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新春伊始,摆脱平时繁复的工作,我再次静下心来细细阅读了《中国绘画史图鉴》(上下卷),读来令人心清气爽,在再度享受视觉盛宴后,感触颇多。这是由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历经五个春秋的编辑策划、作品拍摄及组稿工作后,新近推出的经典力作。有幸全程参与该套图书的设计工作、既是“当局者”又是“局外人”的我,同时也感受到了一份收获的喜悦……
中国画作为中国人精神世界的一种独特体现,曾经在文人士大夫“归去来兮”的心路历程中获得了伸展自己精神根基的独特机会;但近代以来,随着传统人文理想的渐趋消解以及价值危机的悄然而至,其意义的表现却失去了方向。今天,我们能否将人类的文化传统发扬光大,取决于我们是否有能力重新找回艺术家的精神深度,取决于我们是否有能力重新找回人类对自身尊严的维护,对精神本体的珍惜,对终极关怀的向往。而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我们不断地向古人学习,在与古人的“对话”中,找回中国画作为中国人精神世界体现的内涵。正是基于这样的需要,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的编辑们几年前就开始精心策划这一选题。
中国绘画的历史源远流长。从中国古代绘画理论来看,单独成篇并且流传至今的最早的画论要算东晋顾恺之的三篇。而后历代著述不断增多,及至近代,可谓浩如烟海,其宏富精彩在世界美术史上亦罕有其匹。
顾恺之是中国古代有名的上层贵族知识分子、专业画家,富有才气而博学。他所著《魏晋胜流画赞》《论画》《画云台山记》等文,是最早的较为完整的绘画专论。比顾恺之约晚100年后,南朝又出了一个著名的画论家——谢赫。他的名著《古画品录》是最早的对画家进行品评的著作,被宋代郭若虚评为“万古不移”的“六法”,就记载在此书的序文中。在顾恺之和谢赫之间的时期内,还有一个著名的画家兼理论家——宗炳。他有一篇500余字的《画山水序》传世。到了唐代,绘画著录较多,主要有:张怀瓘的《画断》,王维的《山水诀》和《山水论》(伪托),朱景玄的《唐朝名画录》,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历代名画记》,被近代人推为“画史之祖”。时光流逝,岁月更替,到了明清时代,董其昌的“以禅论画”和石涛的“画语录”,预示着中国画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然而,由于清代近300年的思想禁锢,效果事与愿违。但有识之士仍在革新之路上艰难前行,涌现出扬州八怪、吴昌硕、黄宾虹等一些将民族绘画继续向前推进的后来者,正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
纵观中国绘画史,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是有起伏的,各地区的绘画发展也是不平衡的。汉代是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绘画开始兴起,是绘画史上奠基搭架的阶段,在表现形式上还处于未成熟的阶段。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中辉煌灿烂的时代,也是中国绘画史上的昌盛时期。无论是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以至鞍马杂画,其艺术成就在历史上是空前的,不仅有其鲜明的时代特点,而且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两宋的绘画达到鼎盛,对后世以至东方各国艺术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两宋绘画的发展是以当时新经济因素的发展为条件,虽然时代处于尖锐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之中,但由于有各种复杂力量的推动与帮助,在长达3个世纪的时间内,两宋绘画的兴盛始终如一。到了元、明、清时期,随着封建社会的逐渐衰落,尽管当时的文化也有过上升的时候,但其趋势是走下坡路的。另外,绘画史上各时期的侧重也不一样,如两晋南北朝,宗教画兴起;宋、元时期,文人画兴起;又如隋、唐、五代、两宋时期,人物画极为发达;而于元代以后,则山水画、花鸟画居于重要地位。历史上出现诸多变化,其原因是复杂的;而正因为这些复杂的原因,才构成了今天的中国绘画史,才需要我们去学习和探究。
研究中国绘画史的著作出版过不少,最早的有郑午昌先生的《中国画学全史》、潘天寿先生的《中国绘画史》、秦仲文先生的《中国绘画学史》、俞剑华先生的《中国绘画史》等。这些专著各有特点,对我们后来的学习者有过很大的帮助。然而,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于时序,新时代的艺术需要契合时代的气息,新时代的图书同样需要适合读者的需求 。
通过对中国绘画史纵向与横向的梳理,该书编委会达成共识:如果用纯文字的阐述,或只用以图导文的形式配插些许图片的话,会使读者因缺少对应作品的展示而无法获取深层次的领悟,更谈不上通过图书与古人进行“对话”;然而,仅以图片的单纯罗列或直观展示,又因缺少对历史的贯穿而无法从理论的高度来作全方位的清晰呈现,更难以使读者触及古人作品的精神内涵之所在。一般有关中国绘画历史的著述,也都会附有作品,然而它们往往仅作为图例而出现,所占比重很小,因而并不具备完整性、系统性与科学性,其鉴赏价值受到局限。在当今这样一个图像随处可见的时代,精致的图片不仅满足了人们的视觉享受,更作为与文字相得益彰的艺术形式加深了人们对文化艺术的感性认知。《中国绘画史图鉴》(上下卷)在这一点上有新的突破,是该书亮点之一。
