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耳边的故事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han11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广播剧作为广播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播平台日渐多样化的今天,凭借其强伴随性及可听性,受到诸多受众喜爱。那么,面对海量的文学作品,如何打造一部优秀的广播剧?本文从广播剧主体及其独特的创作要求入手,对广播剧内容创作的社会性、地域性、典型性等因素进行分析,通过对代表作品的举例解读,阐述一部优秀广播剧作品的必备条件。
  【关键词】广播剧;创作要素;广播剧受众;区域文化传播
  当驾乘群体不断增多时,当喜马拉雅、懒人听书此类“听书”APP下载量不断增多时,广播剧这一强伴随性的艺术形式被更多的受众青睐,它不仅丰富着人们的车上生活,也通过作品向受众传递着一个时期或一个地域的标记与特质。然而,当海量广播剧作品涌入受众耳边时,我们发现,这些广播剧的质量亦是参差不齐。面对广播剧今后愈加广阔的发展市场,如何创作出有市场、有口碑的好作品呢?通过对多年广播剧经典创作案例的分析,我们发现,创作出一部好听的广播剧,其实并非无规可循。
  知其然,才能知其所以然。广播剧是什么?广播剧曾被称为“播音剧”、“播音话剧”和“无线电戏剧”,不论称呼如何变化,都可从其中窥见广播剧的三个要素:一是“剧”,二是“声音”,三是“广播”。这三个要素明晰的点出了广播剧这一艺术形式的特征。综合而言,我们可以引用如下定义:广播剧是适应电台广播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以人物对话和解说为基础,充分运用音乐伴奏、音响效果来加强气氛。其中,人物对话是推动剧情发展的主要手段,它要求演播者配音要个性化、口语化,富于动作性;演员播演一定要吐字清楚,表达准确生动,感情充沛真挚;配乐富有特色,波澜起伏,动人心魄;音响效果必须逼真,解说词用以帮助听众了解剧中情景和人物的动作状态。感性的说,广播剧,就是随时能伴随我们耳边的好故事。
  世界上第一部广播剧的诞生,被认为是在1924年,英国广播公司播出的由理查德·休斯撰写的广播剧《危险》,这部广播剧一共有四个人物,讲述了一位老矿工带领两个年轻人到矿井下参观,遇到了塌方,他们都被困在矿井里,最终,在矿井坍塌的前一刻,井外终于打出了一个小小的开口,就在这样千钧一发的时刻,被困在井下的人们却都不约而同谦让着,一个一个离开了这个随时都会坍塌的矿井。这无疑是一部充满正能量和人性光芒的故事,也是广播剧发展的奠基之作,而题材、人物语言、音乐、音响也成为广播剧构成的重要元素被不断发展。在网络、移动APP终端等更多声音载体越来越丰富的今天,对如何讲好耳边的故事的要求,也更加趋于专业化和多样化,当我们将这些要求拿捏得恰到好处时,一部精彩的高收听率的作品也就呼之欲出了。
  一、关注宏观环境下的社会需求
  十八大以来,中央对反腐的力度不断加大,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的反腐精神,在这样的宏观大环境下,作为社会形态和社会意识的艺术表现形式,相关题材的广播剧也佳作频出。2017年3月,广播剧《人民的名义》与电视剧版同步播出,在喜马拉雅APP及北京、陕西等全国多家电台播出后,反响强烈,收听率居高不下。近在耳边的事例说明,广播剧也是社会文学的一类,它在作品内容中的具象表现,是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各方面生活的反映。
  好的广播剧,一定带有明显的新闻属性和社会属性,关注社会当下热点,充分体现文学艺术和社会生活“泉”与“源”的关系: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之源,文學表现的内容来自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集中反映。文艺和社会生活是一种辩证的相互作用关系,社会生活是文艺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文艺对社会生活又会产生反作用。广播剧的首要任务应该是满足广大听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因此,制作广播剧节目时,在题材及内容方面,首先要关注当下宏观社会环境,让广播剧作品在满足受众需求的同时,亦顺应时代环境需求。
  二、突出人物形象以丰富作品
  人物的形象性是指对广播剧中人物语言的要求,也是对广播剧内容核心和灵魂的要求。广播剧作品的思想内容,是通过声音所塑造的形象来表现的。文艺创作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创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创作过程也是塑造艺术形象的过程。根据高建群作品改编的广播剧作品《统万城》,在改编为广播剧文艺作品《一座城与一个王的故事》时,便将原著第三人称,改为剧中主角赫连勃勃第一人称讲述,主角视角及心理活动贯穿整部作品,使整部剧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由此引发一个王、一座城与一个民族的兴衰感叹,演播者海茵略带中音的诠释,充分塑造了赫连勃勃这位匈奴王的人物形象和特征。最终,这部广播剧作品获得中国广播影视奖殊荣。由此可见,声音形象的塑造是对角色的塑造,形象越立体,越生动,就越能表现作者和编剧的思想感情,越能提高听众对作品的领悟力。
