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知识的形成过程转化为学生亲自探索应用的过程,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体验到知识的发现过程。
4.结合生活实际探究,使学生体验知识有效迁移的过程
课堂上的教学内容,仅仅是学生间接经验的获得过程,如何使学生的间接经验转化为学生的直接经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从而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是教学的最终追求。这就需要教师创设一种理解和应用知识的情境,构建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氛围,布置实践性作业,使学生真正体验知识学习的乐趣。只有通过对知识的分析、综合、推理、重组等思维加工过程,才能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进而通过知识的应用实现知识的迁移。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我提出以下问题:(1)盐碱地中植物为什么不易存活?(2)一次施肥过多,为什么会造成烧苗的现象?(3)用浓度较高的糖或盐水腌制新鲜鱼、肉不会变质为什么?(4)菜场里买菜的老太太为什么不停地往蔬菜上洒水?(5)植物移栽过程中为什么根部要多带些泥土,还要除去大的叶片呢?学生通过分析、推理、重组等思维加工过程,实现了知识的迁移。
多种探究方式融于生物教学的探索过程中,我发现好的教学设计能牵动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这就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教师如何充分挖掘教材中探究的素材,如何激活学生的兴奋点,扩大学生积极参与的程度等课题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 生物教学 探究教学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
近年来,随着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的深入和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探究教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探究即探索和研究之意。所谓探究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即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实施探究教学是一项带有很强时代特征的工作,对其时代价值、教学特征、操作问题进行认真思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探究式课堂教学能否取得实效,归根到底是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同时只有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才能改变课堂教学机械、沉闷的现状,让课堂充满生机。所谓学生主动参与,就是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权利,不是教师设框框,先把学生手脚捆绑起来,要求学生按照教师预设好的一套去运行,而是每一步探究先让学生尝试,把学生推到主动位置,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学过程主要靠学生自己去完成。这样才可以使探究式教学渐入佳境。我发现在实施探究教学中,很多教师按照一定的程序一步一步地进行教学,完全歪曲了探究教学的实质。我认为探究教学不一定要有固定的模式,应根据学生实际、教学内容灵活的安排探究活动。我以《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一课为载体,谈一谈自己对探究方式融于生物教学的探索。
1.问题探究法,激发认知冲突,使学生体验知识重组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究。探究什么?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又可以是学生自己提出的。学生既可对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进行探究,又可在新旧知识的连续上进行探究;既可在质疑问难处探究,又可在解决实践问题上探究,还可以在事物的求新、求多、求变上探究。总之,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不同,其探究和思考问题的方式也不同。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对知识的探究,并不像科学家探究那样要发明创造些什么,学生的探究是在教师激励、启发和诱导之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去探究他们暂时还未理解掌握的知识,并培养各方面能力和素质。在《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的开始,我提出一系列问题:(1)植物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其中植物吸收水分主要的器官是什么?(2)根尖的各部位的结构名称你还记得吗?(3)根尖的各个部分都能够吸收水分,根据你原有的知识你推测根尖吸水最活跃的部位是哪里?为什么?我首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通过对初中知识的复习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对原有知识的输出阶段,通过第三个问题使学生通过分析、讨论、判断得出自己的结论,使原有的知识得到深化,知识结构进行了重组。继而学生自己提出以下问题:(1)根尖的其它部分是如何吸水的?(2)干种子是如何吸水的?(3)人体哪些部位吸收水分最旺盛呢?有效的问题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自觉产生新认知的需求。
2.渐进式探究教学法,细致分析,使学生体验知识建构的过程
渐进式探究教学法是指根据生物学的教学内容中的系统性和内在联系性,把教学中的内容,特别是重点和难点分隔成一个个小的、有联系的单位,通过设问—答疑—再生疑—再答疑……形成一系列有序的、承上启下的教学小环节,使学生不断地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像攀登楼梯一样,一级一级、一步一步地对预定的教学目标进行探索研究,帮助学生获得知识信息,最终建构完整的认知体系。在分析“渗透现象产生的原因和渗透作用发生的必备条件”时,我首先给出渗透装置和渗透现象的动画,然后提问:(1)请你根据书中内容;同学之间进行分析讨论漏斗内的液面为什么会上升?(2)如果这个装置中的半透膜改为纱布,会发生渗透现象吗?(3)如果这烧杯中的清水换成相同浓度的溶液,会发生渗透现象吗?(4)渗透作用发生必须具备的条件是什么?(5)植物细胞吸水的主要方式就是通过渗透作用吸水,那么它的结构中相当于半透膜的结构是什么?半透膜两侧的溶液是什么?以这样的一系列问题为载体,通过学生的分析讨论和教师的适时点拨,使学生重建认知结构。
3.实验探究法,全员参与,使学生体验知识发现过程
实验探究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实验方式。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为知识与能力的获得主要不是依靠教师进行强制性灌输与培养,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亲身体验出来的。学生在分析植物细胞的结构的基础上,知道了植物细胞可以通过渗透作用吸水和失水。我提问:我把一个植物细胞放在浓蔗糖溶液中,请你分析这个细胞中的水走势是怎样的?学生回答:会失水。我适时提问:细胞失水后,它的形态会发生什么变化呢?下面请你把紫色洋葱表皮放在浓蔗糖溶液中,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去发现失水的细胞的形态变化,体会植物细胞在失水时的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的过程。然后我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通过质壁分离的动画展示和教师的总结,学生体验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认知过程和科学方法。我再提问:把已经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在放入到清水中,又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学生再做实验去发现。实验结束后,我请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植物细胞在什么情况下吸水和失水。实验探究法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知识的形成过程转化为学生亲自探索应用的过程,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体验到知识的发现过程。
4.结合生活实际探究,使学生体验知识有效迁移的过程
课堂上的教学内容,仅仅是学生间接经验的获得过程,如何使学生的间接经验转化为学生的直接经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从而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是教学的最终追求。这就需要教师创设一种理解和应用知识的情境,构建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氛围,布置实践性作业,使学生真正体验知识学习的乐趣。只有通过对知识的分析、综合、推理、重组等思维加工过程,才能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进而通过知识的应用实现知识的迁移。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我提出以下问题:(1)盐碱地中植物为什么不易存活?(2)一次施肥过多,为什么会造成烧苗的现象?(3)用浓度较高的糖或盐水腌制新鲜鱼、肉不会变质为什么?(4)菜场里买菜的老太太为什么不停地往蔬菜上洒水?(5)植物移栽过程中为什么根部要多带些泥土,还要除去大的叶片呢?学生通过分析、推理、重组等思维加工过程,实现了知识的迁移。
多种探究方式融于生物教学的探索过程中,我发现好的教学设计能牵动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这就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教师如何充分挖掘教材中探究的素材,如何激活学生的兴奋点,扩大学生积极参与的程度等课题还有待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