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的提速将对我国银行业产生极大影响。作为改革主体的商业银行如何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市场环境中赢得市场先机、提高竞争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现状出发,分析了利率市场化改革带来的挑战,指出转变盈利模式、建设利率风险管理体系以及加强自主定价方面提升将是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中需要着力的领域。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利率风险
利率市场化指将利率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决定市场利率,市场主体可以在市场利率的基础上根据不同金融交易的特点自主决定利率的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我国自1996年启动利率市场化改革,采取了“先放开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利率,再逐步推进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的策略。目前,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已经基本实现了利率市场化,政府对价格不再设任何限制,外币存贷款利率也已完全放开,仅在人民币领域存在“贷款管下限、存款管上限”的利率管制。“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我国将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重点是作为利率体系核心的存贷款利率定价的进一步市场化乃至完全放开。2011年初,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亦公开表示,要有规划、有步骤、坚定不移地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然而,作为利率市场化改革主体的商业银行目前却成为改革的最大障碍,因为它们是现行利率体制的最大受益者。正是利率管制,让银行业还维持着“开门就赚钱”的格局,没有内在动力去开拓创新、提升竞争力。但是,不管银行欢迎与否,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随着改革进程的提速,银行能做的就是要改变固有的模式、迎接挑战。
一、利率市场化改革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挑战
(一)竞争加剧,利润水平下滑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都是利差主导型的盈利模式。以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为核心、经营利润依赖利息收入,盈利结构、业务结构及客户结构同质化倾向严重。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发展滞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一般会占到全部业务收入的40%以上,欧美等国家更是高达50%左右。而我国中间业务开展得比较早的中国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平均水平也不到20%。目前世界银行业开发出来的中间业务有3000多种,而我国银行的中间业务品种仅有260多种,并且大部分是低附加值业务。目前“贷款管下限、存款管上限”的方式事实上形成了价格垄断,银行业成为利率管制格局下的既得利益群体。截至2011年9月底,我国15家上市银行共实现6900亿元左右的净利润,同比增幅达到31.6%。息差收入仍然主要利润来源,五大国有银行净息差收入占总营收的75.7%,其他股份制银行净息差收入占总营收比例则超过90%。
然而一旦存款上限、贷款下限全面放开,我国银行业现行的盈利模式将遭受极大的冲击。首先,在利率市场化的初期,银行间激烈的竞争将导致存款利率上升幅度大于贷款利率上升幅度,存贷利差的收窄将挤压金融机构的利润空间。国际经验表明,利率市场化的推进过程往往也是利差缩小的过程。例如,美国存贷款平均利差由利率市场化前的2.17%下降到之后的1.63%,中国台湾地区由之前的4%下降到不足3%。其次,由于存贷款利率的全面上浮导致间接融资成本上升,大客户倾向于直接融资,导致银行主要盈利客户流失,市场结构发生变化,整体利润水平将会下滑。而同质化竞争的加剧使得银行的利差短期内面临较大的压力,经营管理水平较低、定价能力较弱的中小型银行发生经营不善甚至倒闭的可能性增大。
(二)利率风险凸显,风险管理难度加大
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利率波动的频率和幅度将会提高,利率的期限结构变得更加复杂,利率风险将成为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重要风险之一。然而与发达国家银行相比,长期以来的金融管制造成了我国商业银行对利率变动不敏感、利率风险管理水平低,不能适应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主要表现为:首先,利率风险意识淡薄,缺乏主动进行利率市场风险管理的动力。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日常经营管理大部分专注于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而利率风险管理则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商业银行的基层行表现得尤为突出。其次,利率风险管理的机构和制度不健全,风险控制技术落后。由于表内资产负债结构单一,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不发达,缺乏有效预防、规避和分散利率风险的多种金融工具,商业银行很难根据利率风险衡量结果及时调整资产负债结构;第三,具有丰富利率风险管理经验的高级人才缺乏。因此,如何有效地进行利率风险管理已成为商业银行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无论是管理架构、风险意识,还是人员素质都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三)潜在的信用风险逐步增加,资产质量受影响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金融市场由于信息不完全、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日益明显。一方面,由于融资成本的提高使得低风险的优质客户将逐步转向直接融资市场,而商业银行如果单纯通过提高利率进行风险补偿,结果往往是刺激冒险者的贷款需求,逐渐将正常利率水平下的合格贷款需求者挤出市场,导致信贷市场的逆向选择,高风险借款人的占比上升,信贷市场的平均风险提高。另一方面,银行间的激烈竞争将驱使金融机构从事更多高风险、高收益的业务,道德风险凸显,埋下资产质量下降的隐患。例如,在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英国银行业曾因盲目扩张不动产业务出现过次级信贷危机,德国的部分中小银行则因从事外汇投机业务和高风险贷款导致损失。
