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为作为中国公民感动自豪”的选项上,75.4%的大学生选择“同意”或“非常同意”
在“您认为当代大学生与90年前的大学生最大的区别是什么?”72.8%的人选择“更现实功利”
在被问及“‘五四’精神传承意识淡化,您认为主要的原因是什么”的提问时,排在前两位的依次是“功利主义的冲击”、“教育部门不够重视”
调查说明
受有关部门委托,人民论坛杂志近期联合有关单位和专家,围绕“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矛盾与思想状况”主题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在调查中,我们深切地感到一个重要现象值得关注,就是当前许多大学生功利主义思想明显,一切都以对我有用为基准。
如何看待当代大学生的这种功利主义取向?这会构成什么样的影响?青年学生、教育部门等该如何看待、如何引导?人民论坛围绕这些问题设计了问卷,进一步展开了调查,并以此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
此次调查共采访大学生、家长、教育管理人士和专家520人,在人民网、新浪网、腾讯网、人民论坛网等进行网络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2018份(包含网络问卷)。
调查问卷
★您认为当代大学生与90年前的大学生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A现实功利B理性务实
C 冷漠自私D更具理想、热情
★您认为功利主义对当代青年的影响大吗
A很大B一般 C很小 D说不清楚
★您认为功利主义对当代青年的影响是?
A负面影响大于正面影响B正面影响大于负面影响
C没有什么影响,关键在于个人D说不清楚
★您认为青年功利主义的原因何在?
A市场经济的冲击B社会氛围的影响
C教育方面存在的软肋D青年自身个人主义严重
★您能准确说出“五四”精神的主要内容吗
A能 B不能 C说不全
★你会接受一份个人收入较少,但对社会贡献较大的岗位吗
A不会B可以考虑C会
★选择工作单位你最看重什么?
A经济收入B有利于施展个人的才干C有利于贡献社会
★“五四”精神传承意识淡化,您认为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A功利主义的冲击B教育部门不够重视
C五四精神与现代追求有一定距离D其他
★您是否积极参与有关政治活动?
A是B不是C要看具体活动内容
★为什么选择加入中国共产党
A入党有利于找一份更好的工作
B把它当成是一种“荣誉的标志”
C信仰共产主义D其他
★您认为人生价值首先在于
A实现个人的目标B对社会的贡献
C健康快乐的生活D其他
★您曾出现过心理焦虑的状态吗
A有B说不清楚C没有
★作为中国公民, 您感到自豪吗
A是B说不清楚C不是
★你对我国能否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没有信心
A充满信心B较有信心
C没有信心D说不清楚
解读与分析
在被问及“‘五四’精神传承意识淡化,您认为主要的原因是什么”时,排在首位的是“功利主义的冲击”
在回答“您认为当代大学生与90年前的大学生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时,72.8%的人选择“更现实功利”,排在所有选项首位。在被问及“功利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时,63.2%的受调查者选择“负面影响大于正面影响”;26.3%的受调查者选择“没有什么影响,关键在于个人”,仅有15.6%的人选择“正面影响大于负面影响”。有受调查学生直言,当前社会流行的思想就是典型的“实用主义”,“实用主义”也没什么不对,可以让我们更注重现实生活。
在问及“您能准确说出‘五四’精神的主要内容吗”时,23.2%的受调查者选择“不能”;46.3%的受调查者选择“说不全”,仅有30.1%的受调查者选择“能”。在回答“您认为传承‘五四’精神首要的是传承什么”时,40.2%的人选择“爱国主义”,23.4%的人选择“民主精神”,20.8%的人选择“科学精神”,15.6%的人选择“革命、创新等其他精神”。
在被问及“‘五四’精神传承意识淡化,您认为主要的原因是什么”时,排在前两位的依次是“功利主义的冲击”、“教育部门不够重视”,分别占受调查者的51.2%和30.6%;也有11.3%的受调查者认为“‘五四’精神与现代追求有一定距离”。调查中,大学生一般用实用、利益的标准观察和处理问题,由不着边际的高谈阔论变成关注自身发展的脚踏实地。不少受调查大学生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金钱万万不能”,立足于“有用”,经济意识凸显。
专家指出,当前我国正处于急剧的社会转型时期,市场经济大潮冲击着传统的价值观念,各项改革打破了沿袭多年的陈规陋习;社会开放使各种思潮涌入,中西文化碰撞使人们在观念上发生了嬗变。面对社会转型中发生的一切,青年大学生“更现实”的选择反映了他们思想变化的逻辑,也是时代变迁在青年群体身上的必然反映。
而一些受访老师则满怀忧虑地表示,假如任由功利主义泛滥,青年人的极端利己主义趋向将严重侵蚀“五四”精神遗产,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国家,这都不是一种好现象。
在选择工作单位时,有59.2%的受调查学生把“经济收入”放在考虑因素的首位
功利主义在大学生中具体有哪些表现呢?调查中发现,突出的表现之一是经济利益导向主导职业选择。
据人民论坛“千人问卷”调查显示,在选择工作单位时,有59.2%的人把“经济收入”放在考虑因素的首位,24.3%的人把“有利于施展个人的才干”放在首位,14.7%的人把“有利于贡献社会”放在首位。
湖南女子大学教师黄稼辉在接受调查时表示,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大学毕业生择业过程中的现实主义倾向取代了理想主义倾向。越来越多的学生择业时,首先考虑的是高收入,然后才是工作对个人价值的实现。
在面对“你会接受一份个人收入较少,但对社会贡献较大的岗位吗”的提问时,58.5%的受调查者选择“不会”,22.2%的选择“可以考虑”,19.3%的选择“会”。一个受调查学生说:“如果毕业后我的个人收入较少,别人会认为是我的能力差,不会因为我的岗位对社会的贡献较大而对我高看一眼,既然社会是这样的一个评价标准,我为什么不努力争取一份个人收入更高的岗位呢?”