20世纪以来,学者们依据新史学观而对源远流长的中国绘画史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显著的成果,美术考古也不断有新的发现。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绘画史的研究更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中国绘画史图鉴》充分吸收了20世纪以来我国的美术考古成果,也得益于中外文化交流的推进,最大限度地选取存世历代绘画名作,尤其是对以往出版的绘画史著述所收录不到的名作格外留意,多方收集,将其作品收纳进来,例如现藏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宋画《晋文公复国图》、日本大坂市立美术馆的宋画《骏骨图》等珍贵名作,使读者得以饱览千古佳作。
随着中外文化交流与艺术交流日益加强,绘画史学界对于中国古典绘画艺术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这为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中国绘画史提供了新的视角。编委会的同志们苦心孤诣,致力于此。在这部画册中,对于20世纪以来一直被各类绘画史著作边缘化的古代著名画家,如钱选以及一直来受到误解的“清代四王”的绘画艺术多有关注和阐述,这对于推进中国美术史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是《中国绘画史图鉴》(上下卷)的亮点之二。 《中国绘画史图鉴》(上下卷)的主笔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王伯敏先生。虽然王老先生已于2013年年末驾鹤西去,但他为本书所撰写的主要文字将成为千古绝唱,永垂不朽。
王伯敏先生,1924年出生,浙江省温岭市人;生前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60多年来,王先生专门从事中国美术史的研究,撰写了美术界所迫切需要的6部美术专史,他以超前的悟性与创见,对古今书画艺术的评论,提出更新、更深层面的理解,把我国美术史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王伯敏先生著述宏富,出版有《中国绘画通史》《中国美术通史》《中国版画史》《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史》及《中国民间剪纸史》等56部图书;其中有的著作获国家图书奖或国家及省市学术奖,有的著作填补了我国以至东方美术史研究的空白,有的著作被国外学者翻译出版外文本,饮誉海内外。
以王伯敏先生为主的图书编委会,在图书的编著方式上进行了一种突破。文字的简洁性和通俗性,图片资料的丰富性和精美度,这些因素的结合更契合了当下读者的阅读习惯。另外,图书在把握整体设计的同时,注重各种细节的设计,以营造与“古人”对话的视觉氛围。图书采用活脊设计的形式,尽可能将中国画长卷作品和局部放大的图版平整地展示于同一视觉平面中,形成流畅的阅读节奏,故此,这部专门论述中国绘画史的图书,除了为广大专业人士奉献了一部编辑角度新颖、图片资料完备的图鉴类工具书以外,更为广大的艺术爱好者和艺术设计者提供了饱览视觉享受的盛宴。《中国绘画史图鉴》(上下卷)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极具视觉美感的轻松阅读方式,这是该书的亮点之三。
《中国绘画史图鉴》(上下卷)就是这样一部以史串图、文图结合、深入浅出并更注重作品的鉴赏性的艺术图书。
上卷从原始社会的绘画开端,以各朝代为线索进行分别介绍,至元代的绘画结束,由历代的140多位画家共500余幅作品组成主要内容。
下卷以明代的绘画和清代的绘画为主体,由明清两代的160多位画家共500余幅作品组成主要内容。
该书以简明扼要的文字串连中国绘画史的发展主线,并在阐述各时期绘画发展的各个流派之后附有画家小传和近千幅收录齐全的经典作品的内容介绍。书中历代画家作品图版拍摄精度高,层次细腻,较好地还原了原作的基本面貌。每幅作品均有材质、尺寸、年代、收藏单位等规范标示,同时附有生动而通俗的文字解析:既以史的角度观照整个中国绘画史,不失史论的专业特色;又采用大量高清图版,全面展示中国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让读者徜徉于绘画史长廊,领略中国艺术之美。
当今社会,物质生活日趋丰富的人们越来越追求精神领域的满足感,寻求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回归。有着几千年灿烂历史的中国绘画是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并且仍将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作为优秀文化的传播者,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从传承与弘扬文化的理念出发,以新的出版思路编辑了这部《中国绘画史图鉴》(上下卷),该书除了以较强的学术性为专业人士提供可资借鉴的史料以外,还能以它的鉴赏性、通俗性赢得更广泛的读者群。因此,这部图书无论从学术性还是文化艺术性来说,皆具有重要的价值。
