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重耳的品格磨砺及其成长过程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lulukuaic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为文本基础,以晋公子重耳的流亡为线,从重耳流亡之初体现出的品格及在流亡过程中的成长两个方面分析重耳的品格磨砺及其成长过程。
  关键词:重耳 品格 成长
  重耳是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遭遇骊姬之乱,被迫长期在外流亡,但正是这段流亡经历,促使重耳不断成长,最终成为一代霸主。本文基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公子重耳之亡)》的记载,以重耳的流亡为主线,从重耳自身具有的品格及其成长过程分析重耳的品格磨砺。
  一、在叙写重耳出亡的开头,《左传》已经展示给读者重耳具有的一些重要品格
  1.得民心 “晋人伐诸蒲城,蒲城人欲战”的描述,虽然寥寥数字,但是可以看出,重耳得到蒲城人的支持,即使是晋国国君派人讨伐,他们仍然愿意保护重耳。能得民心,为重耳将来称霸天下打下了基础。
  2.有原则、孝顺 对于重耳来说,无罪而被讨伐,又有人民的支持,完全可以凭借蒲城一战,但是他选择了放弃抵抗,出奔流亡。这证明他心中有原则、有坚持,但是他又不迂腐,特别是对照他的兄长——太子申生{1},重耳的做法,一方面保全了孝道,另外一方面也保全了自己的性命。
  3.能招揽人才 《左传》记载了重耳出奔时有五个重要人物跟随他: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这五个人不仅在重耳的流亡和回国过程中,而且对其称霸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流亡过程中重耳体现出的品格以及其成长过程
  《左传》按照时间顺序,记叙了重耳在狄、卫、齐、曹、宋、郑、楚、秦的流亡。在这个过程中,重耳得到磨炼,不断成长。
  1.处狄十二年 重耳在外颠沛流离十九年,狄是他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选择奔狄和离开,应该都有重要的原因。
  第一,重耳出奔的第一站选择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重耳的母亲是狄人。流亡到狄,既不必担心被拒或者遭遇不礼,又可以借助母国积蓄力量、伺机而动,为自己将来返国打下基础。
  第二,关于重耳选择在鲁僖公十六年,即晋惠公七年{2}离狄适齐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参见《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寺人披请见,晋文公责备他“其后余从狄君以田渭滨,女为惠公来求杀余”。为避免被刺杀,或者连累狄君,重耳选择再次流亡。二是根据《史记·晋世家》“惠公之立,倍秦地及里克,诛七舆大夫,国人不附”,“(晋惠公)四年,晋饥,乞籴于秦”,晋国内部矛盾重重,再加上饥荒,内政堪忧。根据《左传·僖公十六年》“秋,狄侵晋……因晋败也”,再加上此前晋惠公被秦穆公俘虏一事,可以推知晋国在外事方面也是危机重重。晋国面临内忧外患,使重耳看到了返国的机会,所以他选择此时离开安逸的狄国,毅然去寻求各诸侯国的帮助,壮大自己的力量,这体现了重耳远大的志向和敏锐的政治嗅觉。
  第三,重耳離开时和妻子的对话表明,重耳有其自私的一面。要离开妻子流亡,却要妻子等待自己二十五年,这一方面体现出重耳对于自己未知前途的迷茫,另一方面又舍不得让妻子再嫁,所以才有了二十五年之约。
  2.路过卫国 在去往齐国的途中,重耳路过卫国,但是卫国的国君对这个流亡之人很不礼貌。而且当时重耳非常窘迫,甚至要“乞食于野人”。结果,这个野人给了重耳土块,所以“公子怒,欲鞭之”。但是在子犯的劝说之下,重耳很快改变了态度:“稽首受而载之。”这一方面说明了重耳的从谏如流,体现了他的博大心胸;另一方面,重耳学会了隐忍,这也体现了他已经开始蜕变和成长。
