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词“而”用法研究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72680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而”在汉语中的使用十分普遍,对此,学界已做出了许多研究和总结。对“而”的研究却很少涉及对其所连接的词的特点的分析,本文在回顾、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补充并阐发自己的观点,试图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较为广泛的的研究视角,并提出一些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看法。
  关键词:连词;而;词性;语法功能;对外汉语
  作者简介:李佩珊(1991-),女,汉族,籍贯:河南郑州,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2--02
  “而”在古代汉语以及现代汉语中的用法都十分普遍,研究成果也颇为丰富。本文对“而”的本体研究主要从词性和语法功能两方面进行,阐述自己的一些看法,最后提出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一些建议。
  关于“而”词性的研究,主要有代词、名词、连词、语气词等。“而”字作语气词和连词的用法较为频繁,尤其是作连词,这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而”语法功能的研究主要从语言单位入手,从“而”连接词、短语、句子等成分进行分类,关注“而”在其中所表达的转折、并列、递进、假设等结构意义。
  以往关于“而”的研究,大多关注“而”本身,忽略了“而”尤其作为连词,所连接的词的特点,本文在关注“而”本身之外,对其搭配成分也作一分析。
  一、“而”字词性研究
  “而”是从古汉语演变至今的一个词,要探究其词性,必须追溯至古代汉语。《说文解字》中说“而,颊毛也,象毛之形。”由此可见,“而”本义为胡须,是名词。名词性在先秦时期已经不常见了,秦汉以后完全消失。下文以《论语》为例,考察其他三种词性及其具体用法。《论语》中的“而”共出现341次,主要有代词、语气词和连词等词性用法,各用法内部也存在许多差别。
  (一)“而”作代词
  此种用法在《论语》中仅一例,“而”作人称代词,如: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岂若从辟世之士哉?(《微子》)[1]
  (二)“而”作语气词
  这种情况的“而”一般置于句尾,表感叹语气,如: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微子》)
  棠棣之花,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罕》)
  在现代汉语中,“而”作人称代词和作语气词的用法也都已基本消失。
  (三)“而”作连词
  《论语》中的“而”大部分可做连词观,共321次。《马氏文通》将“而”放在“承接连词”一章中作为专题进行分析,可见“而”连词用法的普遍性。由“而”的连接成分的不同进行分类,可分为:连接词与词;连接词与短语;连接短语与短语;连接小句等四类。
  二、“而”作连词及其连接成分关系分析
  (一)连接词与词
  揖让而升,下而饮。(《八佾》)
  子路拱而立。(《微子》)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述而》)
  从以上三例可看出,“而”可以连接动词与动词、形容词与形容词等词性。在连接动词与动词时,“而”所连接的两个成分之间,前面的地成分是后面成分的状态描述,如“拱而立”,“拱”表现“立”的形态,二者互相补充又属顺承关系。
  在连接形容词与形容词时,不仅仅在《论语》中可以看见,其他文献也多有出现,如“温”和“厉”、“威”和“不猛”以及“恭”和“安”这些词语。查看《汉语大字典》[2] “温”取义项5,为“柔和,宽厚”;“厉”取“厲”义项9“严格,严厉”。从《汉语大字典》的解释我们可以看到,“温”和“厉”是一对意义相反的词,同样的,“威”为“尊严,威严”,“猛”为“严厉”,二者意义相近,“威”和“不猛”也意义相反。“恭”的意思是“肃敬,恭敬”;“安”解释为“安适,安逸”。从以上三例,我们看到,“而”作连词连接的两个形容词,有一种特殊的现象,及两个形容词互为反义词。这并不是一个偶然现象,在古代汉语的文献中,多有出现。
  (二)连接词与短语
  “而”连接词语短语,又分四种情况(以词为分类标准)连接动词与短语;连接形容词与短语;连接名词与短语;连接数词与短语。
  连接动词与短语时,“而”连接动词与动宾短语(学而时习之、困而学之),这里的“而”是顺承关系,“困而不学”中的“而”表的是转折关系。连接动宾短语与動词(临事而惧),连接动词与状中短语(过而不改),连接状中短语与动词(中道而废),连接主谓短语与动词(年四十而见恶)以及连接数量短语与动词(三嗅而作)等成分。我们分析“而”连接动词与短语时,“而”在句中既可以表顺承,又可表转折关系。
  连接形容词与短语,如: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学而》)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卫灵公》)
  此类结构中的形容词短语“无谄”、“不争”都是状中短语,这类状中结构是否定词“无”或“不”修饰作谓词的形容词和动词,在语法意义上,表达转折关系,“而”可以译为现代汉语的“却”。这里的连词“而”其实隐晦地表达了一种感情色彩的评价,是对“贫而无谄”、“群而不党”的一种赞扬。以往,我们看待感情色彩一般倾向于研究名词、动词、形容词之类,对连词、副词却少有研究,其实,这些词的感情色彩更加隐晦,也更有研究价值。
  连接名词与短语,如: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为政》)
  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八佾》)
  以上连接名词与短语中的名词有普通名词,如“人”;有专有名词,如“管氏”。从短语的构成来看,有状中短语“无信”;有动宾短语“知礼”。
  连接数词与短语,如: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此类结构中的短语类型有动宾短语“志于学”、“知天命”;有状中短语“不惑”;有主谓短语“耳顺”;有介宾短语“从心所欲”。
  (三)连接短语与短语
