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

来源 :青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wei521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前我从没真正见过银杏。
  第一次见银杏就是在江安。
  生于南方,一年四季周遭都是绿色,最多的变化也就是叶疏叶密,还天真地以为这就是自然的常态。偶尔会在课本的图片上见到各式各样的仙株玉树,也会全班一起朗读《故都的秋》这样的文章,但切实地陪伴在身边的,也只有那窗外的桂花和回家路上一排一排的桉树,终究没亲眼见到其它地方的草木,“纸上谈兵”也就算不得数。
  开学是九月份,初秋的天气很凉,瑟瑟冷风在早晚间时最是恼人。我裹紧了身上的薄外套,低头在教学楼里穿行,来来往往的人很多,却没一个我熟悉的。一片叶子轻轻地飘了下来,像是刚破茧的蝴蝶,还不太会飞,只能缓慢而柔软地试探着接触这个世界,我伸出手,接住了这个幼小的生命。叶子呈扇形,叶柄长,两面是淡绿色的,边缘已经有些许泛黄。我把它攥在手里,抬头,又低头,才知道,我已经在陌生的城市里看到了陌生的银杏,过起了陌生的秋天。
  大一很忙碌,除去课程多,生活上突如其来的自由让人不知所措,总要多花点时间才能平衡事情的轻重,让人对身边周遭的变化也非常迟钝。除了银杏刚变黄的时候我欣喜了一阵,其余时间还真的没有怎么观察,只觉得好像某天再去上学的时候,银杏已经全被风染上了秋意,金灿灿黄澄澄的一排银杏林就这样长成。似乎我刚来时见到的小生命已不是它,转眼,它就成了威风凛凛的大人,坦荡荡直通通地矗立在教学楼两侧。
  我最喜欢落地设计的教室玻璃,一走近窗边就能和银杏亲密相处了。在不同的位置赏花看叶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在树下仰着头看银杏,非常壮观,像金黄色的云朵层层压境,也像古时的宫殿那样辉煌灿烂。可在二三楼的教室里和银杏并排而坐,又觉得它是脾气很好的秋天使者,少了压迫,多了温馨与随和,同我一起解开排列组合的奥秘。
  秋天理应是寂寥的,可银杏太好看了,引得不少人前来拍照。无论上课下课,看向那排树,总是能瞧见不一样的人扛着相机,记录美好。因为银杏,江安的秋天总是带着几分凉风也吹不掉的温馨。
  我想,在江安的这些年,这排银杏树一定见过了欢笑的同学、和谐的师生、依偎的情侣和无数个清瘦而带着希望的年輕人。那它可曾见过我这样的人呢?我好问,要问清楚存在的意义、是非的标准、未来的奥论;又倔强,以傲骨嶙峋掩饰内在的贫乏与弱小,在举止起落之间执拗掩藏言语的笨拙。它可曾见过我这样,小心谨慎地伸手试探这个世界的人呢?
  偶然在书上看见银杏的花语是坚韧、沉着与纯情。银杏叶不像其他叶子一样普通,像小扇子,秋季到了会变成黄色,而且银杏树的寿命很长,叶子一代又一代更替,见证了很多,所以银杏还有另一个花语是见证永远。我从前没见过银杏,可银杏也许早已知晓我了,透过很多个人的影子,越过一千公里的距离。
  有天晚上路过第一教室,橘黄色的灯光晕开了秋天,银杏树叶在摇摇晃晃中飘落。恍然,晚秋了。果然,第二天再看的时候,枝丫大多数已经光秃秃的,那些美丽的银杏叶都已经落到地上。多的是心思细腻的女孩子拾走了纹路清晰的银杏叶留作书签,也有学生小心地路过树下生怕踩着落叶,更多的是蹲在路边捧起银杏,再抬头只能看见散落的秋意和笑眯眯的脸。
  朋友看着地上细细碎碎的叶子,脸上是惋惜的表情,不知是在心疼银杏,还是在回忆秋天。我也拾了一片银杏,要留着做纪念,纪念我和银杏的第一次遇见。我不会为了花谢而悲,它们别开枝头,随风吹到任何地方,去做大地的母亲,去滋养土地使之丰沃。毕竟等到来年,当秋风再起,那些银杏的子孙,又将霸占整个秋天。
其他文献
“发酵过的女人啊,你那春天般的骨头被蓄意偷换,只留下……与她的轻言细语……”(《在水一方》)  ……  “蓝天补充道:‘不要叫我永恒,愿意的话叫我上帝。’”(《大瑟尔》)  柳条在水面上晃荡,一个男人划过来,离开了河道,船身和霞水的身子泡在一汪湖里,引得梅枝里栖身的绣眼鸟飞往了别处。霞水的肩膀沉在艾绿的水色里,与浮光水波相溶,看不出有多么的白,白里又是几种颜色。霞水的眼睛朝舟子看个不停,看见了木桨
期刊
