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经白蚊伊蚊或埃及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患儿数目最多的虫媒传染病,是严重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青壮年发病率较高,【1】对于新生儿登革热目前鲜有报道,现将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1例新生儿登革热病案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患儿男,24天,因"发热2天,皮疹1天"入院。患儿于2014-9-29 上午9时出现发热,体温38.9°,无鼻塞、流涕,无咳嗽,无呕吐,无腹泻,当天下午至广州市白云区第一人民医院就诊,拟"发热查因"收入院。入院查血常规白细胞8.49×10e9/l,中性粒细胞比例33.4%,CRP 1.0mg/l。肝功能转氨酶AST81.6U/l;ALT53.9U/L。心肌酶正常。入院予退热处理后发热反复。9月30日躯干及四肢出现散在红色皮疹,压之褪色。登革热抗体检查结果回报:登革热抗体Ig M阳性,Ig G阴性。考虑登革热转我院进一步诊治。
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8.6°C.神清,精神状态良好。躯干及四肢见散在红色皮疹,压之褪色。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前囟平软,无眼睑水肿,结膜无充血,巩膜无黄染,瞳孔等大同圆,对光反射灵敏,口腔粘膜未见异常。心肺查体未见异常。腹软,肝脾不大。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辅助检查:9月30日: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DF-IgM弱阳性(±),;DF-IgG弱阳性。血常规:白细胞13.69×10e9/L,中性粒細胞比例37.90%;PLT353.0010E9/L;CRP14.69mg/L;肝功能转氨酶 AST208U/L;ALT102U/L;心肌酶正常。10月1日复查血常规:hsCRP4.0mg/L;白细胞12.3010E9/L;中性粒细胞比例%22.90%;血小板347.0010E9/L;
治疗经过:患儿有发热、皮疹病史,两次检测登革热IgM 抗体阳性,临床诊断为登革热。入院后予物理降温,小牛脾提取物调节免疫,还原型谷胱甘肽和葡醛内酯护肝,补充维生素C等支持治疗;患儿于入院当天下午热退后体温无反复,入院第3天皮疹逐渐消退,无色素沉着。入院第8天,复查肝功能好转予带药出院。出院后予口服葡醛内酯,随访1周,复查肝功能恢复正常,予停药。
2 流行病学情况
患儿居住广州市白云区,当地有登革热流行。患儿有蚊虫叮咬史。其家属近期均无发热皮疹病史。
3 讨论
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人群普遍易感。流行特点为传播迅速,发病率高。【2】临床特点为突起高热、全身肌肉骨骼及关节疼痛,极度疲乏,皮疹,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
本例病例有以下特点:1、流行学病史:在广州流行地区,有蚊虫叮咬史。2、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测:本例病例的临床表现具有登革热的部分特点,发热、皮疹以及合并肝功能损害,本例患儿就诊时发热时间短,血常规检测白细胞计数及血小板无减少,易漏诊或误诊。但因正值流行地区多发,接诊医生及时予完善登革热检测故能早期诊断。
登革热流行地区,医生在接诊有发热和皮疹患者时需警惕登革热,应及时开展登革热相关检查,同时需注意与麻疹、风疹、幼儿急疹等疾病相鉴别,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希望引起广大医务人员,特别是新生儿科医师注意。
参考文献:
[1]何凯茵.陈燕清..王建 2006年广州地区登革热流行的临床特征[J].热带医学杂志,2007,8(7):753-755
[2]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登革热诊疗指南,2014年第2版
1临床资料
患儿男,24天,因"发热2天,皮疹1天"入院。患儿于2014-9-29 上午9时出现发热,体温38.9°,无鼻塞、流涕,无咳嗽,无呕吐,无腹泻,当天下午至广州市白云区第一人民医院就诊,拟"发热查因"收入院。入院查血常规白细胞8.49×10e9/l,中性粒细胞比例33.4%,CRP 1.0mg/l。肝功能转氨酶AST81.6U/l;ALT53.9U/L。心肌酶正常。入院予退热处理后发热反复。9月30日躯干及四肢出现散在红色皮疹,压之褪色。登革热抗体检查结果回报:登革热抗体Ig M阳性,Ig G阴性。考虑登革热转我院进一步诊治。
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8.6°C.神清,精神状态良好。躯干及四肢见散在红色皮疹,压之褪色。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前囟平软,无眼睑水肿,结膜无充血,巩膜无黄染,瞳孔等大同圆,对光反射灵敏,口腔粘膜未见异常。心肺查体未见异常。腹软,肝脾不大。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辅助检查:9月30日: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DF-IgM弱阳性(±),;DF-IgG弱阳性。血常规:白细胞13.69×10e9/L,中性粒細胞比例37.90%;PLT353.0010E9/L;CRP14.69mg/L;肝功能转氨酶 AST208U/L;ALT102U/L;心肌酶正常。10月1日复查血常规:hsCRP4.0mg/L;白细胞12.3010E9/L;中性粒细胞比例%22.90%;血小板347.0010E9/L;
治疗经过:患儿有发热、皮疹病史,两次检测登革热IgM 抗体阳性,临床诊断为登革热。入院后予物理降温,小牛脾提取物调节免疫,还原型谷胱甘肽和葡醛内酯护肝,补充维生素C等支持治疗;患儿于入院当天下午热退后体温无反复,入院第3天皮疹逐渐消退,无色素沉着。入院第8天,复查肝功能好转予带药出院。出院后予口服葡醛内酯,随访1周,复查肝功能恢复正常,予停药。
2 流行病学情况
患儿居住广州市白云区,当地有登革热流行。患儿有蚊虫叮咬史。其家属近期均无发热皮疹病史。
3 讨论
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人群普遍易感。流行特点为传播迅速,发病率高。【2】临床特点为突起高热、全身肌肉骨骼及关节疼痛,极度疲乏,皮疹,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
本例病例有以下特点:1、流行学病史:在广州流行地区,有蚊虫叮咬史。2、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测:本例病例的临床表现具有登革热的部分特点,发热、皮疹以及合并肝功能损害,本例患儿就诊时发热时间短,血常规检测白细胞计数及血小板无减少,易漏诊或误诊。但因正值流行地区多发,接诊医生及时予完善登革热检测故能早期诊断。
登革热流行地区,医生在接诊有发热和皮疹患者时需警惕登革热,应及时开展登革热相关检查,同时需注意与麻疹、风疹、幼儿急疹等疾病相鉴别,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希望引起广大医务人员,特别是新生儿科医师注意。
参考文献:
[1]何凯茵.陈燕清..王建 2006年广州地区登革热流行的临床特征[J].热带医学杂志,2007,8(7):753-755
[2]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登革热诊疗指南,2014年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