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饥饿的女儿》是女作家虹影的自传,从中我们可以理出一个女作家生命早期的轮廓,是什么让一个贫民区的苍白女子长成为一名优秀的女作家梦想,贫穷中的自省,对生活和自我生命真相的探寻,正是虹影一路走来的不竭动力。
关键词:身世之迷;梦想;爱情
虹影,这个从饥饿中走来的旅英作家,她不愿重复自己,亦没有闲暇去后顾,纸上的人生像是一场接连一场的艳遇,让人不尽赞叹生命的丰盛。虹影说她生来就是写小说的,也唯有在文字里,她才能从往事的浸溺中解脱,直至文字成为她今生的家园。“我的家在长江南岸”,从《饥饿的女儿》中真正结识虹影,不觉有相逢恨晚之憾。从她仿若隔世的十八岁及之前的岁月中,试着探寻出她一路走来的踪迹。虹影说那样的一个生活背景,给了我很多东西,真是造就了我,成为了现在的我。
一、身世之迷
在小说的开章,作者用那可以轻易触及读者心灵的笔法向读者娓娓道来,“我从不主动与人提起生日,甚至对亲人,甚至对最好的朋友。先是有意忘记,后来就真的忘记了。十八岁之前,是没人记起我的生日,十八岁之后,是我不愿与人提起。不错,是十八岁那年。”,这样的短短一段,在瞬间就毫不费力地抓住了读者的心。有人曾拿《饥饿的女儿》与杜拉斯的《情人》比较,但除了发现两是均属自传体小说,故事背景都是在江边,母女关系都特别紧张,家境都很贫穷,都有一段绝望的恋情,都真实地记录了少女苍白的青春期之外,其他相似之处实在乏善可陈。因为虹影有着不同于杜拉斯乃至任何人的十八岁。
文中的主人公六六(即作者)从小就意识到自己常被人跟踪,六六猜测他从不靠近自己,想来是有意不让她看清。这是六六和跟踪自己的人之间的秘密,六六从不曾对人说起这事,包括最亲的父母,独自承担这个秘密久了,反而可以装作不在乎起来。寂寞单薄的少女甚至把这跟踪也当成了一种陪伴,因为平日里愿意看她一眼的人本来就太少。孤单的成长养成了六六思考的习惯,她思考的结果之一便是她是母亲的一个特殊孩子,好像是个别人的孩子来串门,出了差错不好交代,她感觉自己可能是父母的一个大失望,一个本不该来到这世上的无法处理的事件。
待身世之迷雾一层层被六六自己揭开之后,在若干年后,虹影回忆说她的脸从此就停止在了真相被揭穿的那一刻。一切都是那么惨烈,之前自己所遭受一切苦难和冷落似乎也随之一一找到了缘由,就因为六六是个私生女所以她在家中受尽排挤,虽然从小生活在母亲身边,但从来就像个没娘的孩子一样长大。当她从母亲那里知道自己尚在襁褓中时,就被在法庭上决断该归向谁时,她的第一反应是:那么说,我一落地,就被抛弃了?女孩的孤独和自卑,让人禁不住想要用眼泪去安抚,并且告诉她:孩子,你不是一个人。
在那时能勉强填饱肚子已不错,更何况在现在依然被很多人视作奢侈品的爱情,而六六正是母亲和生父在那个饥饿年代爱情的结晶,但是在之后漫长的岁月里,生活把这颗本该尽享父母和家庭天伦之乐的果子,磨成了一个干瘪坚硬的核桃,她的孤独和倔强就像那核桃的外壳一样难以击裂。
是十八岁的逃离成就了现在的虹影?还是虹影成就了当年的出逃?“时间限定了时代,时代薄情了时间”,一个有着小说一样,甚而比小说还要丰富的经历的女子,许多年以后,当她在遥远的异国向我们道来这一段家庭秘史时,也许不仅仅是为了灵魂的安宁,更多的,她是在告诉我们一个长长的梦,从梦到现实,要多曲折就有多坎坷。
二、贫困里的光亮
虹影曾说:“饥饿是我的胎教,苦难是我的启蒙”。在饥饿的胎教中成长起来的六六,从小生活在一个有着十三户人家院子里,六六从小生活在这种环境中,促狭的生存空间,让人与人之间在表相上变得拥挤,六六与姐姐姐夫住在阁楼,只有一帘之隔,朝夕相处,却从未进去过彼此的内心。但是在某种意义上说,六六是不孤单的,因为她有梦想为伴。想到将来,前面的岁月似乎也不比现在坚强,高考亦不是可以改变命运的寄托所在,但是她依然不时告诉自己要怀有梦想,“我对自己说,不管怎么样,我必须怀有梦想,就是抓住一个不可能的梦想也行。不然,我这辈子就完了,年岁越大,就越会成为一个辛苦的浑噩一生的女人”。
