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去的北京人去山里寺庙上香,都得翻山越岭,经年累月用双脚踩出山道,美名曰香道。茶棚,则是特指昔日北京人去远方寺庙进香,路上可以喝茶停歇的地点。
去天台山的茶棚几乎都坐落在香山之西与天台山之东的一条大沟壑里。这里有两个有名的善心茶棚,专为香客服务。时光久远,但留下的记忆温暖如故。
山沟的西侧山叫天台山(天泰山),与东侧的香山、青龙山、翠微山相呼应。过去山上寺庙不少,多为私庙,不开放香火,唯一名气大、规模也大且面向大众开放的寺院,是天台山上的慈善寺。
昔日京城百姓集體上香的时间段有两个,春季和秋季。春季尤盛,一是过了天地凝冻的冬天,春风和煦,万物新生,大家认为有必要来一次远游。另外,信仰佛教的人认为释迦牟尼的生日在四月初八,信仰泰山娘娘碧霞元君的人认为其生日是四月十八,故而每年进入农历四月,这条大沟壑便热闹起来。
标准的进山集合地点在香山东麓的北辛庄村。这个村子善众多,妙峰山、慈善寺等地都有村民们的香会碑,从雍正、乾隆、道光到光绪年间的,统统都有,可见其悠久的上香传统。
那时的城里人,出阜成门或者西直门,一路骑着毛驴奔西,来到山脚下的善众村,然后大伙儿一起抬脚起步。
上山的香道从青龙山南麓辘轳井沟开始。香山是一个大概念,其向南绵延的山体被大家起了不同的山名,在这里就叫“青龙山”,第一个标志建筑是昌化寺。辘轳井沟如今变化较大,修了防火公路,有一座大型的现代建筑。
昌化寺建于明朝宣德年间(1426~1435年),内有壁画,画有“阿罗汉五百尊,穿崖渡海,神通游戏”,据说是当时的“画状元”吴伟的手笔。如今寺庙已烟消云散,其遗址在西山森林公园里,俗称“黄土坡”。
继续前行,至半山才可见石漫古道,这便是香道的遗存。
途中会发现一高一矮两棵古松,这是另一处疑似寺院——明朝洪福寺的遗址。不过,这个寺院在乾隆《日下旧闻考》里不存在,只有“洪福寺松萝俱古”一笔带过。这一高一矮二松,挨过五六百个年头,仍立于此地,观望岁月。
下一个香道标志是“狮子窝”。此为一黄褐色断崖,上有摩崖石刻,显著镌有三个大字“狮子窝”。这里地处古香道与今天的防火公路交叉口附近,视野开阔,景色美丽。可以想象僧人们面向东方迎接晨曦的景象,的确是空山壮丽,天地阔达。
沿着一段很短的古道,可以翻过狮子窝的山梁,继续北行,遂抵达福惠寺及其塔院遗址所在地。今天这里是一个军事管制区的雷达站,禁止闲人入内。
福惠寺的塔院原本有三座灵塔,一大两小,藏式覆砵塔,是慈禧年间宫廷大太监刘诚印等人想着升仙后(他们信道教)安葬遗骨的地方。但刘诚印没有下葬于此,他的墓地在青龙桥金山宝藏寺。这里如今还有旧时的塔院大门,门额刻“狮子窝塔院”五个大字,旁有两行小字,左为:“龄昌敬题”,右为:“光绪壬辰冬月”。门两侧有联:“三生慧石无量净,万古灵风率堵波。”
彼时福惠寺曾是太监养老休憩之地,大概寺里的人嫌香客叨扰,干脆在离寺院不远的山坡下搭建了一个茶棚,也就是福惠寺茶棚或狮子窝茶棚。今天这里留有两株古槐,枝干粗壮,树冠硕硕,想必夏天蔽日是一处纳凉地。
除了两棵古槐遗迹,茶棚还立了一方大石,上刻“东茶棚”(遗址),大石的位置就是原来茶棚所在地。
为何叫“东茶棚”?这是相对于另外一处较大的茶棚“满井茶棚”而言的。
从东茶棚继续向西北行400米,古香道再次出现,幽僻寂静,树影婆娑,古意十足。然后抵达“念佛桥”。这是一座明朝古桥,桥北原有石碑一通,可惜碑文漫漶不清,只可辨“弘治壬子”(1492年)及隐约有 “小天宁寺”字样。
从念佛桥盘桓而上,便是香道上的另一个标志地点:一片石。一说是此地有一片青石,净无尘埃,故名“一片石”。另一种说法称这是陈家沟村的另一个名字,因村东一处岩石隆起,寸草不生,故名“一片石”。