  《论语》中的“而”连接的短语有多种类型。如连接动宾短语与动宾短语的“节用而爱人”;连接主谓短语的与主谓短语的“任重而道远”;连接主谓短语与动宾短语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连接动宾短语与主谓短语的,如“没世而名不称”;连接状中短语与动宾短语的,如“枉道而事人”;连接定中短语与动宾短语,如“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连接联合短语与动宾短语,如“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连接状中短语与联合短语的,如“不义而富且贵”;连接状中短语与状中短语的,如“道听而途说”;连接介宾短语与动宾短语的,如“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四)连接小句
  子曰:“衣敝緼饱,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子罕》)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
  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雍也》)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季氏》)
  以上四个句子,“而”连接的句子之间有多种关系,分别为转折关系、选择关系和并列关系,最后一例中前一句并列,后一句转折。
  上述分类方法由“而”的连接成分为切入点,将连接成分分为词、短语、句子等语言单位,强调连接成分的性质,其基本功能是连接两种动作行为或两种性质,“而”字连接的前后两项都具有述谓性质。这种分类方法凸显了语言的层级性,但同时我们也能看到这种分类方法的不合理处,即忽略“而”在其中的结构功能,割裂了语言的整体性。因此,另有研究者着眼于语义关系整体研究,根据连词“而”连接名词、动词、形容词三大实词,直接将连接的前后两项按词性分为动而动、形而形、形而动、名而动、其他等五种类型,再研究“而”在其中的语义关系。这两种分类方法归其根本,主要都是从词性分类入手,二者互相包容,有许多交叉之处。
  三、关于“而”的语法功能研究
  对“而”的语法功能进行研究,主要是探讨“而”在句中的作用。将连词“而”所连接的句子分为并列结构和偏正结构两大类,再分为小类,我们以并列结构为例,提出几点自己的看法。
  并列结构:
  1、表示加合:即前后两项意义密切,既有这方面的内容,又有那方面的内容,如:
  敬于事而慎于言。(《学而》)
  2、表示正反互补,对一种事物性质的肯定,就意味着对它反面的否定,如: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
  3、表示递进关系:即后一层内容比前一层更近一步,意义更深入一些。如: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而》)
  以上三种并列结构的小类,主要关注“而”所起的构造句型的作用。与词性研究相比,这种研究方法更加关注宏观的句子。但是这种结构分类,仔细琢磨,其之间的界限并不能如此简单地进行切割。如例子中的“正反互补”,《论语》中有许多対举的句式,尤以君子、小人为例:“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在句子意义上,这个句子没有连词“而”,从结构上看,解释为正反互补也是说得通的。是对君子坦荡磊落的肯定,对小人长戚戚的否定,由此可见,造成正反互补的并不是因为“而”,而是句型的正反对举在起作用,所以,这个“正反互补”的分类仅揭示了表象,根本上说,“而”的语法功能作为分类依据还有待商榷。
  从另一角度看,加合关系与递进关系之间的界限也比较模糊。看上例,“敬于事”与“慎于言”表示加合关系,前后内容联系密切,将其归入加合,较大可能性是由于二者的结构形式对称,而“学而时习之”如果也归入加合,也是说得通的。“学”与“时习之”本来就是密切联系的,“习”与“学”也是互相融合的。所以,我们看到,在“而”的语法功能这一部分,所作的具体研究和分类还应该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
  第二部分偏正结构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以表示句子意义之间的逻辑关系,如表示原因、目的、结果、假设等。二是表示状语和动词谓语的关系,如表示时间,表示动作方式。
  四、现代汉语及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连词“而”
  无论在先秦、中古、近古还是现代汉语中,“而”的主要词性用法都是连词,可以连接多种语法单位及结构类型,“而”的语法功能也多种多样。本文以《论语》为例,窥视先秦汉语面貌,通过研究《论语》中的“而”我们大致可以看到今人对“而”的多种研究形式和方法。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连词“而”是一个较难的语法点,究其原因,不仅仅是外国留学生母语影响,更重要的是连词“而”的各种用法比较复杂,类型多变,以致学生容易错用。因此,在教学上,首先需要老师做好指导,先教授学生最基本、最简单的用法,让他们多在交际中进行运用,然后循序渐进,再进行难度上的提升。此阶段,教师要注意教学方法的引导,尽量用简单的语言来讲述,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结语:
  “而”在汉语中的使用历史悠久,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其用法发生了一些变化,但主要仍是作连词使用。“而”做连词时,其具体的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也差异较大。基于连词“而”的复杂用法,在进行对外汉语教学时,要明确其规律,重视个体认知风格,采用合适的教学法进行引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注释: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2]《汉语大字典》[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86年版.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古代汉语研究室.《古汉语虚词字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3]《漢语大字典》[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86年版.
