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数学家纳什情感、生活和工作的再现,可以从中得到认知、教化与启迪。
[关键词]数学家传记 数学史 数学文化 数学教育
电影以其生动的表现形式,将抽象化为具象。这一特性注定它同教育结下不解之缘,尽管电影本身不是专门为教育服务的。借电影作为承载教育的媒介的确不失为一种好办法。无可疑问《美丽心灵》也可以认为是一部难得的教育电影,至少不失为一部具有教育意义的电影。它表现着纳什对数学真理的追求,一种纯粹的全心全意的追求,正是这样的追求促使着他最终摆脱了顽疾的困厄:它表现着纳什因沉迷于数学而疯狂,即使在没有痊愈的情况下仍坚持着做数学研究。这些给人以心灵震撼。进而启迪心智。发挥想象。
从一般意义上讲,可以说任何电影都有其特定的教育意义。所不同的是,这种教育的性质和程度。从性质上讲,指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此时已经不是“教育”而成了“教唆”)。至于程度的不同,往往因影片的制作水准的高低参差,相应的教育意义也有强弱的不同。可以认为《美丽心灵》是好莱坞特征的商业大片。也算是大制作、大手笔,其教育性是不言自明的。
这里不由得笔者要谈一谈电影真正为教育服务的历史,或谓之“教育电影化、电影教育化”。在电影引进我国的初期,约上个世纪初,一些有识之士发现社会上放映的影片题材大多与爱情、侦探等有关,甚至有时那些荒诞不经、诲淫诲盗(以当时的标准来看,现在看来可能用“无聊”来描述更恰当)的外国影片充斥国内电影院,社会上缺乏启迪民众心智、增进百姓知识的影片。最早从1930年开始。金陵大学的理学院院长魏学仁引进设备、购置科学影片,定时放映,并邀请教授讲解。这种应用先进的影音媒体进行大众教育的先进教育理念成为我国教育电影的开端。之后的1932年。魏学仁和中国教育界人士如蔡元培先生、电影界的人士接受了国际教育电影协会的倡议,在南京成立了“中国教育电影协会”,该协会当然与金陵大学理学院紧密合作,提出了“教育电影化、电影教育化”的口号。
人们普遍的认为电影是休闲娱乐的最好项目之一,影片发行方恐怕也以《美丽心灵》描述的是位数学家而且和精神分裂、诺贝尔经济学奖这两样怎样想象也不搭界的事情联系在一起作为卖点,使之成为票仓。然而,恰恰是在这种不经意间,让人在短时间感悟到心灵的真谛,产生深刻的启发,这正是电影艺术的魅力所在。可以说。一部好的影片更优于一本好书。先从受众面来说,认认真真读过《普林斯顿的幽灵:纳什传》的有多少人呢?从发行量来看就可以有个大概的估量。而电影《美丽心灵》就不知道胜过多少倍不止。之所以大众往往舍弃书籍而选择电影,恐怕要和人们日益俱增的“实用主义”产生瓜葛,要知道电影和书籍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是不同的。电影无疑是这一较量的胜利者,人们更乐于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接受电影所带来的精神享受和情感触动。不需要什么意志努力的付出。而书籍。尤其是一本经典著作,常常需要读者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再从电影和书籍最终所达到的效果来看。一部电影或许没有一本名著带给我们深刻的思考或者思维能力的训练,但它所带来的表面的肤浅的精神愉悦和名著本身并没有什么差别。要知道。普通的大众并不是研究家。人们只是想在业余时间得到放松,而教育只不过是副产品罢了。最后再看看电影和书籍作为媒体基于受众而言的传播难易程度,或日传播成本,书籍是通过文字符号(偶尔也有图画)传播思想的,对受众的要求更高;而电影借助的是声音、动态的画面和字幕等多种媒体混合形式(有报道说现代已经出现可以散发气味的影院了)来解析故事的,对受众的要求门槛低,自然会引起观众理性与感性的整体投入,引起观众的共鸣。
