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不断转移,农村的常住人口逐年减少,农村人地关系出现了调整,比较突出的就是空心化现象,并且由一处向多处,部分向整体扩张,农村出现了大规模空心化现象。本文从宅基地使用的角度,利用问卷调查、统计数据分析的方法,结合调查的10个村镇,再分析宅基地对于空心化程度的影响。
关键词:宅基地;空心化;城市化;村镇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中国特有的土地制度决定了中国农地经营规模偏小,耕地破碎化程度高,户均耕地经营规模远小于发达经济体。福建是中国典型的人多地少区域,土地破碎化情形更严重,2010年福建农户户均耕地经营面积只有 0.23hm2。另一方面,统计数据显示改革开放以来福建农村家庭户均住房面积增长迅速,2010 年达到 194.4m2/户,而宅基地面积在 2005 年为 207.69m2/户,远远超过《福建省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管理办法》中 80-120 m2/户的规定标准。第六次人口普查表明福建城市化已经达到 57.1%,大量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就业和生活必然导致农村住宅居住人口减少甚至“空心化”。福建农村宅基地“空心化”的程度如何,宅基地“空心化”的格局类型特征怎么样,如何设计切实可行的“空心化”宅基地整理模式等都是急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就的解决有利于农村土地的整理与集约利用,促进农村和农业的发展。①
二、宅基地使用现状调查
(一)居住情况调查
调查思路:通过对住宅结构、住宅建筑面积及住宅修建年度,辅助确定空心村演替的空间特征与趋势及整治对策,住宅位置,住宅使用状况(使用、空闲、废弃)来确定空心化调查现状从而区分宅基地利用状况与整治难易程度,辅助确定宅基地可整治潜力。
在调查的222份问卷中,有效问卷为219份,其中,157个受访者拥有一处房屋,占72%,56个受访者拥有2处房屋,占25%,8个受访者拥有3处房屋,占3%。拥有2处房屋的56个受访者中有41个有一处闲置房屋,拥有3处房屋的7名受访者有3个有2处闲置房屋,1个1处闲置,综合以上结果,可以得出总体的闲置率达到30.69%
分析空心化现状:按照几处房屋对样本进行分析,首先是有1处房屋的部分,不会出现空置现象,不予讨论。
从2处住房来看,56个受访者中有21个有一处闲置房屋,比例达18.75%。
分析这21处闲置房屋,修建年代在1990年(包括1990年)之前的有15处,1991年到2000年3处,2000年以后三处,由此可见,房子老化是被闲置的最主要因素。
再从闲置房屋所处的位置来看,位于村中心的有10处,村边缘12处,与村子分离1处,在村子内和外部基本持平,说明在研究范围内,房屋所处位置对于是否闲置没有重大影响。
最后再从房屋结构分析,闲置的房屋中,土木结构有13处,砖石结构6处,砖混结构4处,由于房屋结构和修建年代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也呈现出早期修建的土木和砖石结构被闲置占大多数。
综上所述,在有两处住宅并且闲置一处的情况中,由于房屋年代太久而老化是最主要的原因,房屋所处位置有一定的影响,面积大小以及房屋的取得方式并不造成影响。
分析三处住宅的情况,一共7位受访者,有3位2处闲置,1位1处闲置,3位没有闲置,空置率在33.3%。
在七处空置之中,修建年代分布与之前类似,1990年以前有3处,1990年-2000年3处,2000年以后1处,绝大多数闲置房屋都有20年以上历史。
闲置房屋所处位置中,1处位于村中,5处位于边缘,1处位于村外,可以看出,拥有3处房屋的村民由于资源优势,放弃了地理条件较差的边缘地带房屋。
最后分析闲置房屋的结构,4处土木结构,3处砖混结构,由于量本数目太小,在这里并没能很好的反应结果。
综上所述,拥有3处住房的情况与2处住房的情况大同小异,被闲置的房屋基本都是老房子,但是不同的是拥有3处住房的村民更多闲置的是偏远不在村中心的房屋。
(二)耕地状况调查
调查思路:通过对农户所承包耕地(亩),耕地离住房最远(米),自家耕种(亩),最远距离住房(米),给别人耕种(亩),抛荒(亩),改为非农用途(亩),是否有撂荒承包地,撂荒地离住房最近(米),撂荒原因进行调查,意在得出农村宅基地空心化与耕地之间的关系,以及农村宅基地空心化是否对土地撂荒产生影响。
调查现状:在调查的222份问卷中,填写该项的216位农户共计1900.37亩地,平均每户8.89亩,平均耕作半径2400米,最远的半径在山区,达到25000米,按平均半径计算,自行车可在半小时内到达,属于较近距离。其中自家耕作1739.12亩,平均每户8.20亩,最远的离住宅最远在山区,达到15000米,平均距离在1979米,比耕作半径分别有一公里和接近半公里的距离。