  3.留齐 在齐国的生活是重耳流亡生涯中非常惬意的一段时期,重耳开始变得不思进取。幸而重耳的随从都是有识之士,再加上果敢的姜氏的推动,才重新激发了重耳的斗志。
  第一,重耳得到了齐桓公的赏识,不仅给他娶妻,还送他二十乘马。重耳的斗志在温柔乡和安乐窝里被消磨殆尽。这说明贵公子出身的重耳,身上有着一定的惰性,容易耽于享乐和安逸。
  第二,在姜氏和子犯的谋划下,重耳在醉酒状态中被带离齐国,酒醒后,“以戈逐子犯”。这段描写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也看到了重耳性格中率真的一面。
  4.受辱于曹 在曹国,既遇到了不礼的曹共公,也有暗通款曲的僖负羁,但是重耳的表现是喜怒不形于色,他的心智更加成熟。
  第一,曹共公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居然窥视重耳洗澡,这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种奇耻大辱。虽然文中并未记载任何关于重耳的反应,但是从他返国后第一个讨伐的对象就是曹国可以推知其内心的羞愤。但是在经历了卫国国君“不礼”和“野人与之块”的羞辱后,重耳学会了隐忍,并没有表现自己的情绪,他的城府更深了。
  第二,僖负羁赠飧置璧,“公子受飧反璧”。重耳即使身处困境,仍然遵守礼节,不贪心。对于僖负羁的赠礼,重耳一方面接受了他的饭食,表示接受了对方的心意;另一方面把玉璧返还,既符合“还贽之礼”,同时也表明即使重耳在流亡中,对财物有需求,但是仍能克制自己,只取自己所需。
  5.宋襄公赠马 关于重耳过宋,《左传》中只有一句话。根据《史记·宋微子世家》:“晋公子重耳过宋,襄公以伤于楚,欲得晋援,厚礼重耳以马二十乘。”从宋襄公的角度来讲,之所以厚赠重耳,是因为有所求;重耳对此也心知肚明。两人在这次赠礼中,结成了政治联盟。与此前重耳与季隗告别时对前途的茫然不同,此刻重耳对返回晋国有了充足的信心。
  6.郑文公不礼重耳 文中主要通过叔詹对郑文公的劝谏,从重耳受命于天、晋国实际、人才辅佐三个方面说明重耳定然会成功的原因。
  第一,从天命来说,“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古人很早就认识到近亲结婚容易对后代产生不好的影响。虽然重耳父母都是姬姓,但是重耳不仅活下来了,而且还活了这么久。叔詹认为这表明重耳受到了上天的庇佑,是天命所在。
  第二,从晋国实际来看,晋国内忧外患,一直无法安定下来,从晋献公到惠公、怀公,内不得民心,外不为各诸侯国礼重。重耳成为晋国民心之所向是必然的。   第三,从人才辅佐来讲,跟随重耳流亡的有很多贤士,如狐偃、赵衰、介子推等,可谓人才济济,在这些人的辅佐之下,重耳的兴起指日可待。
  7.适楚 楚国国君已经看到重耳的潜质,所以在招待重耳的时候,直接向重耳讨要报酬。重耳的回答可谓不卑不亢。楚国在当时也是国力强大的诸侯国之一,重耳处在流亡的情形下,尚能抗礼楚国国君,胆识和眼光可见一斑。虽然子玉建议楚王杀掉重耳,但是楚王分别从重耳自身、从者、晋惠公三方面进行分析,并得出重耳受命于天的结论。
  8.居秦 秦是重耳流亡的最后一站。秦和晋是邻国,而且当时秦国国君是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能否取得秦的支持,对于重耳能否顺利返回晋国,是至关重要的。在秦国时,重耳的品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第一,重视礼仪,警惕自身的懈怠。秦国国君非常赏识重耳,“纳女五人”,其中包括曾经嫁给重耳的侄子——晋怀公的怀嬴。不知道重耳出于何种心理,怀嬴“奉■沃盥”,重耳“既而挥之”。按照马宗琏《春秋左传补注》用《士昏礼》“媵、御沃盥交”解释,“奉■沃盥”的怀嬴实为媵。杨伯峻根据《礼记·内则》“盥卒,授巾”解释,因为重耳“不待巾而挥去余水,非礼,故怀嬴怒”{3}。
  春秋时期,虽然礼乐文化受到冲击,但是礼乐仍然是被广泛重视和遵守的行为准则。再加上“《左传》维护周礼,尊礼尚德,以礼之规范评判人物”{4}更体现出对礼的重视。重耳非礼的行为,其实是对怀嬴的不尊重。重耳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表现出“惧”,这不仅是对怀嬴背后的强秦的“惧”,更是对自己非礼的行为“惧”,从深层次来讲更是对自身懈怠的警惕。