一  连续几天的春季风暴,给位于美国北加州的圣何塞一座生活小区留下一片狼藉。那片十分开阔的大草坪上原本蓬勃昂扬的鸢尾花,此时也变得无精打采,全都耷拉着脑袋。只是紫红色的花朵在茵绿色草坪的衬托下,让人觉得分外的刺眼。  1998年3月底的一天,兴奋、紧张和恐惧占据了美国华裔青年女作家张纯如的全身,也占据了圣何塞这座生活小区里所有的花草树木。兴奋和恐惧像是鸢尾花的黄白和青紫两种色彩,一直在她的脑海里晃
期刊
这是一间我常来的屋子,因为太阳的照射,光线十分明亮。屋里的陈设很简单,除了桌椅,没有多余的东西。我面窗而坐,突然发现鹅黄色的桌面上有一只信封,似曾相识。迫不及待地撕开信封,三张红色双线条格式的信纸展现在眼前。而那遒劲又略显严谨的字体骤然使我的心跳加快起来!  父亲来信了!父亲已经好久好久没有来信了。他去的地方虚渺遥远,同我们这里无法联系。能够收到他的信,说明邮路开通了!以后他还可能回来?!想到这儿
期刊
这是一个相当静默的黄昏,越来越浓的暮色浸入越来越深的山色,每一刻都在制造比上一刻更深入的寂静和肃穆。这种能融化一切的氛围,正在悉数鲸吞周围的景物、房屋、小路和路上行走的人們。它要把这些丰富的东西在自己的身体里储藏一段时间,明天一早,再把它们完整地吐出来。  山是一座连绵的山体,山的尽头好像还是山,所有的山似乎都是相连的,要么就是它们会随时在前方复制自己的模样。路是一条弯曲无尽的小路,哦,匍匐了很多
期刊
成尚龙带着四岁不到的儿子牛明禅在宝船遗址公园玩了一个下午,黄昏时分回家。从公园侧门到主干道之间有一条巷子,没有人和车,成尚龙一个加速,一辆从小巷子里陡然冒出来的车撞了他。成尚龙听到沉闷的一声,一时间感觉难受之极,刚买不久的车大概得大修一场了。下车,成尚龙迎面看到了惊慌失措的女司机,两个人四目相对,他脱口而出,王小融!  王小融看着成尚龙,什么也不说,成尚龙也不知道说什么。  如果是陌生人,成尚龙会
期刊
1  几年前,我被查出患有白血病,我被父母抬进一家又一家的医疗机构,不断地进行化疗和诊疗。终于,在辗转了六家医院后,医生告诉我父母我只剩下三个月的寿命,当然,如果持续在医院治疗的话,可能会延长到一年左右。  我宁愿开心地活三个月,也不愿让自己的下半生被痛苦折磨。  我的父母当然不同意,他们认为一年后的尖端科技可以治好我,尽管希望微乎其微。  数次激烈的争吵过后,我偷偷从医院溜出来,坐上了前往车站的
期刊
周葆亮,男,1963年3月生,江苏邳州人,系中国电力作家协会会员,邳州市运河街道文联副主席。出版长篇小说《暖阳》,在国家、省市级征文中获奖30多次。  一  谁也没有意料到,低保户竟与客户经理卞施善翻脸了。说是客户经理,其实一没有职,二没有权,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管片电工。  本来,低保户与卞施善完全可以老死不相往来。你用电,我用心。为了提高服务质量,农村供电所实行客户经理制,卞施善自告奋勇到山高路
期刊
“水泥道,路三条,吆喝声过铃声响;竹椅凳,热水茶,张家坐罢上李家。”  天蒙蒙亮,远处传来几声鸡鸣,清脆的卷帘门声便穿过枇杷树厚实的叶子,跑向街的远处,这是街上最老的建材铺子打开门做生意了。老竹枝扎成的扫把一下一下地磨过地面,把昨日街上的热闹痕迹都给抹去,好让新一天重新闹腾。过一会儿,行人的脚步声开始响起来,路过行人有相熟的,正和建材铺子的老师傅热情打着招呼。半个时辰之内,街上的卷帘门声音就接二连
期刊
1.一开场我又要提到那条永生的鱼了:1935年的某一天,有一个人在北京中(南)海的湖水里捉了一条鱼,鱼身上还挂着一块明朝永乐年间的放生金牌。(参见《一点墨》之296条《永生的鱼》)  2.那秋千不是宋朝的某一天,是一本书的某一天。可参见我写的诗《秋千》。  3.他一生写诗,致力于感受,完全不经营句法。而另一个人写诗,唯有细节,毫无结构。再看第三个人,他在诗里写思想(纳博科夫说过连最伟大的思想都是空
期刊
在看到“海螺姑娘”全貌的同时,林凡也看到了那个老人。  老人独坐在临海的一块岩石上,勾着背,抱着腿,双眼盯着远方的海边——也或者是即将被海水吞没的夕阳,像一尊雕塑——如果光线再暗一些,就與岩石一体了。  对于林凡来说,老人只能算是偶遇,他最大的兴趣在“海螺姑娘”上,他费了很大劲儿才找到这个“最佳观测点”。天色越来越暗,他不能再浪费时间了,于是他转过身,把目光完全对准了“海螺姑娘”。  没错,它的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