综上所述,从土地经营现状来看,户均耕地规模较小,农户耕作半径小。在被调查区域,由耕作半径以及最远距离的变化可以看出,抛荒土地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距离以及由于距离过大而带来的经济上不合算因素,但是抛荒土地面积所占比例比较小,在现阶段中国,对于农民,土地仍然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只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很少会主动放弃土地。
三、结论
以福建为主,周边省为补充,共调查9个村庄,二百多位农户,发现空心率在30%左右,废弃的房屋主要以修建年代较早的老房子为主,结构以土木砖石为主,对于拥有多处宅基地的农户来说,闲置位于村边缘的现象比较普遍。
对于空心化的发展趋势,预计会出现加速的趋势,由于经济飞速发展,会出现一个增长点带动全村的现象,两极化出现,新建住宅会拥挤在交通便利,设施较完善的地点,而相对落后的区域将出现越来越多的闲置宅基地。同时,一宅多户的现象将会迅速改变,结婚用房会占很大一部分比例,出现暂时不用的闲置房屋。
由于土地是农民的根基,抛荒土地现在在调查区域并不明显,但是也存在不符合经济利益而放弃的极小部分现象出现。
针对宅基地和耕地现状,应对宅基地空心化的对策有以下几点:
1、尽力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并且做到平均分配资源,避免出现资源集中某地的现象发生,改善农村生活条件。
2、政府应花大力气和农民合作,整治农村旧房危房,使因为安全问题出现闲置的宅基地重新利用起来。
3、政府应当合理整合闲置宅基地,合法合理的收回一些长期闲置的宅基地,根据原有农户的意愿进行妥善处理。
4、宅基地整合应考虑耕作半径,并且控制对耕地另作它用的审批,保证耕地得到充分利用,避免因为耕作半径过大产生宅基地空置或者耕地抛荒的现象发生。
注释:
①毕安平、《农村宅基地“空心化”格局类型研究》项目申报书
参考文献:
[1]刘彦随等,中国乡村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2011
[2]宋伟,陈百明,张英,中国村庄宅基地空心化评价及其影响因素[J],地理研究,2013.1:20
[3]刘亚光,我国农村宅基地问题研究综述[J],东南学术,2011,2:53
作者简介:
杨经璞(1992–),男,汉,河北邢台人,本科,闽江学院地理科学系,研究方向: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不断转移,农村的常住人口逐年减少,农村人地关系出现了调整,比较突出的就是空心化现象,并且由一处向多处,部分向整体扩张,农村出现了大规模空心化现象。本文从宅基地使用的角度,利用问卷调查、统计数据分析的方法,结合调查的10个村镇,再分析宅基地对于空心化程度的影响。
关键词:宅基地;空心化;城市化;村镇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中国特有的土地制度决定了中国农地经营规模偏小,耕地破碎化程度高,户均耕地经营规模远小于发达经济体。福建是中国典型的人多地少区域,土地破碎化情形更严重,2010年福建农户户均耕地经营面积只有 0.23hm2。另一方面,统计数据显示改革开放以来福建农村家庭户均住房面积增长迅速,2010 年达到 194.4m2/户,而宅基地面积在 2005 年为 207.69m2/户,远远超过《福建省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管理办法》中 80-120 m2/户的规定标准。第六次人口普查表明福建城市化已经达到 57.1%,大量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就业和生活必然导致农村住宅居住人口减少甚至“空心化”。福建农村宅基地“空心化”的程度如何,宅基地“空心化”的格局类型特征怎么样,如何设计切实可行的“空心化”宅基地整理模式等都是急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就的解决有利于农村土地的整理与集约利用,促进农村和农业的发展。①
二、宅基地使用现状调查
(一)居住情况调查
调查思路:通过对住宅结构、住宅建筑面积及住宅修建年度,辅助确定空心村演替的空间特征与趋势及整治对策,住宅位置,住宅使用状况(使用、空闲、废弃)来确定空心化调查现状从而区分宅基地利用状况与整治难易程度,辅助确定宅基地可整治潜力。
在调查的222份问卷中,有效问卷为219份,其中,157个受访者拥有一处房屋,占72%,56个受访者拥有2处房屋,占25%,8个受访者拥有3处房屋,占3%。拥有2处房屋的56个受访者中有41个有一处闲置房屋,拥有3处房屋的7名受访者有3个有2处闲置房屋,1个1处闲置,综合以上结果,可以得出总体的闲置率达到30.69%
分析空心化现状:按照几处房屋对样本进行分析,首先是有1处房屋的部分,不会出现空置现象,不予讨论。
