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为文本基础,以晋公子重耳的流亡为线,从重耳流亡之初体现出的品格及在流亡过程中的成长两个方面分析重耳的品格磨砺及其成长过程。
关键词:重耳 品格 成长
重耳是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遭遇骊姬之乱,被迫长期在外流亡,但正是这段流亡经历,促使重耳不断成长,最终成为一代霸主。本文基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公子重耳之亡)》的记载,以重耳的流亡为主线,从重耳自身具有的品格及其成长过程分析重耳的品格磨砺。
一、在叙写重耳出亡的开头,《左传》已经展示给读者重耳具有的一些重要品格
1.得民心 “晋人伐诸蒲城,蒲城人欲战”的描述,虽然寥寥数字,但是可以看出,重耳得到蒲城人的支持,即使是晋国国君派人讨伐,他们仍然愿意保护重耳。能得民心,为重耳将来称霸天下打下了基础。
2.有原则、孝顺 对于重耳来说,无罪而被讨伐,又有人民的支持,完全可以凭借蒲城一战,但是他选择了放弃抵抗,出奔流亡。这证明他心中有原则、有坚持,但是他又不迂腐,特别是对照他的兄长——太子申生{1},重耳的做法,一方面保全了孝道,另外一方面也保全了自己的性命。
3.能招揽人才 《左传》记载了重耳出奔时有五个重要人物跟随他: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这五个人不仅在重耳的流亡和回国过程中,而且对其称霸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流亡过程中重耳体现出的品格以及其成长过程
《左传》按照时间顺序,记叙了重耳在狄、卫、齐、曹、宋、郑、楚、秦的流亡。在这个过程中,重耳得到磨炼,不断成长。
1.处狄十二年 重耳在外颠沛流离十九年,狄是他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选择奔狄和离开,应该都有重要的原因。
第一,重耳出奔的第一站选择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重耳的母亲是狄人。流亡到狄,既不必担心被拒或者遭遇不礼,又可以借助母国积蓄力量、伺机而动,为自己将来返国打下基础。
第二,关于重耳选择在鲁僖公十六年,即晋惠公七年{2}离狄适齐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参见《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寺人披请见,晋文公责备他“其后余从狄君以田渭滨,女为惠公来求杀余”。为避免被刺杀,或者连累狄君,重耳选择再次流亡。二是根据《史记·晋世家》“惠公之立,倍秦地及里克,诛七舆大夫,国人不附”,“(晋惠公)四年,晋饥,乞籴于秦”,晋国内部矛盾重重,再加上饥荒,内政堪忧。根据《左传·僖公十六年》“秋,狄侵晋……因晋败也”,再加上此前晋惠公被秦穆公俘虏一事,可以推知晋国在外事方面也是危机重重。晋国面临内忧外患,使重耳看到了返国的机会,所以他选择此时离开安逸的狄国,毅然去寻求各诸侯国的帮助,壮大自己的力量,这体现了重耳远大的志向和敏锐的政治嗅觉。
第三,重耳離开时和妻子的对话表明,重耳有其自私的一面。要离开妻子流亡,却要妻子等待自己二十五年,这一方面体现出重耳对于自己未知前途的迷茫,另一方面又舍不得让妻子再嫁,所以才有了二十五年之约。
2.路过卫国 在去往齐国的途中,重耳路过卫国,但是卫国的国君对这个流亡之人很不礼貌。而且当时重耳非常窘迫,甚至要“乞食于野人”。结果,这个野人给了重耳土块,所以“公子怒,欲鞭之”。但是在子犯的劝说之下,重耳很快改变了态度:“稽首受而载之。”这一方面说明了重耳的从谏如流,体现了他的博大心胸;另一方面,重耳学会了隐忍,这也体现了他已经开始蜕变和成长。
3.留齐 在齐国的生活是重耳流亡生涯中非常惬意的一段时期,重耳开始变得不思进取。幸而重耳的随从都是有识之士,再加上果敢的姜氏的推动,才重新激发了重耳的斗志。
第一,重耳得到了齐桓公的赏识,不仅给他娶妻,还送他二十乘马。重耳的斗志在温柔乡和安乐窝里被消磨殆尽。这说明贵公子出身的重耳,身上有着一定的惰性,容易耽于享乐和安逸。