(龚旭萍/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中国画作为中国人精神世界的一种独特体现,曾经在文人士大夫“归去来兮”的心路历程中获得了伸展自己精神根基的独特机会;但近代以来,随着传统人文理想的渐趋消解以及价值危机的悄然而至,其意义的表现却失去了方向。今天,我们能否将人类的文化传统发扬光大,取决于我们是否有能力重新找回艺术家的精神深度,取决于我们是否有能力重新找回人类对自身尊严的维护,对精神本体的珍惜,对终极关怀的向往。而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我们不断地向古人学习,在与古人的“对话”中,找回中国画作为中国人精神世界体现的内涵。正是基于这样的需要,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的编辑们几年前就开始精心策划这一选题。
中国绘画的历史源远流长。从中国古代绘画理论来看,单独成篇并且流传至今的最早的画论要算东晋顾恺之的三篇。而后历代著述不断增多,及至近代,可谓浩如烟海,其宏富精彩在世界美术史上亦罕有其匹。
顾恺之是中国古代有名的上层贵族知识分子、专业画家,富有才气而博学。他所著《魏晋胜流画赞》《论画》《画云台山记》等文,是最早的较为完整的绘画专论。比顾恺之约晚100年后,南朝又出了一个著名的画论家——谢赫。他的名著《古画品录》是最早的对画家进行品评的著作,被宋代郭若虚评为“万古不移”的“六法”,就记载在此书的序文中。在顾恺之和谢赫之间的时期内,还有一个著名的画家兼理论家——宗炳。他有一篇500余字的《画山水序》传世。到了唐代,绘画著录较多,主要有:张怀瓘的《画断》,王维的《山水诀》和《山水论》(伪托),朱景玄的《唐朝名画录》,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历代名画记》,被近代人推为“画史之祖”。时光流逝,岁月更替,到了明清时代,董其昌的“以禅论画”和石涛的“画语录”,预示着中国画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然而,由于清代近300年的思想禁锢,效果事与愿违。但有识之士仍在革新之路上艰难前行,涌现出扬州八怪、吴昌硕、黄宾虹等一些将民族绘画继续向前推进的后来者,正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
纵观中国绘画史,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是有起伏的,各地区的绘画发展也是不平衡的。汉代是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绘画开始兴起,是绘画史上奠基搭架的阶段,在表现形式上还处于未成熟的阶段。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中辉煌灿烂的时代,也是中国绘画史上的昌盛时期。无论是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以至鞍马杂画,其艺术成就在历史上是空前的,不仅有其鲜明的时代特点,而且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两宋的绘画达到鼎盛,对后世以至东方各国艺术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两宋绘画的发展是以当时新经济因素的发展为条件,虽然时代处于尖锐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之中,但由于有各种复杂力量的推动与帮助,在长达3个世纪的时间内,两宋绘画的兴盛始终如一。到了元、明、清时期,随着封建社会的逐渐衰落,尽管当时的文化也有过上升的时候,但其趋势是走下坡路的。另外,绘画史上各时期的侧重也不一样,如两晋南北朝,宗教画兴起;宋、元时期,文人画兴起;又如隋、唐、五代、两宋时期,人物画极为发达;而于元代以后,则山水画、花鸟画居于重要地位。历史上出现诸多变化,其原因是复杂的;而正因为这些复杂的原因,才构成了今天的中国绘画史,才需要我们去学习和探究。
研究中国绘画史的著作出版过不少,最早的有郑午昌先生的《中国画学全史》、潘天寿先生的《中国绘画史》、秦仲文先生的《中国绘画学史》、俞剑华先生的《中国绘画史》等。这些专著各有特点,对我们后来的学习者有过很大的帮助。然而,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于时序,新时代的艺术需要契合时代的气息,新时代的图书同样需要适合读者的需求 。
通过对中国绘画史纵向与横向的梳理,该书编委会达成共识:如果用纯文字的阐述,或只用以图导文的形式配插些许图片的话,会使读者因缺少对应作品的展示而无法获取深层次的领悟,更谈不上通过图书与古人进行“对话”;然而,仅以图片的单纯罗列或直观展示,又因缺少对历史的贯穿而无法从理论的高度来作全方位的清晰呈现,更难以使读者触及古人作品的精神内涵之所在。一般有关中国绘画历史的著述,也都会附有作品,然而它们往往仅作为图例而出现,所占比重很小,因而并不具备完整性、系统性与科学性,其鉴赏价值受到局限。在当今这样一个图像随处可见的时代,精致的图片不仅满足了人们的视觉享受,更作为与文字相得益彰的艺术形式加深了人们对文化艺术的感性认知。《中国绘画史图鉴》(上下卷)在这一点上有新的突破,是该书亮点之一。