西南财经大学一位接受访问的教师坦言,如果说上大学前的学生最关注的是考一所好大学的话,那么上大学后学生最关注的是找一份好工作,大学生的就业心态是大学生思想最集中的反映。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存在的“重待遇”、“怕吃苦”等心态,与功利主义思想的冲击不可分割。
据调查,大学生“重待遇”的功利心态主要表现为:不愿意去西部欠发达地区就业,只愿意去经济发达地区就业;不愿意去农村或小城镇就业,只愿意留在大中城市就业;等等。在回答“若工作中经济收入达不到预定要求”时,15.5%的人选择会努力适应;60.3%的人选择争取继续深造。从中看出,毕业生一是不愿意降低自己的经济期望值,二是当工作不如意时,不是想到去努力适应,而是通过继续深造来摆脱。
专家指出,选择什么类型的工作,反映了择业者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毕业生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真正利国、利民、利己,当务之急就是要转变不良的“择业心态”,重塑就业观念,不能太“功利主义”。
74.5%的大学生“希望加入中国共产党”,但在进行政治评价、价值衡量的时候,往往是以利益作为标尺
从调查中得知,大学生群体功利主义倾向的另一突出表现是,政治取向趋于冷淡、务实。
在问及“您是否积极参与有关政治活动”时,56.4%的大学生选择“是”,31.2%的大学生选择“不是”,12.3%的大学生选择“要看具体活动内容”。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大学生“希望加入中国共产党”,但在进行政治评价、价值衡量的时候,往往是以利益作为标尺。例如,在面对“为什么选择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提问时,有55.6%的人选择“入党有利于找一份更好的工作”,29.3%的大学生选择“把它当成是一种荣誉的标志”,仅有15.1%的大学生选择“信仰共产主义”。也就是说超过一半的大学生入党是为了个人荣誉或就业方便。当代大学生入党动机的实用主义态度,值得思考和关注。
有受调查学生表示,大学生对政治的“冷漠”,原因并不在于学生,而是形势所迫。现在的高等教育由往日的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教育,使得大学生的优越感、成就感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激烈竞争和优胜劣汰的现实,使得当代大学生不再像“五四”时期的青年一代那样充满政治激情。
广东海洋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许浩曾就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观问题进行过深入调查,他在所撰写的调查报告中指出,大学生的政治取向发生了偏差,在观察问题、处理事务时,更多地采用利益原则,而不是是非原则标准,容易陷入极端,误入歧途。
当前大学生往往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爱好攀比, 45.3%的受调查者认为跟同学攀比常常导致心理失衡
大学生功利主义另一个突出表现,就是个人主义思想严重,心理容易出现不健康倾向。
在问及“您认为人生价值首先在于”时,仅有28.9%的大学生选择“对社会的贡献”;48.2%的大学生选择“实现个人的目标”,22.7%的大学生选择“健康快乐的生活”。
湖南师范大学教师欧阳斐指出,过度的功利主义是当今大学生产生心理挫折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社会因素。一些大学生没有找准自己的人生定位,期望值过高,从而感觉理想和现实的差距过大,有强烈的失望感,但又不能及时调整心态,从而产生心理问题。
在“您曾出现过心理焦虑的状态吗”的提问中,67.6%的受调查者选择“有”,11.2%的受调查者选择“说不清楚”,21.1%的受调查者选择“没有”,在面对“您出现心理焦虑的原因是什么”时,选择“因物质条件上的差异”的占45.3%;选择“因学习成绩上的差异”占29.1%。
专家指出,大学生应不断增强自身的心理素质,修正不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使自身在内心与外在因素冲突下,达到一种动态均衡。
在“为作为中国公民感动自豪”的选项上,75.4%的大学生选择“同意”或“非常同意”
在“为作为中国公民感动自豪”的选项上,75.4%的大学生选择“同意”或“非常同意”,15.3%的大学生选择“说不清楚”,仅有9.2%的受调查者选择“不同意”,表明了国家、民族在大学生心中占据神圣的地位。以上调查表明,当前大学生虽然功利主义,但爱国主义情怀仍旧浓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改革进程。
在问及“你对我国能否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没有信心”时,42.8%的大学生选择“充满信心”,45.1%的大学生选择“较有信心”,表明当代青年对中国前途具有充足的信心。
专家指出,少年强则国强,任何有远见的民族,都会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因为他们关系着国家的希望和未来。
90年来,“五四”精神一直具有无穷的魅力,吸引着人们去讨论、研究,激励和鼓舞着中国人民奋勇前进。青年群体如何以理性的态度继承和发扬“五四”思想遗产,践履爱国主义与民主和科学精神,承担起建设当代中国的历史使命,值得每一个中国人认真思考。(人民论坛记者 陈阳波 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