当然,并不意味着电影在和书籍的较量中总占上风,由于成本、影片长度等方面的因素,电影往往是残缺的,只是表现了一面,而并非全景。这里更多的谈谈《美丽心灵》。电影改编自西尔维娅·娜萨的《普林斯顿的幽灵:纳什传》,作者是纳什夫妇的好友。电影非常善意的剪去了纳什的一段简短的荒唐生活。纳什曾一度受雇于兰德公司。兰德公司直至现在也是美国的一所著名智库。其成立之初主要为美国军方提供调研和情报分析服务。1954年,兰德公司突然收回了纳什的安全级许可,取消了他的顾问合同,并且将他排除在经过挑选的冷战学者的群体之外。缘由是,当地警察局指控纳什曾在某公园的一个男子浴室“有伤风化地露体”。这是指进入一个公众厕所引诱另外一个男人,露出阴茎进行手淫。纳什不是兰德公司因此而开除的第一个人员。事实上,在50年代初,当地警方定期进行秘密行动,诱捕同性恋者,目的是把他们赶出镇外。纳什对公司开除的反应是。否认指责,说只是打算捉弄那个警察,嘲笑他居然认为自己是同性恋者。他当时说“我不是一个同性恋者。我喜欢女人”。他把埃莉娜和小约翰的合影掏出来证明自己。然而,一切都无济于事了。其实在60年代后期纳什的一些信件里就曾提到早在1952年的一位“特殊的”朋友,我无意于考证纳什的真实生活。然而,我确实应当将那几年的背景交待一下,1952年,曾经破译纳粹潜艇密码的数学天才图灵被捕,遭到审判,按照英国的反同性恋法规被判决有罪。1954年夏天。图灵在自己的实验室里咬了一口浸过氰化物的苹果,自杀身亡。公开的同性恋者麦金西在1953年自杀,他是40年代后期最出色的数学家之一,他的关于博弈论的一部著作至今仍然广为引用,他也曾为兰德公司工作,自杀时被兰德公司开除还不到两年时间。人的心智何以脆弱至自杀的地步?庆幸的是,纳什疯了。
现在的纳什与艾莉西亚和他俩的孩子生活在一起,儿子获得了数学博士学位后,重蹈父亲的覆辙,经受精神疾病的折磨。纳什和埃莉娜的儿子以护士为业,父子俩在多年疏离后和好。虽然其间忍不住有争吵,因为纳什认为他应该从事比护士更有前途的职业。艾莉西亚仍然对纳什有着最深切的关爱,已经复婚。埃莉娜终身未婚,在波士顿去世。她的讣告中说“她曾经是纳什的情人和纳什育有一子。她生前喜欢穿高跟鞋。是一位有良好品位的女子。”
教育与电影的联姻并非偶然,就电影的技术内涵而言,正是其视听方面和艺术方面特有的价值性和创造性才最终使电影得到了教育的垂青。拿《美丽心灵》来说,笔者从中深受教益。尤其是对人类怜悯之心所能拥有的巨大宽容而震撼。上政治课现在已经可以放电影作为一种教育手段了,数学课不妨可以放《美丽心灵》给大家看。
[关键词]数学家传记 数学史 数学文化 数学教育
电影以其生动的表现形式,将抽象化为具象。这一特性注定它同教育结下不解之缘,尽管电影本身不是专门为教育服务的。借电影作为承载教育的媒介的确不失为一种好办法。无可疑问《美丽心灵》也可以认为是一部难得的教育电影,至少不失为一部具有教育意义的电影。它表现着纳什对数学真理的追求,一种纯粹的全心全意的追求,正是这样的追求促使着他最终摆脱了顽疾的困厄:它表现着纳什因沉迷于数学而疯狂,即使在没有痊愈的情况下仍坚持着做数学研究。这些给人以心灵震撼。进而启迪心智。发挥想象。
从一般意义上讲,可以说任何电影都有其特定的教育意义。所不同的是,这种教育的性质和程度。从性质上讲,指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此时已经不是“教育”而成了“教唆”)。至于程度的不同,往往因影片的制作水准的高低参差,相应的教育意义也有强弱的不同。可以认为《美丽心灵》是好莱坞特征的商业大片。也算是大制作、大手笔,其教育性是不言自明的。
这里不由得笔者要谈一谈电影真正为教育服务的历史,或谓之“教育电影化、电影教育化”。在电影引进我国的初期,约上个世纪初,一些有识之士发现社会上放映的影片题材大多与爱情、侦探等有关,甚至有时那些荒诞不经、诲淫诲盗(以当时的标准来看,现在看来可能用“无聊”来描述更恰当)的外国影片充斥国内电影院,社会上缺乏启迪民众心智、增进百姓知识的影片。最早从1930年开始。金陵大学的理学院院长魏学仁引进设备、购置科学影片,定时放映,并邀请教授讲解。这种应用先进的影音媒体进行大众教育的先进教育理念成为我国教育电影的开端。之后的1932年。魏学仁和中国教育界人士如蔡元培先生、电影界的人士接受了国际教育电影协会的倡议,在南京成立了“中国教育电影协会”,该协会当然与金陵大学理学院紧密合作,提出了“教育电影化、电影教育化”的口号。