二、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策略及措施
(一)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实现盈利模式再造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我国商业银行目前以利差为主的盈利模式带来了空前的挑战。商业银行应转变观念,把培植开发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作为未来的获利重点,逐步降低利润实现对存贷利差的过度依赖,切实改变目前高资本消耗、高成本投入的外延式、粗放型经营模式,走一条低资本消耗、高经营效率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在现有业务品种的基础上,稳步扩大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的范围,逐渐由低层次的代收代付向代客理财、担保、信息咨询及金融期货、期权等高附加值业务发展;同时,以市场为导向、以满足客户的多元化需求为原则,加大产品研发力度,结合发达国家先进的金融产品和我国的具体国情,开发适合不同类型客户要求的中间业务及表外业务新品种。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利率市场化改革浪潮带来的冲击不仅在于要进一步完善现有的盈利模式,更在于要从根本上确立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与中间业务及表外业务均衡发展的战略,加快业务转型、实现综合化经营。2010年招商银行提出了“二次转型”,高调推出面向创新型成长企业投行业务的“千鹰展翼计划”,正是为了积极备战利率市场化。深圳发展银行则提出今后的发展核心将以贸易业务为中心,运用综合金融战略大力发展零售业务以获取更多的零售客户。
(二)加强利率风险防范,大力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商业银行必须加强对利率风险的关注度,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战略。针对目前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现状及利率市场化的要求,应努力做好以下工作:首先,设立专门的利率风险管理部门对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科学的利率研究与决策机制,实行以利率风险管理为中心的资产负债管理;其次,建立适合自身的利率风险管理系统,加强对利率走势的预测和分析,实行适宜的缺口管理方法,充分利用利率期货及期权、远期利率协定、利率互换等衍生金融工具规避、对冲风险,由被动型利率风险管理转变为主动型利率风险管理。第三,要加强利率管理人员的培养,造就一支熟练掌握和运用利率风险管理技术的队伍,切实提高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水平。
(三)提升风险定价能力,塑造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核心就是要把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金融交易主体可以在市场基准利率的基础上自主定价。在此过程中,贷款利率是市场竞争的关键因素,定价高了可能导致客户流失、损失市场份额,定价低了则可能使争取到的贷款业务无利可图。目前国内的银行已经有了一定的定价权,但是运用得不够充分,主要原因就是怕流失市场份额。但是,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提速和深化,商业银行必须要敢于承担风险定价的责任,独立判断风险溢价,制定既有利于市场竞争又有利于收益最大化的合理利率水平,做好自主定价和稳定市场份额之间的利益权衡。因此,商业银行应借鉴发达国家银行的先进经验,在现有的信贷管理和客户内部信用评级系统的基础上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利率定价机制,提高精细化定价的能力。各商业银行应该在市场基准利率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各种资金来源的价格,核算内部成本,确定自身合理的存、贷款基准利率水平。本着“互惠互利、区别对待”的原则,综合考虑不同行业、区域、贷款品种的风险差异,以及费用分摊、产品收益相关性、客户让利幅度和由于提前还款、违约及延期导致价格调整等众多因素对不同客户实施差别化定价。
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开放程度日益扩大、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商业银行将迎来全新的一轮洗牌,谁能在经营理念上实现彻底转变,摆脱对单一利差盈利的依赖,尽快走出固有的粗放型经营模式,谁就能在改革中赢得先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參考文献
[1] 郭新明.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对银行业经营影响的调查分析[N].金融时报,2011(12).
[2] 曹远征, 廖淑萍.提速利率市场化改革[J] .财经,2011(21).
[3] 李晓艳.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探析[J].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8(02).
