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摆脱了饿狼威胁的人们有了更闲适的时间、更从容的心思来琢磨饮食,研究烹饪之道,发明各种美食,以满足舌尖上的享受。
因愤怒而生的油条
油条的历史扑朔迷离,宛若一则疑云丛生的悬念剧。油条美味,可它的产生,与愤怒有关。
愤怒出诗人,愤怒也出油条。据民间传说,公元1142年,岳飞被秦桧和他的妻子王氏施计陷害于风波亭。京城临安百姓闻讯之后,人人义愤填膺,恶向胆边生,风波亭附近某油炸食品专卖店的老板遂抓起一块面团捏成一男一女两个小人,将它们背靠背粘在一起,丢进油锅,连声高呼:“都来吃油炸秦桧啦!”一时间,临安全城纷起效尤,以大嚼“油炸秦桧”泄愤。
事实上《清稗类钞》里的确有关于“油炸桧”的记载:“油炸桧,长可一人,捶面使薄,以两条绞之为一,如绳以油炸之,其初则肖人形,上二手,下二足……宋人恶秦桧之误国,故象形似诛之也。”
张爱玲也持这种看法,她在20世纪八十年代末这样说道:烧饼是唐朝自西域传入,但是南宋才有油条,而且因为当时激起对奸相秦桧的民愤,叫“油炸桧”,至今江南吴语区还有这名称。
其实油条或许起源自宋代,但不一定跟秦桧有关。
在中国饮食史上,两宋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期,中国人的食物开始从匮乏向丰盛过渡。良种水稻的引进、农田的开发、精心的育种,以及深耕细作技术的推广,让人们从大自然获得了更丰厚的馈赠。在北回归线温暖的阳光下,农作物创造出更丰富的食材,并通过发达的市场网络输送到各地。平民的饮食习惯在这个时期从二餐制演变成三餐制。
摆脱了饿狼威胁的人们有了更闲适的时间、更从容的心思来琢磨饮食,研究烹饪之道,发明各种美食,以满足舌尖上的享受。
宋代有一种食物叫“馓子”,也叫“寒具”,通常被看做是油条的前身。关于馓子的制作工艺,宋代食书中尚无明确记述,但却可以在苏轼的诗中得到旁证。苏轼有一首《寒具》:“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轻蘸嫩黄深。夜来春睡浓于酒,压褊佳人缠臂金。”说明宋代的馓子油炸后色泽“嫩黄”,甚是悦目,而其形似女子的装饰品“金缠臂”,亦即金条脱,俗称手钏。
其实翻阅史料,馓子盛于宋代,却绝非源于宋代。南北朝时期的《齐民要术》中,载有一种细环饼:用蜂蜜水或煮枣子汁、牛羊油、牛羊奶调和面,再油炸而成。成品味美而脆。但是在《齐民要术》中,细环饼无形状和制作过程的介绍,或许是原文已有散佚。
在油条制作的历史演变中,有多种称法:有叫“油炸果”或者“果子”的,有叫“天罗筋”的。咸丰年间张林西著《琐事闲录》则更是将各地对油条的称呼做了个梳理:“油炸条面类如寒具,南北各省均食此点心,或呼果子,或呼为油胚,豫省又呼为麻糖,为油馍,即都中之油炸鬼也。”
油条到底起源于何年何月,恐怕已是不可考了,更像是一种油炸食物,经千年变化,慢慢演化成今天的样子。甚至油条起源的地是南方还是北方,都一直有争议。
因孝心而生的豆浆
在人类的饮食史上,中国人曾经以天才的烹饪技术,从单调的豆类食材中开发出变化莫测的美食,从豆浆到豆腐,从腐乳到腐竹,大豆中富含的植物性蛋白蛋,通过一系列物理性与化学性的反应,变成各种形态与不同口感的美味。
与油条的身世一样,豆浆的诞生也是迷雾重重。
相传豆浆的发明者是1900年前的西汉淮南王刘安。刘安是孝子,其母患病期间,刘安每天用泡好的黄豆磨豆浆给母亲喝,刘母的病很快就好了,从此豆浆就渐渐在民间流行开来。刘安炼丹时,偶尔将石膏点入豆浆之中,变成了豆腐,豆腐从此问世。
豆浆和豆腐是刘安发明的,这种说法的始作俑者是南宋大学者朱熹,他有一首《豆腐》诗说:“种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王术,安坐获泉布。”他自注道:“世传豆腐乃淮南王术。”但翻遍《淮南子》一书,未见有一处记载。甚至翻遍现存唐代以前的诗文笔记,至今还没有发现有关豆腐的蛛丝马迹。所以,豆浆和豆腐到底是何人何时发明,还是个悬念。
此外,最早的豆浆记录是在一块中国出土的石板上,石板制作年份大约是在公元25至220年,上面刻有古代厨房中正在制作豆浆的情景记载。于公元82年撰写的《论行》的一个章节中也有提到制作豆浆的师傅害怕雷会破坏他们的产品。由此,可见豆浆在我国的起源非常早。
愤怒的油条和孝顺的豆浆怎样结合的?