  第二,借诗达意,相时而动。在秦穆公设宴招待时,重耳赋《河水》,借以表达希望秦穆公能帮助自己实现返回晋国的愿望。春秋时期,诸侯聘问,经常赋诗言志,主客通过诗句委婉地表达和交流。重耳深知时机的重要性,在赴宴时选择善文的赵衰作为随从,说明重耳已经准备在宴会上明确提出自己的要求:一方面表明自己的志向,另一方面也是向秦穆公求助,即寻求建立政治同盟。这一切,重耳都通过《河水》准确地传达给了秦穆公,并得到了积极的回应。
  第三,从谏如流,知人善任。在秦穆公招待重耳的时候,子犯推荐了赵衰跟从重耳赴宴,正是因为重耳采纳了这个建议,所以圆满达成了自己请求秦穆公帮助他入主晋国的目的。
  总之,《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中“晋公子重耳之亡”,
  刻画了重耳在流亡中成长的过程,将重耳的形象立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重耳由冲动易怒、沉迷安逸的贵公子逐步变得隐忍克制、深谋远虑、能屈能伸,并最终成长为一代霸主,在《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公子重耳之亡)》的描述中,一步步变得清晰、合理,为我们了解人物的成长过程和影响因素描绘了生动的蓝图。
  {1}{2}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96-299页,第405页。
  {3}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410页。
  {4} 袁行霈:《中國文学史(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第79页。
  参考文献:
  [1]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0.
  [2]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2.
  [3] 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2015.
  作 者:樊向飞,西藏大学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编 辑:曹晓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
其他文献
摘 要:小说《扶桑》的主人公是一位具有多重精神内涵的女性,从西方文明的视角,扶桑象征着东方文明和中华民族;在男权强势之下,柔弱的扶桑是宽容悲悯的原始女性形象;而从现代文明的立场反观扶桑,其坚贞纯洁又自由执着的精神内蕴又是现代人难以望其项背的可贵品质。  关键词:扶桑 东方文化 原始女性 纯洁自由  海外华人作家严歌苓自创作之初起,便以独特的女性经验和精神立场而备受关注。长篇小说《扶桑》描写了异域国
期刊
摘 要:“颓废”是中国新文学现代性特征之一,也是关注现代作家不可回避的重要元素,然而尽管新时期以来“张爱玲热”已成为一种文学史现象,但在解读颓废文学的领域里,张爱玲却是一个被遗忘的对象。本文就以《倾城之恋》为例,从时代变动下的虚无感受、软弱人性下的爱情消解、浪漫外衣下的华丽幻象和颓废意象下的苍凉色调四个方面入手,分析张爱玲作品中的颓废色彩,以期能以新的视角给张爱玲研究以一定补充。  关键词:张爱玲
期刊
摘 要:樱庭一树是一位立于轻小说文坛顶峰的自由作家。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她接触了信息时代的巨大变化,所以她的作品也对当今的社会有所反思。本文以《荒野》《不适合少女的职业》《GOSICK》《我的男人》《赤朽叶家的传说》五部作品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小说形象,深入了解樱庭一树小说的人性观,借此来分析樱庭一树对人性美丑的独到见解。  关键词:樱庭一树 人性 日本  人类获得了生存下去的能力,并在这基础
期刊