继续西行,便进入大沟里的另一个村子——满井村,此村以“满井茶棚”著称。相对于东茶棚,大家称此处为西茶棚。茶棚设在村东关帝庙,庙前原有一泉,不涸不溢,故称满井,今天水井如故,仍有甘泉。
民国寺院统计文献记载:“关帝庙坐落西郊五分署满井村二号,建于同治六年,属公建。本庙面积南北十七丈,东西十丈,殿房十八间。管理及使用状况为合村公建,由夏棋看管。庙内法物有泥像十二尊,瓦香炉三个,蜡扦六支,花瓶一对,花筒三对,铁磬一口,铁香鼎一个,供桌三张,五供一桌,另庙外有井一眼,槐柳树各一棵。”
近年来石景山有关部门将茶棚修葺一新,使之成为香道上明显的标志建筑。今秋再访此地,茶棚开门迎客,免费提供红茶绿茶等,还有桌椅供歇脚,古井台子上也搭建了亭子,与关帝庙建筑一样,彩绘精美。
从满井茶棚出发继续向西南方向下行,几百米后路旁可见九株柏树环绕一眼水井,这便是鬼王坟。鬼王坟向北行,旋即回到香道,很快到达著名古桥——万善桥,此桥亦是明朝所建,现在的模样是刘诚印等人在同治年间修复的模样,被著名古桥专家孔庆普先生称为“北京最美丽的古桥”。此桥砖石结构,拱形,单孔。桥长18米许,宽3米许,跨于4.2米的山涧之上,在青石护栏外,刻有“万善桥”三字。
向西,盘桓而上,便是古寺双泉寺了。从英国人库帕·威廉一家1913年游历双泉寺的老照片可知,那时双泉寺尚且状态良好,有僧人住持。后来逐渐荒废,直到2013年灵光寺方丈常藏大和尚来此重兴道场,复建了双泉寺。
双泉寺是天台山香道上的最后一个标志性建筑,香客们到达此处,慈善寺已不再遥远,上完香,便可从寺后循山路翻过这座叫“双泉山”的山梁,走完约20分钟的山路,就可抵达慈善寺了。
虽然历经百年变迁,但循着这些标志性的古物,也是昔日给风尘仆仆的香客温暖慰藉的茶棚、古寺,依然可以怀古追踪,完整走完古香道。
去天台山的茶棚几乎都坐落在香山之西与天台山之东的一条大沟壑里。这里有两个有名的善心茶棚,专为香客服务。时光久远,但留下的记忆温暖如故。
从善众村起步
山沟的西侧山叫天台山(天泰山),与东侧的香山、青龙山、翠微山相呼应。过去山上寺庙不少,多为私庙,不开放香火,唯一名气大、规模也大且面向大众开放的寺院,是天台山上的慈善寺。
昔日京城百姓集體上香的时间段有两个,春季和秋季。春季尤盛,一是过了天地凝冻的冬天,春风和煦,万物新生,大家认为有必要来一次远游。另外,信仰佛教的人认为释迦牟尼的生日在四月初八,信仰泰山娘娘碧霞元君的人认为其生日是四月十八,故而每年进入农历四月,这条大沟壑便热闹起来。
标准的进山集合地点在香山东麓的北辛庄村。这个村子善众多,妙峰山、慈善寺等地都有村民们的香会碑,从雍正、乾隆、道光到光绪年间的,统统都有,可见其悠久的上香传统。
那时的城里人,出阜成门或者西直门,一路骑着毛驴奔西,来到山脚下的善众村,然后大伙儿一起抬脚起步。
上山的香道从青龙山南麓辘轳井沟开始。香山是一个大概念,其向南绵延的山体被大家起了不同的山名,在这里就叫“青龙山”,第一个标志建筑是昌化寺。辘轳井沟如今变化较大,修了防火公路,有一座大型的现代建筑。
昌化寺建于明朝宣德年间(1426~1435年),内有壁画,画有“阿罗汉五百尊,穿崖渡海,神通游戏”,据说是当时的“画状元”吴伟的手笔。如今寺庙已烟消云散,其遗址在西山森林公园里,俗称“黄土坡”。
东茶棚到了
继续前行,至半山才可见石漫古道,这便是香道的遗存。
途中会发现一高一矮两棵古松,这是另一处疑似寺院——明朝洪福寺的遗址。不过,这个寺院在乾隆《日下旧闻考》里不存在,只有“洪福寺松萝俱古”一笔带过。这一高一矮二松,挨过五六百个年头,仍立于此地,观望岁月。