油条和豆浆各自背负着一个疑团重重的身世,而他们是如何穿过千年岁月结合到一起的,同样是个未解之谜。他们的结合,很可能与奥利奥和牛奶的相遇一样,是一个偶然造成的必然:有一天有人这样做了,发现两个单独品尝已然美味的食物,竟然碰撞出新的火花,相得益彰,更胜一筹。
但这又是一对苦命的鸳鸯:几乎所有的媒体都在宣传早餐吃豆浆、油条给身体带来的伤害:油条是油炸性的高油脂食物,在制作的过程中,高温已经使它失去了营养价值,还会带来致癌物质。高油脂的油条再配上中油脂的豆浆,让身体的油脂摄入量超过标准,油脂在身体的残留容易导致肥胖。
七仙女和董永永隔鹊桥,每年只能七夕相会一次。比起他们,豆浆和油条还算幸福,专家说了,只要每周不超过两次,还是可以接受的。
明天早上再吃豆浆、油条的话,要记住,这不仅是一顿早餐,更是一对跨越千年走到一起的苦命鸳鸯。
因愤怒而生的油条
油条的历史扑朔迷离,宛若一则疑云丛生的悬念剧。油条美味,可它的产生,与愤怒有关。
愤怒出诗人,愤怒也出油条。据民间传说,公元1142年,岳飞被秦桧和他的妻子王氏施计陷害于风波亭。京城临安百姓闻讯之后,人人义愤填膺,恶向胆边生,风波亭附近某油炸食品专卖店的老板遂抓起一块面团捏成一男一女两个小人,将它们背靠背粘在一起,丢进油锅,连声高呼:“都来吃油炸秦桧啦!”一时间,临安全城纷起效尤,以大嚼“油炸秦桧”泄愤。
事实上《清稗类钞》里的确有关于“油炸桧”的记载:“油炸桧,长可一人,捶面使薄,以两条绞之为一,如绳以油炸之,其初则肖人形,上二手,下二足……宋人恶秦桧之误国,故象形似诛之也。”
张爱玲也持这种看法,她在20世纪八十年代末这样说道:烧饼是唐朝自西域传入,但是南宋才有油条,而且因为当时激起对奸相秦桧的民愤,叫“油炸桧”,至今江南吴语区还有这名称。
其实油条或许起源自宋代,但不一定跟秦桧有关。
在中国饮食史上,两宋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期,中国人的食物开始从匮乏向丰盛过渡。良种水稻的引进、农田的开发、精心的育种,以及深耕细作技术的推广,让人们从大自然获得了更丰厚的馈赠。在北回归线温暖的阳光下,农作物创造出更丰富的食材,并通过发达的市场网络输送到各地。平民的饮食习惯在这个时期从二餐制演变成三餐制。
摆脱了饿狼威胁的人们有了更闲适的时间、更从容的心思来琢磨饮食,研究烹饪之道,发明各种美食,以满足舌尖上的享受。
宋代有一种食物叫“馓子”,也叫“寒具”,通常被看做是油条的前身。关于馓子的制作工艺,宋代食书中尚无明确记述,但却可以在苏轼的诗中得到旁证。苏轼有一首《寒具》:“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轻蘸嫩黄深。夜来春睡浓于酒,压褊佳人缠臂金。”说明宋代的馓子油炸后色泽“嫩黄”,甚是悦目,而其形似女子的装饰品“金缠臂”,亦即金条脱,俗称手钏。
