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故乡是每一个异乡人魂牵梦萦的地方,这里安放着我们的童年经验,这里有我们血脉相连的亲人,这里有我们曾经居住的房屋……杨献平的《探乡者:旧年的生活》写的是自己重返故乡的见闻:“探”字透露出的身份焦虑是不言而喻的,“我”像是一个外来者,重返故乡于“我”而言,更多的是接续起与亲人之间的精神关联;“旧年”意味着经验的重复和累积,正是在岁月的更迭与生活的淘洗中,“我”对故乡的观照才变得更加清晰。
“我”是在早晨的寒冷中醒来的,母亲为我和妻子点燃的炉火还在熊熊燃烧,“我”在床上躺着,倾听是“我”打量故乡最直接的方式。父亲的咳嗽和小孩的哭声,给安静的环境增添了一种温暖的气息。回到亲人身边,重于一切。母亲苍老了,脸上的皱纹和少许花白的头发便是时光流逝的注脚。父亲的烟依然抽得凶,“我”的提醒与劝诫于他而言也只是耳旁风。在乡下生活的弟弟,二十四岁的年纪脸上也开始有了皱纹。《最深的疼》以“我”的视角写出了乡村上生活者的命运,他们以各自的生活习惯,在生活的轨道上前行着,脚步稳健,勤劳与节俭是他们在漫长岁月中养成的精神品格。“我”的观察和感受是直接的、真切的,面对着南太行山地上的父母和亲友时,“我”更愿意寻找到那个被故乡雕琢过“身体、内心和灵魂”的自己,故乡在与“我”的互动中更显迷人和真实。
《我们的早晨》呈现的是朴素的乡村生活,作者以近乎白描的方式为我们绘制出一幅充满温馨感的乡村生活图景。水煮白菜、小米粥、土豆,这些雷打不动的早饭构成了“我”对乡村的味蕾记忆。“我”嫌母亲炒菜时放油太少,母亲坦言省油就是为了省钱;回家的第二天,“我”和怀孕的妻子得到了优待:“母亲就让小弟骑上车子,到10多里外的乡政府所在地买回1斤青椒、2斤猪肉、12斤包菜和3斤豆腐。”在过贯了简朴生活的母亲眼里,这些食物就是“奢侈”。“我”的解释和请求在母亲那里根本得不到回应,她觉得能吃到土豆便不是委屈自己。從斜坡上下来的父亲在屋门口劈柴,这是一门手艺。不同材质、品类的树木,斧头下手的地方都不同。太阳出来了,母亲催促弟媳妇把尿布拿出来晾晒。怀孕的妻子准备出门散步。父亲放羊出圈。一幅充满温情的乡村生活画卷,在作者的笔下得以铺展开来,其中隐含的家人间浓烈的关爱,氤氲在画中的每一角落。
《旧居的温暖》中,作者写到了清晨阳光照耀下的旧居,躺在床上,目力所及,“我”看到了墙上贴着的花草年画、美女头像,还有悬挂欲落的灰尘成线。穿好衣服后,“我”发现了那些被搁置多年的家具,在时光的侵蚀下,有的已经发生了拱翘和弯曲,它们被放置于浮沉和蜘蛛网之下,在15年的时光里尽享乡村的静谧。而保护这些家具的房子,也逐渐变得苍老,陈旧。“我”回忆起初三那年父母打造家具的过程,他们带着斧子和锯子,从3里之外的山里砍掉自家种的树,然后将剥去树皮,经过阳光和风的洗礼,树木才成为打造家具的材料。父母请来了木匠,这些材料在木匠的手中逐渐变成了家具。“我”对家具的喜爱是不可否认的,“夜夜嗅着松香和油漆混合的味道,哭、笑,睡去或者醒来”,家具给了曾经的“我”安全感,正像旧居给予“我”的那般。在《旧居的温暖》文末,“我”预感到自己的离开是必然的,这些令人赞叹的家具无法挽留“我”匆忙的脚步。“我”的下一站不在眼前的这个乡村,尽管“我”留念这里的亲人,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
在我看来,《探乡者:旧年的生活》写的是一种重返乡村时的心境:异乡生活的“我”,回到童年生活的地方,这里的人和事勾起了“我”的记忆,在回忆与现实之中,“我”的真实感受才是作者叙述的重心。“我”身上不可避免地带有故乡雕琢过的痕迹,“我”却无法栖息于此,“我”也清醒地知道离开故乡是必然的,这就是“城籍农裔”的作家们在处理乡村经验时共有的心态。在《探乡者:旧年的生活》中,乡村经验的呈现与“我”的见闻交织在一起,因为“我”的观照,乡村经验中的温情与亲人节俭、坚韧的精神品格逐渐变得动人,清晰而温暖。