下一个香道标志是“狮子窝”。此为一黄褐色断崖,上有摩崖石刻,显著镌有三个大字“狮子窝”。这里地处古香道与今天的防火公路交叉口附近,视野开阔,景色美丽。可以想象僧人们面向东方迎接晨曦的景象,的确是空山壮丽,天地阔达。
沿着一段很短的古道,可以翻过狮子窝的山梁,继续北行,遂抵达福惠寺及其塔院遗址所在地。今天这里是一个军事管制区的雷达站,禁止闲人入内。
福惠寺的塔院原本有三座灵塔,一大两小,藏式覆砵塔,是慈禧年间宫廷大太监刘诚印等人想着升仙后(他们信道教)安葬遗骨的地方。但刘诚印没有下葬于此,他的墓地在青龙桥金山宝藏寺。这里如今还有旧时的塔院大门,门额刻“狮子窝塔院”五个大字,旁有两行小字,左为:“龄昌敬题”,右为:“光绪壬辰冬月”。门两侧有联:“三生慧石无量净,万古灵风率堵波。”
彼时福惠寺曾是太监养老休憩之地,大概寺里的人嫌香客叨扰,干脆在离寺院不远的山坡下搭建了一个茶棚,也就是福惠寺茶棚或狮子窝茶棚。今天这里留有两株古槐,枝干粗壮,树冠硕硕,想必夏天蔽日是一处纳凉地。
除了两棵古槐遗迹,茶棚还立了一方大石,上刻“东茶棚”(遗址),大石的位置就是原来茶棚所在地。
为何叫“东茶棚”?这是相对于另外一处较大的茶棚“满井茶棚”而言的。
水井如故,仍有甘泉
从东茶棚继续向西北行400米,古香道再次出现,幽僻寂静,树影婆娑,古意十足。然后抵达“念佛桥”。这是一座明朝古桥,桥北原有石碑一通,可惜碑文漫漶不清,只可辨“弘治壬子”(1492年)及隐约有 “小天宁寺”字样。
从念佛桥盘桓而上,便是香道上的另一个标志地点:一片石。一说是此地有一片青石,净无尘埃,故名“一片石”。另一种说法称这是陈家沟村的另一个名字,因村东一处岩石隆起,寸草不生,故名“一片石”。
继续西行,便进入大沟里的另一个村子——满井村,此村以“满井茶棚”著称。相对于东茶棚,大家称此处为西茶棚。茶棚设在村东关帝庙,庙前原有一泉,不涸不溢,故称满井,今天水井如故,仍有甘泉。
民国寺院统计文献记载:“关帝庙坐落西郊五分署满井村二号,建于同治六年,属公建。本庙面积南北十七丈,东西十丈,殿房十八间。管理及使用状况为合村公建,由夏棋看管。庙内法物有泥像十二尊,瓦香炉三个,蜡扦六支,花瓶一对,花筒三对,铁磬一口,铁香鼎一个,供桌三张,五供一桌,另庙外有井一眼,槐柳树各一棵。”
近年来石景山有关部门将茶棚修葺一新,使之成为香道上明显的标志建筑。今秋再访此地,茶棚开门迎客,免费提供红茶绿茶等,还有桌椅供歇脚,古井台子上也搭建了亭子,与关帝庙建筑一样,彩绘精美。
从满井茶棚出发继续向西南方向下行,几百米后路旁可见九株柏树环绕一眼水井,这便是鬼王坟。鬼王坟向北行,旋即回到香道,很快到达著名古桥——万善桥,此桥亦是明朝所建,现在的模样是刘诚印等人在同治年间修复的模样,被著名古桥专家孔庆普先生称为“北京最美丽的古桥”。此桥砖石结构,拱形,单孔。桥长18米许,宽3米许,跨于4.2米的山涧之上,在青石护栏外,刻有“万善桥”三字。
今秋再访此地,茶棚开门迎客,免费提供红茶绿茶等,还有桌椅供歇脚,古井台子上也搭建了亭子,与关帝庙建筑一样,彩绘精美。
向西,盘桓而上,便是古寺双泉寺了。从英国人库帕·威廉一家1913年游历双泉寺的老照片可知,那时双泉寺尚且状态良好,有僧人住持。后来逐渐荒废,直到2013年灵光寺方丈常藏大和尚来此重兴道场,复建了双泉寺。
双泉寺是天台山香道上的最后一个标志性建筑,香客们到达此处,慈善寺已不再遥远,上完香,便可从寺后循山路翻过这座叫“双泉山”的山梁,走完约20分钟的山路,就可抵达慈善寺了。
虽然历经百年变迁,但循着这些标志性的古物,也是昔日给风尘仆仆的香客温暖慰藉的茶棚、古寺,依然可以怀古追踪,完整走完古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