从2处住房来看,56个受访者中有21个有一处闲置房屋,比例达18.75%。
分析这21处闲置房屋,修建年代在1990年(包括1990年)之前的有15处,1991年到2000年3处,2000年以后三处,由此可见,房子老化是被闲置的最主要因素。
再从闲置房屋所处的位置来看,位于村中心的有10处,村边缘12处,与村子分离1处,在村子内和外部基本持平,说明在研究范围内,房屋所处位置对于是否闲置没有重大影响。
最后再从房屋结构分析,闲置的房屋中,土木结构有13处,砖石结构6处,砖混结构4处,由于房屋结构和修建年代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也呈现出早期修建的土木和砖石结构被闲置占大多数。
综上所述,在有两处住宅并且闲置一处的情况中,由于房屋年代太久而老化是最主要的原因,房屋所处位置有一定的影响,面积大小以及房屋的取得方式并不造成影响。
分析三处住宅的情况,一共7位受访者,有3位2处闲置,1位1处闲置,3位没有闲置,空置率在33.3%。
在七处空置之中,修建年代分布与之前类似,1990年以前有3处,1990年-2000年3处,2000年以后1处,绝大多数闲置房屋都有20年以上历史。
闲置房屋所处位置中,1处位于村中,5处位于边缘,1处位于村外,可以看出,拥有3处房屋的村民由于资源优势,放弃了地理条件较差的边缘地带房屋。
最后分析闲置房屋的结构,4处土木结构,3处砖混结构,由于量本数目太小,在这里并没能很好的反应结果。
综上所述,拥有3处住房的情况与2处住房的情况大同小异,被闲置的房屋基本都是老房子,但是不同的是拥有3处住房的村民更多闲置的是偏远不在村中心的房屋。
(二)耕地状况调查
调查思路:通过对农户所承包耕地(亩),耕地离住房最远(米),自家耕种(亩),最远距离住房(米),给别人耕种(亩),抛荒(亩),改为非农用途(亩),是否有撂荒承包地,撂荒地离住房最近(米),撂荒原因进行调查,意在得出农村宅基地空心化与耕地之间的关系,以及农村宅基地空心化是否对土地撂荒产生影响。
调查现状:在调查的222份问卷中,填写该项的216位农户共计1900.37亩地,平均每户8.89亩,平均耕作半径2400米,最远的半径在山区,达到25000米,按平均半径计算,自行车可在半小时内到达,属于较近距离。其中自家耕作1739.12亩,平均每户8.20亩,最远的离住宅最远在山区,达到15000米,平均距离在1979米,比耕作半径分别有一公里和接近半公里的距离。
综上所述,从土地经营现状来看,户均耕地规模较小,农户耕作半径小。在被调查区域,由耕作半径以及最远距离的变化可以看出,抛荒土地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距离以及由于距离过大而带来的经济上不合算因素,但是抛荒土地面积所占比例比较小,在现阶段中国,对于农民,土地仍然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只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很少会主动放弃土地。
三、结论
以福建为主,周边省为补充,共调查9个村庄,二百多位农户,发现空心率在30%左右,废弃的房屋主要以修建年代较早的老房子为主,结构以土木砖石为主,对于拥有多处宅基地的农户来说,闲置位于村边缘的现象比较普遍。
对于空心化的发展趋势,预计会出现加速的趋势,由于经济飞速发展,会出现一个增长点带动全村的现象,两极化出现,新建住宅会拥挤在交通便利,设施较完善的地点,而相对落后的区域将出现越来越多的闲置宅基地。同时,一宅多户的现象将会迅速改变,结婚用房会占很大一部分比例,出现暂时不用的闲置房屋。
由于土地是农民的根基,抛荒土地现在在调查区域并不明显,但是也存在不符合经济利益而放弃的极小部分现象出现。
针对宅基地和耕地现状,应对宅基地空心化的对策有以下几点:
1、尽力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并且做到平均分配资源,避免出现资源集中某地的现象发生,改善农村生活条件。
2、政府应花大力气和农民合作,整治农村旧房危房,使因为安全问题出现闲置的宅基地重新利用起来。
3、政府应当合理整合闲置宅基地,合法合理的收回一些长期闲置的宅基地,根据原有农户的意愿进行妥善处理。
4、宅基地整合应考虑耕作半径,并且控制对耕地另作它用的审批,保证耕地得到充分利用,避免因为耕作半径过大产生宅基地空置或者耕地抛荒的现象发生。
注释:
①毕安平、《农村宅基地“空心化”格局类型研究》项目申报书
参考文献:
[1]刘彦随等,中国乡村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2011
[2]宋伟,陈百明,张英,中国村庄宅基地空心化评价及其影响因素[J],地理研究,2013.1:20
[3]刘亚光,我国农村宅基地问题研究综述[J],东南学术,2011,2:53
作者简介:
杨经璞(1992–),男,汉,河北邢台人,本科,闽江学院地理科学系,研究方向: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