摘 要:文化传播是人类传播活动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类型。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应坚持文化先行,注重文化传播,努力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文化传播格局,提升文化的创新力、表达力、传播力和影响力,服务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进而促进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丝绸之路经济带 中华文化 草原文化 传播策略  文化传播是人类传播活动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类型。传播学家詹姆斯·凯瑞认
期刊
摘 要:云南彝族人口众多,支系繁杂,就寻甸彝族而言官方有黑彝、白彝之分,而民间根据服饰差异可大致分为五个支系,本文主要探析甸沙乡区域白彝传统的婚丧服饰造型及穿戴节日。  关键词:彝族服饰 造型 服饰色彩 少数民族 云南  云南是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而彝族是云南人口最多、支系较多、分布较广的少数民族,多数居于高寒山区。由于彝族支系繁多,服饰造型差异大,该地区彝族村寨较多,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至今保留
期刊
摘 要:文学地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批评实践都离不开“空间”概念,这与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的“空间转向”有着复杂的关系。本文以他者与主体作为二者的根本不同所在。后现代主义的空间批评呈现出“他者”性质:这是一种双重被建构性,表现为分裂、斗争,以“后现代主义”为哲学根源;而文学地理学的空间批评呈现出“主体”性质:这是一种内在性、建构性,表现为整体感知、移情,以宇宙论、生存论为哲学根源。但作为一种文学
期刊
摘 要:作为一部被禁长达二十多年的小说,无论从文本内容还是表现技巧来看,小说主人公的复杂心理历程与对《心锁》“诲淫诲盗”的指责都体现了时代的深刻印记。而文本所折射出的女性意识的觉醒与保守势力的对抗体现了鲜明的先锋性与现代意识,其文学史意义有待进一步探究。  关键词:郭良蕙 《心锁》论争 现代性  在当代台湾文学史上,《心锁》和其引发的“心锁事件”的特别意义显然有待进一步挖掘。因为这部小说,郭良蕙被
期刊
摘 要:马尔克斯在小说《霍乱时期的爱情》中塑造的男主人公阿里萨是一位与众不同的人物形象,半个世纪苦苦守候初恋情人的男人是他,游荡在形形色色女人之间的男人也是他。他是一个痴情而又滥情的人,一方面是超我主宰下的半个世纪的忠诚,另一方面则是在本我驱使下的放纵。痴情与滥情两个极端在他身上碰撞、纠缠。本文通过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角度剖析阿里萨的情感特征。  关键词:阿里萨 痴情 滥情 精神分析  一、《霍乱
期刊
摘 要:学界对苏轼诗、文、词的研究很深入,但忽略了对其墓志铭的专题研究。苏轼墓志铭现存十四篇,其独特之处在于创作中体现出作者豪放旷达的人生态度。本文运用文本分析法对苏轼的墓志铭进行研究,探讨其艺术特色及其所产生的历史影响。  关键词:苏轼 墓志铭 艺术特色 历史影响  墓志铭是文学宝库中一类特别而又重要的文体,古人曾用这种方式留下许多不朽的名作。目前收录在《苏东坡全集》中的墓志铭共有十四篇,所铭之
期刊
摘 要:马尔克斯的代表作《百年孤独》是一部充满狂欢化色彩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这部小说与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有着多方面的契合与印证。本文通过《百年孤独》中的狂欢化场景及其泛化、人物狂欢、怪诞风格的运用以及《百年孤独》对西方经典《圣经》的讽刺性模拟这四个方面,探讨阐释魔幻现实小说中的狂欢化手法的运用。  关键词:《百年孤独》 马尔克斯 魔幻现实主义 狂欢化  《百年孤独》是加西亚·马尔克斯(Gabrie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