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选题背景与依据
1.1 《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的出台,给高等学校的体育课程提供了改革方向
近几年国民体质连续下降,许多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越来越差,高校的体育工作决定着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通过学校体育教学,锻炼学生身体、增强体质,教授学生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好习惯,进一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此,国家出台了《基本标准》。
总结归纳《基本标准》的相关内容,包括如下几方面:1、对于高等学校一、二年级的学生,体育课程为必修课,两年体育课时数应不少于144课时,(专科生不少于108课时),每周的体育课不少于2课时,每节课时间不少于45分钟,每节课的人数不超过30人,为其余年级开设体育选修课,选修课的成绩计入学生学分。2、开设不少于15门的体育项目,每节体育课必须保障一定的运动强度,其中提高学生心肺功能的锻炼内容不少于30%,将反映学生心肺功能的素质锻炼项目作为考试内容,考试分数的比重不得少于30%。3、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提高师资力量,建设高水平研究团队,使学生全面发展得到提高。
1.2 课程设置在普通地方高校公共体育课中的重要性
课程设置是整个公共体育课的核心,对于部分地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影响着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对学生身体素质和其他素质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體育课程如何设置、怎样开展,体育教学如何改革,这些问题变得日益突出。对地方高校而言,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课程设置的方向,加强对体育课程设置的调查与研究,对体育教学革新有着实践意义。
1.3 根据国家政策,地方高校在体育课程设置中出现的问题
随着教育观念的不断转变,《基本准则》的颁布对高校体育工作作出了明确的指示。我省地方高校课程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远远不够。除了学校自身的局限性外,改革力度和各方面都有待提高。按照传统的体育课程结构,二、四年级之间还存在着严重的失衡,学生难以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在《基本准则》颁布后这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省地方高校的改革成效仍然不理想。从我省地方高校实际出发,跳出过去的圈子,形成高效、科学、合理的体育课程,为新时期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接班人和建设者。
2 研究对象
本文以山西省地方高校长治学院、晋中学院、吕梁学院、忻州师范学院、运城学院新5所全日制高等学校的公共体育课程设置现状为研究对象。
3 研究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 公共体育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
经过调查显示,山西省地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结构在课时安排和课程类型两方面存在较大问题。在课时安排方面,没有1所学校达到标准,距离标准的学时数仍然差距很大。在课程类型方面,基本上学校都是按照素质课加选修课两种形式来进行。在高校体育课程中应包括体育必修课、体育选修课、体育保健课、体育理论课及课外体育课等,而在调查山西省地方高校中发现,大部分学校只在一年级将体育课设置为必修课,本科二年级已经成为选修课,在三、四年级几乎看不到体育课的存在,这样的课程设置严重阻碍了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也并不能使公共体育课程强身健体的功能得到发挥,使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淡薄。
3.1.2 公共体育课程内容设置不完善
调查发现,我省地方高校在公共体育课程内容设置上存在部分问题。在开设项目上,学校还是以传统项目为主,如三大球、三小球、武术、健美操等项目,而一些符合时代气息的新颖项目极少。开设项目数没有1所学校达标,运城学院开设项目最多,为14门。调查结果显示,山西省地方高校的体育理论课开展情况很差劲,理论课所占比重很少,学时数严重不足,对理论课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3.1.3 公共体育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不全面
在高校公共体育课中,考核评价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对学生也至关重要。调查发现,山西省地方高校在公共体育课考核评价中,有效地结合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两者各占比例不同,但出现教师的主观意念过重,学生无法进行自我评价,由教师单方面评价,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样的评价体系缺乏合理性。
3.1.4 场地器材设备不健全,投入资金少
在场地器材设备方面,这5所地方高校之所以没有游泳课程,其主要原因在于学校没有游泳馆,许多新型项目无法开设,根本原因也在于场地设施的缺失。体育经费的多少直接影响着学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开展。体育场地、场馆的建设和维护都依赖于体育经费,资金不足,高校的体育课程也会受到阻碍,许多体育项目则无法开展。从而限制了公共体育课程内容,硬件设备的缺失对于课程实施有很大的影响。
3.2 建议
3.2.1 调整公共体育课程结构,完善体育课教学时数