第二,在姜氏和子犯的谋划下,重耳在醉酒状态中被带离齐国,酒醒后,“以戈逐子犯”。这段描写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也看到了重耳性格中率真的一面。
4.受辱于曹 在曹国,既遇到了不礼的曹共公,也有暗通款曲的僖负羁,但是重耳的表现是喜怒不形于色,他的心智更加成熟。
第一,曹共公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居然窥视重耳洗澡,这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种奇耻大辱。虽然文中并未记载任何关于重耳的反应,但是从他返国后第一个讨伐的对象就是曹国可以推知其内心的羞愤。但是在经历了卫国国君“不礼”和“野人与之块”的羞辱后,重耳学会了隐忍,并没有表现自己的情绪,他的城府更深了。
第二,僖负羁赠飧置璧,“公子受飧反璧”。重耳即使身处困境,仍然遵守礼节,不贪心。对于僖负羁的赠礼,重耳一方面接受了他的饭食,表示接受了对方的心意;另一方面把玉璧返还,既符合“还贽之礼”,同时也表明即使重耳在流亡中,对财物有需求,但是仍能克制自己,只取自己所需。
5.宋襄公赠马 关于重耳过宋,《左传》中只有一句话。根据《史记·宋微子世家》:“晋公子重耳过宋,襄公以伤于楚,欲得晋援,厚礼重耳以马二十乘。”从宋襄公的角度来讲,之所以厚赠重耳,是因为有所求;重耳对此也心知肚明。两人在这次赠礼中,结成了政治联盟。与此前重耳与季隗告别时对前途的茫然不同,此刻重耳对返回晋国有了充足的信心。
6.郑文公不礼重耳 文中主要通过叔詹对郑文公的劝谏,从重耳受命于天、晋国实际、人才辅佐三个方面说明重耳定然会成功的原因。
第一,从天命来说,“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古人很早就认识到近亲结婚容易对后代产生不好的影响。虽然重耳父母都是姬姓,但是重耳不仅活下来了,而且还活了这么久。叔詹认为这表明重耳受到了上天的庇佑,是天命所在。
第二,从晋国实际来看,晋国内忧外患,一直无法安定下来,从晋献公到惠公、怀公,内不得民心,外不为各诸侯国礼重。重耳成为晋国民心之所向是必然的。 第三,从人才辅佐来讲,跟随重耳流亡的有很多贤士,如狐偃、赵衰、介子推等,可谓人才济济,在这些人的辅佐之下,重耳的兴起指日可待。
7.适楚 楚国国君已经看到重耳的潜质,所以在招待重耳的时候,直接向重耳讨要报酬。重耳的回答可谓不卑不亢。楚国在当时也是国力强大的诸侯国之一,重耳处在流亡的情形下,尚能抗礼楚国国君,胆识和眼光可见一斑。虽然子玉建议楚王杀掉重耳,但是楚王分别从重耳自身、从者、晋惠公三方面进行分析,并得出重耳受命于天的结论。
8.居秦 秦是重耳流亡的最后一站。秦和晋是邻国,而且当时秦国国君是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能否取得秦的支持,对于重耳能否顺利返回晋国,是至关重要的。在秦国时,重耳的品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第一,重视礼仪,警惕自身的懈怠。秦国国君非常赏识重耳,“纳女五人”,其中包括曾经嫁给重耳的侄子——晋怀公的怀嬴。不知道重耳出于何种心理,怀嬴“奉■沃盥”,重耳“既而挥之”。按照马宗琏《春秋左传补注》用《士昏礼》“媵、御沃盥交”解释,“奉■沃盥”的怀嬴实为媵。杨伯峻根据《礼记·内则》“盥卒,授巾”解释,因为重耳“不待巾而挥去余水,非礼,故怀嬴怒”{3}。
春秋时期,虽然礼乐文化受到冲击,但是礼乐仍然是被广泛重视和遵守的行为准则。再加上“《左传》维护周礼,尊礼尚德,以礼之规范评判人物”{4}更体现出对礼的重视。重耳非礼的行为,其实是对怀嬴的不尊重。重耳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表现出“惧”,这不仅是对怀嬴背后的强秦的“惧”,更是对自己非礼的行为“惧”,从深层次来讲更是对自身懈怠的警惕。
第二,借诗达意,相时而动。在秦穆公设宴招待时,重耳赋《河水》,借以表达希望秦穆公能帮助自己实现返回晋国的愿望。春秋时期,诸侯聘问,经常赋诗言志,主客通过诗句委婉地表达和交流。重耳深知时机的重要性,在赴宴时选择善文的赵衰作为随从,说明重耳已经准备在宴会上明确提出自己的要求:一方面表明自己的志向,另一方面也是向秦穆公求助,即寻求建立政治同盟。这一切,重耳都通过《河水》准确地传达给了秦穆公,并得到了积极的回应。