作者简介:梅梅(1978-),女,贵州省贵阳市,硕士研究生,中级经济师,研究方向:金融市场。
(责任编辑:陈岑)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利率风险
利率市场化指将利率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决定市场利率,市场主体可以在市场利率的基础上根据不同金融交易的特点自主决定利率的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我国自1996年启动利率市场化改革,采取了“先放开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利率,再逐步推进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的策略。目前,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已经基本实现了利率市场化,政府对价格不再设任何限制,外币存贷款利率也已完全放开,仅在人民币领域存在“贷款管下限、存款管上限”的利率管制。“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我国将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重点是作为利率体系核心的存贷款利率定价的进一步市场化乃至完全放开。2011年初,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亦公开表示,要有规划、有步骤、坚定不移地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然而,作为利率市场化改革主体的商业银行目前却成为改革的最大障碍,因为它们是现行利率体制的最大受益者。正是利率管制,让银行业还维持着“开门就赚钱”的格局,没有内在动力去开拓创新、提升竞争力。但是,不管银行欢迎与否,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随着改革进程的提速,银行能做的就是要改变固有的模式、迎接挑战。
一、利率市场化改革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挑战
(一)竞争加剧,利润水平下滑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都是利差主导型的盈利模式。以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为核心、经营利润依赖利息收入,盈利结构、业务结构及客户结构同质化倾向严重。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发展滞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一般会占到全部业务收入的40%以上,欧美等国家更是高达50%左右。而我国中间业务开展得比较早的中国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平均水平也不到20%。目前世界银行业开发出来的中间业务有3000多种,而我国银行的中间业务品种仅有260多种,并且大部分是低附加值业务。目前“贷款管下限、存款管上限”的方式事实上形成了价格垄断,银行业成为利率管制格局下的既得利益群体。截至2011年9月底,我国15家上市银行共实现6900亿元左右的净利润,同比增幅达到31.6%。息差收入仍然主要利润来源,五大国有银行净息差收入占总营收的75.7%,其他股份制银行净息差收入占总营收比例则超过90%。
然而一旦存款上限、贷款下限全面放开,我国银行业现行的盈利模式将遭受极大的冲击。首先,在利率市场化的初期,银行间激烈的竞争将导致存款利率上升幅度大于贷款利率上升幅度,存贷利差的收窄将挤压金融机构的利润空间。国际经验表明,利率市场化的推进过程往往也是利差缩小的过程。例如,美国存贷款平均利差由利率市场化前的2.17%下降到之后的1.63%,中国台湾地区由之前的4%下降到不足3%。其次,由于存贷款利率的全面上浮导致间接融资成本上升,大客户倾向于直接融资,导致银行主要盈利客户流失,市场结构发生变化,整体利润水平将会下滑。而同质化竞争的加剧使得银行的利差短期内面临较大的压力,经营管理水平较低、定价能力较弱的中小型银行发生经营不善甚至倒闭的可能性增大。
(二)利率风险凸显,风险管理难度加大
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利率波动的频率和幅度将会提高,利率的期限结构变得更加复杂,利率风险将成为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重要风险之一。然而与发达国家银行相比,长期以来的金融管制造成了我国商业银行对利率变动不敏感、利率风险管理水平低,不能适应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主要表现为:首先,利率风险意识淡薄,缺乏主动进行利率市场风险管理的动力。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日常经营管理大部分专注于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而利率风险管理则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商业银行的基层行表现得尤为突出。其次,利率风险管理的机构和制度不健全,风险控制技术落后。由于表内资产负债结构单一,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不发达,缺乏有效预防、规避和分散利率风险的多种金融工具,商业银行很难根据利率风险衡量结果及时调整资产负债结构;第三,具有丰富利率风险管理经验的高级人才缺乏。因此,如何有效地进行利率风险管理已成为商业银行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无论是管理架构、风险意识,还是人员素质都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三)潜在的信用风险逐步增加,资产质量受影响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金融市场由于信息不完全、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日益明显。一方面,由于融资成本的提高使得低风险的优质客户将逐步转向直接融资市场,而商业银行如果单纯通过提高利率进行风险补偿,结果往往是刺激冒险者的贷款需求,逐渐将正常利率水平下的合格贷款需求者挤出市场,导致信贷市场的逆向选择,高风险借款人的占比上升,信贷市场的平均风险提高。另一方面,银行间的激烈竞争将驱使金融机构从事更多高风险、高收益的业务,道德风险凸显,埋下资产质量下降的隐患。例如,在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英国银行业曾因盲目扩张不动产业务出现过次级信贷危机,德国的部分中小银行则因从事外汇投机业务和高风险贷款导致损失。