在小说中六六并没有明说自己的梦想是什么,但是从字里行间,从她一个艺术家气质的寂寞和思考里,读者是可以了然的。在听到历史老师说到写书的事时,她的心一下子牵得远远的。苦难成就最多的是作家,因为他们的灵魂需要出口,于是笔和纸成了最安全的寄放所。屡次婚姻不顺的大姐需要倾诉,无时不在受良心谴责的历史老师也想写出对生活和命运的感受。是关于文字的梦想带着六六走到了更远的地方,到了自己从小向往的城市,在一个作家班(即鲁迅文学院)里念自己喜欢的文学。试图用文学改变一代又一代命运重复的轮回,文学最终没有亏待虹影,它成长了那个长江南岸苍白,瘦弱的少女,同时也是关于它的梦想成就了一个女子的传奇,从东方到西方,虹影走得多么远,她的梦想就有多么坚韧无边。
三、爱情,劫难与涅槃
刘再复说,主人公六六和历史老师的爱是变态的。罗兰巴特说,作者已死。对此评论笔者不便说什么。但是虹影的这部《饥饿的女儿》不是创作,而是对过往的沉痛讲述。在这个过程中,当那些一直以来在匆匆逃离的往事又如墓穴里升腾起的鬼魅,来缠绕自己时,个体所剩下的唯有坦诚以待:对那份早已不再的,却曾经刻骨铭心的爱。
笔者亦看不出作者在写作此书时如刘再复所说的从容:时间与空间均已拉开距离,一切都变得那样明白清晰,无须浮躁,从容写下便令人惊心动魄。我读到的却是一个青春少女的挣扎和无望,以及她飞蛾扑火的爱情。旧事重提,作者并不轻松。
“在这个世界上你会遇上一个人,你无法用一种具体的语言去描述,不用语言,只用感觉,就在漆黑中撞进了退向这个人的窄道。一旦进了这窄道,不管情愿不情愿,一种力量狠狠地吸着你走,跌跌撞撞,既害怕又兴奋”。六六在十八岁这一年有了生平的第一场遇见,她的历史老师,她敬慕他,喜欢他听自己讲话,在他面前,她不再是那个一味沉默隐忍的六六,在他面前,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目光炯炯的少女,是心底的爱情让她有若新生。而对于已届中年的历史老师而言,这只能算作一场送上门来的艳遇。历史老师最初为六六画的像只有面容,而缺少下半身,就是他对待这份感情的一个隐喻。
人是社会性的,需要倾听与被倾听。六六一直以来是孤独的,但是孤独的人并不可耻,在孤单里穿行久了,她只是渴望有一个人来听自己说话,这个人不能像其他人对自己一样冷漠,她要他的目光。在他那里,她的眼泪是随时会决堤的洪坝。带着这种期望的少女,在生命的最初总是会遇见这么一个人,但到底是不是心里的那一个人,这只能靠时间来告诉当事人。虹影在自传中说,现在想想,也实在找不出他的特殊之处。历史老师。之所以进到六六的生命里来,是他们想各自取暖。六六需要倾听和温暖,而被生活的尘埃覆埋久了的历史老师,则需要从这个花季少女那里寻找点新鲜空气。他们的谈话中看似高尚的文学和历史国家,最终归向的只是一个主旨:占有。历史老师是在有计划地施行他的计谋,当谈话成熟时,便送这个懵懂少女一本《人体解剖学》,肮脏的目的昭然若揭,可是当六六带着几分怒气意识到“我的历史老师是个流氓”时,亦是去赴了他们的约会。女孩的一生总得有第一个人出现,那时的她们一般是措手不及,惊慌如小鹿,但当第二个人出现时,一般就从容许多。因为在心底,爱情已死,渴望但不渴求。是小说中提起的那位赵先生重新燃起了虹影的爱情,因一首诗结缘,看似渺茫的仰慕,后面牵引出的却是一段奇妙的姻缘,先生带她远走异国,给她一个安静的写作环境,让她没有后顾之忧。是爱情让这个女子决心行走天涯,尝尽世间繁华与落寞,也是爱情让她决定收心养性,在文字里专心砌筑自己的天上人间。