第三,从谏如流,知人善任。在秦穆公招待重耳的时候,子犯推荐了赵衰跟从重耳赴宴,正是因为重耳采纳了这个建议,所以圆满达成了自己请求秦穆公帮助他入主晋国的目的。
总之,《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中“晋公子重耳之亡”,
刻画了重耳在流亡中成长的过程,将重耳的形象立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重耳由冲动易怒、沉迷安逸的贵公子逐步变得隐忍克制、深谋远虑、能屈能伸,并最终成长为一代霸主,在《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公子重耳之亡)》的描述中,一步步变得清晰、合理,为我们了解人物的成长过程和影响因素描绘了生动的蓝图。
{1}{2}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96-299页,第405页。
{3}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410页。
{4} 袁行霈:《中國文学史(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第79页。
参考文献:
[1]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0.
[2]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2.
[3] 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2015.
作 者:樊向飞,西藏大学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编 辑:曹晓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
关键词:重耳 品格 成长
重耳是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遭遇骊姬之乱,被迫长期在外流亡,但正是这段流亡经历,促使重耳不断成长,最终成为一代霸主。本文基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公子重耳之亡)》的记载,以重耳的流亡为主线,从重耳自身具有的品格及其成长过程分析重耳的品格磨砺。
一、在叙写重耳出亡的开头,《左传》已经展示给读者重耳具有的一些重要品格
1.得民心 “晋人伐诸蒲城,蒲城人欲战”的描述,虽然寥寥数字,但是可以看出,重耳得到蒲城人的支持,即使是晋国国君派人讨伐,他们仍然愿意保护重耳。能得民心,为重耳将来称霸天下打下了基础。
2.有原则、孝顺 对于重耳来说,无罪而被讨伐,又有人民的支持,完全可以凭借蒲城一战,但是他选择了放弃抵抗,出奔流亡。这证明他心中有原则、有坚持,但是他又不迂腐,特别是对照他的兄长——太子申生{1},重耳的做法,一方面保全了孝道,另外一方面也保全了自己的性命。
3.能招揽人才 《左传》记载了重耳出奔时有五个重要人物跟随他: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这五个人不仅在重耳的流亡和回国过程中,而且对其称霸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流亡过程中重耳体现出的品格以及其成长过程
《左传》按照时间顺序,记叙了重耳在狄、卫、齐、曹、宋、郑、楚、秦的流亡。在这个过程中,重耳得到磨炼,不断成长。
1.处狄十二年 重耳在外颠沛流离十九年,狄是他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选择奔狄和离开,应该都有重要的原因。
第一,重耳出奔的第一站选择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重耳的母亲是狄人。流亡到狄,既不必担心被拒或者遭遇不礼,又可以借助母国积蓄力量、伺机而动,为自己将来返国打下基础。