  [4]郑琳.《<论语>中“而”的词性和用法再研究》[J].黄石:湖北师范学院院报,2010 年第5期(16-20).
  [5]杨树达.《论语疏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6]吕叔湘,王海棻.《<马氏文通>读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7]王引之.《经传释词》[M].北京:中华书局,1957.
其他文献
摘 要:爱和被爱,是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这是《滚蛋吧,肿瘤君》的一句台词,让人印象深刻。影片讲述了乐观坚强的熊顿,丢了工作,丢了爱情,丢了健康,坚强面对生活的故事。故事看似平淡,可是导演细腻的表达,却数次触发泪点。引发人们的思考。  关键词:熊顿;《滚蛋吧!肿瘤君》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2--01  《滚蛋吧!肿瘤君》改
摘 要:《热铁皮屋顶上的猫》是田纳西·威廉斯的三大剧作之一,长期以来,读者的批评家都认为这是一出以争夺遗产为故事主线的戏,其实不然。本文试图通过对文本的细读揭示出该剧的真正主题。  关键词:田纳西·威廉斯;《热铁皮屋顶上的猫》;同性恋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2--01  初读《热铁皮屋顶上的猫》时大部分人都会觉得这是一个写遗产
今日世界之趋势是向矿山行业引入自动化、实时生产控制与应用采矿新技术的选别开采方法.和其它国家一样芬兰也已为采矿业制定了各项发展计划,包括开发采矿方法、采矿设备和矿山
曹禺的话剧《北京人》以一个典型的没落士大夫家庭曾家的经济衰落为全局矛盾冲突的线索,以曾家三代人为主人公,展开家庭中善良与丑恶,新生与腐朽,光明与黑暗的冲突。剧中着力
摘 要:异体字是在中国历史背景下出现的一种特殊文化产物。对于我国的汉字研究具有特殊的意义。异体字的出现有利有弊,我们讨论的前提,是我們对异体字的概念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关键词:异体字;异构;异写  作者简介:陈明珠(1992.2-),女,河南平顶山人,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2014级中国古典文献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敦煌文献研究整理。  [中图分类号]:H124.3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赛德克·巴莱》是台湾导演魏德圣的最新史诗巨著,电影立体再现了“雾社事件”。彩虹桥信仰和太阳旗信仰两种文明的冲突、赛德克族的暴力反日抗争是影片的主题。与惯常的二元化叙述不同,这部电影以一种多元、客观的立场再现历史真实,思考文明冲突的本质,使历史获得尽可能的充盈。影片达到了同类题材的新高度。  关键词:《赛德克·巴莱》;彩虹桥信仰;太阳旗信仰;反二元化  作者简介:赵骞,汉族,1990年生,
摘 要:19世纪俄罗斯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代表作《大雷雨》刻画了卡捷琳娜这一不不同寻常的人物形象,本文运用了佛洛依德人格结构理论对卡捷琳娜的心理矛盾以及人物的形象进行了分析。从而指出了卡捷琳娜的悲剧成因。  关键词: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大雷雨》;卡捷琳娜;悲剧成因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2--01  《大雷雨》是俄国剧作家奥斯特
摘 要:本文从无本回译的视角,分析《功夫熊猫》这一电影的字幕翻译。介绍了无本回译的概念。并且对异语创作的作品翻译进行思考。将文学翻译理论同字幕翻译实践相结合。更加深入的对字幕翻译进行了分析。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高度融合。  关键词:《功夫熊猫》;无本回译;字幕;翻译  作者简介:樊璐(1992.7-),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师范大学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
对选人用人,我们党有明确的标准,即:看德才、看政绩、看公论。各种形式的干部考察方法,都应当是体现“三看”的载体。应该说,我们的各级干部考察部门也是这样去做的。然而这
江苏省盐城市广播电视局成立于1979年.是盐城市人民政府主管全市广播电视事业建设与发展的工作部门,正处级行政机关。 Yancheng Radio and Television Bureau of Jiangsu P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