20世纪以来,学者们依据新史学观而对源远流长的中国绘画史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显著的成果,美术考古也不断有新的发现。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绘画史的研究更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中国绘画史图鉴》充分吸收了20世纪以来我国的美术考古成果,也得益于中外文化交流的推进,最大限度地选取存世历代绘画名作,尤其是对以往出版的绘画史著述所收录不到的名作格外留意,多方收集,将其作品收纳进来,例如现藏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宋画《晋文公复国图》、日本大坂市立美术馆的宋画《骏骨图》等珍贵名作,使读者得以饱览千古佳作。
随着中外文化交流与艺术交流日益加强,绘画史学界对于中国古典绘画艺术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这为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中国绘画史提供了新的视角。编委会的同志们苦心孤诣,致力于此。在这部画册中,对于20世纪以来一直被各类绘画史著作边缘化的古代著名画家,如钱选以及一直来受到误解的“清代四王”的绘画艺术多有关注和阐述,这对于推进中国美术史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是《中国绘画史图鉴》(上下卷)的亮点之二。 《中国绘画史图鉴》(上下卷)的主笔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王伯敏先生。虽然王老先生已于2013年年末驾鹤西去,但他为本书所撰写的主要文字将成为千古绝唱,永垂不朽。
王伯敏先生,1924年出生,浙江省温岭市人;生前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60多年来,王先生专门从事中国美术史的研究,撰写了美术界所迫切需要的6部美术专史,他以超前的悟性与创见,对古今书画艺术的评论,提出更新、更深层面的理解,把我国美术史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王伯敏先生著述宏富,出版有《中国绘画通史》《中国美术通史》《中国版画史》《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史》及《中国民间剪纸史》等56部图书;其中有的著作获国家图书奖或国家及省市学术奖,有的著作填补了我国以至东方美术史研究的空白,有的著作被国外学者翻译出版外文本,饮誉海内外。
以王伯敏先生为主的图书编委会,在图书的编著方式上进行了一种突破。文字的简洁性和通俗性,图片资料的丰富性和精美度,这些因素的结合更契合了当下读者的阅读习惯。另外,图书在把握整体设计的同时,注重各种细节的设计,以营造与“古人”对话的视觉氛围。图书采用活脊设计的形式,尽可能将中国画长卷作品和局部放大的图版平整地展示于同一视觉平面中,形成流畅的阅读节奏,故此,这部专门论述中国绘画史的图书,除了为广大专业人士奉献了一部编辑角度新颖、图片资料完备的图鉴类工具书以外,更为广大的艺术爱好者和艺术设计者提供了饱览视觉享受的盛宴。《中国绘画史图鉴》(上下卷)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极具视觉美感的轻松阅读方式,这是该书的亮点之三。
《中国绘画史图鉴》(上下卷)就是这样一部以史串图、文图结合、深入浅出并更注重作品的鉴赏性的艺术图书。
上卷从原始社会的绘画开端,以各朝代为线索进行分别介绍,至元代的绘画结束,由历代的140多位画家共500余幅作品组成主要内容。
下卷以明代的绘画和清代的绘画为主体,由明清两代的160多位画家共500余幅作品组成主要内容。
该书以简明扼要的文字串连中国绘画史的发展主线,并在阐述各时期绘画发展的各个流派之后附有画家小传和近千幅收录齐全的经典作品的内容介绍。书中历代画家作品图版拍摄精度高,层次细腻,较好地还原了原作的基本面貌。每幅作品均有材质、尺寸、年代、收藏单位等规范标示,同时附有生动而通俗的文字解析:既以史的角度观照整个中国绘画史,不失史论的专业特色;又采用大量高清图版,全面展示中国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让读者徜徉于绘画史长廊,领略中国艺术之美。
当今社会,物质生活日趋丰富的人们越来越追求精神领域的满足感,寻求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回归。有着几千年灿烂历史的中国绘画是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并且仍将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作为优秀文化的传播者,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从传承与弘扬文化的理念出发,以新的出版思路编辑了这部《中国绘画史图鉴》(上下卷),该书除了以较强的学术性为专业人士提供可资借鉴的史料以外,还能以它的鉴赏性、通俗性赢得更广泛的读者群。因此,这部图书无论从学术性还是文化艺术性来说,皆具有重要的价值。
(龚旭萍/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