  此外,广播剧在丰富人物形象时,也并不是完全依赖原著,也常常在原著基础上进行合理推测和想象,但这种想象一定要有故事依据,是对整个故事的集中与概括。在《一座城与一个王的故事》中,编剧对赫连勃勃弥留之际的心理活动,在合理推测的基础上进行虚构,让这位匈奴王流露出“生于帝王家”的无奈,让作品的高度再一次升华,也得到原著作者高建群的认同。可见,在对广播剧人物形象的创作中,不论从编剧还是演播者,在改变和演播过程中,都会加入自己的情感活动,在人物形象刻画中抒发真情,真正的融入角色,这是对编者和播者的要求,也是一部好作品创作时不可缺少的部分。
  三、抓住典型性引发受众共鸣
  一切文艺作品对社会生活的反映都不可能是对自然状态的照搬,因为社会生活是多变的。广播影视文学通过创作者塑造的艺术形象反映生活,往往具有更鲜明、更广泛、更深远的意义。经过创作过程塑造的形象,实际上是作者或编剧认识社会生活并对之加工提炼,即分析、选择、概括的结果。这种艺术形象一般具有概括每种典型人物或事物的广泛意义,可以使人们通过这一形象举一反三,真实、全面的认识社会生活的本来面貌。这种形象被称为具有典型性的形象。广播剧《高兴》改编自贾平凹小说《高兴》,广播剧抓住主人公刘高兴的角色特征,将内容题材聚焦城市生活中的一个群体——进城农民的生活、理想、追求和爱情,并将其缩影于刘高兴一人。同样以第一人称进行演播、对白,在电影《高兴》未播出时,便先行播出,带来了收听热潮,全国多家广播电台及网站、APP都有播出。不少听众也留言说,他们就认识、知道,或本身就是这一人群中的一员,因此在收听中更有共鸣。   由此可见,在广播剧的创作中,抓住一个典型人物,也就抓住了一个群体,和这一群体周边的圈层人群,而作品的影响力也就呈圈层式拓展的扩大化了。
  四、以娱乐性吸引年轻受众
  我们也不能否认,娱乐是文艺的基本功能,也是文艺实现其社会功能的基本手段,广播剧亦不例外。在主体定位为中、青年受众群的传播平台上,广播剧题材的娱乐性更是打造作品的重要因素。从多家都市化综艺类广播媒体播出的广播剧作品便可看出,陕西故事广播、上海故事广播、西安综艺广播、喜马拉雅等,在播出作品选择和收听点击量上,如《杜拉拉升职记》《鬼吹灯》《古董局中局》,以及玄幻、穿越类等带有娱乐性的作品,仍然居高不下,受听众热捧,从收听率来看,有些甚至多轮复播、久听不厌。
  广播剧作为一种文艺形式,不是通过说教的方式影响群众,而是通过娱乐方式实现的。在文艺速食化的当下,娱乐可以愉悦人的身心,这一点和文艺的认识作用、思想教育作用、美感教育作用并不矛盾。而现代生活中,广播影视是人们娱乐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把教育意义和作用寓于娱乐之中,通过娱乐达到教育目的,也是成功广播剧的特点。
  五、因地制宜打造区域特色广播剧
  不论从媒体责任还是文化担当而言,广播剧同样应该为弘扬传统文化而努力。因为地缘接近性,区域文化是特征最为鲜明,最具有标志性,也最为区域受众所偏好的,这也符合地域贴近性的传播规律。文艺作品也必须深深扎根于区域文化中,才能不断完善、提升、创新自身,最终实现文化发展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所以,广播剧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挖掘、弘扬区域文化。
  方言广播剧《白鹿原》可谓是此类作品的代表。该广播剧根据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白鹿原》改编,原著为陕西作家陈忠实。在作品背景、故事內容、原著作者皆围绕陕西而生的前提下,陕西台在改编录制之初,便征询原作者陈忠实意见,将广播剧作品进行方言演播,用地道、易懂的北方方言陕西话,真实还原作者心中的“白家”、“鹿家”和那块白鹿原上的故事。因此,在这部方言版广播剧《白鹿原》中,听众不仅能从内容中听到关中的方言俗语,了解到陕西的风情民俗,感受到西北人的豪爽热情,更重要的是,当这部作品走出陕西,在外播出时,展现的更是陕西一方的区域文化和地域气质。
  一部优秀的广播剧,应当关注社会、突出人物形象、满足娱乐需求、抓住群体受众,但是,当这部作品亦能表现出文化传承与文化担当的责任,那么这样的作品,则值得听众去致敬。
  社会在不断变化发展中,作为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之一,广播剧也在应运着媒介市场、传播载体、受众偏好等多种因素在改变着,然而,万变不离其宗。优秀的广播剧作品在创作当中,皆需要在把握这些要素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精细化的雕琢,与时俱进、因地制宜,才能打造出高水准、有口碑、历久弥新的好作品。
  参考文献:
  [1]魏晓军.简论广播剧声音创作的核心要素[J].现代传播,2015(12).
  [2]吴晓东.面对泛娱乐时代广播剧不做活化石[N].中华新闻报,2007-05-23.