在课程结构设置这方面,应满足不同阶段学生的需求,开设与学校实际情况相符合的体育课程。对于本科一、二年级应按要求为体育必修课,在体育必修课中,内容选择上不能太过于繁琐,不能一味的强调学生的运动技术能力,改变传统的大面积的授课,每个班的学生人数应不超过30人,学习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真正学习到最基本的体育锻炼方法,养成终身体育的观念,意识到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对于本科三、四年级的学生应开设体育选修课,课程开设要满足学生兴趣爱好,增强大学生的专项运动的能力和兴趣。增加体育理论课所占的比例,针对一些特殊情况的学生必须开设体育保健课,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体育教学,能够使这部分特殊学生也能感受到体育的魅力。在课外体育活动这方面,我省地方高校应改变传统的课程结构设置,应多以体育俱乐部和体育讲座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拓宽课堂体育的外延。因而,建议我省地方高校从固有的课程结构模式中挣脱出来,开设课堂内外的全程体育课,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运动,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
3.2.2 丰富公共体育课程内容,提高体育理论课比例
关于我省高校的公共体育内容及项目的设置有以下建议:(1)项目设置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篮球、足球、排球三大球对抗性较强,相对而言符合青少年的年龄特点,有实用价值,适合在高校开展,应适当增加课程的趣味性,而不按照竞技项目的要求来进行。(2)结合时代要求,项目设置要符合时代潮流气息,各种休闲娱乐的运动项目深受学生的喜欢,如交际舞、定向越野、攀岩、高尔夫等,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激情,而且也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的高尚品格。(3)项目设置可以结合当前社会上开展效果较好的体育项目,将一些体育项目引入到高校,使得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相结合。与此同时,要增加体育理论课所占比例,加强对体育理论课的重视程度。
3.2.3 建立合理的公共体育课程考核评价系统
课程考核评价在高校体育工作发挥重要作用,确立一套规范正确的考核评价体系对学生和老师都极为重要。应将公共体育课的考试评价标准统一制订,使参加体育课的学生能够得到客观的评价,在考核评价中,应注重结合理论和实践,使学生掌握正确的理论知识,增加理论考试。从调查结果看,我省地方高校在考核评价中结合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评价相对合理。
3.2.4 加大体育资金投入,场地器材设备更新换代
场地器材设备的更新换代依靠体育资金的投入,体育经费在其中起很大的作用。我省地方高校应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充分地利用场地,经过多种渠道进行体育经费的融资,综合使用体育场馆,通过体育赛事来吸引一些赞助商,扩大高校体育场馆媒体宣传的力度,加强体育场馆多元化进行。只有体育经费充足,才能够更新换代场地设备,定期维护器材。因此,关于体育经费,一方面是国家和政府的拨款,另一方面是靠高校本身的筹集。高校要做到资金专项专款专用,落实到位,通过多种途径进行融资,改变经费来源的单一模式。增加了体育资金的投放量,才能有效地施行体育课程改革。
(作者单位:首都体育学院)
1.1 《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的出台,给高等学校的体育课程提供了改革方向
近几年国民体质连续下降,许多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越来越差,高校的体育工作决定着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通过学校体育教学,锻炼学生身体、增强体质,教授学生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好习惯,进一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此,国家出台了《基本标准》。
总结归纳《基本标准》的相关内容,包括如下几方面:1、对于高等学校一、二年级的学生,体育课程为必修课,两年体育课时数应不少于144课时,(专科生不少于108课时),每周的体育课不少于2课时,每节课时间不少于45分钟,每节课的人数不超过30人,为其余年级开设体育选修课,选修课的成绩计入学生学分。2、开设不少于15门的体育项目,每节体育课必须保障一定的运动强度,其中提高学生心肺功能的锻炼内容不少于30%,将反映学生心肺功能的素质锻炼项目作为考试内容,考试分数的比重不得少于30%。3、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提高师资力量,建设高水平研究团队,使学生全面发展得到提高。
1.2 课程设置在普通地方高校公共体育课中的重要性
课程设置是整个公共体育课的核心,对于部分地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影响着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对学生身体素质和其他素质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體育课程如何设置、怎样开展,体育教学如何改革,这些问题变得日益突出。对地方高校而言,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课程设置的方向,加强对体育课程设置的调查与研究,对体育教学革新有着实践意义。
1.3 根据国家政策,地方高校在体育课程设置中出现的问题
随着教育观念的不断转变,《基本准则》的颁布对高校体育工作作出了明确的指示。我省地方高校课程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远远不够。除了学校自身的局限性外,改革力度和各方面都有待提高。按照传统的体育课程结构,二、四年级之间还存在着严重的失衡,学生难以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在《基本准则》颁布后这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省地方高校的改革成效仍然不理想。从我省地方高校实际出发,跳出过去的圈子,形成高效、科学、合理的体育课程,为新时期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接班人和建设者。
2 研究对象
本文以山西省地方高校长治学院、晋中学院、吕梁学院、忻州师范学院、运城学院新5所全日制高等学校的公共体育课程设置现状为研究对象。