关键词:身世之迷;梦想;爱情
虹影,这个从饥饿中走来的旅英作家,她不愿重复自己,亦没有闲暇去后顾,纸上的人生像是一场接连一场的艳遇,让人不尽赞叹生命的丰盛。虹影说她生来就是写小说的,也唯有在文字里,她才能从往事的浸溺中解脱,直至文字成为她今生的家园。“我的家在长江南岸”,从《饥饿的女儿》中真正结识虹影,不觉有相逢恨晚之憾。从她仿若隔世的十八岁及之前的岁月中,试着探寻出她一路走来的踪迹。虹影说那样的一个生活背景,给了我很多东西,真是造就了我,成为了现在的我。
一、身世之迷
在小说的开章,作者用那可以轻易触及读者心灵的笔法向读者娓娓道来,“我从不主动与人提起生日,甚至对亲人,甚至对最好的朋友。先是有意忘记,后来就真的忘记了。十八岁之前,是没人记起我的生日,十八岁之后,是我不愿与人提起。不错,是十八岁那年。”,这样的短短一段,在瞬间就毫不费力地抓住了读者的心。有人曾拿《饥饿的女儿》与杜拉斯的《情人》比较,但除了发现两是均属自传体小说,故事背景都是在江边,母女关系都特别紧张,家境都很贫穷,都有一段绝望的恋情,都真实地记录了少女苍白的青春期之外,其他相似之处实在乏善可陈。因为虹影有着不同于杜拉斯乃至任何人的十八岁。
文中的主人公六六(即作者)从小就意识到自己常被人跟踪,六六猜测他从不靠近自己,想来是有意不让她看清。这是六六和跟踪自己的人之间的秘密,六六从不曾对人说起这事,包括最亲的父母,独自承担这个秘密久了,反而可以装作不在乎起来。寂寞单薄的少女甚至把这跟踪也当成了一种陪伴,因为平日里愿意看她一眼的人本来就太少。孤单的成长养成了六六思考的习惯,她思考的结果之一便是她是母亲的一个特殊孩子,好像是个别人的孩子来串门,出了差错不好交代,她感觉自己可能是父母的一个大失望,一个本不该来到这世上的无法处理的事件。
待身世之迷雾一层层被六六自己揭开之后,在若干年后,虹影回忆说她的脸从此就停止在了真相被揭穿的那一刻。一切都是那么惨烈,之前自己所遭受一切苦难和冷落似乎也随之一一找到了缘由,就因为六六是个私生女所以她在家中受尽排挤,虽然从小生活在母亲身边,但从来就像个没娘的孩子一样长大。当她从母亲那里知道自己尚在襁褓中时,就被在法庭上决断该归向谁时,她的第一反应是:那么说,我一落地,就被抛弃了?女孩的孤独和自卑,让人禁不住想要用眼泪去安抚,并且告诉她:孩子,你不是一个人。
在那时能勉强填饱肚子已不错,更何况在现在依然被很多人视作奢侈品的爱情,而六六正是母亲和生父在那个饥饿年代爱情的结晶,但是在之后漫长的岁月里,生活把这颗本该尽享父母和家庭天伦之乐的果子,磨成了一个干瘪坚硬的核桃,她的孤独和倔强就像那核桃的外壳一样难以击裂。
是十八岁的逃离成就了现在的虹影?还是虹影成就了当年的出逃?“时间限定了时代,时代薄情了时间”,一个有着小说一样,甚而比小说还要丰富的经历的女子,许多年以后,当她在遥远的异国向我们道来这一段家庭秘史时,也许不仅仅是为了灵魂的安宁,更多的,她是在告诉我们一个长长的梦,从梦到现实,要多曲折就有多坎坷。
二、贫困里的光亮
虹影曾说:“饥饿是我的胎教,苦难是我的启蒙”。在饥饿的胎教中成长起来的六六,从小生活在一个有着十三户人家院子里,六六从小生活在这种环境中,促狭的生存空间,让人与人之间在表相上变得拥挤,六六与姐姐姐夫住在阁楼,只有一帘之隔,朝夕相处,却从未进去过彼此的内心。但是在某种意义上说,六六是不孤单的,因为她有梦想为伴。想到将来,前面的岁月似乎也不比现在坚强,高考亦不是可以改变命运的寄托所在,但是她依然不时告诉自己要怀有梦想,“我对自己说,不管怎么样,我必须怀有梦想,就是抓住一个不可能的梦想也行。不然,我这辈子就完了,年岁越大,就越会成为一个辛苦的浑噩一生的女人”。