第二,关于重耳选择在鲁僖公十六年,即晋惠公七年{2}离狄适齐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参见《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寺人披请见,晋文公责备他“其后余从狄君以田渭滨,女为惠公来求杀余”。为避免被刺杀,或者连累狄君,重耳选择再次流亡。二是根据《史记·晋世家》“惠公之立,倍秦地及里克,诛七舆大夫,国人不附”,“(晋惠公)四年,晋饥,乞籴于秦”,晋国内部矛盾重重,再加上饥荒,内政堪忧。根据《左传·僖公十六年》“秋,狄侵晋……因晋败也”,再加上此前晋惠公被秦穆公俘虏一事,可以推知晋国在外事方面也是危机重重。晋国面临内忧外患,使重耳看到了返国的机会,所以他选择此时离开安逸的狄国,毅然去寻求各诸侯国的帮助,壮大自己的力量,这体现了重耳远大的志向和敏锐的政治嗅觉。
第三,重耳離开时和妻子的对话表明,重耳有其自私的一面。要离开妻子流亡,却要妻子等待自己二十五年,这一方面体现出重耳对于自己未知前途的迷茫,另一方面又舍不得让妻子再嫁,所以才有了二十五年之约。
2.路过卫国 在去往齐国的途中,重耳路过卫国,但是卫国的国君对这个流亡之人很不礼貌。而且当时重耳非常窘迫,甚至要“乞食于野人”。结果,这个野人给了重耳土块,所以“公子怒,欲鞭之”。但是在子犯的劝说之下,重耳很快改变了态度:“稽首受而载之。”这一方面说明了重耳的从谏如流,体现了他的博大心胸;另一方面,重耳学会了隐忍,这也体现了他已经开始蜕变和成长。
3.留齐 在齐国的生活是重耳流亡生涯中非常惬意的一段时期,重耳开始变得不思进取。幸而重耳的随从都是有识之士,再加上果敢的姜氏的推动,才重新激发了重耳的斗志。
第一,重耳得到了齐桓公的赏识,不仅给他娶妻,还送他二十乘马。重耳的斗志在温柔乡和安乐窝里被消磨殆尽。这说明贵公子出身的重耳,身上有着一定的惰性,容易耽于享乐和安逸。
第二,在姜氏和子犯的谋划下,重耳在醉酒状态中被带离齐国,酒醒后,“以戈逐子犯”。这段描写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也看到了重耳性格中率真的一面。
4.受辱于曹 在曹国,既遇到了不礼的曹共公,也有暗通款曲的僖负羁,但是重耳的表现是喜怒不形于色,他的心智更加成熟。
第一,曹共公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居然窥视重耳洗澡,这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种奇耻大辱。虽然文中并未记载任何关于重耳的反应,但是从他返国后第一个讨伐的对象就是曹国可以推知其内心的羞愤。但是在经历了卫国国君“不礼”和“野人与之块”的羞辱后,重耳学会了隐忍,并没有表现自己的情绪,他的城府更深了。
第二,僖负羁赠飧置璧,“公子受飧反璧”。重耳即使身处困境,仍然遵守礼节,不贪心。对于僖负羁的赠礼,重耳一方面接受了他的饭食,表示接受了对方的心意;另一方面把玉璧返还,既符合“还贽之礼”,同时也表明即使重耳在流亡中,对财物有需求,但是仍能克制自己,只取自己所需。
5.宋襄公赠马 关于重耳过宋,《左传》中只有一句话。根据《史记·宋微子世家》:“晋公子重耳过宋,襄公以伤于楚,欲得晋援,厚礼重耳以马二十乘。”从宋襄公的角度来讲,之所以厚赠重耳,是因为有所求;重耳对此也心知肚明。两人在这次赠礼中,结成了政治联盟。与此前重耳与季隗告别时对前途的茫然不同,此刻重耳对返回晋国有了充足的信心。
6.郑文公不礼重耳 文中主要通过叔詹对郑文公的劝谏,从重耳受命于天、晋国实际、人才辅佐三个方面说明重耳定然会成功的原因。
第一,从天命来说,“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古人很早就认识到近亲结婚容易对后代产生不好的影响。虽然重耳父母都是姬姓,但是重耳不仅活下来了,而且还活了这么久。叔詹认为这表明重耳受到了上天的庇佑,是天命所在。
第二,从晋国实际来看,晋国内忧外患,一直无法安定下来,从晋献公到惠公、怀公,内不得民心,外不为各诸侯国礼重。重耳成为晋国民心之所向是必然的。 第三,从人才辅佐来讲,跟随重耳流亡的有很多贤士,如狐偃、赵衰、介子推等,可谓人才济济,在这些人的辅佐之下,重耳的兴起指日可待。