其实翻阅史料,馓子盛于宋代,却绝非源于宋代。南北朝时期的《齐民要术》中,载有一种细环饼:用蜂蜜水或煮枣子汁、牛羊油、牛羊奶调和面,再油炸而成。成品味美而脆。但是在《齐民要术》中,细环饼无形状和制作过程的介绍,或许是原文已有散佚。
在油条制作的历史演变中,有多种称法:有叫“油炸果”或者“果子”的,有叫“天罗筋”的。咸丰年间张林西著《琐事闲录》则更是将各地对油条的称呼做了个梳理:“油炸条面类如寒具,南北各省均食此点心,或呼果子,或呼为油胚,豫省又呼为麻糖,为油馍,即都中之油炸鬼也。”
油条到底起源于何年何月,恐怕已是不可考了,更像是一种油炸食物,经千年变化,慢慢演化成今天的样子。甚至油条起源的地是南方还是北方,都一直有争议。
因孝心而生的豆浆
在人类的饮食史上,中国人曾经以天才的烹饪技术,从单调的豆类食材中开发出变化莫测的美食,从豆浆到豆腐,从腐乳到腐竹,大豆中富含的植物性蛋白蛋,通过一系列物理性与化学性的反应,变成各种形态与不同口感的美味。
与油条的身世一样,豆浆的诞生也是迷雾重重。
相传豆浆的发明者是1900年前的西汉淮南王刘安。刘安是孝子,其母患病期间,刘安每天用泡好的黄豆磨豆浆给母亲喝,刘母的病很快就好了,从此豆浆就渐渐在民间流行开来。刘安炼丹时,偶尔将石膏点入豆浆之中,变成了豆腐,豆腐从此问世。
豆浆和豆腐是刘安发明的,这种说法的始作俑者是南宋大学者朱熹,他有一首《豆腐》诗说:“种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王术,安坐获泉布。”他自注道:“世传豆腐乃淮南王术。”但翻遍《淮南子》一书,未见有一处记载。甚至翻遍现存唐代以前的诗文笔记,至今还没有发现有关豆腐的蛛丝马迹。所以,豆浆和豆腐到底是何人何时发明,还是个悬念。
此外,最早的豆浆记录是在一块中国出土的石板上,石板制作年份大约是在公元25至220年,上面刻有古代厨房中正在制作豆浆的情景记载。于公元82年撰写的《论行》的一个章节中也有提到制作豆浆的师傅害怕雷会破坏他们的产品。由此,可见豆浆在我国的起源非常早。
愤怒的油条和孝顺的豆浆怎样结合的?
油条和豆浆各自背负着一个疑团重重的身世,而他们是如何穿过千年岁月结合到一起的,同样是个未解之谜。他们的结合,很可能与奥利奥和牛奶的相遇一样,是一个偶然造成的必然:有一天有人这样做了,发现两个单独品尝已然美味的食物,竟然碰撞出新的火花,相得益彰,更胜一筹。
但这又是一对苦命的鸳鸯:几乎所有的媒体都在宣传早餐吃豆浆、油条给身体带来的伤害:油条是油炸性的高油脂食物,在制作的过程中,高温已经使它失去了营养价值,还会带来致癌物质。高油脂的油条再配上中油脂的豆浆,让身体的油脂摄入量超过标准,油脂在身体的残留容易导致肥胖。
七仙女和董永永隔鹊桥,每年只能七夕相会一次。比起他们,豆浆和油条还算幸福,专家说了,只要每周不超过两次,还是可以接受的。
明天早上再吃豆浆、油条的话,要记住,这不仅是一顿早餐,更是一对跨越千年走到一起的苦命鸳鸯。