  [3]孙光源.新媒体时代下广播剧的生存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12.
  (作者单位:陕西广播电视台)
  责编:姚少宝
其他文献
【摘要】在长期的新闻报道中,“城管”一词已经丧失了“城市管理”的原意,逐渐成为“暴力执法”的代名词。本文选取《羊城晚报》2014年的“城管”报道为研究样本,力图归纳“城管”形象建构过程中的媒介表现及问题,以期从大众传播效果的角度分析问题的成因,并针对这类不恰当的媒介现象提出改善建议。  【关键词】城管刻板印象沉默的螺旋  20世纪80年代,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出于城市发展和治理的需要,北京等城市陆
[摘要]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家文化”为圆心辐射,生活体验类真人秀节目《向往的生活》和《忘不了餐厅》,都将场景布置成为一个“家”,节目通过在特殊场域下的代际互动,在情感共鸣上下足了功夫,但也存在着走过场的飞行嘉宾阵容及对疾病认识不足等问题。  [关键词]家文化;慢综艺;情感表达  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家文化”为圆心辐射,遵从长幼有序的基本伦常,跟西方社会中的家庭成员平等关系迥然不同。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
【摘 要】《东北大学周刊》创刊于1926年10月,1931年出版至110号终刊。作为当时国内首屈一指的综合性高等学府东北大学的校刊,该刊文理合一,接受稿件多样,除学术稿件,不乏文艺作品,且内容涉及领域广,颇受读者欢迎。  【关键词】东北大学周刊;创办宗旨;栏目内容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5年辽宁省社科基金项目“近代辽宁新闻史史料整理与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L15AXW001。  东北大学
【摘 要】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极大的改变了原有的社会格局,政务微信因其“强关系”的特点迅速崛起,成为党政机关强化社会关系、促进政民沟通的新平台。通过梳理分析安徽省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微信公众号的现状和问题,探索积极发挥政务微信的作用,突破传统教育治理由于观念和管理机制所触发的“路径依赖”,创新教育治理体系,为教育主体获取信息、表达诉求提供渠道,构建一个多主体共同参与管理、协同处置教育事务
【摘 要】微博等社交媒体迅猛发展,成为各级政府打造阳光政务的一个有效平台。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政务微访谈,佛山电台连续三年成功运作“两会热线——市长微博访谈”,使其成为一个全新的政民互动平台,一个佛山“两会”的另类市长见面会。通过巧妙借力新媒体,既增强了电台——这一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又成功树立了政府的良好形象。点滴做法,对于传统媒体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政务微博 传统媒体 共赢 互动  诞
【摘 要】目前,大部分省级电视台以及一些市级台,都开办了早间电视新闻节目,收看早间新闻节目,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生活习惯。然而,一些省级台的早间新闻节目定位不明确,内容雷同率较高,缺少早间特色,竞争力不够。本文对电视早间新闻的特点 、分类及其存在的共性问题,从定位、形态、板块设置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探索其在融媒体环境下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早间新闻;媒体融合; 创新发展  一、当下电视早间新闻节目
【摘 要】平潭综合实验区是党中央、国务院探索海峡两岸区域合作的试点,是两岸合作交流先试先行的示范区,平潭的最大优势即对台优势,开发建设平潭是推进闽台交流合作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本文通过分析“十二五”规划纲要和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关于两岸交流的部分,结合平潭综合实验区新近动态发展,试谈闽台传媒共同市场的发展新前景。  【关键词】闽台传媒 平潭开发 实验区  一、平潭综合实验区的成立与发展给两岸传媒合作带
【摘要】从2007年至今,汽车广告中渐渐大牌云集、星光璀璨。本文聚焦名人代言汽车广告,浅析其现状、出现的原因和效果,并提出建议,以期我国汽车广告能够更加成熟地发展。  【关键词】名人代言 汽车广告 意义迁移    新晋红人“小沈阳”代言长城酷熊;  电影《南京 南京》女主角秦岚取代刘翔代言凯迪拉克;  羽毛球世界冠军林丹成为东风悦达起亚新车福瑞迪的品牌代言人  ……    从2007年广州车展至今
【摘 要】在全国性的网站、手机报、微博、微信等新型传播手段日益在大众中普及的时候,地方新媒体该如何定位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之路,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笔者根据自己从事报纸编辑采访工作和负责皖西日报社新媒体工作的实践中得出的浅显认识是:地方新闻单位的新媒体如果要生存,甚至进一步发展壮大,就必须实现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良性互动。  【关键词】新媒体 海量信息 互动 创新  当因特网诞生之际,关于传统媒体如报
【摘 要】合肥报业全媒体在2019年策划了“我当一天村支书——走基层 看变化 访民生 传民意”大型活动,组织记者编辑走进一个个乡村,当一天的村支书。这次策划活动,既是一次业务大练兵,也能不断增强采编人员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通过“四力”的锤炼,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  【关键词】四力;新闻策划;业务练兵  采写“有思想、有温度、有质量”的新闻,是新时代对新闻工作者提出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