7.适楚 楚国国君已经看到重耳的潜质,所以在招待重耳的时候,直接向重耳讨要报酬。重耳的回答可谓不卑不亢。楚国在当时也是国力强大的诸侯国之一,重耳处在流亡的情形下,尚能抗礼楚国国君,胆识和眼光可见一斑。虽然子玉建议楚王杀掉重耳,但是楚王分别从重耳自身、从者、晋惠公三方面进行分析,并得出重耳受命于天的结论。
8.居秦 秦是重耳流亡的最后一站。秦和晋是邻国,而且当时秦国国君是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能否取得秦的支持,对于重耳能否顺利返回晋国,是至关重要的。在秦国时,重耳的品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第一,重视礼仪,警惕自身的懈怠。秦国国君非常赏识重耳,“纳女五人”,其中包括曾经嫁给重耳的侄子——晋怀公的怀嬴。不知道重耳出于何种心理,怀嬴“奉■沃盥”,重耳“既而挥之”。按照马宗琏《春秋左传补注》用《士昏礼》“媵、御沃盥交”解释,“奉■沃盥”的怀嬴实为媵。杨伯峻根据《礼记·内则》“盥卒,授巾”解释,因为重耳“不待巾而挥去余水,非礼,故怀嬴怒”{3}。
春秋时期,虽然礼乐文化受到冲击,但是礼乐仍然是被广泛重视和遵守的行为准则。再加上“《左传》维护周礼,尊礼尚德,以礼之规范评判人物”{4}更体现出对礼的重视。重耳非礼的行为,其实是对怀嬴的不尊重。重耳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表现出“惧”,这不仅是对怀嬴背后的强秦的“惧”,更是对自己非礼的行为“惧”,从深层次来讲更是对自身懈怠的警惕。
第二,借诗达意,相时而动。在秦穆公设宴招待时,重耳赋《河水》,借以表达希望秦穆公能帮助自己实现返回晋国的愿望。春秋时期,诸侯聘问,经常赋诗言志,主客通过诗句委婉地表达和交流。重耳深知时机的重要性,在赴宴时选择善文的赵衰作为随从,说明重耳已经准备在宴会上明确提出自己的要求:一方面表明自己的志向,另一方面也是向秦穆公求助,即寻求建立政治同盟。这一切,重耳都通过《河水》准确地传达给了秦穆公,并得到了积极的回应。
第三,从谏如流,知人善任。在秦穆公招待重耳的时候,子犯推荐了赵衰跟从重耳赴宴,正是因为重耳采纳了这个建议,所以圆满达成了自己请求秦穆公帮助他入主晋国的目的。
总之,《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中“晋公子重耳之亡”,
刻画了重耳在流亡中成长的过程,将重耳的形象立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重耳由冲动易怒、沉迷安逸的贵公子逐步变得隐忍克制、深谋远虑、能屈能伸,并最终成长为一代霸主,在《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公子重耳之亡)》的描述中,一步步变得清晰、合理,为我们了解人物的成长过程和影响因素描绘了生动的蓝图。
{1}{2}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96-299页,第405页。
{3}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410页。
{4} 袁行霈:《中國文学史(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第79页。
参考文献:
[1]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0.
[2]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2.
[3] 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2015.
作 者:樊向飞,西藏大学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编 辑:曹晓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