人们普遍的认为电影是休闲娱乐的最好项目之一,影片发行方恐怕也以《美丽心灵》描述的是位数学家而且和精神分裂、诺贝尔经济学奖这两样怎样想象也不搭界的事情联系在一起作为卖点,使之成为票仓。然而,恰恰是在这种不经意间,让人在短时间感悟到心灵的真谛,产生深刻的启发,这正是电影艺术的魅力所在。可以说。一部好的影片更优于一本好书。先从受众面来说,认认真真读过《普林斯顿的幽灵:纳什传》的有多少人呢?从发行量来看就可以有个大概的估量。而电影《美丽心灵》就不知道胜过多少倍不止。之所以大众往往舍弃书籍而选择电影,恐怕要和人们日益俱增的“实用主义”产生瓜葛,要知道电影和书籍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是不同的。电影无疑是这一较量的胜利者,人们更乐于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接受电影所带来的精神享受和情感触动。不需要什么意志努力的付出。而书籍。尤其是一本经典著作,常常需要读者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再从电影和书籍最终所达到的效果来看。一部电影或许没有一本名著带给我们深刻的思考或者思维能力的训练,但它所带来的表面的肤浅的精神愉悦和名著本身并没有什么差别。要知道。普通的大众并不是研究家。人们只是想在业余时间得到放松,而教育只不过是副产品罢了。最后再看看电影和书籍作为媒体基于受众而言的传播难易程度,或日传播成本,书籍是通过文字符号(偶尔也有图画)传播思想的,对受众的要求更高;而电影借助的是声音、动态的画面和字幕等多种媒体混合形式(有报道说现代已经出现可以散发气味的影院了)来解析故事的,对受众的要求门槛低,自然会引起观众理性与感性的整体投入,引起观众的共鸣。
当然,并不意味着电影在和书籍的较量中总占上风,由于成本、影片长度等方面的因素,电影往往是残缺的,只是表现了一面,而并非全景。这里更多的谈谈《美丽心灵》。电影改编自西尔维娅·娜萨的《普林斯顿的幽灵:纳什传》,作者是纳什夫妇的好友。电影非常善意的剪去了纳什的一段简短的荒唐生活。纳什曾一度受雇于兰德公司。兰德公司直至现在也是美国的一所著名智库。其成立之初主要为美国军方提供调研和情报分析服务。1954年,兰德公司突然收回了纳什的安全级许可,取消了他的顾问合同,并且将他排除在经过挑选的冷战学者的群体之外。缘由是,当地警察局指控纳什曾在某公园的一个男子浴室“有伤风化地露体”。这是指进入一个公众厕所引诱另外一个男人,露出阴茎进行手淫。纳什不是兰德公司因此而开除的第一个人员。事实上,在50年代初,当地警方定期进行秘密行动,诱捕同性恋者,目的是把他们赶出镇外。纳什对公司开除的反应是。否认指责,说只是打算捉弄那个警察,嘲笑他居然认为自己是同性恋者。他当时说“我不是一个同性恋者。我喜欢女人”。他把埃莉娜和小约翰的合影掏出来证明自己。然而,一切都无济于事了。其实在60年代后期纳什的一些信件里就曾提到早在1952年的一位“特殊的”朋友,我无意于考证纳什的真实生活。然而,我确实应当将那几年的背景交待一下,1952年,曾经破译纳粹潜艇密码的数学天才图灵被捕,遭到审判,按照英国的反同性恋法规被判决有罪。1954年夏天。图灵在自己的实验室里咬了一口浸过氰化物的苹果,自杀身亡。公开的同性恋者麦金西在1953年自杀,他是40年代后期最出色的数学家之一,他的关于博弈论的一部著作至今仍然广为引用,他也曾为兰德公司工作,自杀时被兰德公司开除还不到两年时间。人的心智何以脆弱至自杀的地步?庆幸的是,纳什疯了。
现在的纳什与艾莉西亚和他俩的孩子生活在一起,儿子获得了数学博士学位后,重蹈父亲的覆辙,经受精神疾病的折磨。纳什和埃莉娜的儿子以护士为业,父子俩在多年疏离后和好。虽然其间忍不住有争吵,因为纳什认为他应该从事比护士更有前途的职业。艾莉西亚仍然对纳什有着最深切的关爱,已经复婚。埃莉娜终身未婚,在波士顿去世。她的讣告中说“她曾经是纳什的情人和纳什育有一子。她生前喜欢穿高跟鞋。是一位有良好品位的女子。”
教育与电影的联姻并非偶然,就电影的技术内涵而言,正是其视听方面和艺术方面特有的价值性和创造性才最终使电影得到了教育的垂青。拿《美丽心灵》来说,笔者从中深受教益。尤其是对人类怜悯之心所能拥有的巨大宽容而震撼。上政治课现在已经可以放电影作为一种教育手段了,数学课不妨可以放《美丽心灵》给大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