3 研究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 公共体育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
经过调查显示,山西省地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结构在课时安排和课程类型两方面存在较大问题。在课时安排方面,没有1所学校达到标准,距离标准的学时数仍然差距很大。在课程类型方面,基本上学校都是按照素质课加选修课两种形式来进行。在高校体育课程中应包括体育必修课、体育选修课、体育保健课、体育理论课及课外体育课等,而在调查山西省地方高校中发现,大部分学校只在一年级将体育课设置为必修课,本科二年级已经成为选修课,在三、四年级几乎看不到体育课的存在,这样的课程设置严重阻碍了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也并不能使公共体育课程强身健体的功能得到发挥,使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淡薄。
3.1.2 公共体育课程内容设置不完善
调查发现,我省地方高校在公共体育课程内容设置上存在部分问题。在开设项目上,学校还是以传统项目为主,如三大球、三小球、武术、健美操等项目,而一些符合时代气息的新颖项目极少。开设项目数没有1所学校达标,运城学院开设项目最多,为14门。调查结果显示,山西省地方高校的体育理论课开展情况很差劲,理论课所占比重很少,学时数严重不足,对理论课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3.1.3 公共体育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不全面
在高校公共体育课中,考核评价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对学生也至关重要。调查发现,山西省地方高校在公共体育课考核评价中,有效地结合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两者各占比例不同,但出现教师的主观意念过重,学生无法进行自我评价,由教师单方面评价,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样的评价体系缺乏合理性。
3.1.4 场地器材设备不健全,投入资金少
在场地器材设备方面,这5所地方高校之所以没有游泳课程,其主要原因在于学校没有游泳馆,许多新型项目无法开设,根本原因也在于场地设施的缺失。体育经费的多少直接影响着学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开展。体育场地、场馆的建设和维护都依赖于体育经费,资金不足,高校的体育课程也会受到阻碍,许多体育项目则无法开展。从而限制了公共体育课程内容,硬件设备的缺失对于课程实施有很大的影响。
3.2 建议
3.2.1 调整公共体育课程结构,完善体育课教学时数
在课程结构设置这方面,应满足不同阶段学生的需求,开设与学校实际情况相符合的体育课程。对于本科一、二年级应按要求为体育必修课,在体育必修课中,内容选择上不能太过于繁琐,不能一味的强调学生的运动技术能力,改变传统的大面积的授课,每个班的学生人数应不超过30人,学习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真正学习到最基本的体育锻炼方法,养成终身体育的观念,意识到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对于本科三、四年级的学生应开设体育选修课,课程开设要满足学生兴趣爱好,增强大学生的专项运动的能力和兴趣。增加体育理论课所占的比例,针对一些特殊情况的学生必须开设体育保健课,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体育教学,能够使这部分特殊学生也能感受到体育的魅力。在课外体育活动这方面,我省地方高校应改变传统的课程结构设置,应多以体育俱乐部和体育讲座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拓宽课堂体育的外延。因而,建议我省地方高校从固有的课程结构模式中挣脱出来,开设课堂内外的全程体育课,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运动,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
3.2.2 丰富公共体育课程内容,提高体育理论课比例
关于我省高校的公共体育内容及项目的设置有以下建议:(1)项目设置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篮球、足球、排球三大球对抗性较强,相对而言符合青少年的年龄特点,有实用价值,适合在高校开展,应适当增加课程的趣味性,而不按照竞技项目的要求来进行。(2)结合时代要求,项目设置要符合时代潮流气息,各种休闲娱乐的运动项目深受学生的喜欢,如交际舞、定向越野、攀岩、高尔夫等,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激情,而且也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的高尚品格。(3)项目设置可以结合当前社会上开展效果较好的体育项目,将一些体育项目引入到高校,使得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相结合。与此同时,要增加体育理论课所占比例,加强对体育理论课的重视程度。
3.2.3 建立合理的公共体育课程考核评价系统
课程考核评价在高校体育工作发挥重要作用,确立一套规范正确的考核评价体系对学生和老师都极为重要。应将公共体育课的考试评价标准统一制订,使参加体育课的学生能够得到客观的评价,在考核评价中,应注重结合理论和实践,使学生掌握正确的理论知识,增加理论考试。从调查结果看,我省地方高校在考核评价中结合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评价相对合理。
3.2.4 加大体育资金投入,场地器材设备更新换代
场地器材设备的更新换代依靠体育资金的投入,体育经费在其中起很大的作用。我省地方高校应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充分地利用场地,经过多种渠道进行体育经费的融资,综合使用体育场馆,通过体育赛事来吸引一些赞助商,扩大高校体育场馆媒体宣传的力度,加强体育场馆多元化进行。只有体育经费充足,才能够更新换代场地设备,定期维护器材。因此,关于体育经费,一方面是国家和政府的拨款,另一方面是靠高校本身的筹集。高校要做到资金专项专款专用,落实到位,通过多种途径进行融资,改变经费来源的单一模式。增加了体育资金的投放量,才能有效地施行体育课程改革。
(作者单位:首都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