二、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策略及措施
(一)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实现盈利模式再造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我国商业银行目前以利差为主的盈利模式带来了空前的挑战。商业银行应转变观念,把培植开发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作为未来的获利重点,逐步降低利润实现对存贷利差的过度依赖,切实改变目前高资本消耗、高成本投入的外延式、粗放型经营模式,走一条低资本消耗、高经营效率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在现有业务品种的基础上,稳步扩大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的范围,逐渐由低层次的代收代付向代客理财、担保、信息咨询及金融期货、期权等高附加值业务发展;同时,以市场为导向、以满足客户的多元化需求为原则,加大产品研发力度,结合发达国家先进的金融产品和我国的具体国情,开发适合不同类型客户要求的中间业务及表外业务新品种。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利率市场化改革浪潮带来的冲击不仅在于要进一步完善现有的盈利模式,更在于要从根本上确立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与中间业务及表外业务均衡发展的战略,加快业务转型、实现综合化经营。2010年招商银行提出了“二次转型”,高调推出面向创新型成长企业投行业务的“千鹰展翼计划”,正是为了积极备战利率市场化。深圳发展银行则提出今后的发展核心将以贸易业务为中心,运用综合金融战略大力发展零售业务以获取更多的零售客户。
(二)加强利率风险防范,大力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商业银行必须加强对利率风险的关注度,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战略。针对目前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现状及利率市场化的要求,应努力做好以下工作:首先,设立专门的利率风险管理部门对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科学的利率研究与决策机制,实行以利率风险管理为中心的资产负债管理;其次,建立适合自身的利率风险管理系统,加强对利率走势的预测和分析,实行适宜的缺口管理方法,充分利用利率期货及期权、远期利率协定、利率互换等衍生金融工具规避、对冲风险,由被动型利率风险管理转变为主动型利率风险管理。第三,要加强利率管理人员的培养,造就一支熟练掌握和运用利率风险管理技术的队伍,切实提高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水平。
(三)提升风险定价能力,塑造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核心就是要把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金融交易主体可以在市场基准利率的基础上自主定价。在此过程中,贷款利率是市场竞争的关键因素,定价高了可能导致客户流失、损失市场份额,定价低了则可能使争取到的贷款业务无利可图。目前国内的银行已经有了一定的定价权,但是运用得不够充分,主要原因就是怕流失市场份额。但是,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提速和深化,商业银行必须要敢于承担风险定价的责任,独立判断风险溢价,制定既有利于市场竞争又有利于收益最大化的合理利率水平,做好自主定价和稳定市场份额之间的利益权衡。因此,商业银行应借鉴发达国家银行的先进经验,在现有的信贷管理和客户内部信用评级系统的基础上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利率定价机制,提高精细化定价的能力。各商业银行应该在市场基准利率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各种资金来源的价格,核算内部成本,确定自身合理的存、贷款基准利率水平。本着“互惠互利、区别对待”的原则,综合考虑不同行业、区域、贷款品种的风险差异,以及费用分摊、产品收益相关性、客户让利幅度和由于提前还款、违约及延期导致价格调整等众多因素对不同客户实施差别化定价。
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开放程度日益扩大、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商业银行将迎来全新的一轮洗牌,谁能在经营理念上实现彻底转变,摆脱对单一利差盈利的依赖,尽快走出固有的粗放型经营模式,谁就能在改革中赢得先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參考文献
[1] 郭新明.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对银行业经营影响的调查分析[N].金融时报,2011(12).
[2] 曹远征, 廖淑萍.提速利率市场化改革[J] .财经,2011(21).
[3] 李晓艳.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探析[J].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8(02).
作者简介:梅梅(1978-),女,贵州省贵阳市,硕士研究生,中级经济师,研究方向:金融市场。
(责任编辑:陈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