周聪,长江文艺出版社编辑,湖北省作协第二届签约评论家。
“我”是在早晨的寒冷中醒来的,母亲为我和妻子点燃的炉火还在熊熊燃烧,“我”在床上躺着,倾听是“我”打量故乡最直接的方式。父亲的咳嗽和小孩的哭声,给安静的环境增添了一种温暖的气息。回到亲人身边,重于一切。母亲苍老了,脸上的皱纹和少许花白的头发便是时光流逝的注脚。父亲的烟依然抽得凶,“我”的提醒与劝诫于他而言也只是耳旁风。在乡下生活的弟弟,二十四岁的年纪脸上也开始有了皱纹。《最深的疼》以“我”的视角写出了乡村上生活者的命运,他们以各自的生活习惯,在生活的轨道上前行着,脚步稳健,勤劳与节俭是他们在漫长岁月中养成的精神品格。“我”的观察和感受是直接的、真切的,面对着南太行山地上的父母和亲友时,“我”更愿意寻找到那个被故乡雕琢过“身体、内心和灵魂”的自己,故乡在与“我”的互动中更显迷人和真实。
《我们的早晨》呈现的是朴素的乡村生活,作者以近乎白描的方式为我们绘制出一幅充满温馨感的乡村生活图景。水煮白菜、小米粥、土豆,这些雷打不动的早饭构成了“我”对乡村的味蕾记忆。“我”嫌母亲炒菜时放油太少,母亲坦言省油就是为了省钱;回家的第二天,“我”和怀孕的妻子得到了优待:“母亲就让小弟骑上车子,到10多里外的乡政府所在地买回1斤青椒、2斤猪肉、12斤包菜和3斤豆腐。”在过贯了简朴生活的母亲眼里,这些食物就是“奢侈”。“我”的解释和请求在母亲那里根本得不到回应,她觉得能吃到土豆便不是委屈自己。從斜坡上下来的父亲在屋门口劈柴,这是一门手艺。不同材质、品类的树木,斧头下手的地方都不同。太阳出来了,母亲催促弟媳妇把尿布拿出来晾晒。怀孕的妻子准备出门散步。父亲放羊出圈。一幅充满温情的乡村生活画卷,在作者的笔下得以铺展开来,其中隐含的家人间浓烈的关爱,氤氲在画中的每一角落。
《旧居的温暖》中,作者写到了清晨阳光照耀下的旧居,躺在床上,目力所及,“我”看到了墙上贴着的花草年画、美女头像,还有悬挂欲落的灰尘成线。穿好衣服后,“我”发现了那些被搁置多年的家具,在时光的侵蚀下,有的已经发生了拱翘和弯曲,它们被放置于浮沉和蜘蛛网之下,在15年的时光里尽享乡村的静谧。而保护这些家具的房子,也逐渐变得苍老,陈旧。“我”回忆起初三那年父母打造家具的过程,他们带着斧子和锯子,从3里之外的山里砍掉自家种的树,然后将剥去树皮,经过阳光和风的洗礼,树木才成为打造家具的材料。父母请来了木匠,这些材料在木匠的手中逐渐变成了家具。“我”对家具的喜爱是不可否认的,“夜夜嗅着松香和油漆混合的味道,哭、笑,睡去或者醒来”,家具给了曾经的“我”安全感,正像旧居给予“我”的那般。在《旧居的温暖》文末,“我”预感到自己的离开是必然的,这些令人赞叹的家具无法挽留“我”匆忙的脚步。“我”的下一站不在眼前的这个乡村,尽管“我”留念这里的亲人,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
在我看来,《探乡者:旧年的生活》写的是一种重返乡村时的心境:异乡生活的“我”,回到童年生活的地方,这里的人和事勾起了“我”的记忆,在回忆与现实之中,“我”的真实感受才是作者叙述的重心。“我”身上不可避免地带有故乡雕琢过的痕迹,“我”却无法栖息于此,“我”也清醒地知道离开故乡是必然的,这就是“城籍农裔”的作家们在处理乡村经验时共有的心态。在《探乡者:旧年的生活》中,乡村经验的呈现与“我”的见闻交织在一起,因为“我”的观照,乡村经验中的温情与亲人节俭、坚韧的精神品格逐渐变得动人,清晰而温暖。
周聪,长江文艺出版社编辑,湖北省作协第二届签约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