在小说中六六并没有明说自己的梦想是什么,但是从字里行间,从她一个艺术家气质的寂寞和思考里,读者是可以了然的。在听到历史老师说到写书的事时,她的心一下子牵得远远的。苦难成就最多的是作家,因为他们的灵魂需要出口,于是笔和纸成了最安全的寄放所。屡次婚姻不顺的大姐需要倾诉,无时不在受良心谴责的历史老师也想写出对生活和命运的感受。是关于文字的梦想带着六六走到了更远的地方,到了自己从小向往的城市,在一个作家班(即鲁迅文学院)里念自己喜欢的文学。试图用文学改变一代又一代命运重复的轮回,文学最终没有亏待虹影,它成长了那个长江南岸苍白,瘦弱的少女,同时也是关于它的梦想成就了一个女子的传奇,从东方到西方,虹影走得多么远,她的梦想就有多么坚韧无边。
三、爱情,劫难与涅槃
刘再复说,主人公六六和历史老师的爱是变态的。罗兰巴特说,作者已死。对此评论笔者不便说什么。但是虹影的这部《饥饿的女儿》不是创作,而是对过往的沉痛讲述。在这个过程中,当那些一直以来在匆匆逃离的往事又如墓穴里升腾起的鬼魅,来缠绕自己时,个体所剩下的唯有坦诚以待:对那份早已不再的,却曾经刻骨铭心的爱。
笔者亦看不出作者在写作此书时如刘再复所说的从容:时间与空间均已拉开距离,一切都变得那样明白清晰,无须浮躁,从容写下便令人惊心动魄。我读到的却是一个青春少女的挣扎和无望,以及她飞蛾扑火的爱情。旧事重提,作者并不轻松。
“在这个世界上你会遇上一个人,你无法用一种具体的语言去描述,不用语言,只用感觉,就在漆黑中撞进了退向这个人的窄道。一旦进了这窄道,不管情愿不情愿,一种力量狠狠地吸着你走,跌跌撞撞,既害怕又兴奋”。六六在十八岁这一年有了生平的第一场遇见,她的历史老师,她敬慕他,喜欢他听自己讲话,在他面前,她不再是那个一味沉默隐忍的六六,在他面前,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目光炯炯的少女,是心底的爱情让她有若新生。而对于已届中年的历史老师而言,这只能算作一场送上门来的艳遇。历史老师最初为六六画的像只有面容,而缺少下半身,就是他对待这份感情的一个隐喻。
人是社会性的,需要倾听与被倾听。六六一直以来是孤独的,但是孤独的人并不可耻,在孤单里穿行久了,她只是渴望有一个人来听自己说话,这个人不能像其他人对自己一样冷漠,她要他的目光。在他那里,她的眼泪是随时会决堤的洪坝。带着这种期望的少女,在生命的最初总是会遇见这么一个人,但到底是不是心里的那一个人,这只能靠时间来告诉当事人。虹影在自传中说,现在想想,也实在找不出他的特殊之处。历史老师。之所以进到六六的生命里来,是他们想各自取暖。六六需要倾听和温暖,而被生活的尘埃覆埋久了的历史老师,则需要从这个花季少女那里寻找点新鲜空气。他们的谈话中看似高尚的文学和历史国家,最终归向的只是一个主旨:占有。历史老师是在有计划地施行他的计谋,当谈话成熟时,便送这个懵懂少女一本《人体解剖学》,肮脏的目的昭然若揭,可是当六六带着几分怒气意识到“我的历史老师是个流氓”时,亦是去赴了他们的约会。女孩的一生总得有第一个人出现,那时的她们一般是措手不及,惊慌如小鹿,但当第二个人出现时,一般就从容许多。因为在心底,爱情已死,渴望但不渴求。是小说中提起的那位赵先生重新燃起了虹影的爱情,因一首诗结缘,看似渺茫的仰慕,后面牵引出的却是一段奇妙的姻缘,先生带她远走异国,给她一个安静的写作环境,让她没有后顾之忧。是爱情让这个女子决心行走天涯,尝尽世间繁华与落寞,也是爱情让她决定收心养性,在文字里专心砌筑自己的天上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