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载体。按照新课程理念:“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交往是教学的本质,互动是交往的途径,只有按照师生互动的思路去组织教学,才能深刻地把握新课程教学的本质,使新课程得以顺利有效地实施。在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思想品德课如何参与课程改革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
一、重视师生交往,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与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可以说,创设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教学关系,构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因为教学中的师生交往,并非一般静态的社会关系的总和,而是动态地表现出来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交往,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包括师生间的交往和生生间的交往。
交往的本质属性就是主体性。交往论承认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这种关系得以建立和表现的最基本形式和途径便是交往,离开了交往,师生关系就只是外在的,而不能成为教育力量的源泉,有时候倒成了教育的阻力。
要看到,当前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仍然存在严重的教师中心主义,严重地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摧残了学生的自信心,由此导致学生不喜欢政治课,甚至对教师产生怨恨和抵触情绪,师生关系处于冲突和对立之中,使思想政治课的教育目的难以达到。因而,在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改革中,改变师生关系是焦点;通过交往,重建人道、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和互惠性,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学生会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关爱,同时感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建议,形成丰富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而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和形成,需要的正是这样的情感体验。况且,交往论强调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这是教学相长的真谛。
二、改变教学模式,引导、激励学生积极参与
教学过程实质上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双向过程,在这种过程中,学生是主体。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思想政治课要优化教学过程,必须改变单向灌输、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因为这种教学模式没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他们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体。这样的方法不但严重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压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开发,而且助长了学生的学习依赖性,阻碍了学生素质的提高。美国著名的教育家戴尔·卡耐基曾说:“一两重的参与重于一吨重的说教。”如能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并通过师生间的交往互动、合作探究等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成学习对象与自我的双向建构,其教学效果肯定远远胜于教师的灌输。因此,政治教师必须努力探索师生互动教学模式,淡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权威身份,通过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出一种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与老师的互动交往中体验到平等、自由、信任,受到激励和鼓舞,从而以极大的热情、无所畏惧的心态参与思想政治课的整个教学过程。
三、改变学习方式,实现教学的多向“互动”
不可否认,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许多教师已经深深地意识到:“任何知识都不是靠外在灌输给学生的,而是师生在各种互动过程中,调动起学生自身的各种智力性和非智力性因素,从而产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他们已经开始注意到师生互动对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作用,但对生生互动还是关注不够,而后者正是学生参与教学、充分发挥学习主体作用之关键。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课堂教学不仅是一个以人际互动为中心的社会过程,而且是一个各动态之间多向互动的过程。它既包含师生互动,又包含生生互动,而且这种师生互动绝不仅仅是教师启发学生的“动”,它还包含学生对教师的“促动”。要形成生生“互动”的教学局面,政治教师首先必须具有一定的促动力和吸引力,要善于用富有激情的话语、生动有趣的讨论题、精湛的教学艺术和自己的人格魅力等去吸引学生,以引导和激发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热情,否则,学生主体参与的有效性就无法得到保障,教学中的“互动”就会落为空谈。其次,教师还必须关注学生的合作精神,关注班集体融洽学风的培养,必须想方设法来“催化”学生之间情感的交融、思维的碰撞、心灵的沟通。惟有如此,才可能出现教师与学生个人、教师与学生学习小组、教师与全班学生、学生个体之间、学生学习小组之间、学生个人与全班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并能达到“和谐共振”的状态,使思想政治课教学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程实施,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在新课程的实施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间的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该与时俱进,加强学习,深刻领会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努力实践、积极探索,力求使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更适应新课程的要求,为实现新课程的目标做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
一、重视师生交往,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与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可以说,创设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教学关系,构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因为教学中的师生交往,并非一般静态的社会关系的总和,而是动态地表现出来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交往,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包括师生间的交往和生生间的交往。
交往的本质属性就是主体性。交往论承认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这种关系得以建立和表现的最基本形式和途径便是交往,离开了交往,师生关系就只是外在的,而不能成为教育力量的源泉,有时候倒成了教育的阻力。
要看到,当前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仍然存在严重的教师中心主义,严重地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摧残了学生的自信心,由此导致学生不喜欢政治课,甚至对教师产生怨恨和抵触情绪,师生关系处于冲突和对立之中,使思想政治课的教育目的难以达到。因而,在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改革中,改变师生关系是焦点;通过交往,重建人道、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和互惠性,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学生会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关爱,同时感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建议,形成丰富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而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和形成,需要的正是这样的情感体验。况且,交往论强调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这是教学相长的真谛。
二、改变教学模式,引导、激励学生积极参与
教学过程实质上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双向过程,在这种过程中,学生是主体。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思想政治课要优化教学过程,必须改变单向灌输、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因为这种教学模式没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他们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体。这样的方法不但严重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压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开发,而且助长了学生的学习依赖性,阻碍了学生素质的提高。美国著名的教育家戴尔·卡耐基曾说:“一两重的参与重于一吨重的说教。”如能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并通过师生间的交往互动、合作探究等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成学习对象与自我的双向建构,其教学效果肯定远远胜于教师的灌输。因此,政治教师必须努力探索师生互动教学模式,淡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权威身份,通过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出一种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与老师的互动交往中体验到平等、自由、信任,受到激励和鼓舞,从而以极大的热情、无所畏惧的心态参与思想政治课的整个教学过程。
三、改变学习方式,实现教学的多向“互动”
不可否认,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许多教师已经深深地意识到:“任何知识都不是靠外在灌输给学生的,而是师生在各种互动过程中,调动起学生自身的各种智力性和非智力性因素,从而产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他们已经开始注意到师生互动对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作用,但对生生互动还是关注不够,而后者正是学生参与教学、充分发挥学习主体作用之关键。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课堂教学不仅是一个以人际互动为中心的社会过程,而且是一个各动态之间多向互动的过程。它既包含师生互动,又包含生生互动,而且这种师生互动绝不仅仅是教师启发学生的“动”,它还包含学生对教师的“促动”。要形成生生“互动”的教学局面,政治教师首先必须具有一定的促动力和吸引力,要善于用富有激情的话语、生动有趣的讨论题、精湛的教学艺术和自己的人格魅力等去吸引学生,以引导和激发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热情,否则,学生主体参与的有效性就无法得到保障,教学中的“互动”就会落为空谈。其次,教师还必须关注学生的合作精神,关注班集体融洽学风的培养,必须想方设法来“催化”学生之间情感的交融、思维的碰撞、心灵的沟通。惟有如此,才可能出现教师与学生个人、教师与学生学习小组、教师与全班学生、学生个体之间、学生学习小组之间、学生个人与全班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并能达到“和谐共振”的状态,使思想政治课教学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程实施,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在新课程的实施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间的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该与时俱进,加强学习,深刻领会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努力实践、积极探索,力求使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更适应新课程的要求,为实现新课程的目标做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